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召寨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变迁

2024-01-03 04:40陈梦晴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2期
关键词:构树树皮傣族

陈梦晴(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006年,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曼召寨傣族造纸历史悠久,造纸原料为桑科植物构树的树皮,造纸工艺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初期的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五步流程。傣族传统造纸效率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曼召寨傣族对造纸技术进行了改革,主要是捣浆和浇纸部分,改革后快速提高了造纸速度,产量增长较快,2018年售纸高达1500万张。实地调研发现,近几年曼召寨造纸产量下降严重,产品开发也面临困境。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云南传统造纸情况简介

南诏时期,云南已经出现造纸业。据考证,南诏时期四川造纸术已经传入云南。宋代《五代会要》卷三十《南诏蛮》记载:其纸厚硬如皮,笔力遒健,镇康摆夷(傣族)所制牛皮纸,或尚为南诏时代遗制。元代,造纸术传入丽江。明代,大量的汉族工匠和艺人进入丽江而融入纳西族,同时,西藏的造纸方法被带到了丽江。从元时传到丽江的汉人的造纸术即抄纸法在此后与西藏的浇纸法在丽江纳西族地区融合,形成了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①。

云南手工造纸历史悠久,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等民族都有造纸传统。纳西族有本族语言和文字,其文字是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仍在使用的原始象形文字。用东巴文将东巴教的经文写下来的过程被称为“写经”,东巴经必须写在一种特殊的纸张上,称东巴纸②。

二、傣族的手工造纸传统

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早在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田野调研结果,傣族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有记载的时间约有890年③。傣族与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一起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族把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制作出的纸张,傣语称为“嘎拉沙”,又名“傣纸”。

原始的造纸技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朝代更迭而改变,并一直流传至今。西双版纳傣族造纸的原材料是构树。构树具有生长速度快、分布范围广、繁殖能力强、热量高、轮伐周期短、生长快、抗污染性强等特点。构树根和种子均可入药,可制成药物、肥皂、油漆等。构树液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构树的树皮、木材、叶均含鞣质,可提制栲胶。构树皮含有的韧皮纤维材质洁白,是造纸的高级原料。构树皮造出的纸张具有纤维韧性好、柔软光滑、久存不腐、洁白透气、防腐防蛀等优点。

西双版纳勐海县曼召村是一个具有悠久造纸传统的傣族村寨,全村196户,186户都从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近年来,曼召寨生产的傣纸主要销售到印刷厂和茶厂,用作普洱茶的包装纸、包装盒等。曼召寨合作社生产的构树纸在高峰期一年可达1500万张,纸的种类非常丰富,有45 cm×45 cm(常规款)和45 cm×90 cm(加厚款)两种,也有添加花草的花纸款傣纸,还提供各式各样的定制尺寸款。此外,傣族还开发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例如台灯、手提包、信笺、扇子等商品。

三、曼召傣族造纸工艺实考

傣族生产棉纸最大的特点是一纸一帘,用纱布帘采用浇纸法造纸。西藏的藏族、广西瑶族和云南傣族采用的大都是浇纸法。这种方法广泛见于尼泊尔和印度。云南大理、曲靖和保山用活动式竹帘采用抄纸法生产棉纸,与傣族抄纸方法完全不同。

(一)曼召傣族造纸流程

勐海县曼召村的造纸流程分为采料、剥皮、晒干、浸泡、煮料、洗涤、捶打、搅拌、、浇纸、捞纸、砑光、揭纸共12 道工序;

1.采料:构树皮做纸,纸纤维韧性好,纤维脉络坚韧洁白、柔润光滑、久存不陈、力撕不破提、纤维又长又软、吸湿性强是造纸的高级原料,在构树长出新叶时,砍下老的构树枝条。

2.剥皮:剥取树皮之后,刮掉外层青绿色皮,留下里面白色的韧皮。构树皮从构树枝条上剥取下来后,剥掉的构树枝条会很快长出新树皮。

3.晒干:将剥好的白色内皮放到阳光下晒干备用。

图1 傣族油纸伞

图2 傣纸茶叶盒

4.浸泡:将晒干的白色构树皮放进水池中浸泡24小时左右。

5.煮料:浸泡好的构树皮和煮料的铁锅是同一个,直接加入草木灰和水,煮10 个小时左右,草木灰的量和煮的构树皮的量差不多,之后加柴烧。

6.洗涤:将煮好的料放在清水池中反复清洗3次左右直到干净,在洗涤过程中需要用手持续揉搓,将坏死的部分和残余的树结部分去除掉,留下干净的料。

7.捶打:将洗涤完成的料放到打料砧板上,用木槌用力捶打,用手调整料在砧板上的位置。一份构树皮料要捶打5000次左右,打到融化的程度,有点像棉花絮的感觉后,将其揉成一团放边上备用。

8.搅拌:将捶打好的纸浆放到搅拌桶中,加水后用搅拌棒使纸浆纤维均匀分布在水中。

9.浇纸:将纸帘放到做纸的纸槽中,将纸浆倒入纸槽里,用手将纸浆均匀地附于纸帘上,需要专业师傅凭借手感掌握纸的厚度和均匀程度,用手拍打水面的同时观察成形情况。

10.捞纸:用双手将纸帘从纸槽中平稳提起,要保持平衡,提出后停顿一下,倾斜纸帘,等水沥得差不多,将其靠在墙边,然后放到室外阳光下晒,注意晾晒的角度,太阳晒约4个小时,将纸帘头尾互换一下,让纸张水分充分挥发,正面晒差不多后背面也要晒一下。

11.砑光:在纸晒得七八分干的时候,用瓷碗或钢盖在纸面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砑磨纸面,使其更光滑、平整、紧密。

12.揭纸:将纸帘斜靠,纸面对外,通常从左上角开始揭开,揭到整个纸帘中部靠上一些时,纸向下折一下,然后直接揭离纸帘。

当地人称这种手工所做纸张为“缅纸”,据当地人说是派人专门去缅甸学习并改进了技术。西双版纳勐海县传统意义上的傣族使用方法是浇纸法,现今曼召寨为了提高做纸速度,对技术进行了改革。

(二)曼召傣纸传统与现代工艺变迁对比

1.采料

传统:村民采集山上种植的构树皮。

现在:从老挝、缅甸等国家进口构树皮(约2005年)。

2.蒸煮

传统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蒸煮。

现在:曼召寨合作社统一蒸煮,村民按需领取即可。

3.捶打

传统:放在打料砧板上,捶打1个月左右,木棒反复捶打(约5000次)

现在:放入特制铁桶中,使用电钻机器可快速搅碎。

4.捞纸工具

传统:竹制捞纸工具的尺寸为45 cm×45 cm,背面是棉质土布。

现在:竹制或不锈钢捞纸工具的尺寸为45 cm×180 cm,背面是纱网。

5.砑光

传统:用瓷碗按压在半湿状态下的纸。

现在:用不锈钢锅盖等生活器具按压在半湿状态下的纸。

6.用途

传统:抄写佛经、做傣族伞、孔明灯。

现在:普洱茶包装纸、工艺用品纸。

7.制作时间

传统:采摘构树皮和捶打时间较长。

现在:直接进口节省了采摘构树皮时间,机器打浆节约了捶打时间。

8.揭纸

传统:从左上角开始揭,撕开构树纸,直接放在第一张上面,堆放即可,一个架子可获得一张45 cm×45 cm的纸。

现在:从不锈钢架子左上角开始揭,向下翻折,揭到整个纸帘中部靠上一些时,纸向下折一下,两张合起来,拿着再放到其他架子上,继续前面步骤,五个架子十张为一组(一个架子可获得两张45 cm×90 cm的纸)。

四、问题与对策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傣族造纸工艺在2006年被纳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其也面临许多困境,包括产品单一,宣传没有品牌印象以及村寨人口流失等问题。

(一)问题

勐海县曼召村全村196户,186户都从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每年生产约1500万张不同尺寸的傣纸,年产值900万元左右,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傣族造纸起初都是用于抄写经书,制作油纸伞以及民俗活动中的孔明灯、纸塔、纸幡、纸人、纸马等。曼召寨最初从2005年开始进口,一年进口构树皮几十吨,由表1可见近年来进口量已达两百吨,对构树皮的需求量巨大。但是原材料获取过度依赖进口,在遭遇不可抗因素时,获得原材料困难。除曼召村寨外,西双版纳勐海县还有部分傣族村庄也用构树皮制作纸张。尽管该项手工传统造纸技艺属于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因为本地原材料极其缺乏,导致利润下降,以致该地区产量逐年下滑。

表1 勐海县曼召寨进口构树树皮重量汇总表(2017—2022 年)

2005—2018年构树树皮进口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其功能发生了转变,由抄写经书用纸变为中高端茶叶的包装纸,出售给印刷厂和茶厂。但是曼召合作社的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主要是茶叶包装盒和包装纸,曼召寨各家产品90%相似,没有开发出具有代表性特色的产品。

(二)对策

1.针对原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

可以开发当地构树资源,以此促进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傣族传统造纸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树是这一工艺的重要原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中,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嵌合于傣族社会文化而续存至今,同时又嵌合国家的文化制度体系和市场经济制度。西双版纳开发构树资源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种植构树能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西双版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曼召构树开发可以依托当地合作社,发挥其非遗特色优势,开发构树相关加工公司,解决原材料过度依赖国外的问题。

2.针对傣纸加工产品单一的问题

建议开发多元化和实用化的商品。傣族制作是其特色,应着重突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比如在包装盒设计中加入傣文元素,制作专属文化符号等。曼召合作社制作了大量时尚包,但是外壳都是纸质,非常不实用且不防水,可以设计专门防水外壳,对产品包装进行升级。此外,可与云南省各高校合作,每年举办商品征集设计比赛或与相关设计公司开展合作。

注释

①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现状调研与社区行动案例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年第165 页。

②李晓岑:《纳西族的手工造纸》,《云南社会科学》,2003 年第3 期第71页。

③宋晓娅:《云南傣族棉纸档案保护研究》,云南大学,2013 年第13 页。

猜你喜欢
构树树皮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窗下的树皮小屋
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构树扶贫工程
构树的坏与美
咦,动物们都说爱树皮
“构树+”的致富路
窗下的树皮小屋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