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专业思政教学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

2024-02-18 03:4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程

危 玲

(九江学院临床医学院/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江西 九江 332000)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高校课程思政研究指明了方向。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更是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的直接执行者,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说:“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2]。此文将探讨在新形势下做好中医学思政教育,专业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发展方向。

1 政治立场坚定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秉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只有教师自己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对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对学生的错误观点有敏锐的感知力,才能立场坚定地进行批判和引导,避免学生走入歧途。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变革时期,全球经济的融合,外来文化、价值观念的输入,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冲击;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和所谓公知的迷惑和挑唆,学生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很多消极、负面的认知,尤其在一些事关国家、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观念淡漠、认识模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3]。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所以作为教师,要站稳政治立场,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决定,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领导,支持党的决定。

高校培养的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专业人才。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对于“教书育人”的理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教学中更多还是偏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对“育人”的重视度还不够。《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及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中就明确提到医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要有机融入课程教学[1]。所以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勇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只有教师的政治立场正确、坚定,学生的思想误区才能得到纠正,学生就会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明确年轻人的使命和担当,高校就能真正培养出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道德水平高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十八大首次确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坚持严于律己,为学生做好榜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听从教导,思政教育才可见成效。知识需要言传,德行需要身教。教师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从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就会把教育教学工作仅仅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从而缺少对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激情,难以激发对教育教学的智慧和热情,难以激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幸福感,难以尽心尽责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清楚医学专业课教师做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才。医学人才不光要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道德素质。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行业也逐渐走向市场,开始追求经济效益。利益的驱动和诱惑使医疗系统中极个别素质不高的医务人员的信念发生动摇,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甚至出现了违反医德、违纪违规的行为,引发患者对医务人员,甚至对整个医疗系统的不满。在医患关系不太协调的当下,医者的人格品质和医德医风对缓解医患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缓和医患矛盾、解决就医问题,必须从学校开始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让学生从学校教育开始树立起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思想意识,学会在日常实践中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并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素质,使医生与患者间的关系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政元素,让学生认识到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医学院校的学生作为将来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更应该明确身上肩负的责任。提高自身的医德素养,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素质,也是净化医务环境的一种方式,更是思政教育的成果体现。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强化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深化医学职业道德意识,致力于提升学生医德水平,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技术上过硬、个人素质全面、职业道德高尚的合格医务人才。

3 文化底蕴丰厚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瑰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而深入地影响着中医;中医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在世界医学之林中,中医是惟一没有灭绝的传统医学,原因就在于中华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没有中断过。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势必要求中医学的专业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之外,对中华传统文化也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盛衰决定着中医学发展的盛衰。

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西方医学的传入,使得大家的思维变得更加直观化、客观化、精准化。不可否认,西医具有疗效迅速、反应明显、作用准确等特点,但是用西医的标准来定义中医、用西医的研究方法来发展中医肯定不合适。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模式,西医的研究模式不适用于中医的学习与传承。一味追求中医的现代化,会使中医丢失了它本来该有的优势和特色,不仅招来大众的诟病,更使得中医的发展举步维艰。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得以立足和发展,中医必须立足于自身传统文化特色,坚持中医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才能确立自己的学术定位和科学价值,否则中医学将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

学校教育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专业教师是传播中医的实际宣讲者,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是相信中医、肯定中医、热爱中医的。而教师只有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深刻体会中医的内涵,才能把中医的精髓传达给学生。教师理解并推崇中医,表达出浓烈的热爱和强烈的骄傲情怀,才能将此情绪传递给学生,才能激发青年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迸发浓浓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担当意识。只有了解和熟悉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加深对中医的深刻内涵的了解;只有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将中医发扬光大。

4 业务得心应手

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4],对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升做了详尽的设计和规划,指明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目标和实现路径。我们要着力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专业教师必须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并且专业知识的储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范围、考试大纲范围。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知识的宽度和广度越来越大,知识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知识观就必须变革,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修,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变原来的“一桶水”为“一缸水”,甚至“涌泉水”,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持续的热爱和激情,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填充自己,尤其是要汇聚更多新颖、有前瞻性、有相关性的知识。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对课堂思政的重视度不高,这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在思想政治方面却缺乏应有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情愫,这样的尴尬局面让教育者们开始反思。如何让思政内容很自然地融入专业知识,让不少专业课教师很是头痛。专业课教师思政知识储备相对来讲不够丰富,再加上医学专业课的课时少、课程紧凑,平时讲授专业知识,课时就已经很紧张了,还要加进思政内容,理论上来说确实有难度,不易把握尺度和分寸。其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医本身的存在就是思政教学的最佳题材和内容。在讲授中医时,适当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联系社会和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已经是思政最好的体现。比如,在讲解中医发展史的时候,对比其他传统医学的发展,如印度传统医学、古希腊医学、古埃及医学、玻利维亚的传统医学等,展示中医顽强的生命力;还可以结合董奉与杏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杏林医德和杏林精神,让学生明白医德与医技的重要性,由此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滋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专业课与思政课不一样,专业课必须要有专业特点,突出学科特色。中医学专业课教师必须善于思考,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善于发现思政内容切入的专业知识点,实现思政元素的挖掘,在专业知识中融入敬畏生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等元素,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5 心地善良仁爱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逐步确立自我意识、培养独立能力,这个阶段的变化对今后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长远的影响。在这一阶段,由于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发生改变,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转变,没有父母、教师的严加管教,又处于相对开放轻松的环境,能够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不同经历的混合、不同思想的碰撞会让学生对在此之前形成的对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产生诸多的怀疑和否定,此时,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学生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严重的可能会产生厌世,甚至反社会的情绪。

教师的仁爱之心与父母、亲人的爱不一样,这是建立在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深厚情感之上的,是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爱。作为高校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年轻人。在他们面前,教师是长辈,是师长,又是朋友;年资深的教师,甚至是父辈或祖辈。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只有保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教师才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才能真正为他们考虑。很多学生是第一次长时间离家,也有很多学生来自特殊家庭,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冲动做错事,这时候教师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大学培养的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我们要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全面发展情感、知识、人际关系,耐心细致地与他们沟通,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指导他们适时调整心态、拓宽眼界和思路,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要有“直腰做人梯,弯腰做人桥,甘当铺路石”的伯乐精神;要有愿意点燃自己、照亮他人,愿意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不图名利,愿意扶持年轻人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奉献精神;要有忍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淡然情怀;更要有胸怀天下、爱国爱家爱人民的大爱胸襟。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气度、人格去引导教育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要着力培养和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这是深化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更是决定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成败的关键。所以加强师资培训,就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各种培训课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专业课教师尤其要有责任感、紧迫感,因为教师承担的不仅是传播教授专业知识的责任,还承担着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教师要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升立德育人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专业课思政教育的效果,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