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视域下传承红色基因的理论逻辑和实现途径

2024-01-23 22:06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梦希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3期
关键词:载体红色记忆

文/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石梦希

2021 年5 月,《求是》杂志第10 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其中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自2013 年首次提出“红色基因”一词后,习近平总书记已多次在重要场合指示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并以实际行动宣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从红色基因发挥作用的领域来看,它已从军队建设领域逐渐深入国家治理领域,传承红色基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传承红色基因是在追寻红色记忆、继承革命精神的基础上,汇聚战胜挑战的精神力量,它具有明显的未来指向,呈现出文化连续性的特征。基于此,借助文化记忆理论来分析红色基因传承问题,既开拓了研究视野,又提供了实践经验,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一、文化记忆理论概述与红色基因的内涵、特征

(一)文化记忆理论概述。文化记忆理论的提出源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哈布瓦赫认为人的记忆是一种社会现象,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下,并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记忆才会产生。集体记忆理论的提出让记忆研究实现了学科领域的跨越。在集体记忆理论的基础上,阿斯曼进一步将集体回忆的形式分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交往记忆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后产生的非正式的、尚未成型的记忆形式,它是同时代的人共同拥有的回忆,通过社会互动发挥作用。交往记忆以见证者或亲历者为载体,因此,它至多存续三到四代人,然后随着它的承载者的消失而消失。文化记忆以发生在绝对过去的事件作为立足点,产生与此相关联的特定的仪式、节日、文字、图像、舞蹈等记忆和回忆形式[2],通过定期重复参与这些形式,集体成员建立起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文化记忆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其传承,通过固定举行仪式、节日庆典等集体性活动实现记忆的固化和延续。

(二)红色基因的内涵和特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事业中形成,并在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革命精神、优良传统、高尚品德的集中体现,是可传承复制的基因密码。红色基因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是对历史事实的抽象和凝练,因而具有极其显著的特征。首先,红色基因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红色基因的形成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事业,丰富于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它产生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锤炼和检验,离开了实践,红色基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其次,红色基因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基因在其形成过程中始终以坚持人民立场为立足点,以代表人民利益为本质要求,以依靠人民为动力源泉,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终极目标,符合人民大众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红色基因的本质属性。最后,红色基因具有发展性。以建党精神为核心的46 种伟大精神是红色基因的具体体现,它们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基因在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展现了其鲜明的发展性。

二、文化记忆视域下传承红色基因的理论逻辑

(一)时间维度:契合红色基因传承在时间延续性上的要求。文化记忆通过对仪式、节日的定期重复,并不断“现时化”,使记忆固化和延续。这与红色基因传承在时间上的恒久要求不谋而合。

文化记忆旨在通过构建人类社会的“凝聚性结构”,实现记忆的延续和群体的归属感,它跨越时间维度,指涉过去、面对当下、指向未来。红色基因虽然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仍然是超越时空的存在,并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内容。从红色基因形成的过程来看,它起源于伟大建党精神,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实现了时间维度的跨越;从价值取向来看,红色基因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最终目标,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永恒性;从现实意义来看,它是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3]的精神力量,必然要求实现代际传承。文化记忆的历时性存续与红色基因传承在时间的跨越性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让红色基因在记忆的文化张力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生机活力。

(二)空间维度:契合红色基因传承在物质媒介上的要求。文化记忆通过与空间场域和被固定下来的客观外化物建立起关联,形成记忆的媒介,让记忆在时间的长河中得到延续。这与红色基因传承需立足红色资源等物质媒介的要求殊途同归。

文化记忆的延续离不开承载记忆内容的“载体”或“媒介”。“载体”或“媒介”可以是被固定下来的客观外化物,也可以是空间场所。前者如文本、仪式、图像、舞蹈、歌曲等物质文化符号,后者如建筑物、遗址等空间场所。这些载体构建起“文化记忆空间”,让发生在过去的事件在当下社会呈现出来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记忆对物质媒介的依赖,为红色基因传承要利用好红色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关于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群众在革命过程中留下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的物质资料的总称,包括革命遗址、烈士遗物、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烈士公墓和陵园、革命纪念馆等[4]。这些物质文化符号与过去的事件紧密相连,记载了中华民族近代的苦难与辉煌,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具有唤醒人们记忆的功能。作为记忆的辅助工具,它们有利于记忆的传承和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讲,文化记忆明确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客观载体。

(三)情感维度:契合红色基因传承在获得身份认同上的要求。身份认同是个体在不断自我认知中,结合社会构建体系,对身份的认可与理解。文化记忆的功能之一就是让群体获得身份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与红色基因传承的基本目标要求异曲同工。

文化记忆通过推动个体经由反思完成群体区分,形成群体归属感,最终实现身份认同[5]。通过身份认同,集体成员才能就“我们是谁”“我们应当记住什么”等问题形成共识,就一些关乎共同体命运的重大问题形成共识,达成一致意见并采取共同行动。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在特殊时期形成的特殊的红色记忆,这种特殊的记忆造就了特殊的身份,成为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该群体并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的主要标识[6]。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强化人民的身份认同感。 通过对红色基因的追寻和体悟,可以让人民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所进行的英勇斗争,进而加深对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属感、认同感。由此可见,文化记忆契合了红色基因传承在获得身份认同上的要求。

三、文化记忆视域下传承红色基因的现实路径

文化记忆是人类记忆的一个外在维度,它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延续和重构,得益于承载记忆内容的“载体”。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借助专门训练过的人员,如祭司、吟游诗人等,通过举行固定和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包括仪式、纪念活动、节日庆典等,并运用为此专门建造的纪念碑及纪念性场馆来确保记忆的存在和延续。红色基因的传承过程同样是红色文化记忆的建构过程,因此,加强载体建设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前提条件。从不同形态来看,可以将载体分为物质形态载体、信息形态载体和精神形态载体。

(一)活化物质形态载体。物质形态载体既是承载红色基因最生动、最直观的载体,又是传承红色基因重要的实践场所,它主要包括革命遗址、烈士公墓和陵园、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等红色资源。物质形态载体的特点是“看得见”“摸得着”,它们构成了天然的“记忆之场”,人们在此类具体的“记忆场”中可以实现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通过身临其境进而对红色历史产生更深刻的认知,通过感知载体唤起个体的身份认同,从而对红色基因产生更高的接受度,因此,要注重对这类载体的挖掘、保护和利用。首先,应大力激活潜在可塑红色资源。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了一座内容丰富的红色资源宝库,各类资源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在保护和利用现有红色资源的前提下,各地应通过深挖当地史料,激活潜在的红色资源,并及时认定、公布,形成红色资源挖掘常态化,不断补充和丰富红色资源保护名录。其次,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盘活现有红色资源。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游戏技术、虚拟3D 人物动画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和战争现场,打造可以直接参与的游戏项目,给人们创造一个生动、逼真的感知环境。最后,打造鲜活的红色文化场地。在物质形态载体中,除了革命遗址这类红色基因形成的直接“见证者”和“亲历者”外,还有后期兴建的红色文化场地,如革命主题公园、红色主题广场、雕塑、纪念碑等,这类物质形态的载体也承载了红色基因,包含了红色文化价值导向。红色文化场地普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应结合本地红色资源,打造鲜活、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场地,让人们走进此场景就能感受红色基因的力量,从而激发人们传承红色基因的内生动力。

(二)优化信息形态载体。信息形态载体与革命遗址一样,也是红色基因形成的直接“见证者”和“亲历者”,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它包括革命报刊、红色书籍、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等红色文献。它们见证了党在革命道路上的成功和挫折,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每一份红色文献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都承载着一份红色记忆。通过阅读红色文献,能让人们更真实、更具体地感知革命前辈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由于信息形态载体不易保存,对这类载体要做好收集、整理和创新的工作。首先,要做好收集工作。由于早期红色文献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其发行量小、流动性强,很容易被毁或丢失。对于丢失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献,应通过有偿或捐赠的方式尽量将它们找回并收集起来,以便留住更多的红色记忆。其次,要做好整理工作。红色文献整理既是梳理党史的基本路径,又是激活群众身份认同、坚定信仰的重要契机。当前,对于已有的红色文献要将它们进行数字化管理,以解决纸质文献不易保存的问题,建立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红色文献数据库或者专题数据库,让红色文献流通更快、更广、更长久。最后,要做好创新工作。由于早期红色文献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立足新时代,必须对这些红色文献进行时代性解读,用当代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才能有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例如,借助拍摄微电影、融入流行音乐、利用5G 技术赋能等传承方式,让红色文献在新的表达方式中活起来。

(三)凝练精神形态载体。红色基因作为建立红色江山的精神密码,是通过对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和总结而得来的,传承红色基因就是弘扬伟大精神。2021 年9 月29 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囊括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在内的46 个伟大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46 个伟大精神的凝练跨越了党的百年历史征程,贯穿于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凝聚成了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由于红色基因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历史事件,因而它的凝练需要结合特定的时空,形成动态的建构过程。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7]每一个时代都会结合那个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凝练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红色基因,使之在不断总结和提炼中实现薪火相传。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任务,红色基因的凝练既要基于历史,做到一脉相承,又要适应当下,做到与时俱进。通过树立先进榜样、分析典型事件,挖掘其时代价值,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铸就新的伟大精神,让红色基因在继往开来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文化记忆理论将记忆与被固定下来的客观外化物等载体联系起来,通过载体让记忆穿越时空界限,实现其固化和延续。红色基因传承与记忆延续在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文化记忆理论的框架下,新时代要传承好红色基因,传承载体的建设不容忽视。通过活化物质形态载体、优化信息形态载体、凝练精神形态载体,可以形成红色基因传承新路径,让红色基因焕发生机活力,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路上永恒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载体红色记忆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红色是什么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