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探赜

2024-03-01 17:43郭昱均刘伟
成才之路 2024年4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郭昱均 刘伟

摘要:高校是时代新人的重要聚集地,其育人水平与成效关乎时代新人的质量,关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在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育人目标不清晰,育人体系目标性、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等问题。高校应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原则,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团队,灵活运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载体,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新人;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4-003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项目“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与品牌建设研究”(编号:GXDJ2022B586)研究成果

从民族未来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时代新人担当着民族复兴大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蕴含的伦理道德规范、人文思想观念展现出跨越时空的魅力风采,滋养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高校是时代新人的重要聚集地,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与责任。大学生身处社会信息化、文化复杂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自身阅历的相对缺乏使得他们容易陷入价值矛盾、迷茫未来的境地[1]。对唤醒大学生最根本、最深层的精神基因,使之成为自强不息、爱国为民、充满文化自信底气、能够适应民族发展需求并且能够为我们伟大祖国富强振兴贡献出自己的无尽力量的年轻人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愈发关键和重要[2]。为此,各大高校都在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但不同地域高校在开展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其重视程度、教学形式会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有所不同[3]。针對这些问题,高校应坚持科学原则和理念,建设优质师资队伍,优化教育环境,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更大的兴趣,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效果。本文基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进策略进行探讨,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提供参考。

当前,各高校在管理机制、师资培训、课程安排等方面均提高重视程度,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仍然存在着影响教育成效的诸多问题。

1.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成效

第一,高校逐步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国家颁布了很多相关的文件,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高校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有效方式指明了方向。高校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课程,专门向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魅力,以文化人,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高校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主义、个人理想信念的内容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树立正确的三观。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日渐浓厚。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愈发便利,学习渠道日益多样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产生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可以使大学生打破线下课堂和书本教材的时空限制进行有效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高校相关部门举办的校园经典朗读分享、传统文化课程系列讲座与古文诗歌大赛、传统节日到来时组织的相关传统文化活动等,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更加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参与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创造性,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

2.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之处

第一,部分高校的教育体系缺乏目标性、系统性、整体性。部分高校没有科学健全的实施制度和参考文件,开设课程、传授知识、开展活动仅是为完成任务,育人目标不清晰,育人效果自然不佳,有时不能有效抵挡各种错误观念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和侵蚀。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髓挖掘不充分。个别高校的德育内容存在结构性缺失,不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力量[4],或者采用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为陈旧枯燥、脱离实际,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的载体不够丰富。部分教师只是依据教材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用翻译讲解的枯燥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多为理论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载体大多数仍采用传统媒介如宣传橱窗、校园报纸、电台广播等,未能有效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这一渠道。

第四,个别大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动机不纯。部分高校将活动参与数量和评奖评优相挂钩,使得个别大学生为了获取学分、争取评奖评优资格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忽视了活动本身提升素养的作用。

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坚持科学原则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资源载体内容和文化教育氛围,探索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1.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原则和理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首要原则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样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华传统文化中可能存在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高校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形成科学理论,进而武装学生的头脑,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对学生的侵蚀[5]。

关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回答,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要始终坚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性原则,既注重理论教学,更关注大学生的能力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了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点,针对性开设课程和开展活动,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大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教育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价值、传承创新。

2.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应对师资队伍结构进行优化。师资队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力量,高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教育职责、工作类型,组建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教学行政人员、各学科任课教师等在内的结构合理、可以相互配合发力的师资队伍[7]。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养。师资队伍的理论知识素养决定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可、传承程度。高校要对师资队伍特别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门开展各种培训,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使其坚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主动探索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生活学习方式开展高效的教育活动。

3.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载体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载体作用。高校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全面、广泛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如将蕴含理想信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课程,让大学生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等史实材料中感受中华历史名人舍弃“小我”、勇担国家发展重任的崇高情怀,助力爱国主义精神培育。

第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及选修课的课程载体作用,设置涵盖政治、人文、道德、科技等诸多方面的系统课程。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专业设置、学生情况等编写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文化精髓讲解到位,并挖掘其深刻的时代价值内涵,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以及相应的课程载体,开设系列专题网络课程。高校应将热点问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及时进行分析讲解、分享感悟,通过言传身教,使大学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学活用。

第三,开发运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高校要通过校园宣传橱窗、电子公告屏、电台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可结合时代背景,专门搭建线上文化媒体平台,及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上课程建设,指导大学生学习诗词曲赋、国学书法、传统音乐、戏剧戏曲、民风民俗、中医等知识,全面打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高校还应结合时事热点新闻、大学生思想动态及需求,创新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将其及时推送到大学生新媒体平台,设置互动留言、辩论讨论等功能,实现思想引导和学生道德品质提升[8]。

第四,充分利用活动实践载体。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相关组织和部门可以专门开展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人匠人来校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让大学生真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实用性,在良好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高校要善于运用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資源、教育基地资源,如历史博物馆、古代建筑遗址等,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访问、调查实践,或开展深入的文化研究,如撰写调查报告、发表相关文章等,提升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高校还应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高校应梳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精神内涵、节日特色等内容,形成系统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通过系列活动,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的丰富文化韵味和思想精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助力大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4.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良好的氛围,大学生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环境的熏陶之下,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政府要制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性、方向性政策文件,提高相关部门、高校、机构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还可以利用网站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文化教育的新阵地。如在网站主页添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链接,让大学生无须复杂的操作或认证,就能进入相应的学习页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意的是,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营造富有文化内涵、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

高校要结合本校校训、专业设置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广播、宣传栏、平台网站、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9]。还应完善大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素养方面的考核,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增加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探究、分享感悟等过程性考核,注重培养同学习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原创性思维,并结合闭卷考核、加分奖励等方式,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效果。

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理念、人格品质、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10]。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照顾、体谅包容,家庭氛围民主平等、宽松愉悦,会使孩子形成自尊自爱、乐观豁达的心灵特质,养成健康开朗的人格。而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家庭幸福、家族兴盛的根基,树立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也关系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因此,家长要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关乎时代新人的培养,关乎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坚持科学原则和理念、建设优质师资队伍、运用丰富资源载体、优化教育环境氛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发挥到最大,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2):77-78.

[2]李华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4):11-17.

[3]李同果,吴小彦,程莹,李勇,曾云超.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2):34-36.

[4]魏金明.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教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2):74-79.

[5]杨柳新,张夏蕊.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33-39.

[6]苏洁,吴明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与现实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1):72-75.

[7]王娜.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常态化的制度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3):111-114.

[8]郑来.新媒体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78-79.

[9]仝江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价值与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7):46-50.

[10]李泽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赜[J].成才之路,2022(24):25-28.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Guo Yujun, Liu Wei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bei Province, Langfang 065201,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gathering places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times, and their educational level and effectiveness are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and whether they can shoulder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he edu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faces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educational goals, lack of targeted, systematic, and holistic educational systems.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establish professional teams fo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flexibly utilize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carriers, and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atmosphere, reflect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new generation of the tim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