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演唱分析

2024-01-16 10:31郑莉凡
参花(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西楼乐段乐句

歌曲《月满西楼》是以李清照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为歌词,由苏越重新编曲而成的中国经典艺术歌曲。歌曲旋律曲调舒缓,节奏较慢,整首作品将音乐和诗词相结合,抒发演唱者的离愁别绪。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韵美感,是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优秀声乐代表作品。本文将从作品概述、演唱方法、音乐分析、情感表达和歌曲演绎角度,探究歌曲的演唱处理。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概述

(一)歌曲概述

《月满西楼》是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为歌词,由苏越谱曲创作而成。整首作品表达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淡淡的忧伤。词义委婉,歌词写到“独上兰舟”“月满西楼”,写到月夜凭栏远望,月光皎洁下,在亭阁之上独自倚靠的情景。曲意充满幽怨闲愁,歌曲以较慢速的四拍子行进,大量长时值音和中高音区为演唱者抒发情感带来合适的发声区域。歌曲兼具中国传统文学的美感,情感浓烈、委婉,既有极具抒情的音乐旋律曲调,又具有较强的情感爆发力,因而成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演唱度极高的曲目。

从歌词角度看,整首歌曲表达的内容为:“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经凋零,花的香味已经消散殆尽,冰冷的像玉似的竹制席子,让人感受到秋天深深的凉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轻轻地脱下用绸缎做的外衣,一个人独自躺在床上休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望着天上洁白的云,想想是谁会从远处寄锦书而来?雁群排成“人”字南归,月光洒满西边的亭楼。“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自顾自地凋落飘零,水也自顾自地流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有一种离别的相思愁绪,牵动着两处闲适的离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无处排解的相思和离愁,刚刚从紧蹙的眉间消失,又从心里隐约萦绕。整首歌词营造出一种清冷幽静的环境氛围,结合清冷的文字,表达作者的离愁忧伤。

(二)詞曲人简述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本诗词是李清照前期创作的作品,是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后,表达思念之情而作。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婚后伉俪情深,二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然而,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受冤屈,李清照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离别,不免写下多首诗词,这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苏越,中国著名音乐人、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推出《黄土高坡》等经典“西北风”歌曲,是中国原创通俗音乐的领军人物。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演唱分析

歌曲《月满西楼》取材自宋词,具有中国传统文学韵味,文字使用极具美感,流畅易懂,因具有诗词韵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同时也便于情感抒发。包含了强烈的古典文学韵味,听众也能在诗词的理解中,伴随音乐感受更深刻的情感表达。

歌曲有六小节的前奏,演唱者并非在有歌词时才开始进入演唱状态,前奏响起时,演唱者应随着前奏体会歌曲的速度、力度以及整体音乐风格,并在最后一小节的尾音长拍子的最后一拍吸气,以弱气息进入第一个字“红”的演唱。第一小节,同时是第一乐句的前半部分,音与音之间跨度较小,以大二度为主,“红”“藕”“香”“残”作为第一句的前四个字,在演唱时,声音要轻柔圆满,作为标准音开始,声音以较弱起,四个字皆以开口音演唱,分别归韵为“ong”“ou”“ɑng”“ɑn”,基础元音为“o”和“ɑ”,口腔需要呈圆形状态,气息充满口腔,以鼻腔共鸣和气息带动声带被动发声,咬字要做到归韵,快速咬元音,并归于元音发音。第二小节“玉簟秋”有一个下行纯五度,纯五度极和谐音程使演唱时共鸣更靠近口腔。“秋”字归韵于元音“o”,是非常标准的元音归韵,口型要圆,辅音到元音咬字要快速,长音的演唱做减弱,气息随发音延长至第二乐句,用以描述环境,为歌曲营造一种清冷干净的景象和氛围,因此演唱时要以平静的语气和舒缓的速度演唱。

第二乐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轻解”紧接第一句的“秋”,两句为相同的音高,在演唱时要保持音准的稳定,音乐节奏和第一句保持一致,在第三个字采用“前八后十六”节奏型,带来适于古诗词韵味的旋律感,大二度音程呈现民族音乐风格,配合歌词归韵,具有经典的中国风韵律。演唱“轻解罗裳”和“独上兰舟”时,气息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前半句声音要充满延伸感,呈现下行趋势,后半句上行,声音和情绪上扬。这一句在歌词上有了动作的描述,因此在演唱“解”和“上”时,要有顿挫感,以较轻快的感觉进行演唱。

第三和第四乐句为第一二乐句的模仿变形,在演唱时要做到情感的递进和升华。“云中谁寄,锦书来”前四个字上行,后三个字下行,在旋律上形成起伏,在演唱时气息需保持连贯,分别在“i”(寄)和“ɑi”(来)两处,以曲线波浪式线条,控制气息的呼出。第一段的最后一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达到前半段的高潮,第四句是第二句的变形,“雁字”“回”这三个字要咬住字形,清晰发音,“月”和“满”演唱为附点节奏,同时紧接下行音,“楼”有前倚音作为装饰,并且以六拍的长时值充分抒发情感,长时值音做到渐强后渐弱处理。第三和第四乐句与第一和第二乐句呈现相反的表现,先表达所见景象和动词表现,再回到景象的描述。

前四句在音乐上以变形仿写和“鱼咬尾”模式创作主旋律;在音域上,以小字一组的高音区为主要演唱区域;在咬字发音上,以开口音元音归韵为主;在情感表现上,前四句主要表现环境和意境的描述,呈现出唯美、平静、清冷的环境氛围。

间奏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组合,二度音程音交替进行,较快的速度为接下来歌曲进入高音区演唱和情感递进抒发做铺垫。

歌曲进入第二段,旋律起伏更大,代表情绪情感波动幅度增加,人物内心情感充分抒发。第二段第一乐句前半句以“花”字开始演唱,大开口音“ɑ”以f力度演唱,“花”和“自”以重音方式演唱,“飘”和“零”以大连音形式演唱,声音需保持在强力度,横膈膜用力,“零”做重音后置,与后半句“水自流”衔接,中间快速换气或不换气,“水自流”做四度连续音程,将感情高度融入,用高音和强力度充分抒发对目之所及景象的深切感受,为下一句直白抒发情感做最后的铺垫。

第二段第二乐句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进入本首歌最为抒情动人的部分,“一”和“种”之间有一个空拍,以声断气不断的声音和气息处理。在一小节内完成音乐先上行后下行的旋律,以“一种相思”和“两处闲愁”形成气息较短而后连音演唱的衔接。“愁”字单独演唱四个时值,以两组附点节奏型演唱,向上音型和大三和弦为主的琶音音程,呈现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大气明亮,同时也传达出“闲愁”的抑郁忧伤的情感。

第二段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在旋律上完全重复前两个乐句,音乐表现有所加强,使听众在同样的旋律中再次感受高音区带来的听觉震撼以及演唱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加强。“此情无计可消除”,其中“无”字有四个音的变化,要注意音准和快速变音。“计”有前倚音,三度的倚音是民族调式的表现方式,附点要做到气息连贯,以哼鸣为基础,让声音在高位置持续发声,“除”字发音也需要进行同样的处理。连续高音后,进入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才下眉头”的“才”以低音进入,同时重复前两句旋律,“却上心头”重复两次,第一次表达内心忧愁,第二句做强调,气息在第二遍时增加,以气带声。演唱至“心头”二字时,横膈膜抖动,使用大气息量和大量颤音的演唱方法,重复表达思念和忧伤充满内心的情绪情感。

整首歌曲的两个乐段分别做一次反复,在第二次重复后,通过舒缓悠长的间奏,进入最后一句,也是本首歌最后的高潮乐句。在音域上使用传统中国音乐风格,以较高音域结尾,演唱时也更倾向于大乐句的表现方式。在情感上,悲伤之情达到顶点,并在长时值的结束音做最强后渐弱处理。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曲式结构分析

歌曲《月满西楼》是一首单二部曲式作品,调式为中国民族调式,七声雅乐羽调式,七声羽调式作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用来表达悲伤、忧思的情绪。歌曲开篇有六小节引子,演唱乐段可分为A和B两个乐段,为方整的结构模式,A乐段中两个小乐句,分别为ɑ和ɑ',ɑ'为ɑ的重复变形。B樂段内有两个小乐句,分别为b和b',b'为b的重复变形。在作曲上应用“同头换尾”的手法,在创作上,采用单乐段的反复,使听众反复沉浸在音乐辗转缠绵的情绪中,同时对音乐的记忆感知得到加强。两个乐段情感表达先抑后扬,A乐段以单音演奏演唱为主,连音和长时值音较少,配合歌词内容,呈现幽静环境、自然美景和沉静闲适的人。B乐段旋律起伏较大,装饰音增加,在两个小乐句反复中,充分抒发内心情感。音乐旋律整体较舒缓,旋律流畅,整体音调起伏较小,有种慢慢叙述表达的感觉。

四、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情感表达及演绎方法

歌曲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为词,中国古诗词本身就具有朗朗上口,娓娓道来,直抒胸臆的特点,配合平缓的旋律,将诗词的艺术性和抒情性充分表达出来。根据歌词内容的含义,结合旋律曲调,两个乐段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既有不同,又表现出递进关系。

第一乐段歌词描写的是客观环境,词中描绘了几种意象:荷花、衣衫、人物、雁子和楼阁,构成画面感极强的场景——荷花凋零,主人公轻轻脱下衣衫,独自走上楼阁,望着天空皎洁的月光,看着天上雁子南飞。画面感由远及近,此时演唱者的视线也要表现出由远到近的变化,由身体前倾、视线远望到视线定位逐渐回归身侧,最后以坚定站立姿态和正向的肢体语言演唱第一段的结束句。

第二乐段歌词与第一段有明显差异,主要刻画人物的情感,也是本首歌的抒情部分。本段由花落和水流一去不复返,引出“相思”和“闲愁”的情感,进而表现出无奈、怅惘,最终以无限的忧愁结尾。在演唱时需要表达和延续情感的内涵,在情感的表现上可外化于肢体语言的表达,包括但不限于手臂的抬起、落下,在舞台上的横向走步,等等。

演员在演唱和表演前,应先对歌曲的谱面信息做仔细阅读,对谱子中标注的连音线、强弱记号、速度记号、反复记号做认知和记忆,这也是谱面学习的基础要求。例如,第一乐段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是对客观实景的演唱,荷花破败凋零,玉一样冰冷如秋的席子,此时要以轻柔的语气和平和的表情来演绎,可适当地以手臂微曲、手掌靠近身体的状态,描述自然场景。第二乐段“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本首歌曲的最后一句,也是全曲情感抒发的高潮,旋律在单乐句中上下起伏,在演唱时要配合较为明显的肢体动作,如身体前倾,眉头微蹙,将自身代入歌曲角色,在演唱反复的乐句时,需呈现出递进的情感,以表现歌曲思念、忧伤的情感。

由此可见,歌曲演唱并非单纯地将谱子中的旋律和歌词唱出来,而是要深入研究歌曲的旋律走向和歌词情感表达。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歌曲《月满西楼》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情感表达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要想完整演绎一首作品,首先应对歌曲创作和表现的全过程做深入分析和学习实践。以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为背景创作的优秀声乐作品越来越多,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音乐人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对声乐研究者来说,不仅要提高演唱能力,还需要充实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充分诠释出歌曲所表达的内在情感。

参考文献:

[1]何春燕.声乐作品《月满西楼》艺术风格与演唱[J].当代音乐,2022(02):117-119.

[2]王彦贞.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音乐风格分析[J].戏剧之家,2022(06):75-76.

[3]蒲金晶.谈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音乐风格及词义内涵[J].今古文创,2021(21):82-83.

[4]王喜燕.浅析《月满西楼》的声乐美学[J].黄河之声,2019(17):51.

[5]张敏.古词新曲——《月满西楼》的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18(07):25.

[6]冯倩昀.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的演唱诠释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7]康鑫.词随乐动,乐演词风——从《月满西楼》看宋词与音乐之美[J].北方音乐,2017,37(12):77.

[8]田雯.论《月满西楼》演唱中“豪放”与“婉约”两种审美风格[J].北方音乐,2015,35(07):

135+138.

(作者简介:郑莉凡,女,硕士研究生,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育)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西楼乐段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处暑西楼听晚蝉
春花秋月望西楼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好是怡情处,西楼长景真——中晚唐赏石家张祜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月宫折桂的女子——写给西楼的《穿越白》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