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脾肾三经探析膝骨性关节炎的针灸治疗 *

2024-02-19 02:35石欣悦洪昆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阴陵泉血海膝部

石欣悦 洪昆达,2※

(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福建 泉州 362000)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以膝关节软骨纤维化、部分缺失和骨赘形成为主要特征,临床多表现为膝关节酸楚疼痛、僵硬、肿胀、关节弹响、活动障碍等[1]。在常见的保守治疗方法中,针灸颇具特色。已有诸多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治疗KOA 行之有效,能较好地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简便安全、不良反应少[2]。

KOA 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至清代《张氏医通》中的“膝者筋之府……故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亦是类似记述。此病以肝肾亏虚为本,以外邪阻塞肢体经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各类症状为标。又有《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论述了脾的生理功能对筋骨肌肉的重要性。可见除却肝肾,脾在痹证的病理变化中亦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经络沟通机体表里上下,能够反映体表组织病变与内在脏腑的联系,是针灸治疗疾病的重要媒介。故文章从肝脾肾三经着手,对KOA 的针灸治疗展开探讨,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借鉴。

1 KOA病因病机与肝脾肾的联系

1.1 肝肝与膝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筋与膝的关系上。所谓的“筋”,相当于现代医学中韧带、肌腱、筋膜等组织,起着约束骨骼、协助四肢活动的作用。“膝为筋之府”,膝是人体诸筋汇聚之所。构造复杂的膝关节得以灵活运动且保持稳定,离不开筋柔韧又强健的特性[3]。肝在体合筋,肝之气血充盛,源源不断滋养经筋,使经筋得以维持柔韧强健之态。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则“筋将惫矣”,机体出现“屈伸不能,行则偻附”。《诸病源候论·虚劳筋挛候》中记载:“肝藏血而候筋。虚劳损血,不能荣养于筋,致使筋气极虚”,即是对肝血亏虚、不能养筋这一病机的论述。又言女子以肝为先天,该病机亦与女性绝经后骨性关节炎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相符[4]。

1.2 脾KOA发病后,患者常伴随下肢力线失衡、膝关节周围肌群表面张力升高等改变[5]。脾主四肢、肌肉,脾健则四肢肌肉壮实有力,有助于平衡关节内外压力、提高膝关节稳定性。生理功能上,脾将饮食水谷化为人体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是气血生成的源头。若后天之本虚损,四肢百骸无法得到充足补给,日益损耗,“不荣则痛”;同时,卫外不固,机体更易遭受外邪侵犯[6],外邪犯于膝部,则关节屈伸不利,经脉气血不通作痛。又言“冷痰多成骨痹”,脾参与水液运化,脾运失常,痰湿水饮停聚于膝,同是KOA的病机之一[7]。

1.3 肾肾为先天之本,具有藏精的生理功能,在体合骨。《素问》中就有对青壮年(女子四七、男子四八)肾气充盛故筋骨坚实、身强体健的描述。而后随着年龄递增,肾气虚衰,人逐渐“形体皆极”。生理特性上,“肾主骨生髓”,髓为液的一种,能够灌注、濡养、滑利骨节,与膝关节滑液的性状功能十分相似。肾虚髓亏,濡养润滑不及,骨关节便会磨损。

2 肝脾肾三经与KOA的治疗

2.1 从三经循行路线论《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上膝股内前廉……注心中”“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注胸中”“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腘内廉……上注肺”。肝脾肾三经皆起于足,沿下肢内侧向腹部方向循行,均经过膝关节内侧,故肝脾肾三经气血充盈或是虚损,都可表现于膝部。十二经脉又通过别络与其表里经相通,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阴肾经分别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互为表里,而胆经“出膝外廉”、胃经“下膝膑中”、膀胱经“从后廉,下合腘中”,同经过膝,故针灸足三阳经膝部周围穴位,亦可对膝部疾患起治疗作用。

2.2 从三经腧穴主治论腧穴主治虽各有不同,但均可治疗其所在周边组织器官的病症,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腧穴各有其所属,医者辨病辨证、辨证辨经,选用符合病机的穴位,体现了针灸治病求本的理念。肝脾肾三脏与膝关系密切,肝脾肾三经承载三脏气血,同经过膝,故施术于肝脾肾三经腧穴,既能发挥穴位的近治作用治疗KOA 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等症状,又可基于不同证型,标本兼治。

足厥阴肝经合穴曲泉,“在膝内屈文头是”,肝经气血在此会合,可治膝膑肿痛、下肢痿痹;腧穴膝关,《针灸甲乙经》言:“膝内廉痛引髌,不可屈伸……膝关主之”。

另有刘宗厚、龚廷贤等医家认为,内生痰湿、外感湿邪聚湿成痰、痰浊阻滞,瘀血蓄积、痰瘀互搏,同是骨痹的病机[7],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重着,入夜痛甚。现代针对KOA 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指标中常用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便包括了患者“夜间躺在床上时的疼痛程度”一项,此时当选用足太阴脾经穴位阴陵泉与血海。膝关节软骨局部缺损后,患者为了减轻疼痛,会下意识改变活动时的姿势,导致对侧肌肉紧张;或因疼痛避免运动,久而久之影响肌力。阴陵泉可疏通局部气血、消肿止痛,治疗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作为脾经合穴,五行属水,又可健脾除湿,恢复脾之健运,脾健则肌肉结实有力、膝关节稳定性增加;常用透刺配合灸法温化水湿,对膝关节积液者有良效[8,9]。“血海者……通血之要路”,血海运化脾经之血,使血气归聚,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10],搭配曲泉穴,共奏养血活血、祛瘀柔筋、通利关节之功。

肾经阴谷穴,“屈膝而得”,《针灸大成》记载其“主膝痛如锥,不得屈伸”。肾经原穴太溪,定位虽不在膝关节附近,但肾本原之气在此留驻,故肾气亏虚型KOA 亦在太溪穴主治范畴,常在针刺的基础上搭配灸法,补肾助阳以壮骨、温经散寒以止痛。

有关KOA 患者体表痛敏点的研究[11]发现,共有48.7%的痛敏点出现在阴谷穴、曲泉穴、血海穴附近。而现代研究[12]基于数字挖掘技术,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发现在治疗寒湿型KOA 的用穴规律中,三个有效聚类之一即由足三阴经的腧穴太溪、膝关、三阴交组成。可见肝脾肾三经腧穴无论是定位抑或是各自主治,对KOA 的治疗都颇具意义。通过搭配,灵活而有侧重地发挥疏肝健脾补肾、柔筋壮骨充髓、养血活血、散寒除湿等效用,加之刺激腧穴所在局部,可疏通膝关节周围气血,标本兼治。

3 病案举隅

李某,女,62 岁。2021 年6 月8 日就诊,诊断“双KOA”7 年,反复双膝关节酸软、无力,行走不能,常于发作时口服消炎止痛药物才能缓解。近日疾病复发,遂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辰下见:双膝关节酸痛、痿弱少力,关节活动障碍,面色不华,纳可,寐欠安,便溏,小便自调,舌淡、苔白,脉细弱。查体:双膝关节压痛明显,左膝关节活动度10°~100°,右膝关节活动度15°~100°,浮髌试验及抽屉试验阴性。影像检查:X 线提示膝关节退行性改变。辨证:肝脾肾不足、筋脉失养证。治则:补益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柔筋止痛。治疗:(1)悬灸:取肝俞、脾俞、肾俞穴;(2)温针灸与毫针刺法:取内外膝眼穴,配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与太冲穴;太冲穴用泻法,其余穴位予平补平泻,并于内外膝眼与三阴交穴加用温针灸。

治疗3周,患者双膝关节酸痛、痿弱少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恢复行走。

按语:妇人年迈,脾胃虚弱、肝血亏虚、肾气不足,致使筋脉失养,膝部受累,发为本病。施灸于肝俞、脾俞、肾俞穴,有养肝健脾、补肾扶阳之效;“膝头红肿不能行,必针膝眼”,内外膝眼乃治疗膝痹要穴,针刺此处,引气直达病所;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阳经郗穴主痛,针刺胃经郄穴梁丘,缓急止痛,配保健强壮要穴足三里与助运脾血之血海穴、健脾化湿之阴陵泉穴,调补后天之本;且施温针灸于足三阴经交汇之三阴交穴,温热效应顺针身向深层渗透,肝脾肾三阴同调;加行泻法于太冲穴,疏肝理气,起安眠效用。诸穴相配,共奏补益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柔筋之功,改善关节功能,收效满意。

4 讨论

肝脾肾三脏在体之合与构成膝关节的主要组织筋肉骨相应,筋肉骨的给养又有赖于肝脾肾三脏;而十二正经与脏腑有着直接络属关系,将五脏六腑与外周肢节官窍联为一体,是机体运行气血精微之要道,故肝脾肾三经气血盛衰体现于膝部,影响的便是关节的功能好坏。“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肝脾肾三经循行路线均经过膝部,针刺膝关节周围腧穴,发挥近治作用,缓急止痛;加用部分远端腧穴对证治疗,培补根本。

除却既病早治,针灸更可未病先防。中老年人在日常合理采用针刺、推拿保健等方法健脾养肝补肾,或每年三伏时选用阴陵泉、血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与贴敷,不仅能积极缓解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劳损,还可加强自身正气,更好地防止外邪侵袭膝部。针灸治疗KOA 从肝脾肾三经着手施为,诸法合用,内外同调,效果肯定。

猜你喜欢
阴陵泉血海膝部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阴陵泉穴主治优势病症和配伍规律*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初级篇)
《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的定位探析*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
阴陵泉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
候为贵 手机 “血海” 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