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围手术期镇痛的应用效果

2024-01-15 05:57林艺云陈泗坤漳州市医院麻醉科福建漳州363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下腹筋膜胆囊

林艺云 陈泗坤 漳州市医院麻醉科 (福建 漳州 363000)

内容提要: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围手术期镇痛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77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选取双盲法将7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38例、39例,分别在全身麻醉前,给予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麻醉处理、自控式镇痛处理。结果:观察组切皮后、气腹结束后HR低于对照组,术中血压变化明显,观察组疼痛评分、枸橼酸舒芬太尼使用量更低,恶心、呕吐情况更低,苏醒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更短(P<0.05)。结论:针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效果明显。

在胆囊疾病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广泛,对比开腹手术,该手术治疗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创伤,有利于提升患者恢复速度[1]。但是即使是腔镜微创手术术后仍伴随疼痛感,可增加患者应激反应,还会进一步影响患者预后。因此,要求临床应高度重视患者疼痛控制,以免由于疼痛增加患者并发症风险,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2]。之前多采取静脉自控式镇痛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但效果往往不确切且伴随阿片类药物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患者满意度较差[3]。近年来,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麻醉处理的应用,临床认可度不断提升,该麻醉方式安全性较高,镇痛效果显著,可有效满足患者临床需求。本文围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麻醉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借助超声,对患者实施腹横筋膜阻滞麻醉处理,并分析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2年2月~2023年2月的时间范围,收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77例),分组方式为双盲法,具体包括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38例患者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33~76岁,平均(46.97±11.15)岁,BMI 18.6~24.0kg/m2,平均(22.26±2.13)kg/m2。对照组39例患者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34~77岁,平均(46.98±11.18)岁,BMI18.7~23.0kg/m2,平均(22.30±2.14)kg/m2,对比两组各项资料,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在术前,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设备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取患者仰卧位,保持患者平静呼吸,在屏气过程中,对患者腹部实施连续性扫描,获取影像结果,最终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图片,判断诊断结果,对比临床病理结果,确定患者病情。进入手术室后,统一对两组患者实施静脉通路开放处理,完成血压等指标监测。观察组于全身麻醉开始前30min行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使用超声设备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探头调整为高频模式,对超声探头进行保护。对患者三层肌肉结构进行检查。选取进针点为Mark,将穿刺针引导至腹横肌平面,回抽无血后,推注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注射液20mL,给药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可出现梭形暗区。另一侧按该方法完成阻滞。

两组均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给予丙泊酚,做好剂量控制,保持2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注射使用),将使用剂量控制在0.2mg/kg。另外为患者提供药物枸橼酸舒芬太尼,提供麻醉诱导处理,药物的具体剂量为0.3μg/kg。药物使用完成后,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处理,合理调节氧流量,保持在2L/min,吸入氧浓度为50%,麻醉维持为1.5%~2.0%七氟醚,瑞芬太尼0.1~0.2μg/kg/min。术中维持生命征平稳,如心率、血压增高>20%静注舒芬太尼5~10μg。术毕,对照组另外提供静脉自控镇痛,枸橼酸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注射液10mg加入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在参数方面,负荷量、单次给药量均需要采取参数控制。加强锁定时间,做好剂量控制,时间以及剂量为15min、2mL/h。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在各时间段,包括入室后、切皮前、切皮后、气腹结束,完成心率(HR)指标情况。观察术前、术中、术后血压变化,采取多功能监护仪记录。术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给予评估处理,完成疼痛分析,0~10分评分范围内,0分为无痛,10分为疼痛剧烈。观察患者麻醉指标(麻醉药物使用量、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观察恶心呕吐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HR指标

观察组入室后、切皮前HR指标对比对照组,差异无意义(P>0.05),评估切皮后、气腹结束后,观察组HR指标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HR指标比较(±s,次/min)

表1.HR指标比较(±s,次/min)

组别n入室后切皮前切皮后气腹结束后观察组38 73.45±8.13 74.90±11.26 78.99±6.64 82.64±7.59对照组39 73.36±8.21 73.48±10.49 71.45±4.59 70.49±6.47 t 0.285 1.107 6.895 7.695 P 0.129 0.264 0.001 0.001

2.2 血压变化

术前以及术后,两组血压变化无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幅度更低(P<0.05),见表2。

表2.血压变化比较(±s,mmHg)

表2.血压变化比较(±s,mmHg)

组别n舒张压收缩压术前术中术后术前术中术后观察组38 89.44±12.54 95.26±10.15 90.10±11.18 130.11±11.56 137.04±10.18 130.58±12.40对照组39 90.45±11.15 110.19±12.69 91.64±10.07 130.13±11.60 160.48±12.56 128.16±12.56 t 0.749 5.687 0.193 0.715 5.882 1.590 P 0.063 0.001 0.086 0.076 0.000 0.149

2.3 疼痛评分

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比较疼痛情况(±s,分)

表3.比较疼痛情况(±s,分)

组别n术后1h术后6h术后12h观察组38 1.14±0.24 1.66±0.37 1.89±0.42对照组39 3.29±0.88 3.59±1.14 3.98±1.26 t 8.558 7.595 5.699 P 0.001 0.001 0.001

2.4 麻醉指标

观察组枸橼酸舒芬太尼使用量、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比较麻醉指标(±s)

表4.比较麻醉指标(±s)

组别n舒芬太尼使用量(μg)苏醒时间(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观察组38 270.15±20.62 5.54±1.19 3.56±1.14对照组39 394.56±20.79 7.86±2.64 5.68±1.85 t 5.972 8.546 7.869 P 0.001 0.001 0.001

2.5 恶心、呕吐情况

观察组恶心、呕吐情况更低(P<0.05),见表5。

表5.比较恶心呕吐情况[n(%)]

3.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多用于治疗胆囊疾病,与传统开放性手术进行对比,借助腔镜辅助,手术视野更加清晰,能够有效降低手术的创伤及并发症的发生,在保障患者治疗效果方面能够起到积极意义[4]。但是因为手术始终属于有创性操作,术后患者疼痛情况难以避免,呈现切口及内脏疼痛等,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造成影响。因此,要求临床应做好镇痛处理,有效降低患者疼痛。同时,镇痛方案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确保镇痛方案的有效性,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既往临床多采取静脉自控式镇痛干预,但是在大剂量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情况下,将会导致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增高,还会进一步增加患者呼吸抑制风险。因此,要求临床应深入分析该手术治疗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实施术中麻醉阻滞措施,进而促进患者手术实施。近年来,医疗器械研究的深入化,临床提出可将超声技术引进实际工作中,对患者实施腹横筋膜阻滞处理,超声技术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的视野,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5]。经超声检查,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提供腹横筋膜阻滞,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该技术神经阻滞良好,其主要作用于腹壁感觉神经,能够对痛觉传导起到阻断作用,麻醉效果显著,并且应用后不会影响患者呼吸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借助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可降低手术刺激导致患者心率以及血压波动,降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从而减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能够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可减少术中及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应用,可实现对患者应激的控制,避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利于血流动力学水平的稳定。本院使用的局麻药物为罗哌卡因,药物在起到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还具有长效性,能够对神经细胞Na+通道进行抑制,对纤维传导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可有效发挥镇痛效果。罗哌卡因毒性相对较小,应用后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因为选择腹横肌平面进行阻滞处理,该部位涉及血管相对较少,药物吸收速度较慢,能够有效延长镇痛的时间,进而缓解患者疼痛感。

近年来,临床高度重视神经、区域阻滞起到的作用,相关文献表明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起到的良好作用[6],该技术将成为未来临床麻醉行业发展的重点。对比传统麻醉阻滞方法,超声直观性明显,能够对腹壁解剖结构进行显示,内容具有较高的清晰度,能够有效避免穿刺针折断情况,有利于降低腹腔内脏损伤情况,可确保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有利于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同时,在采取该项阻滞技术后,还能够降低全麻药物使用,能够降低患者苏醒延迟风险,可促进患者顺利完成整个手术治疗,进而起到改善预后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度。既往研究显示,对比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处理,通过采取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麻醉用药量,有利于提升手术治疗的经济性,并且还能够起到良好的镇痛、镇静作用,在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方面优势明显[7]。本研究显示,比较HR指标,观察组更优,且术中血压对比对照组更加平稳,术后疼痛情况下降明显,恶心、呕吐人数更少(P<0.05)。这说明,该项阻滞技术能够确保患者血压以及心率的稳定性,可促进患者疼痛情况的优化。通过使用超声技术,能够提升各项操作的精准度,进而减少创伤性,缓解疼痛感。同时,借助超声技术还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可有效减少患者恶心以及呕吐情况的出现。具体而言,超声技术能够起到显著的作用。借助超声能够检查患者周围脏器,可帮助手术患者排除禁忌症,进而确保患者能够顺利接受治疗。而在本文研究中,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具有显著应用优势,能够在整体上保障患者手术顺利开展,并且能够保持患者血压的稳定性,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改善恶心、呕吐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以及舒适度。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作为镇痛方式,依托于超声成像技术,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实时性观察患者神经以及周围结构情况,便于局麻药物注射,使药物能够顺利进入到靶神经周围,在手术开始时,能够减少患者受到的疼痛刺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该镇痛方式在临床中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临床研究显示[8],借助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基于超声技术,能够实现对针尖位置的动态化观察,可对筋膜层进行准确定位,并且还能够观察穿刺针穿刺路径,判断在使用麻醉药物后的扩散情况,可有效提升穿刺针使用的准确性,进而降低患者麻醉风险,在提升患者麻醉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经过研究后显示[9],超声引导腹横筋膜阻滞,可有效降低麻醉药物用量,进而提升患者的镇痛效果。另外,经超声引导后,还能够有效确保患者苏醒舒适度,进而提升患者康复效果,改善预后。气腹操作加之手术刺激,将会增加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受到腹部充气影响,将会导致患者伴随血液循环系统,能够对交感神经起到刺激性作用,以免中枢神经呈现敏感化情况,进而实现对患者应激反应的抑制,可确保患者血流动力学呈现稳定状态,可有效优化患者术后恢复[10]。既往有学者研究认为[11],采取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麻醉处理,并对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能够降低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情况。因为该阻滞技术能够对患者脊神经根终末支进行阻滞,可缓解受到手术牵拉影响引发的伤害性刺激传导,进而保障患者血压的稳定性。本文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点。既往有学者[12]选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展开分析,给予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处理,患者恶心、呕吐情况较少。这说明,通过给予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处理,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而本文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说明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综上所述,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给予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麻醉处理,能够达到有效镇痛效果,减少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可有效保持患者血压以及心率的稳定性,提高患者麻醉安全性,并且能够降低患者恶心、呕吐感。

猜你喜欢
下腹筋膜胆囊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多层螺旋CT在急性右下腹疼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