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

2024-01-08 23:36莫日根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0期
关键词:一流内蒙古思政

莫日根,田 华

(内蒙古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我国在新时代为加快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1]。2017年,国家做出“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决策,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2018年6月,教育部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内蒙古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于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此大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以适应设计行业新发展成为关键。

一、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内蒙古工业大学作为一所边疆地区高校,其环境设计专业处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浪潮中,如何发展走出一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是专业未来生存及发展亟须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也必然带有思考验证的教学试验痕迹。

(一)专业发展历史

内蒙古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前身为1993年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装饰技术专业(专科),2006年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招生,2013年专业名称更名为环境设计,2017年获批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9年环境设计获批内蒙古工业大学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20年获批校级一流专业,同年,设计学一级学科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2021年环境设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内蒙古工业大学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修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为人朴实、作风务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胜任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依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方向,环境设计专业确立了面向全国,根植于内蒙古自治区,结合地域文化,培养适应国家、地区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环境设计理论知识基础和应用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积极探索差异化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特色化的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环境设计本科人才的新需求。

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内蒙古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后,根据时代需求并对国内相关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完善了原有课程体系,并建立了以地域环境特色产业发展为引导、与学科特色建设相适应的教师团队。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该专业已逐步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完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修订内蒙古工业大学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面向综合素养提升的实践教学成为强调的重点。环境设计专业针对本科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通过压缩课堂理论学时、合并相关理论课程、增设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时、跨学科扩展实践教学范围等方式扩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体系及平台,丰富实践形式,加强探究学习和竞赛实践,磨砺学生的心智,并通过校企、校际的联合教学活动模式,使教学实践环节在扩展的过程中,更好地落实落地。目前通过与12家设计公司、设计院、设计师工作室的协同育人方式,使专业教学与实际的社会行业需求联系更加紧密,加强了学生在实践工程中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搭建的“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活动平台,以及以“工科体系下的环境设计”为名,与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的“建院环艺杯”四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目前已发展为六所院校),师生眼界得到了拓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学习交流热情,有效促进了教学改革。

(二)注重课程思政建设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内蒙古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纲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系内组织了相关教学研讨,确立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深挖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亮点,探索如何将思政内容自然、恰当、合理地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在不断摸索和推进中,环境设计专业构建和完善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管齐下,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家国情怀。目前,19门专业课程中已经融入了课程思政案例,在后期不断建设中,课程思政内容将成为每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必备内容,思政案例应紧跟时事,做到每门课程有思政,思政案例常新颖。

(三)推动加强美育建设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当前,美育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环境设计专业因自身专业存在审美修养的训练特点,在美育建设中更具优势。在凝练专业特色中,依据自身专业特点提出了艺工融合的专业特色,将“艺”作为辅助专业核心设计教学的一条重要辅线,在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必修课程设置中美育的持续化培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理论到实践,结合现有教学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迎合当代年轻人追求时尚特点,打造了一条明晰连续的课程艺术辅线。同时加大艺术实习学时,在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江西省等地建立了美术、陶瓷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灿烂的陶瓷文化。

(四)细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高校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影响着高校的声誉,其提升离不开健全的监督保障体系建设。为此,应从学校、学院层面建立两级监督保障体系。同时,为了更加细化具体措施,环境设计系基于专业发展趋势以及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在系一级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旨在推动专业教学质量更好发展。(1)建立教学系主任、年级组长、课程负责人制。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传统一位教师教授一门课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提高教学团队建设意识,加强课程间的上下联系成为教学质量保证的前提。教学系主任、年级组长、课程负责人首先应在课程建设、课程连接上达成一致思路,从而在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中准确体现,避免旧有模式中一人授课、恣意发挥的问题,进而使课程团队成员理解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为建课共同努力。年级组长负责同一年级中各门课程的连接与合作事宜,在规划、规范制度下灵活教学组织,打破先前单一授课概念,建立灵活建课思路。(2)建立课程团队成员筛选机制。在一门课程确定负责人后,由负责人招募其他教师进入团队,进行课程团队建设;如果在过程中发现某成员不合适,可在下次排课时剔除,重新招纳合适的教师进入团队。课程负责人与团队成员本着自愿互惠原则,共同建课,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责任心,也避免了因人设课、多人授课鱼龙混杂等诸多问题。(3)建立课程教竞模式。不同于其他专业,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作业多数是设计作业。因此,课程团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寻求适合的专业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将课程结果尽可能转化为教学成果,使竞赛获奖成为团队建设的一项重要支撑。

三、构建内蒙古工业大学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内蒙古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积极应对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地方特色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环境设计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培养具有艺工融合学科交叉属性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自工业化以来,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进程[3]。设计学作为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众多学科内容,被定义为现代科技与美学高度统一的学科。2022年9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设计学成为交叉学科之一,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从2023年开始实施的新版目录,标志着设计学交叉学科和设计艺术学的正式开启,也意味着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当今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4]。作为设计学下属方向之一的环境设计专业,需要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美学设计,这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调配合。在此背景下,打破传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旧有定式,将学科交叉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中,成为学科未来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内蒙古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发展初期,曾忽视自身建筑学院的工科平台优势,采用艺术(美术)院校下属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思路。然而,随着设计学科交叉特性的不断强调,交叉学科融入环境设计已成必然。因此,内蒙古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提出打造艺工融合学科交叉特色,充分利用本学院的其他学科专业资源,灵活建立与本校相关学科专业的联系。同时,通过建立多人授课的课程团队,将授课教师定义为固定教师及机动教师,共同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指导。根据每次课程命题、学生选题的不同,由固定教师帮助学生联系其他学科专业机动教师,二者基于各自专业优势,共同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指导。这种表面上的无序、不确定性正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真实反映。学生最终的环境设计作品呈现的不仅是美学概念上的图纸表现,更多表现出的是在交叉学科知识加持下的研究深度。

(二)培养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做强做大专业特色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内蒙古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致力于构建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为主体打造一批特色专业课程。通过融入地域文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具特色。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以地域环境特色产业发展为引导,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相关课程或单独设置特色课程。专业负责人和各教学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注重地域性文化特色的设定和教学实际意义。合理的课程内容嵌入是形成特色课程的重要环节。调整建设后,陆续产生了一批如“专题环境空间设计”“陈设艺术”“内蒙古传统建筑装饰”等特色课程,并依托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非遗资源,与内蒙古民间艺术家协会合作,建设“非遗与文化创意”“中国传统图案”等课程,并挖掘提取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内容,使之成为教学亮点。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由科研经验丰富的校内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课中或聘请校外专家讲座交流,或邀请特色空间设计师面对面交流,或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通过多样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地域文化有所了解。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创新地域文化设计。通过一系列特色课程建设,使学生建立地域文化认知观念,在就业过程中宽向选择,支持地方特色产业,为地方经济服务。

结语

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内蒙古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积极思考和应对设计行业实时发展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总结自身发展经验、调研行业发展,顺应时代需求,积极修正育人模式,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使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强化学生在国家建设中的使命担当;打造艺工融合交叉学科特色,契合时代及行业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地域环境特色产业发展为引导,培养为地方服务的专业人才,实现“双一流”背景下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一流内蒙古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可爱的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