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2024-01-08 23:36寰,张玮,彭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0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思政课程

王 寰,张 玮,彭 鹏

(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 a.教学考评中心;b.教学科研处,河北 石家庄 050053)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此后三年,对照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要求,高等教育院校陆续展开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研究,追踪热点问题,关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团队、资源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建设,强化实践探索,积累成功案例,注重经验总结,着力推动高校课程建设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一、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等教育院校课程建设研究主要包括课程建设概念与内涵研究、课程建设问题和对策研究、课程建设的热点研究等方面。

(一)课程建设概念与内涵

通过采取不同的切割维度,学者对课程建设概念及内涵进行了诠释。有的学者将课程建设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的课程建设是指“形成和决定课程质量的各种条件及内涵建设”[2],狭义上的课程建设是指“以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该体系中的具体课程建设”[3]。有的学者将课程建设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宏观上的课程建设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有机融合的总体建设,中观上的课程建设是指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与整合,微观上的课程建设是指单一学科内部的课程建设[4]。有的学者认为课程建设包括显性建设和隐性建设两种类别:显性建设是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形式明确陈述,隐性建设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方式存在,并未明确[5]。

(二)课程建设问题和对策研究

经过多年建设与研究,高校课程建设问题纷繁复杂。有的学者从课程建设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出高校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建议课程建设应建立动力模型思维,确立体制化思维,改革激励化思维,创设平台化思维[6];有的学者通过回顾课程建设历史,反思课程建设存在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不充分、校本课程开发过度等普遍性问题,提倡抓住院校人才培养核心,以问题为抓手,展开行动研究[7]。

(三)课程建设的热点研究

近些年,学者侧重围绕精品课程建设、混合式教学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团队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探索:分析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和趋势[8],研究精品课程评价机制、网络资源体系和精品课建设均衡发展等问题[9],解析混合式教学概念,研究理论、模式、技术应用等方面[10],研究课程思政概念、理念、问题、对策等。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综合学者对课程建设理论、问题、对策等的研究,结合高校课程建设实际,对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高校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对课程建设理念的把握不到位

从高校层面来看,有的学者从学校的职能角度指出,部分高校课程建设意识淡薄,认为学校仅仅是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4]。有的学者从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角度指出,部分高校课程整合和体系化设计不足[7],课程整合存在形式主义,未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缺少互通衔接,难以与学科专业知识有机链接。从教师层面来看,一些教师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不够,理论性研究不足,观念上存在误区,对课程建设标准的把握存在偏差,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不到位,课程教学实践检验和教学反思不够。目前,大部分教师开展教学教改研究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实践力度和效果一般。

(二)对课程建设问题的解决不及时

虽然课程建设缺少规划、职责分工不清、特色建设不足、体系构建欠优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并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解决对策,但是课程建设问题的解决速度过缓。一方面,由于目前院校部分教师时间精力不足,学生可以自主掌控的时间少,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课下学习思考时间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社会的瞬息万变,现代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教师的能力素质发展未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课程建设参与者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水平有限,导致课程教学改革跟进不够及时。

(三)对课程建设热点的追随不紧密

2003年,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同年,“混合式学习”的概念首次在我国提出。2014年,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诞生。2018年,教育部提出打造包括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类在内的五大“金课”。2019年,《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出台。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课程建设新的内容和要求。在追随课程建设热点研究问题的道路上,大部分高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紧贴精品标准不够、紧贴思政建设不够和紧贴模式创新不够等问题。

1.紧贴精品标准不够。一方面,因人设课、为人排课、教材老旧、内容老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考试考核难易度设定有偏差等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课程建设团队力量不足,研究课程、研究教学不深入,剖析解读标准不仔细,课程教学质量效果一般,人才培养水平一般。

2.紧贴思政建设不够。一方面,不会思政,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把握不准,在专业课上讲授思政课知识,所教非所学;贴思政标签、硬思政;课程思政泛滥,缺乏体系化设计,专业课程通篇讲思政,脱离课程教学本来目标,造成学生专业知识没教会,教条说理满天飞。另一方面,不想思政,主要体现在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只做知识的传输机,未做人才的“培塑仪”。学校不做专项规划,不开展专项建设。

3.紧贴模式创新不够。目前,高校课程教学仍以线下课程类型为主,教学模式类型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院校教师对于混合式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未全面铺开。一方面,混合式课程建设标准高,面对新技术挑战,一些教师沉迷于现状,不想也不敢于挑战。另一方面,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研究不到位、考虑不全面、设计不合理,导致教学实施的效果一般。

三、课程建设方法策略

基于上述课程建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高校的课程建设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筑牢课程建设理念,提倡特色发挥

从高校管理机构的角度来看,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课程建设“掌舵者”的作用,统筹考虑本校宏观整体层面的课程建设工作,制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建设内容,以具体项目为抓手,推进课程建设走深走实。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课程建设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建设从广义到狭义、从宏观到微观、从显性到隐性的内涵及外延。机关层面应正确理解掌握国家课程建设大政方针,准确定位学校的职能,提升院校负有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意识,在课程建设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全校开展课程建设的热情。在与国家课程建设总体保持一致的基础上,高校应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入手,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和广度上展开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其次,高校应着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发扬校本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引导性、鼓励性和包容性的课程建设推动方式,注重课程建设实践理性转化,真正提升课程建设成效,推动院校改革发展。最后,高校应牢牢把握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建设等课程建设重点环节,着力打造特色文化课程,发挥课程建设的价值引领和精神熏陶作用。

从高校教师的角度来看,应着眼解决教师理论武装不足的问题,重点抓住教师的教学研究、实践和反思改进等方面。课程建设的前沿性和时代性的体现需要高校教师将符合现代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入课程,这除了需要教师精湛的业务水平、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高效的课程组织实施管理以外,还需要高校和教师不断探索创新,剔除过时老旧理念,引入课程教学新模式、方法、手段,以满足人才培养与发展诉求。要发挥教师课程建设“主人公”的作用,坚持筑牢教师立德树人理念,注重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作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推动改革实践,努力探索智慧教学、混合式教学、综合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方法,着力提升课程教学质效。

(二)聚焦课程本体建设,夯实质量基础

1.加强精品建设。高校要着眼设定“要让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教学目标,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等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不断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标精品“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标准,警惕“水课”低阶性、陈旧性等特征,高校应紧贴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通盘考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方式方法模式、资源条件建设、考试考核等内容,从课程自身建设下手,打造质量上乘的精品课程,以坚实的基础,应对解决瞬息万变的课程建设问题。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根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科学设定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以课程教学目标为牵引,展开课程内容设计,合理设定课程内容模块和学时划分,突出章节模块重点、难点和特点,及时引入新知识、理念,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2.加强模式创新。开展混合式教学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对院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上,教师应着眼学情,结合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手段,付出更多精力与努力,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探索最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改善教学实施效果,最终实现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变革传统课堂教学。

3.加强价值引领。着眼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前沿性与时代性,对照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标准,坚持“学为主体”的课程教学理念,科学合理设置课程难易度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个性化设计和探究能力培养,实现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上,丰富课程线上资源,注重教材、教学辅助资料等建设与维护,时时对接学生毕业后专业从业岗位能力标准,及时、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建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丰富课程案例资源和思政元素,强化价值引领。

(三)加强教学团队培塑,助推多样化发展

课程教学团队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高低对课程建设质量影响重大。课程建设是全局的,也是个人的;是历史的,是现在的,也是未来的。课程建设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即兴演讲,需要一支人员力量配备合理的建设团队,一个能够提供全方位管理保障和价值引领的大学,甚至一个能够资源共享、学研练共商共议的校际联盟。在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上,首先,重视团队成员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研讨交流,举办比武竞赛,健全激励和奖励机制,建立并维护好制度保障,以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和能力。其次,做好课程教学团队的合理分工和任务协作。统筹考虑本单位学科专业领域内人员的年龄、职称、履历等,搭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发挥各年龄段教师的优势。老教授拥有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年轻教师具有运用新技术手段的特长优势和课程建设的新视角思路,要充分吸纳不同经历教师的经验成果,加强团队协作,使团队成员各尽所能,完成课程建设领域内纷繁复杂的建设任务。最后,注重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的积累。一方面,团队成员要加强自身课程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著作,参与或主研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团队要学会资源成果共享,取长补短,筑牢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基础,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将集体协作能量发挥到极致,争创更多高等级水平课程建设方面的教学研究成果。

结语

课程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工作。全面开展课程建设,着力打造精品课程,推动智慧教学、混合式教学发展,渗透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充分发挥院校人才培养功效,需要高校和课程建设工作者对课程建设概念、理论进行学习,对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研究商议基本对策,以解决课程建设裹足不前的窘境。本文对课程建设领域内的重点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标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要求,分析了现阶段高校课程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和策略,以丰富课程建设研究内容。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