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撬动低年级育人模式变革

2024-02-24 13:32张春玲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2期
关键词:幼小教研幼儿园

张春玲

近年来,河南省实验小学立足幼小教育分离的状况,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科学开展入学适应教育,有效减缓衔接坡度,形成了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一、强化顶层设计:筑牢衔接根基

河南省实验小学大力实施“幼小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将幼小科学衔接列入工作计划,写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并从组织机构、教师配置、师资培训、专项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布局规划。

学校和临近的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结对,建立幼小科学衔接学习共同体,并成立幼小科学衔接攻坚教研组,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明确1名小学教研员和1名幼教教研员共同牵头,负责幼小衔接教研工作。学校还聘请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课程规划中心的专家为首席专家,形成每周开展校内教研、每月开展幼小联合教研的机制,使幼小科学衔接成为落实“双减”和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战略。

二、实施联合教研:凝聚教育智慧

学校、幼儿园、教研员开展联合调研、教研、培训、问题研究、家园校共育等活动,形成学段贯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模式,凝聚教育智慧,及时、有效解决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习资源共享,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学校定期开展通识培训,学习《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學衔接的指导意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主题培训、学科培训,并在联合教研中共建共享幼小入学准备课程、一年级入学适应课程等资源。

(二)浸入式教研,发现存在的真问题

小学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园大班教师经常开展互访、互培、教研、答疑等双向衔接活动,以及课堂观察,对一日常规、校园文化、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进行追踪。在此过程中,观摩教师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幼儿园/小学老师,你会怎样做?观摩后双方及时研讨,交流体会,发现幼小衔接中存在的真问题。

(三)凝聚多方智慧,解决衔接中的问题

幼小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分别面向大班儿童、一年级新入学儿童,以及家长开展幼小衔接需求调研,凝聚幼小教师、教研专家的共同智慧,发现并逐一破解幼儿和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

三、树立正确儿童观:疏通衔接渠道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幼小教师有认知上的错位:小学教师普遍认为一年级儿童弱小无知、习惯差、能力不足、教学管理难度大,而幼儿园教师则认为大班学生什么都会、勤劳勇敢、善于合作、乐于创造。

在双向课堂观察与追踪调研中发现,幼儿园的孩子能把自己的衣物摆放得整整齐齐,流畅地进行食育播报。一个个案例使幼小教师逐渐达成共识:儿童不是弱小、无知、能力不足、消极、被动的,而是勇敢、乐观、有能力、善于发现与创造的。教师的儿童观得以重塑,他们面对某一教育现象时常自我追问:儿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遇到类似情境,我要如何做得更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提高教育艺术,真正成为儿童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设置入学适应课程:搭建过渡阶梯

河南省实验小学立足儿童成长特点,围绕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入学适应课程“套餐”。其中既有探究式活动,也有微讲座、微视频、微班会、绘本阅读;既有面向儿童的课程,也有面向家长的课程。例如:学校围绕“生活适应”中的“生活习惯”研发了15节课,包括微视频“1分钟有多长”、微班会“24小时可以做什么”、绘本教学“如何保护我们的眼睛”等,有利于引导儿童逐步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作息转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重塑课堂样态:打造高效课堂

幼儿一节课的学习容量比较小,因此倡导玩中学。然而,升入小学一年级后,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课堂往往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如何坚持“童本”立场,打造高效课堂,让深度学习成为一种课堂常态呢?笔者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课《大小多少》为例进行阐述。

(一)开展学情调研,确定学习重难点

课前开展学情调研,找准教学重难点。就本课来说,识字重点是认识“黄、猫、鸭”和新偏旁“犭”,写字重点是“少、鸟”和新笔画“<F:\河教教师版\2024-2\竖弯钩图.tif>”的掌握,教学难点是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以及量词“只、头”的正确用法。

(二)删除低效环节,围绕重难点设计教学

在导入新课环节时,一年级教师设计了师生一起玩“大西瓜小西瓜”的游戏,让学生了解对比关系,增加学习趣味。但是这样的游戏小托班孩子已经会玩了,并没有太大兴趣,所以这个环节就属于低效环节。删除后,教师把认识“黄、猫、鸭”教学重点前置,很好解决了课堂低效问题。

(三)减少课堂容量,分解学习目标

学生如果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分解好目标,就能将重难点的内容掌握得更扎实。在讲授识字难点“黄、猫、鸭”时,教师采用“部件拼字”游戏,教师说学生拼,指名说大家拼,同桌互相拼,有效巩固了课堂知识。量词“头、只”的正确使用是比较难的,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后,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四)拓展课堂空间,巩固学习目标

40分钟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童书重读活动”(在曾经读过的书中找“只、头”量词,读给小伙伴听,并贴在班级智慧树上)。课后,学生进行“通关打卡”“汉字转盘”“汉字飞行棋”等游戏,将课堂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结合,促使教学目标落地。

(五)以体验式学习为支点,撬动课堂学习新样态

研究表明,5~7岁儿童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为10~15分钟。而体验式学习可以吸引儿童的无意注意,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巧妙地将体验式活动运用于课堂导入、新授知识、巩固复习、评价等阶段,激发儿童的浓厚兴趣。

六、变革作业形式:助力减负提质

一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学校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作业设计与实施原则,设计了随堂化、互动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亲子互动、学生与墙壁的互动)、游戏化、综合化的课堂作业。例如:一年级语文教师根据学情设置开心小剧场、童心故事会、成语绘画等,并围绕识字改编游戏,设计“汉字飞行棋”等。

七、重构班级文化:赋能成长空间

环境创设不能由教师一手包办,而应由师生共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儿童习得知识、习惯与技能。借鉴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环境可阅读,园区可旅行”的思路,河南省实验小学师生一起重构班级文化,在教室里创设“识字小火车”“亮眼行动”“跳绳管理”“我爱阅读”等,每一处都成为赋能学生成长的空间。

八、深化家校协同:增强衔接实效

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家校社的深度协同。一是办好家长学校,达成教育共识。学校邀请一线教师、心理学专家、幼小衔接教育专家开办讲座,每月印发一期校刊《家长之友》,分享育儿经验。二是联合开展活动,形成浓厚育人氛围。学校利用钉钉等平台,播报“新闻早知道”,家长录制的学生播报和识字游戏等都可以放到平台上交流;每周开展一次“家庭读书会”,评选“书香家庭”。三是加强日常检查,做好评价追踪。学校印发《家长、学生礼仪规范》《儿童好习惯培养追踪手册》,引导家长关注新生日常行为习惯表现,并予以记录评价。家长对照手册制定的标准,不时提醒、督促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一年级教师扎实开展幼小衔接攻坚行动,有效缓解了家长的压力和焦虑,帮助儿童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也促使整个低年级育人模式发生变革,成为“双减”背景下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幼小教研幼儿园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