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01-26 20:14王云培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新质战略性新兴产业

王云培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进一步为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

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展望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因此,黑龙江省要放眼产业基础、创新优势和市场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化创新内生动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而企业自主创新则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

一要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培养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创新的浓厚氛围,围绕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为宗旨,掌握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对研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打破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脱节的难题,一次性解决制约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优势转变的突出问题。二要坚持自主创新与数字赋能相结合。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的生产力,因此要立足“两化融合”良好基础,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引入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智慧产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攻关重点产品、关键技术和设备、先进工艺。三要提升绿色发展创新能力。全面落实黑龙江省《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生物经济科技攻关三年行动计划》等,推动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支撑绿色发展创新能力,推动石墨、铝镁合金、碳纤维、智能仿生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绿色化、现代化发展。

二、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以人才强实现科技强、产业强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决定因素,要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内因外因结合,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首先,要强化经费和相关资源保障。全面落实《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等政策,深化人才引育用留方式创新,将人才工作纳入财政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的资金保障,落实领军人才奖补、柔性引才补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待遇等人才引进、创业优惠政策,加强人才政策落地督查督办。其次,要大力实施“人才飞地”政策。围绕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产业在外建立“人才飞地”,发展“飞地”经济,将“本地筑巢”模式转变为“邻凤筑巢”,以“飞地”为纽带更好地集聚各类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实现人才发展在都市、科技研发在飞地、成果转化在黑龙江省,为研发企业提供“最强外脑”,克服“引才难、留才难”的困境。

三、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重组创新生产要素

一是集中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正成为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应尽快形成稳定的装备制造业格局,以航空航天、船舶及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机器人等行业为重点,建设一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同联动、集群发展的高端装备产业带。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等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和公共平台在推动产业集群融合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同一条产业链上的企业兼并重组或业务整合,打造纵向一体化大型企业或纵向非一体化的发包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有机协同,进而创建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产业集群。三是构建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加快构建区县级—市级—省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完善市地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完善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区域和公共服务等集群政策支持体系,促进集群交流与合作,推动集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四是探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合作项目。联合省内各地及周边省市共同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各地集群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团队培育组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共享,实现协同融合发展。

四、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产业创新活力

当前,黑龙江省的很多大型企业都缺乏通过追踪研究前沿技术、搭建新技术平台、系统整合产业链相关技术创新资源的能力,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主导产业链创新较弱。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却面临体制约束、市场准入难和融资难等瓶颈,创业风险和成本较高,创业环境仍需大力提升。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一个大中小企业共生的市场结构。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大而强”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导向作用,有效整合整个技术创新链的创新活动,支撑产业高端化和规模化发展,并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小而精”的中小企业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力量,创造产业生态活力。围绕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制定出台专项发展规划,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进入现代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

五、以“一带一路”倡议、对口合作等为契机,加强产业创新合作

一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持续扩大合作朋友圈。俄罗斯拥有强大的重工业,日本、韩国在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拥有优势,要借助“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区域合作,构建以对俄合作为重点、区域合作为拓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体系,学习其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推动更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流进来”,增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二是以对口合作为半径,做强做大经济发展“同心圆”。依托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各区域间的高效互通,加快“龙广合作”步伐,学习广东“敢为人先”,以创新促发展的精神。借助广东在高新技术产业、石墨产业等的发展优势,促进机器人、生物医药、石墨等新材料产业与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把以石墨为代表的碳基材料、以轻量化为代表的先进复合材料产业,打造成最具潜力和优势的产业。此外,黑龙江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涵盖的交通、能源、高端机械设备的产能,可以充分满足我国西部地区和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应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

六、完善产业创新支撑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一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机构建立协作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运营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提升知识和技术在各个不同部门之间能够高效地转移和分享,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二是充分发揮金融支持创新作用。结合企业所处行业、产业所处阶段,加强金融机构大数据和全产业链分析,找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通过开发金融产品、创新信用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三是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布局建设多个共性技术平台,以行业需求为牵引,组织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为解决日后的卡脖子问题奠定基础。四是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营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保护创新成果的法治环境,加强以鼓励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创建以“双创”为主题的创新环境示范城市或众创空间。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所)

猜你喜欢
新质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