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2024-02-19 02:35刘雪莹梁繁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心绞痛针灸血小板

刘雪莹 梁繁荣

(1.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1;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根据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调查统计,国内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超过3 亿,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病人数高达1139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西医领域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多方向的分析,认为该疾病与患者心肌耗氧以及供氧水平异常存在密切关联性,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或冠状动脉狭窄。目前西医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及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水平、稳定斑块、降低心肌氧耗等,非药物治疗主要有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手术。在实际治疗中,仅用西药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完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是会伴随胸闷、憋气以及活动耐量差等,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PCI和CABG也都不能改变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展进程,支架时期还可能会面临再次狭窄的情况[2,3]。已有临床资料证实针灸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于子璇等[4]就大量的文献加以汇总、整理和总结,并借助Meta 分析发现,在西药治疗的同时增加针灸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还能降低西药(如硝酸甘油等)的使用剂量,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以及过氧化脂质、内皮素等指标,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碳(CO)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

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中医领域虽然没有针对冠心病的病名记录,但在古籍中却已有对这一疾病症状的描述,并将其归为“胸痹”“怔忡”“心悸”等范畴。《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清至节”,记录了类似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临床表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提出胸痹心痛的病机是“阳微阴弦”,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上焦阳气不足引起胸阳气机不畅,痰瘀等物质积于胸中。吴以岭院士提出了络病学说,并结合自己多年研究与以往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详细地分析络脉生理、病理情况,备受各方学者的认可[5]。络脉理论也被广泛运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公认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心脉不通;而引起心脉不通的主要原因是瘀血、痰浊、气滞。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气血虚弱,无法推动血液正常运行,造成瘀血现象,久而久之引起血管不畅,产生各种疼痛症状。中医治疗该疾病时进行了辨证分型,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阴虚型、阳虚型及阴阳两虚型等,并以心脉瘀阻等作为冠心病的发病基础,借助通络等方法改善冠心病的临床症状[6]。

2 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机制

2.1 针刺对血小板和微循环的影响血栓的形成与血小板以及凝血系统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血栓一旦出现,将会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的血流异常,增加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能够精准、特异性地预测血小板活性,该物质水平升高会间接影响血小板活性、引起血栓或者扩大血栓形成。张朝晖等[7]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针刺可以降低GMP-140分子数,抑制血小板活性,缓解冠心病患者血液系统的高凝状态,降低血液凝固速度,提升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并改善机体血液微循环状态。郭翔等[8]通过研究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血小板活化因子发现,血小板活化因子升高会导致心肌缺血损伤,而电针内关穴会使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下降,改善缺血心肌组织损伤情况、抑制血栓形成速度。同时,温针灸也可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动速度、改善微循环状态。

2.2 针刺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2.2.1 对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TXA2、PGI2 作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前者具有极强的收缩血管和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后者具有很强的舒张血管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二者性质均不稳定,最终转化为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生理条件下,2 种物质水平处于平衡稳定状态;一旦发生病变,平衡失调,TXB2水平增高,6-keto-PGF1α 水平下降,二者比值TXB2/6-keto-PGF1α(T/P 比值)增高。李雪苓[9]通过观察40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针刺前后TXB2和6-keto-PGF1α 水平发现,针刺后患者TXB2水平明显降低,T/P 比值下降,说明针刺能够通过调整TXB2和6-keto-PGF1α 水平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增加血流量,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周逸平等[10]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清TXB2含量和T/P 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观察针刺治疗15 min的即时效应,可看到血清TXB2含量和T/P 比值均较针刺前降低;针刺1 个疗程后,患者的血清TXB2含量和T/P比值较针刺前显著降低,且比西药治疗组效果更明显。以上均表明针刺可缓解心绞痛、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2.2.2 对一氧化氮(NO)的影响NO 具有舒张血管、维持血管张力、抗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活性物质的作用,可防止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当血管受损时,NO 合成减少,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郭欢[11]通过研究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NO 的影响发现,病理状态下,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中的NO 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经过电针内关穴治疗后,大鼠心肌组织中NO 的含量升高,说明电针对心肌组织NO水平具有良性的调节作用。

2.2.3 对血管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ET 存在于血管内皮中,是最强的缩血管物质;CGRP 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重要肽能神经纤维,是已知的最强的扩血管物质。赵艳玲等[12]研究发现,针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显著降低ET 水平、提高CGRP 水平、缓解心绞痛症状。张芳芹[13]通过对146 例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发现,丹红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中ET水平、提高血清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水平、降低血浆中TXB2水平、提高血浆中6-keto-PGF1α水平,并改善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血小板活性,达到防治心绞痛的目的。

2.3 针刺对氧自由基(OFR)的影响心肌缺血时,OFR会随之升高,清除OFR 的SOD 活性随之降低,OFR 发生聚集反应并与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反应产生过氧化物,对脂质成分的生物膜造成严重损坏,使细胞发生肿胀破裂,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到严重损伤,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李艳荣[14]研究发现,急性心肌缺血家兔血清中SOD 含量明显降低,针刺治疗后血清SOD 值升高,说明针刺能够通过调节SOD 含量,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热休克蛋白(HSP)也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心肌的损伤。洪清楚等[15]通过比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HSP 水平发现,心肌损伤时人体发生应激反应,HSP 合成增多,HSP 水平上升,对患者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3 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

3.1 单纯针刺治疗针刺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常运用毫针,以一定角度对人体经络腧穴予以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向蓉[16]选择82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复方丹参片;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选穴以内关为主,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施治。观察连续治疗4 周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缓解时间及心电图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心电图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动脉血流量、缓解心肌缺血,达到活血祛瘀的治疗效果。张安东[17]将72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针刺内关穴为主,根据不同辨证分型增加合适穴位,每次针灸20 min,每天治疗1 次,每周治疗6 次,连续治疗4 周;对照组采用口服山海丹胶囊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和心电图改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在治疗冠心病时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温针灸治疗温针灸是一种针刺后借助艾绒对针尾进行点燃加温的中医操作方式,通过针体将温热刺激传入组织深处,针与灸相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毛丽旦·阿扎提[18]选取50 例患者进行常规针刺治疗,50 例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以内关、膻中、厥阴俞、心俞为施针主穴,并且依照不同的疾病证型,对于有痰浊壅塞症状者,加阴陵泉穴、丰隆穴;有气阴两虚症状者,加三阴交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等;有心肾阴虚症状者,加巨阙穴、太溪穴、肾俞穴、关元穴等。患者保持俯卧体位,医者对心俞穴、厥阴俞穴施以温针灸,选择2 cm 左右的艾段,置于针柄上点燃,共施灸3 壮,每次留针时间为0.5 h。然后帮助患者转换体位,保持仰卧位,对患者的膻中穴和内关穴施以温针灸。以10 d 为1个疗程,共持续3 个疗程,并观察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温针灸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血浆黏度(PV)、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等指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说明温针灸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能够缓解冠脉血液循环情况、提升心肌的供血量、减少血脂或血液黏稠度。闫爱珍等[19]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P<0.05),说明温针灸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心肌缺血和血液血脂黏稠度,对冠心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3 电针治疗电针是将毫针刺入机体后导入电流进行治疗的一种特殊方式,可以通过调节电流刺激强度、频率等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陈晨等[20]将60 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复方丹参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以内关穴、膻中穴、心俞穴为主,针刺得气后接入电针治疗仪,使用疏密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为0~2 mA,留针时间为0.5 h,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观察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频率均显著降低(P<0.05),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说明电针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是防治冠心病的有效手段。王博等[21]通过观察电针对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得出电针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疗效、改善心电图结果、降低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

3.4 埋针治疗埋针疗法又称皮内针疗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穴位的皮肤组织中,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埋针疗法能给穴位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邓杰[22]将76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和埋针组,基础治疗组行常规治疗,埋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双侧内关穴、足三里穴、关元穴进行埋针治疗,每周埋针3 次,持续4 周;疗程结束后发现,埋针组的整体效果优于基础治疗组(P<0.05),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指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等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刘爱霞等[23]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耳穴位置施以皮内针治疗并观察效果,发现经皮内针治疗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说明穴位埋针法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3.5 针药结合治疗于洋[24]对7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口服复方丹参滴丸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选取膻中、合谷、内关、至阳、心俞为主穴,根据不同证型,配以其他合适穴位。研究结果表明,针药结合治疗的观察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高于单纯用药的对照组(P<0.05),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加以针刺临床效果更确切。郑英等[25]选取88 例稳定型心绞痛(瘀血痹阻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三七丹茶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行气化瘀通痹针刺法。连续治疗2 周后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P<0.05),瘀血痹阻证症状评分明显降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PV显著降低(P<0.05),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说明针药结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起到行气通痹止痛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心绞痛的目的。

4 小结

针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绿色环保的中医疗法,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已取得确切的效果。随着针灸治疗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冠心病临床治疗当中,且方式多样。但在针灸治疗时仍需注意辨证施治,依据不同证型选取合适的穴位和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心绞痛针灸血小板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