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地区先秦时期瓮棺葬浅析

2024-02-21 02:29刘金友
北方文物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乐遗存墓葬

刘金友 田 野

(1.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内容提要〕 辽海地区先秦时期目前见诸报道的瓮棺墓计有七处,多集中分布于沈阳一带,少数分布于辽东半岛地区。按时间顺序看,这类墓葬最早见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堆积,出现原因应与黄河中下游文化向北辐射影响有关。从葬具类型上看,辽海地区先秦时期的瓮棺葬具多选“鼓腹类”器物。从这类墓葬周边其他遗迹的功能层面进行分析,辽海地区先秦时期瓮棺墓的内涵应与“设祀”有关。

所谓“辽海”,本义为辽河、渤海的合称。至迟在汉魏之际,辽海作为地理人文概念频繁出现于古籍文献中。据现有研究成果,这一地区所及地望范围大体南起黄、渤海之滨,北至松辽分水岭一带,战国秦汉长城沿线以南。以行政区划看,古代的辽海地望大体包括现今内蒙古东南部与辽宁省全境①。

一、研究述略

所谓“瓮棺葬”是以较大体量且具有较大开口的陶质容器作为葬具的一种埋葬方式,其中,多装敛未成年人尸骨,少见成年人骨骸。成书于西汉时期的《礼记》中,有“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②之语,应是我国最早对这种独特葬俗的描述与研究。

目前,发表的辽海先秦时期瓮棺葬资料较少(且目前所见均系青铜时代遗存),故学界对这类遗存的研究较为薄弱。较早注意到辽海地区先秦瓮棺葬遗存的学者为王巍。上马石瓮棺葬材料公布之后,王巍即借此探析辽海地区史前时期与朝鲜半岛西北部古代文化的关系,此外还根据简报所述,推断该遗址为双砣子二期文化遗存。此外,栾丰实、陈光、陈国庆、华玉冰、段天璟、徐昭峰等学者均对上马石瓮棺墓的年代、内涵、性质等问题进行过研究。

白云翔、徐国龙等学者也注意到辽海地区先秦时期瓮棺墓视域下,中、朝、韩等国的文化关联。在《公元前一千纪后半环黄海地区的瓮棺葬及其历史文化阐释》一文中,白云翔对环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的早期瓮棺墓遗址进行了梳理,指出辽东半岛、胶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群岛等地早期瓮棺墓的特征,总结了各地瓮棺葬遗存的差异,提出“在古代社会,随着人群远距离移动和人类集团之间的交往……以陶容器装敛死者并进行埋葬的观念和行为可以远距离传播”的见解。基于这一见解,白云翔认为,包括环渤海地区或包括黄海北部沿岸地区的瓮棺葬最初发生在燕文化中心区。战汉之际,燕、赵、齐等地居民东迁促使了朝鲜半岛瓮棺葬发生与流行;至于日本九州一带的瓮棺葬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但与朝鲜半岛的瓮棺葬俗存在交流,与中国大陆之间至少存在着间接的联系③。徐国龙也注意到辽海地区瓮棺葬的地区性差异,指出秦汉之际辽东半岛地区是瓮棺葬俗向外传播的主要桥梁④,这一观点虽与本文所及时段不甚符合,但却为下文解析早期瓮棺传播路径起到了启发作用。马小飞在《环渤海地区战汉瓮棺葬葬具研究》一文中,依据葬具特征将环渤海地区划分为燕式、齐式、关外(辽海地区)、燕齐缓冲区4个地区,对各地葬具的传播路径进行了研究⑤。值得一提的是,马小飞虽将战汉时期瓮棺墓为研究对象,但他对瓮棺葬俗传播路径的判断与笔者相近——燕式与齐式葬具区不断向辽海地区辐射、扩散并产生影响。2020年,徐昭峰发表《上马石瓮棺葬类型探讨》,文中对上马石遗址瓮棺葬的内涵、性质、年代等问题均做了深入解析,并认为上马石遗存的文化来源与夏桀东征有关⑥。

此外,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张翠敏(《辽宁地区战国至汉代瓮棺葬》)、陶亮(《辽宁地区青铜时代至汉代的瓮棺葬试析》)等学者均对先秦时期瓮棺墓遗存进行过讨论。

朝、韩、日等国学者,如林永珍、金洛中、吴东墠、李承泰、宫本一夫、石川岳彦等均较为关注辽海地区瓮棺墓遗存。从目前发表的资料看,大概受限于本国及辽海地区先秦瓮棺葬资料,尚未见到与辽海地区同类遗存进行比较研究的系统性成果。事实上,这些地区史前时期的葬俗葬式与辽海地区同时段遗存的情形相近——均以石构墓葬为主流传统,瓮棺墓仅做附属。

二、分布及类型概述

瓮棺墓这种葬法并不是辽海地区先秦时期的传统葬俗,所见资料较少,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薄弱。目前见诸于报道者共有七处,以沈阳为集中分布区,阜新、朝阳、大连等地也有少量发现。此外,旅顺牧羊城、尹家村,金州马圈子、普兰店姜屯、丹东刘家堡子、沈阳上伯官、辽阳唐户屯、凌源安杖子等地都有疑为先秦时期瓮棺墓遗存,但因相关资料过少且无准确断代结论,故下文仅对这七处遗址略做梳理。

(一)沈阳市

沈阳市目前所见史前时期瓮棺葬资料共有3个地点,分别为新乐、高台山、顺山屯遗址。此外,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考古学系于2017年发掘北崴遗址时也见有6座瓮棺墓,但因目前资料尚未公布,故本文不做讨论。

1.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北运河北岸黄土高台地上。1978—1991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确定该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三段,即新乐文化、偏堡文化及新乐上层文化。其中,新乐上层文化堆积内共发现房址1座、灰坑16个、灰沟7条、土坑墓10座、瓮棺墓2座⑦。报告编写者将发现的2座瓮棺墓分别编号为83〇六CM1及87〇六T3M1。

83〇六CM1开口于扰土层下,平面大体呈圆角长方形(图一,1)。瓮棺由2件陶瓮套合而成,其中1件腹部以上被截断,套扣于完整陶瓮的口部(图一,2)。棺内仅有成年人的两排牙齿。在瓮棺南部有一凹坑,坑内有烧土灰烬,其内平置3块动物骨头。

图一 沈阳新乐遗址

2件陶瓮均为夹砂红陶,应是泥片套接制成。83〇六CM1∶2尖唇、口沿呈椭圆形略向外侈,斜直领、束颈圆肩,肩部有对称桥状耳,下腹部内收,小平底,通体无纹。另1件残缺陶瓮体量相对偏小。

87〇六T3M1同样开口于扰土层下,墓圹平面大体呈圆角长方形,葬具亦由2件陶瓮套接而成,棺内未见骨骸。陶质与83〇六CM1陶瓮近似(图一,3),因未经修复,细节不明。

两座瓮棺墓葬法相近。所异者有三:其一,83〇六CM1墓葬朝向为北—南,87〇六T3M1为西—东;其二,87〇六T3M1东部较完整,陶瓮下垫有瓮底;其三,87〇六T3M1未见祭祀坑。

值得一提的是,新乐上层文化10座土坑墓除T0301M1因地层破坏严重,无法辨识墓葬开口层位外,余者均开口于第1层下,所出器物以束颈壶、双耳壶为主(图一,4),因目前对新乐上层文化的内涵辨识有限,故无法对这类器物进行深入解析,但这两类器物在辽东地区其他文化遗存堆积内发现有少数相似器类,似表明当时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

2.高台山遗址

高台山遗址位于沈阳市新民县北约7.5千米处,遗址由3座相邻小丘组成,当地人将这3座山丘自西向东分别命名为西高台、腰高台与东高台⑧。其中,遗址主要分布于东高台山南坡,墓葬则集中发现于腰高台。1974年,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对东高台遗址进行清理时,在上层遗存中发现一处瓮棺墓,瓮棺由1件红陶壶与深腹罐套合而成,内有1具孩童残骨。

3.顺山屯遗址

顺山屯遗址发现于1973年铁岭市文物普查时期。遗址位于沈阳市康平县西南部一处当地俗称“西山”的岗上,因当地耕种活动,导致遗址损坏严重。1977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房址3座,灰坑10个,墓葬10座,其中,M10为瓮棺墓。

M10的葬具由1件横耳陶鬲与1件红陶盆套合而成(图二),陶盆置于鬲口,内有幼儿骨骸1具,幼儿两腿伸入鬲足,随葬品为7枚环状骨珠⑨。

图二 顺山屯遗址鬲棺墓葬具

(二)阜新平安堡遗址

平安堡遗址位于阜新市彰武县兴隆山乡赵家村平安堡屯西部约500米处的一处沙土岗上。遗址早年因当地农民取土,遭到破坏严重,现存面积近8万平方米。198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局部清理,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1座葬具为双耳罐的瓮棺墓⑩。发掘者认为,该遗址文化面貌与高台山遗址文化内涵较为相近,认为其应属“高台山文化”遗存。

(三)北票市西大川遗址

西大川遗址位于朝阳北票市上园镇王道营子村西南约600米一处台地上,遗址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该遗址堆积层较厚,以夏家店下层文化堆积为主,大体可分4层,主要堆积为第2、第3层。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于1997、1998年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过发掘,揭露面积约17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2座、土坑墓2座、灰沟7条、灰坑70多个及瓮棺墓1座(编号为M3)。

M3打破一处房址(F3)的门道,其墓圹近圆形,直径约2米,葬具由1件黑色大瓮和1件残损瓮相扣而成,横置于墓底,内有1具孩童头骨及骨片,未发现随葬器。大瓮为表面磨光的平底鼓腹瓮,残瓮未见描述。发掘者根据遗址出土的器物特征推断该墓葬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

上述遗址多分布于辽河流域,若抛开现有行政区划,事实上可以看出这类相对特殊的墓葬类型之间距离并不甚遥远,其葬具虽迥然有异,但似有规律可循:其一,墓葬多紧邻或分布于居址范围内——似未出现独立墓区;其二,葬具多由2件陶器套接而成;其三,沈阳新乐遗址上层遗存中瓮棺葬内虽不见人骨,但从残存的成年人牙齿和瓮棺体量推断,应属成年人葬具,这是迄今为止,于辽海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人瓮棺葬。

(四)大连市

大连市辖区范围内发现的瓮棺墓遗存,仅见两处资料,分别是小黑石坨子遗址及上马石遗址,其中后者资料较为翔实。与其他地区同类遗存相比,大连地区瓮棺墓有两个特点:其一,葬具多为单一器物;其二,墓葬虽距居住址较近,但似有独立墓区。

1.小黑石坨子遗址

小黑石坨子遗址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三涧堡镇小黑石村西北方向一处三面临海的小丘,发现于1980年大连地区文物普查时期。1981年,旅顺博物馆对该遗址保存较差的地段进行了清理,发现一处瓮棺墓。

该墓葬发现于一处不规则灰坑内,以夹砂黑陶罐为主要葬具,发现时陶罐已破碎。陶罐口部向上,其上覆有小石板。罐内有1具婴儿残骨。灰坑内还出土有卷沿束颈罐、直颈鼓腹大口壶、小鋬耳杯、圈足豆等器物的残片。简报编写者并未说明该灰坑开口层位,文中也并未附出土陶器的相关图形或图片,但据文字描述,直径鼓腹大口壶、圈足豆等遗址的特征,表明该灰坑的年代应不早于双砣子二期文化且不晚于双砣子三期文化遗存,换言之,处于灰坑内的瓮棺应是双砣子二期文化或双砣子三期文化遗存。

2.上马石遗址

上马石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东部的三官庙村。遗址最初发现于1974年末,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等单位又于1975年、1977年、1978年分别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共清理17座瓮棺墓,其中,瓮口向下者为11座,向上者6座,棺内骨骸保存较差,可辨者均系少儿或未成年骨骸。在清理过程中,出土遗物除瓮棺外,主要为夹砂黑陶壶或罐(图三),部分瓮棺内还见骨管、石镞、贝珠等。

发掘者根据瓮口向上或向下的现象,推断口部向下的瓮棺放置方法为:先挖好竖式土穴,然后将砸掉底部的陶瓮瓮口向下倒置在竖穴内,于其内葬置尸骨后,将瓮底覆盖其上,从M5、M12瓮棺内未见有瓮底的现象推断,当时人群有意识地将瓮底砸掉;口部向上者,应是将装有尸骨的陶瓮瓮口向上置于事先挖好的土坑内,在瓮口处覆盖石板。

上马石遗址瓮棺葬的发现曾一度引起学界关注,对其研究内容多集中讨论该遗存的属性及年代。部分学者认为,该遗存应纳入双砣子二期文化遗存,但也有学者认为,上马石遗址代表了辽东半岛地区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近年来,徐昭峰根据辽东半岛地区望海埚、单砣子、双砣子、羊头洼、高丽寨、岳石、于家坨头等遗址内出土的陶器与上马石出土器物进行过比较分析,认为上马石遗址应是一种受双砣子二期文化影响产生的一类土著考古学文化遗存,其生存年代偏晚于双砣子二期文化但早于双砣子三期文化。

上马石瓮棺葬的两种葬式,瓮口向上者,与小黑石坨子瓮棺葬葬式相近,而瓮口向下者却在辽海地区其他遗址内未曾得见。

三、小 结

受限于发掘资料,目前,还无法对辽海地区先秦瓮棺葬展开更为深入、全面的研究。有关各地瓮棺的差异原因、使用人群、内涵性质等问题更是无从谈起。下文仅就现有资料,略述笔者浅显认识,望方家指正。

第一,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说,以陶质容器作为葬具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埋葬方式。就东亚地区而言,这种葬俗最早见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李家村、仰韶等遗址,年代距今约有7000多年。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群迁徙,这类葬俗的分布范围逐步扩散至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由此判断,辽海地区先秦时期的瓮棺葬应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受限于考古学材料,目前并不能观察到辽海地区哪一地带率先受到瓮棺葬俗的影响,但从现有资料观察,朝阳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西大川遗址,以及大连地区年代接近双砣子二期文化的小黑石坨子遗址应是这种区域文化传播路径上较早节点,这意味着中原文化对辽海地区史前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单线路的。

第二,辽海地区史前时期各地瓮棺所用葬具均不相同,已发现的有瓮、盆、壶、罐、鬲等实用器。可见这些葬具不是遵循严格的规制专门烧制,而是随机取用现成器物加以利用。这也说明瓮棺这种葬俗传播到本地区时,当地土著并不是全盘接受,葬具的多样性有取其神而忘其形的意思。抛开器类差异可以看出,当时的瓮棺在形制上有单器与双器之分。其中,小黑石坨子、上马石、平安堡遗址所见均为单器葬,余者为双器葬。值得注意的是,辽海地区先秦时期瓮棺葬具虽类型不同,但均选择鼓腹类陶器,这与燕、齐两地以“筒状”器为主流葬具的习惯明显有别。从放置方式上看,瓮棺有横置、竖置(倒置、正置)之分,如新乐上层文化中的瓮棺为横置,上马石遗址有部分瓮棺为倒置,余者皆为正置。这些现象表明了瓮棺葬俗传至辽海地区时,其内涵受土著文化影响而发生过变化;同时,这种变化间接表明辽海地区当时各地文化类型之间有较为频繁的联系。

第三,据赵宾福、宫本一夫等对辽东地区青铜时代陶器的分析意见,辽海地区青铜时代陶器发展状况大体经过无耳→有耳→横耳→鋬耳(年代越晚者,鋬耳越近器物肩部)等阶段。据此,大略推断辽海地区瓮棺葬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双砣子二期文化时已经出现(距今约4000—3500年),正是中原与东北地区文化往来密切之时。而瓮棺葬出现于辽海地区之后,其传播方向依旧北进,双砣子二期文化后,这种葬俗即见于上马石遗址。此后,大体在辽东半岛双砣子三期文化时期,这种特殊葬俗在吉林地区有所发展,如吉林市泡子沿遗址、安图县仲坪遗址均有瓮棺葬遗存(吉林地区同期或偏晚遗址中所见瓮棺葬均以“鼓腹”类陶器为葬具)。

最后,据现有研究成果,辽海地区史前墓葬的本质是为部族内的共同祖先或英雄人物设祀的圣坛。新乐上层、上马石遗址的资料表明,这些瓮棺墓附近建有专门的祭祀遗迹,西大川遗址的瓮棺墓更是打破房址门道,将墓葬置于石灶附近。这些情况表明,辽海地区史前时期的瓮棺葬遗存依旧承袭了本地区“墓葬实为祭坛”的传统,尤其新乐上层成人瓮棺墓的发现,似乎进一步证明了这类墓葬同样是少数社会上层人物的特殊葬身之所。

注 释:

① 田野、陈迪:《基于辽海史源、地望与区位的考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② 王云五编,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69年,第68页。

③ 白云翔:《公元前一千纪后半环黄海地区的瓮棺葬及其历史文化阐释》,《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下同,第27页。

④ 徐国龙、王晓莲:《环渤海地区秦汉城邑与瓮棺葬位置关系研究》,《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第59页。

⑤ 马小飞:《环渤海地区战汉瓮棺葬葬具研究》,《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第211页。

⑦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乐遗址博物馆:《新乐遗址发掘报告》(下),文物出版社2018年。

⑧ 曲瑞琦、于崇源:《沈阳新民县高台山遗址》,《考古》1982年第2期。

⑨ 辛占山:《康平顺山屯青铜时代遗址试掘报告》,《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第1期。

⑩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新乐遗存墓葬
石家庄新乐东方热电有限公司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牵一发动全身——《春花秋月何时了?》新乐态阐释
新乐上层文化用火遗迹浅析
墓葬中的女人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找乐儿,找新乐儿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