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思维培养的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

2024-02-19 02:35邓贤斌孙良生曾祥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医学岭南中医药大学

温 姗 邓贤斌 孙良生 颜 芳 曾祥珲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李可老中医名医工作室,广东 广州 510405)

中医经典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综观古往今来之贤哲名医,均是熟谙中医经典,勤于临证的典范。中医治学、临证、培养人才,均应溯本求源,古为今用,以继承为基础、创新为归宿。“读经典,做临床”是历代中医名家一贯秉承的训导箴言[1]。读好经典是培养良好中医思维的前提,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是中医诊断疾病与施治的核心能力。为顺应新时代中医人才培养的需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开办岭南班,以“厚基础、强能力、重思维、显特色”为特征,旨在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较强的中医临床能力,以及岭南中医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岭南班自2017年开始开展经典与临床课程,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医思维。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于一、二年级进行,为期两年,以课堂理论讲座与案例演示形式为主,主要内容涵括“天人一体观”“阴阳五行学说”等经典中蕴含的中医思维在临床的运用。随着学生逐步成长并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为了以临床实践教学巩固课堂教学成效,深化学生对经典与临床课程的掌握,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夯实学生中医经典理论基础及提升中医临床应用能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岭南班于2021年开展了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形成了一、二年级经典与临床课堂讲座教学和五年级临床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及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

1 开展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的背景

1.1 中医经典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中医经典是中医教学的基石,但目前其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学科分化、非医学课程大量开设等,各大中医药院校中医课程的比例均有所下降,中医经典课程的课时更是不同程度被削减和压缩[2]。

其次,学生学习经典的语言基础和文化背景薄弱。多数中医经典成书年代久远,古汉语文字简约深奥,蕴含大量隐性知识,致使学生对学习中医经典产生畏惧心理。古汉语承载文化、传承文明的意义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认识与重视。中医思维方式极具特色,不同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对古代文化理解不足,使得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产生障碍,甚至怀疑中医的科学性。

再次,现行课程设置时间及顺序欠妥。许多院校在大学二年级就开设中医经典课程,但学生尚未具备学习经典的基础理论及方药知识。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其他课程,中医经典课程学时普遍被压缩,只能学习一些经典片段。另外,目前教学改革多侧重于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的转变,实际上仍是学生听教师讲授,对经典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字义,遑论实际应用与临床水平提高。

最后,中医经典教育内容泥古,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教育形式单调,停留于经典诵读及释义[3]。同时,目前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尚缺乏系统、全面的中医思维培养教学体系和有效的教学形式,部分临床带教老师教学查房简单,辨证思路不清晰,创新意识不强,更缺乏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导致学生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临床诊断和辨证缺乏系统性,临证束手无策[4]。国医大师周仲瑛曾说:“学习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而对经典领悟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5]。

1.2 中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思维方式方法是学科发展和继承的关键,从本质上决定着学科的深入探究。中医学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纵观《黄帝内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并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决定了它在中医教学中的特殊性[6]。中医教育的成败取决于院校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而保证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7]。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是中医在诊断疾病与施治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是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因此,培养中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8]。

1.3 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班的特点目前高等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人才培养也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9]。“健康中国”战略以及与时俱进的健康服务新需求,迫使中医药院校重新思考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培养新时代中医学人才[10]。

为顺应新时代中医人才培养的需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岭南班以“厚基础、强能力、重思维、显特色”为特征,以中医地方特色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思维和能力培养为支撑,实行自主选课与班建制相结合、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院校教育与中医师承教育相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等培养方式。岭南班总体培养目标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中医经典及岭南中医相关知识的训练,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较强的中医临床能力,以及岭南中医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与中医学本科五年制常规培养目标对比,岭南班更注重中医临床思维、中医临床能力、中医经典临床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中医思维培养开展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构建系统全面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对完成岭南班培养目标而言至关重要。

2 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的内容

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需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需要经过独立思考和反复临床磨练才能形成,只有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理念,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注重综合能力考评,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11]。中医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并翔实指导中医临床,是学习中医的必备积累,也是中医教学和临床过程中长期应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岭南班的培养目标,经典与临床课程开创了中医经典教学的新模式,即探索岭南班一、二年级经典与临床课堂讲座教学和五年级临床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两个阶段层次递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程及临证中学用经典、会用经典、活用经典,最终将中医经典思维内化。

经典与临床课堂讲座教学的对象为岭南班一、二年级学生,以灵活生动、有效互动的形式讲授中医经典中的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理念,通过举例启发、病案演示等,使学生初步形成中医临证思维。一、二年级的课程教学仍以教师分析案例、学生听讲为主的形式进行,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中医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在中医经典教学中,案例往往能让学生仿佛处于诊疗环境,有助于学生领会中医诊疗思维的实践运用方法。如讲授天人合一观时,以不同运气和节气下的疾病规律和治疗医案举例,使学生意识到人体健康与天地阴阳气机升降相关,顺之则生,逆之则病,意识到人体疾病及生死与天地六气、五运变化相关,意识到运用中医药养生、防病、治病均应顺应天地自然之变化。又如讲授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时,一方面,通过临床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在认识分析疾病病机的过程中,辨识阴阳是首要和根本的原则,若辨识阴阳准确,治疗方向总体不会偏差;而辨识阴阳失误,不但难以奏效,反而会导致南辕北辙。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五行之间生克制化异常并非单一、割裂存在的,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五行乘侮往往同时并见,然而诸多矛盾当中必有主要矛盾,剖析病机病势,找准关键环节,按五行原理确定治疗重点,加以灵活变通,可提高临床处方用药的疗效。

临床实践教学的对象为岭南班五年级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经典与临床课堂讲座的学习,学生已形成初步的中医思维,但因缺乏运用的机会,应用起来不熟练、不准确,甚至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五年级的岭南班学生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开展实践培训,包括入科培训、分管患者、教学查房、病案讨论、门诊跟诊、操作培训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中医经典核心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中医经典临证思维的建立和运用中医思维的临床实践。教学方式为集中教学和分组带教有机结合,包括集中安排临床小课、中医技能培训,提高教学效率;分组进行门诊跟师、教学查房、病案讨论,增加师生交流机会并提升学习体验。如学习中医四诊技能时,先通过集中的培训,包括讲授技能要点、展示典型图片等使学生高效地掌握基本内容,然后在分组跟诊、查房的过程中,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细致地体验“望、闻、问、切”全面收集资料的过程,确保全面、规范、准确地采集四诊信息。又如学习辨证思维时,先集中学习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的定义与区别,再分组根据四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反复训练、思考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通过接触到实实在在的病例,真切地感受中医经典理论如何应用在望、闻、问、切和处方用药上,把中医经典的临床应用更形象化、生动化地显现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12]。而在考核模式方面,设立平时考核与课程结束考核。平时考核包括书写跟师医案、跟师心得,以便带教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运用中医思维的熟悉程度。医案是中医的一种特殊著作形式,是中医临证实录,能最直接地反映医生的临床思维,故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可从医案入手[13]。课程结束时的考核包括临床考核和书写医案考核,临床考核全面考查学生的临床接诊、四诊采集、人文关怀、临床判断、理法方药、总体评价能力,尤其重视中医思维能力。

3 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的效果

通过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新模式的探索,经典与临床课堂讲座课程与临床实践课程知识学习的有机衔接,在夯实学生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学生建立了中医临证思维,训练了其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及临证思维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综合分析能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7级岭南班为首个实施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的班级,全班15 名学生中,有11 名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论文大赛、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12 名已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中医专业的学习。由此可见,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新模式对于培养具有中医经典思维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4 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的创新与优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岭南班开展的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为中医药院校中的先例,岭南班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基地为学校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是全国首家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基地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以中医方法为主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病,有助于培养学生将中医经典理论活学活用于临床、树立中医临证思维,以及提升中医临床实践的能力。

岭南班探索、构建的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新模式,建立了课堂讲座教学与临床实践和谐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及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具有推广价值及借鉴意义。另外,岭南班通过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新模式,形成了完善的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有利于日后建设示范课程并向外推广。

5 结语

中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经典理论的产生与升华均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若脱离临床实践进行中医理论的阐发与研究,只能沦为空谈而失去实际价值。因此,学习中医经典不能流于书本、止于记诵,也不能只满足于文辞义理的通达了然,应是理论与实践交融渗透、互参互证,这才是中医经典学习的核心目标,也是中医经典传承的真正意义[14]。实践证明,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班探索构建的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新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学术水平,也提高了临床教师的带教和研究水平,有利于学校营造浓厚的中医经典教学氛围,形成规范的中医经典教学秩序。这一新模式尊重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地方办学特色,促进中医经典文化传承,增强中医学子热爱中医事业的信念,夯实中医学子的中医学基础,开拓中医学子中医辨证思维,提高中医学子中医临床应用能力。探索中医经典传承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中医事业发展的需求,对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召唤具有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医学岭南中医药大学
忆岭南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雨岭南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