胡明哲岩彩人物画艺术语言分析

2024-01-03 04:39许梦莲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2期
关键词:明哲蓝色背景

许梦莲(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胡明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加山又造画室客座研究员。早在二十多年前,胡明哲老师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传统工笔画人物画家,但胡明哲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她踏出国门,1992年,胡明哲与其他学者一起去日本访学,她看到日本学生一直临摹的是敦煌壁画,这让她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并且也对绘画材质和语言有了新的认知。20世纪90年代初,胡明哲老师大胆地提出了“岩彩”的概念,推崇将大自然中采集的有色砂岩和有色土作为绘画材质并且应用到现代绘画中。

岩彩是将天然矿物研磨加工成粉状,与胶混合后应用在建筑、雕塑、绘画等领域的一种材料,有颜色瑰丽、不易变色等特点[1]。以矿物颜料为主要材料的绘画兴盛于唐朝和五代时期,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需求,如敦煌壁画。元朝后,文人水墨画开始盛行,无彩胜有彩的时代到来,颜料的制作与应用在中原地区渐渐遭到冷遇[2]。后岩彩传入日本,两千年来,这套技法和材料在日本独特的风土中不断沉淀,演变成所谓的“日本画”。在日本,岩彩矿物颜料的研发和创作技法得到了发展,还出现很多画派,如大和绘、狩野派、琳派等,并且将矿物质的色域从早期的几十种发展为几千种,大大推动了当代日本画的发展。

在胡明哲的岩彩人物作品中,描绘的大多是身边的人物,人物原型大部分都是身边的女性。胡明哲认为男性与女性最大的差别在于生理差异导致的心理差异,女性的本质任务就是孕育生命,因而她们会经历身体的变化,并且了解更多的生活细节与真相,更能感受生命的卑微和短暂。

一、胡明哲岩彩人物绘画表现特点

(一)装饰性、现代感

胡明哲创作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趣味,主要是以二维空间为主,把图形平面化、图案化。胡明哲在其创作日志中提出:“我深知用现代日本画家的眼光看我的作品旧得毫无意义,以传统中国画家的观点审视我的作品新得不伦不类。”[3]胡明哲的作品独具风格,越来越现代化,强调“自我意识”,舍弃了古典主义思想,转型为形式结构表意的现代绘画语境。

(二)色彩美感强烈

胡明哲[4]在《色面造形—岩彩绘画形式骨架》中提出,在岩彩绘画中,“色面”始终是主语,“线条”只是辅助性的。画面中线条可有可无,甚至可以消失,然而画面依旧神采奕奕;但是,如果色面消失了,或者色面的结构关系不清晰,作品就不能够成立。在胡明哲的创作中,她推崇提取自然界或者经典名作的颜色作为搭配参考,抽取的4~5个色彩要素必须有明确的色彩关系,选择有补色关系的,之后再转移到自己的黑白画稿中。在胡明哲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同类色和对比色构成出现在画面中,以此来表达主观意识,画面高级且不失雅观。

(三)构成感

构成感在胡明哲的作品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平面构成法则,将近似构成、重复构成、特异构成、渐变构成、密集构成、对比构成、分割构成、肌理构成等形式运用于岩彩创作中。在她的作品中,点、线、面的应用无处不在,并且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排列组合,作品画面形式感很强。

(四)黑白灰主体框架明确,节奏感强

如果画家在创作中没有黑白灰的意识,作品肯定是脏乱差的。在黑白灰中,灰的运用在于调节两端,因此相当重要。如果灰色重一点、多一些,接近黑色,那就是黑多白少的“低调式”。如果灰色亮一些、多一些,挨着白色,那就是白多黑少的“高调式”[5]。在胡明哲的每一幅作品中,黑白灰明确,欣赏她的作品,就好比听一曲音乐,有高调、低调,黑白灰里充满了节奏和旋律。在她的作品里,总能感受到音乐是流动的图画,图画是凝固的音乐[6]。

二、胡明哲具体作品的绘画艺术语言分析:

《蓝色空间之一》(图1)是胡明哲的代表作品。作品描绘了两个打着伞的女孩,其中一位短发女孩,穿着白色的短袖和半身裙。另一位女孩侧着身子,低着头,手上拿着几本书,穿着黑灰色条纹的无袖马甲和白色的短裤,背着一个白色的包,背景是由长方形构成的玻璃窗。两位女孩的脸部带有典型东方女性的柔和美;胡明哲运用的是冷色系同类色色调:蓝色和紫色,蓝色占主调,比例为70%,紫色和白色作辅助色,比例为30%。同时还有背景的白条纹、两个女孩衣服的白色、书包的白与蓝色主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平面构成来分析《蓝色空间之一》,这幅作品的构成关系很强,运用的是近似构成和重复构成。体现在背景上即采用大小形状相似或相近的方格,背景秩序感很强。两个女孩的出现打破了背景的秩序感。其次是雨伞的方格、撑伞女孩的短裙以及侧身女孩的条纹马甲。除此之外,这幅作品对点线面的应用也是恰到好处。背景的方格组成了一个一个的点,整体去看这幅作品的背景,这些方格又变成了一块一块的面。背景的上方和右下角的平面图案又加入了线。左边女孩撑起来的伞的点、线、面做得很到位,伞柄、伞骨是“线”,伞面是“面”。胡明哲在创作中,在伞面加入了小方块的重复构成。两位女孩的衣服也做了点线面的设计,左边的短裙由不规则的面组成,有些不规则的面里加了一些条纹。从整体看画面,这些不规则的面形成了点。最后是色彩的呼应,背景图案的白色与两个女孩的衣服和书包的白形成呼应,背景图案的紫色与伞面格子的紫色、与左边女孩的裙子的紫色相呼应,背景的蓝色色块与伞面的蓝色和左边女孩裙子的蓝色相呼应。总而言之,在《蓝色空间之一》这幅画中,胡明哲充分利用现代化平面构成符号创作,整幅作品充满都市迷离之感,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和现代感的同时也表达了胡明哲对于社会变迁的感慨。

图1 《蓝色空间之一》 岩彩 194 cm×133 cm 1997 年

《本土之歌》(图2)创作于1997年,描绘的是三个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女孩,她们依次站在山脚的下方,后面是从近到远的山。从构图上讲,这幅作品敢于与纸张边缘发生关系,三位少数民族女孩也被安排在了黄金分割点处。画面最右侧的建筑为整张画面支撑起了骨架。从色调上看,这幅作品采用的是暖红同色系,占比为70%,冷色调蓝色占比为30%,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作品的对比色和颜色纯度被巧妙地运用。蓝色和橙色的对比、黄色和紫色的对比以及红色与绿色的对比,让画面充满了“高级味”。从平面构成关系分析,背景的山采用的是渐变构成的形式,将山脉的纵深关系和空间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作品的点、线、面构成做得惟妙惟肖。背景的山脉分为不规则性形状,形成了面,每一块又分成了小的面。整体看画面,小的面变成了点。在末层山脉里,胡明哲还加了一些对比色的线条。除此之外,对于三位民族少女服装的装饰,点线面运用得十分到位。最后是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呼应,山脉的颜色与女孩的服饰颜色、肤色相呼应,右边白色建筑与女孩的发簪和白色的衣领呼应。胡明哲通过《本土之歌》将天然的矿物质材质与少数民族情怀相结合,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纯洁的感情。

图2 《本土之歌》岩彩 200 cm×100 cm 2013 年

胡明哲经历过中国不同时期的变革。经过阅历的洗礼,胡明哲把岩彩当作地球的一粒微尘。就绘画而言,材质与调和媒介本身都具备天然的物质属性,二者结合,必然会考虑相关的工具及实施手段,而这一切都存在某种技术规范,而胡明哲“去技术化”了,也“去规则化”了。首先,她解开了材质与调和媒介之间的联系,为该绘画类型的发展预留了空间。其次,她认为区别晶体颗粒的大小粗细具有革命意义,岩彩改变了绘画的工具性能及表现手法。正是这一变化,使其“跨越了颜色与材料、古典与现代两个领域”,胡明哲打破了传统,推进了画家对材料的理解,使绘画的可能性增加了[7]。

正是胡明哲的探索,中国的岩彩艺术与日本画被区分开来,她对岩彩画有了新的认识,给出了岩彩画新的定义。胡明哲并没有过多关注岩彩画的外观美,而是注重岩彩画材料带给人们的物质信息和内涵的厚重,重视隐藏在岩彩材料背后的故事。

三、胡明哲艺术创作对笔者创作的影响

首先要有造形意识,从具象走向抽象。形的本质虽然具有几何形性质,但又不能过于简单乏味。因此,要把握“概括”的分寸。对于复杂的有机形,要找到最重要的支点。无论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无论是面构成,还是线构成,无论是固有形表达,还是明暗形表达,支撑画面的形式骨架都是抽象的造形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经典和精彩的绘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图形明确[8]。卢沉先生曾说,画画就是在平面上做文章,把平面图形“变成”感性图形,图形要做到“活”“灵”“动”。其次是创作中要有黑白灰的创作意识,确定绘画主题是高调还是低调。在这个层面,灰色可起到很大作用,低调型作品要灰色重一点、多一些;高调形作品,灰色则亮一些、少一些。在色彩配置上,可以提取大自然的色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绘画中“图形”与“色彩”从来就是不能分离的。在岩彩创作中,要巧妙运用对比色、互补色,熟练运用色相、纯度、明度之间的转换,把握好这些技法,才算拿到了打开色彩之门的钥匙。再次是画面构图的设计,画面要有创新,时刻遵循近似构成、重复构成、特异构成、渐变构成、密集构成、对比构成、分割构成、肌理构成等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创作精彩的岩彩作品。最后,绘画主题要明确,要表达创作者创作的动力以及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好的作品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胡明哲岩彩人物艺术语言,可以发现胡明哲的艺术创作已经超越了现实创作,发展了“自我意识”。从她的岩彩人物绘画中,我们看到胡明哲的通透,看到女性的感性世界,看到她的人生境界,看到她对社会的看法。她把岩彩归为“微尘”,那么,人对于世界而言何尝不是一粒小小的“微尘”呢?岩彩画作为古老而现代的一门视觉种类艺术,在胡明哲及其他艺术家的探索和创新下,正在展现它独有的魅力。

猜你喜欢
明哲蓝色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蓝色的祝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蓝色的祝愿
GPS定位精度研究
GPS定位精度研究
蓝色使命
蓝色的五月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High-resolution boosted reconstruction of γ-ray spec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