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全纳教育态度研究

2024-03-01 17:43曾晓丽
成才之路 2024年4期
关键词:全纳教育学前教育态度

曾晓丽

摘要:虽然全纳教育在国内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群体之间的态度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广西某高校学生对全纳教育的认知与态度,探寻全纳教育在我国实施的现状,预测未来推进全纳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化解全纳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难题,研究以407名广西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SPSS软件对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全纳教育观念的数据进行深度剖析。研究结果显示,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全纳教育态度趋于中立。

关键词:全纳教育;态度;高校;学前教育;职前教师;特殊需要儿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4-005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外国语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课题基金项目“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全纳教育态度研究”(项目编号:2023XJ02)研究成果

Steinback W和Steinback S(1984)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理念,他们对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彼此孤立、平行发展的二元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们主张,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应当重新整合、构建为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以满足全体儿童的学习需求。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进一步阐述全纳教育的内涵:旨在为学生营造平等的学习环境,倡导团队合作,培养健全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随着教育民主、平等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世界各国对全纳教育的理解虽存在差异,但均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与包容。我国教育学者黄志成(2003)倡导全面推行全纳教育,秉持零拒绝、反歧视和排斥的原则,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团队合作,满足多元化需求,致力于构建和谐全纳的社会。全纳教育主张人人皆能全面发展,确保每个人享有学习权利、享有基本生活条件、拥有健康体魄、掌握人际交流技巧以及塑造优良个性品质等。尽管全纳教育在各国教育实践中意义和内涵或有差异,但其核心理念都在于确保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推动全面参与,减少对特殊需求学生的歧视与排斥现象。

1.全纳教育的定义

全纳教育主张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让所有普通孩子和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民主。全纳教育虽然存在一些限制,但是这一理念已经开始被广泛接受,并且正在积极地转变和探索实施的方式。史美君等(2008)研究指出,全纳教育不仅是符合国际潮流的,还是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一种方式,使他们能够接受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从而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就业机会。吴春艳(2005)指出,要实施全纳教育,必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将教育对象从一部分人扩大到所有人。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结论,全纳教育意味着在同一教育环境下,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并营造一种包容的学习氛围。

2.全纳教育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对全纳教育的研究都在不断深入。首先,全纳教育的定义和范围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展,其关注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此外,全纳教育所关注的领域也从最初仅限于学校环境中的包容性,发展到如今涵盖了整个社会层面的全纳性。其次,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宽,全纳教育的研究领域也在持续扩展,以满足不同背景和需求的学生。美国学者Giangreco(1996)对全纳教育教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培养全纳教育教师的十条建议。Mitehel在1998年进行了深入的全纳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Lambe在2007年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在我国,学者们也对全纳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的理解与实践,以及如何将全纳教育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探索上。李芳和邓猛(2010)在研究中明确提出,全纳教育的研究在国外已经经历了一个从理想主义转向实践应用的回归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为我国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为全球全纳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甘昭良等(2009)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全纳教育以及以人为本的特教四个阶段[2]。邓猛和景时(2013)强调,我国的教育环境尚未为全纳教育的茁壮成长提供适宜的文化养分,缺乏孕育全纳教育发展的文化土壤。因此,在倡导“随班就读”模式的同时,我们应探索与全面包容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同班就读”模式[3]。

3.中国全纳教育态度研究现状

通过对一些研究的梳理,笔者发现,在全纳教育研究中,中国对教师态度的研究数量非常多,也很完整。龙兰思(2010)通过对教师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探讨了他们对全纳教育中听障学生的态度,结果表明被调查者接受特殊学生参与全纳教育,接受特殊学生的程度相对较高[4]。张悦歆(2016)的研究成果揭示,大多數受访者对全纳教育持否定态度,并对此抱有一定程度的忧虑。他们普遍认为,特殊教育学校才是特殊需求学生最为适宜的求学之地[5]。张莉(2016)的研究成果则显示,在认知层面,教师对特殊学生加入普通班级持接纳态度,在感情上,也主张特殊需求学生有权参与普通课程。然而,在行为倾向方面,当特殊需求学生希望加入这些教师的课堂时,他们却认为这些孩子应当就读特殊教育学校[6]。杨紫萱(2021)选取成都市927名一线幼儿园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普遍支持全纳教育活动。教育管理者,涵盖教育管理部门的专员以及校园内的教育管理者,作为全纳教育法规的关键执行者,对全纳教育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7]。史丽君(2015)对黑龙江省部分幼儿园园长展开问卷调查,共选取了124位园长作为调研对象。研究发现,幼儿园园长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接纳程度相对较低,对全纳教育在常规课堂中的成效也存有疑虑。这些研究成果为推动全纳教育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然而,当前大部分研究聚焦于教育管理者、教师及家长,而对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全纳教育态度的探讨则相对匮乏。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特殊需要学生接受全纳教育的态度,以及影响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态度的原因,为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如下:一是根据特殊教育需要的类别,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是什么;二是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是否根据学习年份、性别和接受特殊教育课程的情况有所不同。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在线定量调查的方法,探讨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网络调查具有调查时效性强、调查范围广、调查成本低、人为误差小、统计分析简单等诸多独特优势[8]。在线调查问卷在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上发放,学前教育职前教师通过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填写在线问卷。问卷发放一周后截止,共有407名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做出了回应。

2.研究样本和抽样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407名职前幼儿教师进行了调查。其中女生占大多数(93.61%,n=381),男生26人,仅占6.39%。由于大四学生正在实习,因此填写问卷的人数最少,只有33人,仅为8.11%。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由人口统计变量和Wilczenski(1992,1995)开发的全纳教育态度量表(ATIES)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六个方面:年级、性别、接触特殊教育课程、了解全纳教育或融合教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在生活中接触残疾人(如家庭成员或朋友是否残疾)。第二部分改编自美国学者Wilczenski(1992,1995)的《全纳教育态度量表》(ATIES)[9]。本量表从身体因素、学业因素、行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维度了解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接纳程度。其中,身体因素涉及对有身体伤害或需要在课堂上使用辅助设备的特殊需要学生的态度,学业因素包括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态度,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差,或者在课堂上需要他人帮助,行为因素包括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或缺乏自律,社会因素涉及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社会沟通技能不足或缺课的态度。量表使用李克特6分计分法(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有点同意,5=同意,6=非常同意)。得分越高,对全纳教育的态度越积极。量表由作者翻译成中文,然后由两名英汉双语教师进行校核。

1.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不同类型障碍的态度

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教育职前教师的学业因素平均值最高,为3.84,说明他们对具有学业因素的幼儿被纳入全纳教育的态度最为积极,身体因素的平均值仅次于学术因素的平均值,为3.82,社会因素的平均值为3.80,行为因素的平均值仅为3.29。这表明,在四个影响因素中,学前教育职前教师认为具有行为因素的幼儿可以被纳入全纳教育的态度排在最后。

在身体因素方面,“没有别人的帮助不能行动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接受程度最高,远高于其他三个问题,76.4%的学前教育职前教师认为没有别人的帮助不能行动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对“听不到别人讲话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接受程度最低,只有51.1%的学前教育职前教师表示同意。对“不能阅读标准印刷品需要使用盲文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和“使用手语或交流板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认同率也不高,分别为57.5%和56.8%。在学业因素方面,“学业水平低于其他学生1个年级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和“在日常阅读和数学技能方面需要个别化指导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赞成率最高,均达到70%。“讲话难以让别人懂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认同率为66.8%,“学业水平低于其他学生2个年级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认同率最低,仅为49.4%。从行为因素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不遵守学校规范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认同率最高,达到57.2%。“对同龄人有肢体攻击行为的学生应该在普通班级”的认同率是最低的,只有33.7%。从社会因素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害羞和孤僻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认同率最高,为79.1%。对“需要训练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及“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认同率也相当高,分别为61.9%及63.9%。“经常逃课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认同率是最低的,只有49.9%。

通过对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不同类型障碍的态度分析发现,在四个维度上,学前教育职前教师普遍对学业的认同率较高,其次是身体因素和社会因素,行为因素的认同率最低。其中,“害羞、孤僻的学生和行动不便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认同率最高,分别为79.1%和76.4%。“对同龄人有肢体攻击行为的学生应在普通班级”的认同率最低,只有33.7%。

2.學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态度的差异

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法,探讨了不同年级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在全纳教育态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在身体因素方面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态度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他维度的影响因素无显著差异(P>0.05)。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的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态度比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的学前教育职前教师更积极。

本研究对不同性别的学前教育职前教师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探究他们对全纳教育的态度是否存在差异。从结果可以看出,男女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在社会包容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影响因素无显著差异(P>0.05)。

本研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接受特殊教育课程的学前教育职前教师与未接受特殊教育课程的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在对全纳教育的态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接触过特殊教育课程,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接纳态度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均无显著差异(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不同类型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全纳态度存在差异,年级、性别、对全纳教育或融合教育的理解、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情况影响学前教育职前教师的全纳教育态度。

本研究发现,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普遍持中立态度,这与过往的研究成果有所不同。从国际层面的研究来看,Lambe和Bones(2006)、Avramidis(2000)、Faridah和Lawrence(2012)的研究成果均揭示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持有积极观点。而在国内研究领域,赵娅琪(2015)的研究成果则显示,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偏向消极。这或许是因为全纳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已初见成效,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的认知水平正逐步提升。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国学前教育职前教师的全纳教育态度仍有待进一步升华。

根据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在全纳教育态度上的不同,笔者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全纳教育态度差异的因素。主要从年级、性别、是否接受过特殊教育课程、是否理解全纳教育或融合教育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年級方面,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身体因素的接纳态度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与陈红、陈立(2017)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也与刘永丽(2019)的研究成果不一致。从填写量表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在实习,工作繁忙,所以填写量表的人数相对较少。这可能会对本文的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在性别方面,学前教育职前教师的社会因素维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影响全纳教育态度的社会因素方面,男性高于女性,这与刘永丽(2019)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女生数量较多,女生的样本量较大,占93.61%,而男生的样本量很小,占6.39%,可能会影响结果。

本研究结果为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态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证据,即学前教育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处于平均水平,也为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发展计划、增加一些特殊教育课程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芳,邓猛.从理想到现实———实证主义视角下的全纳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3):24-26+44.

[2]甘昭良,王梅,颜兰.全纳教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05):75-78.

[3]邓猛,景时.从随班就读到同班就读:关于全纳教育本土化理论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3(08):3-9.

[4]龙兰思.澳门教师对听觉障碍学生融合教育的态度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04):2-8.

[6]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03):35-37.

[7]黄志成.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趋势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27-30.

[8]李庆恩.大学生全纳教育态度调查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8.

[9]刘永丽.职前教师全纳教育态度调查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9.

Study on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Attitude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Zeng Xiaoli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Province, Nanning 53000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China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attitudes among social groups. In order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students from a certain university in Guangxi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predict the challenges that may be encountered in the future promo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advance to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407 students majo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from a certain university in Guangxi, Using SPSS software to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of data on inclusive education concepts among preschool teacher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preschool teachers tend to have a neutral attitude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Key words: inclusiveeducation; attitude; universities;preschooleducation;preserviceteachers;children with specialneeds

猜你喜欢
全纳教育学前教育态度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态度决定一切
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促进全纳教育理念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