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学课堂”视域下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2024-01-27 18:53刘旭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立学读后感整本书

刘旭

网络时代,各类自媒体应运而生,不同的信息资源也如百花争艳般呈现在大众视野。整体来看,这些自媒体的信息短小,虽然它符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却也隐含着诸多弊端,那就是容易让人形成碎片化的认知。对初中生而言,这种不完整、不连贯的碎片化认知不但会影响他们的认知,更会影响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结合整本书阅读让初中生重新找回阅读的感觉,改变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无疑是重中之重。此次研究的重点,是分析如何在立学课堂视域下落实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众所周知,立学课堂是以学生“学”为主导的课堂,因此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将阅读的自主权交还给他们,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育指导与反馈工作,以此优化学生的体验。

立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手段。所以,在围绕立学课堂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期间,教师首先要做到立足学情,结合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等,合理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指路。

比如,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学生分别接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等文章。其中,前者为鲁迅所写,而后者则直接介绍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针对此,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期间,我将《朝花夕拾》推荐给学生,并设计了以下任务。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将书中的文章进行分类。比如,批判类的有《二十四孝图》《狗·猫·鼠》;怀念类的有《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②结合分类开展阅读活动,对文章的行文结构、中心思想等进行梳理。比如,批判类的文章《二十四孝图》到底在批判什么呢?怀念类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为何要采取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③结合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撰写读后感,在读后感中指出为何喜欢这篇文章,它带给自己哪些感受。

当然,对于整本书阅读,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有的学生更喜欢叙事类的文章,如《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学生更喜欢真实感强,且充满回忆味道的文章,如《藤野先生》。所以,在具体阅读时,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新的学习任务。比如,针对批判类的文章,学生可以额外探究“批判类文章的特点”“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应该沿用哪些思路”,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立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学生自主提出小的阅读任务,以此间接形成创造性和批判性的阅读体验,无疑是立学课堂下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初衷。

倡导学生以自主阅读、合作阅读作为常规学习模式,这是立学课堂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束缚,充分解放自己的大脑和双手。

1.自主阅读。之所以将自主阅读安排在初中第一阶段,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经历独立自主的整本书阅读体验,以此避免他们直接在合作阅读期间,出现滥竽充数、身在曹营心在汉等不良现象。初中生能力水平有限,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难免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师要做的,就是挖掘学生的不足,指导他们在合作学习期间完善自己的短板。

例如,在對《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进行分类时,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是按照文章的风格进行分类,即批判类、怀念类和意趣类;有的学生则是站在时间段上进行分类,比如有关童年往事的描写,以及作者长大后四处求学的见闻等。那么,到底哪种分类更为精准呢?或者说,学生如此分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阅读期间,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任务设计不同的表格,再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这样他们在合作阅读时,就能根据表格提出看法。同时,也能间接避免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出现记忆上的遗漏。

当然,在自主阅读阶段,学生主要完成前两项任务。第三项任务(即撰写读后感)则需要在合作阅读之后完成。因为只有在完善了阅读体验后,他们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感受,了解自己到底读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学生这样写出来的读后感,才能充满真情实感。

2.合作阅读。合作阅读并不是学生聚在一起阅读,而是学生根据自己阅读后总结的内容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这样不但能拓展思路,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互动中查缺补漏,取长补短。

例如,有的合作小组针对“在每篇文章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带给了鲁迅先生哪些影响?谁的影响最深”等问题展开讨论。期间,学生各抒己见。比如,有的学生指出“藤野先生带给鲁迅的影响最深,因为他让鲁迅形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也有的学生指出“阿长带给鲁迅的影响最深,因为她是鲁迅童年时期的星星,带给鲁迅情感上的慰藉”。当然,有的学生的想法比较全面,认为“每个人对鲁迅的影响都很深,因为他们出现在鲁迅人生的不同时段,而每个时段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论是阿长,还是藤野先生,都是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遇到的贵人……”

另外,倘若学生之间的“分歧”愈演愈烈,且谁都无法说服彼此,教师可以顺势推出“辩论”活动,动员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寻找论据,展开辩论活动。这样的辩论活动,一方面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也能让其在查找与整合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提高了整本书阅读的质量,对语文素养的发展也有诸多好处。

在围绕立学课堂落实整本书阅读期间,自主阅读与合作阅读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每个阶段阅读的规划,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远没有学生想象的那样简单。纵使通过合作阅读,他们依然会存在稍许的不足。此外,立学课堂并不是盲目地将学生放养,在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阅读的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例如,在读完《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且完成了三项任务后,教师可以针对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比如,第二项任务(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和写作手法),根据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剖析问题期间,忽略了一个点,那就是不同的文章题材在行文结构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在分析行文结构和写作手法的过程中,首先要立足文章的题材,比如在阅读《二十四孝图》时,学生首先要明白作者是站在批判的角度来描写的,阅读的方法自然要区别于其他的文章。所以,寻找批判的对象和批判的案例是关键所在。

此外,在检查第三项任务(撰写读后感)的完成情况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存在人云亦云的情况,缺乏独立自主的见解。针对此,我告诉学生要善于运用创造性的思维与辩证的视角来分析文章。比如,《藤野先生》中有关“严谨治学”的观点,学生便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与自己的经历等,阐述自己对“严谨治学”的理解和看法,这样才是真正的“立学”。

可见,立学课堂下的整本书阅读虽讲究“学为主体”,但教师的指导与干预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结合学情进行指导,以此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板块,也是丰富初中生文化底蕴和认知的重要路径,对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重视对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研究,改变初中生的学习和阅读体验。立学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主要手段,将其与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不但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热情,同时更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对于初中生未来的成长与学习都能起到铺垫性的作用。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立学课堂’视域下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编号:GH202135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立学读后感整本书
航程课堂:南通“立学课堂”校本化实践样本
《论语》整本书阅读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吕夷简与州郡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