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中西医护理进展

2024-02-18 03:41饶桂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糖尿病足局部皮肤

饶桂荣

(江西省核工业261大队职工医院外科,江西 鹰潭 335000)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出现病变,从而导致患足局部血运变差,出现缺血性溃疡,严重者甚至坏死的一种足部病变[1]。因其病势缠绵、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故致残率极高。调查[2]发现,目前全球有超过70%的截肢是由糖尿病足导致。而临床研究[3]发现,单纯采用中医或单纯采用西医手段护理糖尿病足,其护理效果均不佳,对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和生活质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护理糖尿病足是目前广大护理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难题。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护理经验,对近年来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为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效果、降低其截肢率、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

1 中西医对于糖尿病足的认识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脱疽”范畴,阳虚引起血运不畅、脉络瘀阻,患者病变过程中均体现出阳虚血瘀的发病机制,该理念与现代医学中的微循环障碍相符。早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的相关论述[4]。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病机复杂,主要是由瘀、痰、毒等实邪与脏腑功能虚衰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外伤产生的伤口是诱因,各种因素结合,最终形成糖尿病足复杂的病理改变[5]。而在治疗护理上,中医主张通过局部中药化腐清创、疏通经络气血,结合补肺、健脾、益肾等内治手段,来达到促进溃疡疮面愈合之目的[6]。西医认为,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足部血管与神经出现病变,并由此继发感染,出现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等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糖尿病足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皮肤溃疡、疼痛、重者肢体远端坏疽脱落等[7]。病理上,由于局部神经病变而出现的皮肤缺水、干裂,则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而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则使得局部的溃疡损伤更加难以修复[8]。西医治疗则以积极控制血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神经,局部清创、换药、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在护理上,相关研究发现,局部护理方法的不正确和护理知识的缺乏,是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的重要因素,缺乏护理意识者其发病率也明显更高[9]。因此,临床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对糖尿病足的护理尤为重视。

2 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进展

以糖尿病足病变机制为根据,采取中医护理干预,循以通络活血、化瘀通脉、养阴益气的护理原则,配合解毒清热,能够对患者足部症状予以较好改善。中医对于糖尿病足的护理主要是根据局部病变程度来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

2.1 中药熏洗 对于局部已出现皮肤颜色加深或伴红肿疼痛等症但皮肤尚未溃破者,可采取中药熏洗进行护理[10],具体操作为将已煎煮好的中药取适量的药汁,倒入熏洗桶中,再加入适量的温水调节至合适的水温,一般水温不超过40 ℃,每次熏洗约30 min,每日1 次。熏洗过程中,护理工作者当密切注意患者有无不适,如出现胸闷、恶心、局部皮肤颜色加深甚至破溃者,则应及时撤离熏洗桶,并通知医生采取对应的措施。中药足浴能在热能下促进药物透入皮肤以及穴位吸收,以活血通络,促进血液循环,对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及上皮组织生长具有较好的帮助,还可降低致残率,提升生活质量。由于糖尿病足局部血管损伤、血运差,口服或静脉用药很难直达病所,而中药熏洗可充分发挥热辐射及分子扩散的双重作用,直接达到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治疗效果,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挥发直达局部,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提高治疗效果。

2.2 中药化腐清创 对于局部皮肤已经出现溃疡但尚未感染且血运尚可者,护理员则应密切观察患者疮面情况并及时通知医生清除坏死组织,以防出现感染;而如果已出现神经病变且血运较差者,则护理上应注意每日及时换药,不宜过分清创[11];若护理员发现患足有胼胝、水疱或者其他伤口时,则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切除,切除后局部可涂抹生肌膏或者生肌粉,以帮助疮面尽快愈合防止扩大。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在早期护理工作中则可以使用复方黄柏洗剂或者双黄洗液帮助患者进行湿敷,以达到清热解毒、消炎抗感染之目的[12]。对于已经感染严重出现坏疽的患者,在医生进行各种清创并联合使用中药灌洗及负压封闭引流后,护理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引流装置是否在位、有无漏气、中药灌洗是否通畅等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此外,部分有脚气的患者,可嘱患者外用具有抗真菌效果的中药制剂,亦可使用红外线灯为患者局部进行照射,但护理时应注意照灯距离不宜太近、时间不宜太久。

2.3 针灸按摩 针对患者局部发凉、发麻的情况,护理工作者可协助患者进行肢体保暖及局部按摩,依次点穴按摩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太溪、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或者选取合适穴位使用一定频率脉冲进行电刺激处理[13]。糖尿病足早期通常以气虚血瘀为主,按摩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可起到补虚祛邪、培土壮元,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的作用。研究[14]表明,中医护理方法中的穴位按摩可明显刺激大脑脑干网状系统、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而中频脉冲穴位电刺激在活血调经改善循环的同时还具有祛邪扶正的效果。通过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及优势而采取的各种效果明显的中医护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方案进一步具体化,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学者[15]通过对糖尿病足患者采用全足按摩局部加强手法,主要包括太冲、涌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选定的穴位采用按、压、点、揉、按、拍等指法进行按摩,按摩力度以穴位产生微微的热麻酸胀为度,结果显示,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3.3%,显著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的70.0%,证实了该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溃疡和坏疽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3 糖尿病足的西医护理进展

现代医学发现,及时、全面、有效地对糖尿病足进行护理在阻止糖尿病足病情进一步恶化方面意义重大。李宝军等[16]在一项对1151 例糖尿病足患者护理的研究中发现,全面有效的护理方法及策略包括饮食调护、心理疏导和局部护理、积极控制血糖、针对性地制定锻炼计划、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血管介入治疗和护理、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护理、当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时的护理、建设完善的糖尿病足管理模式,以及系统而规范的出院随访和护理指导等。因此,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应竭尽所能帮助患者尽早发现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向糖尿病患者普及如何预防糖尿病足的知识,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足自我护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3.1 饮食护理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而言,积极控制血糖至关重要,而控制血糖的重点就是饮食调护。研究[17]表明,积极注意饮食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足发生的概率,以及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明显更低。对于一些糖尿病足早期患者,尚未形成严重的感染和溃疡面,其饮食调护尤为重要,能明显减缓病情发展速度。而对于病程较久、血糖控制不佳、溃疡感染严重的患者,饮食上则需要严格控制,每日碳水不宜过量。患者或者护理人员必须保证其做到4 个固定,即主食固定、三餐比例固定、进餐时间固定和营养比例固定[18]。患者宜严格按照糖尿病患者饮食结构进行饮食,饮食清淡易消化、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不能饱食,严禁吸烟饮酒。对于已经出现坏疽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营养摄入以维持疮面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消耗。同时也要警惕出现低血糖反应,尤其是夜间,要加强此类患者夜间巡房工作,出现相关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护理工作者无法全天24 h 跟踪患者的饮食,所以必须做好家属的饮食护理宣教工作,共同为患者驾驭好饮食这辆马车。

3.2 心理疏导 调查[19]显示,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抑郁最为常见。如若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疏导护理,则不利于病情的好转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由于病情的复杂严重、病势的缠绵、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以及可能面临截肢的恐慌等诸多因素使患者长期心理负担较重,心情抑郁,进而导致其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差。另一方面,糖尿病足患者局部因为感染容易产生恶臭难闻的气味及血腥模糊的疮面,常会导致患者产生自卑的心理。同病房病友的不理解,以及自觉给家属护理带来困难的愧疚使其更加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心理,最终睡眠失调、饮食失节,血糖紊乱而加重病情[20]。针对此,护理工作者一定要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对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情心和细致的关心。应当积极热情地为患者讲解护理和治疗知识,多为患者介绍以往成功治愈的案例,以此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同时也要加强与家属的交流,同家属一起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明白心情放松、豁达、乐观对于自身疾病恢复的帮助。

3.3 局部护理 局部护理就是要从足部保护做起,懂得正确的足部保养和皮肤护理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环节[21]。正确的护理要求护理者必须在每天局部换药时仔细观察患足皮肤是否有水疱、脓疱、皲裂、新的伤口等变化。护理工作者应告知患者要穿着柔软宽松透气的袜子,勿穿硬质皮鞋或高跟鞋,以免摩擦出现皮肤破溃。趾甲过长应及时修剪但不能修剪过度以免感染,必要时可请专业人士进行修剪。注意足部的卫生,每天用温水泡脚改善循环,水温必须由护理者检查,因为患者本身局部感觉功能变差容易烫伤。洗脚时揉搓也不可用力过度,应轻柔慢洗,洗净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后涂抹护肤霜以保持患处皮肤柔润,防止皮肤因干燥而出现皲裂,但足趾之间不涂护肤霜。由于局部神经、血管病变,患者感觉功能和血运变差,故护理者应密切注意气温变化,天气寒冷时应及时提醒并帮助患者局部保暖,但严禁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等进行热敷保暖,以免烫伤患处皮肤[22]。每天疮面换药前,护理工作者应使用生理盐水对溃疡创面轻轻地进行冲洗,再使用床旁红外线照射灯进行照射直至疮面干燥,再予换药,每日1次。平时卧床休息时,护理员应提醒患者尽量抬高患肢,促进血液淋巴回流,有利于局部消肿。同时应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功能锻炼,如小幅度地做下肢肢体屈伸运动,以防下肢肌肉出现萎缩。

4 小结

对于糖尿病足的护理中西医各有优势。中医护理坚持整体观、辨证论治,同时很多具有特色的中医外治护理方法也效果明显;西医则主张从微观入手,发现致病菌,选择特应性抗生素,通过介入、手术等方法改善局部微循环[23]。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认为糖尿病足要想治愈,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因此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应当将中西医护理相结合,各取所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患者进行全面、合理、有效的护理。

猜你喜欢
糖尿病足局部皮肤
第二层皮肤
局部分解 巧妙求值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糖尿病足,从足护理
糖尿病足部门诊在预防糖尿病足溃疡中的体会探析
局部遮光器
吴观真漆画作品选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