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傅山草书技法
——以《寿王锡予诗屏》为例

2024-01-03 04:39王泽文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字组篆隶傅山

王泽文(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一、傅山书学概述

傅山(1607—1684年),山西阳曲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又改为青主。傅山出身书香世家,自幼临池学书。其遵循传统书学,崇古尚古,取法以钟繇、“二王”为基础,博采众长。他在《作字示儿孙》的附记中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因喜赵孟頫书法风格的秀雅飘逸,开始专学赵孟頫。二十岁左右,所传古法无所不临,其中对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争座位帖》下功颇深,颜真卿对于傅山后来书法风格的形成有极大影响。傅山的《作字示儿孙》是写给后人的为人作书之道,其中提出了作字与做人的联系,作字也是做人面貌的一种表现方式。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品与人品相互联系,傅山初学书时追求魏晋的古朴、颜鲁公的厚重、柳公权的瘦硬,力求能习得古人的精气神,将传统的精气神融入自家风貌。

明末清初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刘恒先生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指出:“到晚明时期,在文人士大夫日益强烈的反对束缚、提倡个性的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由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一批优秀书家构成的变革书风。”他们所追求的是“本心”,是自身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书家思想个性的解放。傅山在“尚奇”思想的影响下突破正统,追求个性,将“碑学”和传统的“帖学”相互融合,使得其书法风格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这个时期他对书法溯源,提倡作书要有篆隶笔意,在自己的书法实践中融入篆隶笔法,在其草书作品中篆隶笔法意味丰厚,逆锋入笔的特征十分明显。他提倡的“正极奇生”和“古学不可废”,也对他的书法风格影响很大,在这一影响下,产生了从秀美到古拙支离的风格转变。在这一时期,大尺幅书写形式的流行,将书法向更狂放恣肆、率性天真的方向推进,也更加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性和张力,更好地使书者抒发情感。随着阅历的丰富,傅山晚年再次深入研究古文字时,认识到了早期的局限,风格逐渐开始转变,心境也随之变化,相较于前期,更显沧桑之感。

二、傅山草书技法分析

傅山草书以圆润、浑厚的线条为主,通过强调“圆”笔势,寓方于圆,以中锋、圆笔、曲势,形成了自己的风貌,在书写节奏上追求全篇的连续性,营造一种雄浑恣意的气势。本文所研究的范例是用行书结字以草书笔法书写,以草入行的草书,这类草书属于圆浑古朴、萧散逸趣的一类。傅山曾强调“古学不可废”,“古学”也可以理解为在技法上追求古拙或高古,其字中蕴含古意,不流于媚俗,这源于傅山对古法的重视。他所厌恶的“奴俗气”就是在书法创作中,不重视精神层面的修养,缺乏自我的独立思考和艺术追求。青主说:“三复《淳于长碑》,而悟篆、隶、楷一法。”这句话来源于反复研习《淳于长碑》,悟出篆、隶、楷本为一法,即都源于古法。这里的古法类似于高古的《淳于长碑》中的篆隶笔意,并将篆隶笔意融入草书笔法当中,下面以傅山书作《寿王锡予诗屏》为例。

(一)用笔之圆劲浑厚

此件作品用笔沉着痛快,点画激越,以圆为主,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笔笔中锋,以草书笔意书写行书结体,其多运用圆转劲健之笔,兼备方折古劲之意。在运笔过程中,笔毫与纸面接触之后肆意挥洒,运笔开合放纵,打开了字形空间,横纵向空间伸展对比强烈。如图一中“丹崖老”为一组,中锋运笔,笔画之间通过圆曲之势,自上而下,流畅自然,墨色自然变化,三字取势偏右。其在用笔中以藏锋为主,露锋兼用,融入篆隶笔意,笔力如同万钧腾空而下,沉着有力,圆劲的用笔中饱含篆隶笔法,方折的曲线蕴含奇崛的风采。图二中“用”“门”“雅”字皆选用方劲古折之笔,穿插其中,更显劲挺之势,展现其草书的雄强气概。

图一 《寿王锡予诗屏》其一

(二)结字之古拙浑穆

结体外拓古拙,傅山在字法上取法王铎的“侧左转右、侧上转下”的体势,笔势运用双重轴线在字组内表现,上下字连贯而下,气势贯通。图一中“鹪栖”中“鹪”字通过左高右低表现欹侧之势,顺连“栖”字,放小其字形,为“翠”字留下空间。“柴门”二字中,“柴”字笔画重且平稳饱满,有颜真卿楷书笔意,宽绰有力,“门”字连带显欹侧。“灯火”字形大小对比强烈,“灯”字字形宽绰,“火”字骤然变小,大小错落、意趣横生。结字疏密相倚,开合有致,字的大小往往出人意料。傅山时常用大量的留白分割字形空间、形成疏密对比,使得它的单字结构显得“支离”,甚至有些“丑拙”,这体现的是傅山的“宁丑毋媚”“宁直率毋安排”的书学思想,在结体时并无安排,而是“率意”而为。图二“耶”字左半部分平正,笔画顺势向右呈外拓之意,最后一竖笔,两次转向,凸显傅山“奇字”体势的运用。

(三)墨色之轻重变化

墨法上傅山好用重墨,受王铎影响较大,除了枯湿浓淡之外,基本运用了王铎的墨法,在书写时善用“涨墨法”,形成块面间的强烈对比,渴笔飞白的频繁使用也是区别于王铎的一大特征,在作品中经常展现。图一“耳”字,图二中的“轻”“皆”字所形成的浓墨块面,与枯笔飞白的字组形成强烈的墨色对比。在字组间的墨色变化更是淋漓尽致,加上破锋、露锋、枯笔飞白的交替运用,尽展傅山草书狂放不羁、不拘一格的风采,在作品中呈现丰富的表现力。其用墨基本没有刻意安排,一任自然,如图一中的“远道来”三字,行至枯笔。傅山常一笔连写数字,行到笔枯墨尽时,与刚下笔的点画形成浓淡、粗细、轻重、干湿、枯润等强烈对比,视觉冲击力强,同时又呈现一种和谐自然的书写态势。

(四)章法之气韵生动

傅山的草书作品常是打破事前安排的章法,有时字字独立,有时字组贯通、连续不断,行笔上下连带造成顾盼生姿的笔画。他不以法为准,而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露,追求整体章法气韵生动,在书写中渲染其内心丰富的情感。将用笔、结字在《寿王锡予诗屏》(图二)中完美地结合,加之最后的落款,与正文融为一体。图一中的“闭村”两字,字间独立,与“蜗结丹”的连带笔势形成不同的节奏对比,且字形欹侧,到“足音”二字,通过线条的跳荡复归平正。“忙”字呈左低右高,横画更是向右上飞起,到最后的“善笑”二字,体势左右挪移,气势连贯,起收笔的交相映带,字组连带自然而下,呈现行间字组的轴线变化。傅山在书写中常用快慢不同的节奏控制调整字组关系的变化,通过字形之间的取势对比、丰富变化,充分展现了他在书写过程中从情绪高涨再到最后情绪逐渐回落的过程。图二中的“引者耶”三字所营造的右下取势,与最后的落款“松侨老人真山书”势态向左回落,上下轴线自然穿插挪移,回归中正。

傅山草书整体上具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沉雄气势,对人的心灵造成震撼。其草书笔势顺畅、圆润厚重,博大精深且苍茫大气,不论是单字点画、笔画转折处,还是字与字之间的牵丝,都尽可能地化方为圆,取圆笔、走曲势。傅山的思想和经历使得他在书法创作,尤其是在草书创作方面敢于打破原有传统,完全随自己的性情肆意挥洒笔墨,善于利用字本身的造型和欹侧变化,参差错落,行气贯通,追求一种自由无迹的艺术境界。

三、傅山草书对书法创作的启示

通过对傅山草书的学习和研究,结合自身学书经验,笔者认为学习书法艺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书者既要对传统进行传承与创新,同时也要融入时代风格,还要丰富自身的文化涵养,注重培养个性。从对傅山草书产生浓厚兴趣,再到对傅山的草书逐步深入理解,傅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论成就令笔者敬仰。傅山先生所提出的“四宁四毋”,不仅有“巧媚”,也有“丑拙”的审美观念。作书时态度要端正、要沉下心、深入钻研,而不是浮于表面,在书学思想上要敢于突破传统。傅山的“正极生奇”观,也为书家提供了正确的学书思路。不急于求成,打好基础,只有立足于“正”,才能出“奇”。学书非一日之功,无论书者的天赋、情性、修养如何出彩,都要日复一日地进行锤炼。在未来的书学创作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傅山书法艺术,上溯唐宋、魏晋古法,夯实自身基础,并且在学习笔法、结体、墨法、章法的过程中尝试创作,以期形成个性化风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傅山草书作品能清晰感受线条动荡的运动轨迹,遵循古法的同时也能自抒胸臆。字与字之间实连、虚连交相呼应,线条的左右摇荡,丰富了字间的连带关系,呈现了跳宕的线条感。傅山草书的情感表达也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一,他根据心中情感变化率意书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体上有种“密不透风”的效果。在创作实践中,还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深入并多临摹古帖,积累学术修养。学古要像米芾一样,孜孜不倦,集古而开新,对于传统要批判继承,不局限在固定书风中,敢于表现自我,勇于创新,更好地发扬传统书法文化。

猜你喜欢
字组篆隶傅山
傅山的“四宁四毋”
找字组名言
“青”字组字歌
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
傅山《杂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拜拜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