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新亮点、新问题并存 亟待解决发展困境

2024-01-26 03:41卢越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流通监管

卢越

《“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出台以来,各地围绕市场、商贸、物流、交通、金融、信用的“一市场、两体系、三支撑”,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开展。近期调研分析发现,地方在流通体系降本增效、初级产品流通保障、丰富金融支持手段、创新信用监管方式方面呈现新亮点、好做法,同时也显现出区域协调、管理统筹、要素保障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项目引领,形成示范效应,发挥中央和地方合力,加快构建高效顺畅现代流通体系。

一、地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呈现“新亮点”

(一)聚焦流通体系降本增效,推进高质量多式联运发展

一是持续扶持港口多式联运发展。部分地方通过加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扶持海铁、海河联运业务发展,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2022年,浙江集装箱江海、海铁、海河联运量同比分别增长27.2%、20.6%、17.3%。二是创新海港与内陆多式联运衔接方式。芜湖港与上海洋山港创新开展“联动接卸”业务模式,节约外贸集装箱境内运输成本30%。蚌埠货运站与宁波北仑港开通甬蚌铁海联运直达班列,全程货运时间压缩至30小时,较零散发运节省2天以上时间。

(二)强化初级产品流通保障,提升全链条全环节能力

一是扩大初级产品期货影响力。大商所围绕铁矿石流通,创建铁矿石期货价格指数,已成为主流矿种定价标准,并推动再生钢铁原料期货上市,积极研究东北亚原油期货上市可行性。二是提高对大宗商品跨国企业吸引能力。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大宗商品贸易创新生态集成区,吸引大宗商品领域跨国企业,提高大宗商品市场影响力、资源配置水平、全球定价能力。三是创新初级产品通关便利化制度。大连推进对进口原油、矿石等大宗商品实施“附条件提离”,推出原油“入库集中检验、出库分批核销”“铁矿石全流程监管”“液化天然气转场检查新模式”等制度创新,便利进口初级产品高效流通。

(三)丰富流通金融支持手段,保障农产品上行流通

一是丰富农产品“保险+期货”品类。海南与上期所合作推出天然橡胶、生猪、饲料、鸡蛋等品类“保险+期货”项目。2022年,保障天然橡胶现货交易8万余吨,保障饲料、生猪现货交易数千吨。二是创新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吉林省建立委托养殖交易撮合平台和“牛权监管平台”,提供采购、养殖、屠宰、加工全流程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截至2022年底,平台通过监管牛只3.05万头,为养殖户提供融资服务4.37亿元。三是加强数据化平台化金融授信服务。服务粮食流通主体,吉林省建立苞米在线平台,将粮食收储过程数据作为金融授信依据,平台已为11家粮库、151名粮食经纪人融资1098笔,融资总金额2.14亿元。

(四)创新流通信用监管方式,加强数字化监管追溯

一是政企合作加强电商平台信用监管。成都推动与京东、快手等平台政企合作,构建了包含11万余户的“信用沙盒”监管主体库,动态纳入信用好、风险低流通主体,实施信任监管、宽松监管、非现场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措施。二是无纸化交易构建数字监管追溯链条。浙江将食用动物产品信息化追溯强制性条款纳入相关防疫条例,实现畜禽肉类从屠宰源头至市场销售的全链条无纸化交易,全省猪肉类产品无纸化交易率达94.4%。

二、区域协调、管理统筹、要素保障“三重困境”问题制约地方流通发展

(一)全国范围、各省内部流通发展差距拉大

一是沿海和内陆流通发展相较经济体量差距更大。以2022年流通部门增加值(批发和零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之和)考量,同期东部地区流通部门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达57.2%,高于生产总值52.1%的比重,中西部地区流通短板更加明显。二是西部、东北地区流通发展过度集中于省会城市。以流通部门增加值之和占所在省比重计算,东北地区长春、哈尔滨分别占所在省比重达53.6%、48.5%;西部地区成都、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分别占所在省比重达45.5%、43.4%、65.0%、47.3%、48.0%。流通资源要素过度集中,导致中心城市对流通资源、业态的吸附作用进一步增强,造成区域差距加大的恶性循环,落后地区流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更大压力。

(二)地方流通体系“无人管”和部分领域“多头管”并存

一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地方推进机制还有短板。部分省份统筹推进机制尚未建立,现代流通体系仍以原有商贸、物流、交通等各部门涉及职能分别推进。涉及到综合协调性项目时,统筹推进难度大,如部分省份在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时存在较大困难。二是流通部分领域“多头管”协同效果不佳。国家物流枢纽、综合货运枢纽建设管理分属发改、交通部门,但其在流通体系运行中的功能作用差异度较小,两类枢纽设施自成体系运行。冷链物流领域,发改、农业、商务部门均出台相关节点设施规划,存在地方对同一流通项目进行多头财政资金申请问题隐患。

(三)流通发展要素保障堵点亟需打通

一是流通数据采集、统筹、应用存在障碍。地方反映商贸、物流、金融、信用等数据分散在相关部门,电商等数据均在大型平台企业,地方对流通数据采集和利用难度大。小微流通主体对数据入库入统意愿较低,企业担心税务部门以此为依据增加各项税费负担。二是公益性流通设施土地供应问题突出。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物流、市场等流通领域用地供给不足,造成一些新建项目落地困难,既有项目扩张只能通过搬迁解决。地方对公益性物流设施、批发市场土地仍遵照较严苛的收益指标考核,给流通企业带来较大经营压力。三是西部和农村地区流通人才短板严重。相比较快发展的城市流通市场,大型流通企业对农村市场覆盖度较低,农村流通人才短板突出,对一批既懂农业生产,又懂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等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四是流通行业税费问题制约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从种植户或批发市场进货时,难以取得增值税进项税发票,对规范运营的企业影响较大。零售领域连锁经营企业税费成本高,部分地方连锁经营企业退回个体户方式经营。全国范围个体车辆运输仍较为普遍,无票运输费用常有发生,造成增值税抵扣困难。

三、相關建议

(一)强化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引领作用

一是按照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统一部署,引导地方加快推动建设,发挥支点城市在流通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二是强化流通资源要素向支点城市倾斜,推动相关部门对支点城市流通设施用地、流通数据采集应用、流通税费政策等进行政策试点。三是完善地方政府推进支点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解决地方流通发展中“多头管”“无人管”相关问题。

(二)创新推进地方现代流通各领域集成项目

聚焦强化现代流通对生产和消费服务引导能力,创新推进一批集成性项目开展。一是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农产品产地流通、加工集成类项目支持,统筹解决农产品产地保鲜冷链设施不足、上行附加值低等问题,距离城市较近农村优先发展预制菜、中央厨房等业态。二是建议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系统性升级,借鉴国内阳澄湖服务区、日本服务区等经验,推动特色旅游与农产品流通相结合,处于货运枢纽区位服务区可利用存量用地建设甩挂运输场站。

(三)提升好经验好做法示范效应

一是针对地方在农产品流通金融服务、电商平台合作信用监管等方面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优先在相关行业推广示范,不断丰富流通发展业态模式。二是针对初级产品流通保障等特定有条件地方可推广的做法,优先在重要品类初级产品接卸港口、交易平台推广应用,发挥资源相对集中带来的成本效率优势。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

猜你喜欢
流通监管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