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川 让尘封的孝义皮影戏“活”起来

2024-03-08 04:07余果余玮
中华儿女 2024年3期
关键词:孝义孝义市皮影戏

余果 余玮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而产生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孝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是中国皮影戏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孝义而得名。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弄百万兵。”这是孝义市皮影木偶研究会展厅内的一副对联。著名皮影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孝义皮影戏传承人侯建川便是这里的主人。他身着藏蓝色唐装,目光炯炯,精神抖擞。

展厅内陈列的精美皮影艺术品和活动照片、获奖证书,勾起我们对孝义皮影戏的好奇。到底它的历史有多悠久,它最初表演场所在哪里、又服务于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坐下来,听侯建川讲述孝义皮影戏的历史,听他细谈多年来与这一民间艺术的情缘。

孝义位于吕梁山东麓,是千年古县,“孝义”县名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取。孝义皮腔在此盛行数百年,滋养一代代“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孝义人。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孝义白壁关人,侯建川从小就爱听大人讲家乡的传奇故事。他也爱听皮腔、爱看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腔灯影戏和纱窗碗碗腔皮影戏。其中,孝義皮腔原为孝义民间流行的一种皮影说唱艺术,因其演出时以麻纸为窗借麻油灯光亮影,配以简练的胡琴、唢呐、亮锣、二五眼吹奏为主的腔调,所以当地群众习惯称为“纸窗腔”。又因演唱时,主要以吹奏乐器进行伴奏,因而又有“孝义吹腔”的别称。侯建川介绍,孝义皮腔具有800多年历史,曾有过长期的繁荣期。清末同治以后,由于碗碗腔皮影戏从陕西流传至孝义,皮腔影戏才在竞争中逐渐低落。

侯建川说,孝义皮影戏是综合多种角色构成的,乐手、表演者、雕刻艺人缺一不可。演员不在台前而在幕后,虽对伶工扮相、身段不挑剔,但要求其在操纵、唱腔方面有超常技艺。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孝义皮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纸窗皮腔和纱窗碗碗腔在孝义发展至现在,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婚丧嫁娶、春种秋收,人们都会请孝义皮影戏的艺人来表演,大家通常会在这时聚在一起。可以说,它也成为了当地人们沟通、联络的一种方式。”

当年,孝义是无村不见庙、无庙不搭台、无台不唱戏的影戏之乡,相较于传统的大戏,简易的孝义皮影戏是与普通百姓走得十分近的一种曲艺。接受采访时,侯建川说,在孝义流传着一首民谣:“五尺纱窗灯一盏,七紧八慢戏一班。喔呵呵呵一声喊,老人哈哈孩童欢。”描述的是当地皮影戏的演出场景。侯建川的童年时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慢慢地与皮影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4年,13岁的侯建川考入孝义中学文艺班。1976年6月,他被分配到孝义碗碗腔剧团工作,常因剧目需要或人员紧缺,客串不同的角色,因此成长为一名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全能型演员。这段经历帮助侯建川积累了许多关于孝义皮影戏的知识,也让他对孝义皮影戏有了更强烈的好奇心。

1989年,孝义皮影戏被文化部选中赴英国演出。成功的演出,在当时引起了小小的轰动。那时的侯建川也曾欣喜孝义皮影终于迎来发展的时代。可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艺人迫于生计纷纷改行,孝义皮影戏又从高峰掉到了低谷。

在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之下,侯建川却为何走上传承孝义皮影的路?采访中问起缘由,他的思绪回到1990年。那年侯建川很幸运地得到去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导演研究班进修的机会。日后,侯建川称这次进京“充电”为一次“金子般”的进修机会,有阿甲、郭汉诚、刘厚生等多位戏曲名家授课,进行更多理论上的研习,也让他积累了十分扎实的编、导、演的技艺,受益匪浅。

进修期间,恰逢徽班进京200周年。白天,侯建川跟着其他学员一起在课堂聆听各专家的指点。到了晚上,他就奔波于各大剧场观看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彩展演。那段时间里,侯建川不光见识了不同名家的表演与演唱的风格,领略了不同地域戏曲的特点和韵味,也慢慢认识到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意义,感悟到孝义皮影戏特殊的艺术价值。传承孝义皮影戏的抱负那时便在他的心里默默扎下了根。

在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参观完有关展陈,侯建川带领我们走进一间封闭已久的戏台内部。走进幕后,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古老的壁画,中间是一个由麻纸糊成的窗子,在它的后面还有一盏用铁丝悬挂着的麻油灯。侯建川拿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皮影走了过来,铺在纸窗后面。他随手拿起两个皮影——“一个将军”和“一匹马”,双手灵活地操控,它们像是被施了魔法般地“活”了过来——“将军”骑在了“马”的背上,还一颠一颠的。皮影靠灯光的透射映现在屏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的配合,做出卧、行、踢、打、翻转、提袍甩袖、腾云驾雾等各种动作,作明快洒脱,手指触动机关,皮影可做捻须、挥袖、执刀等高难度动作。放下手中的皮影,侯建川讲述了他在传承孝义皮影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1992年,侯建川在中国戏曲学院完成所有进修课程后,回到家乡。通过多方打听,他拜访了成立于清同治二年的孝义皮影戏班社“二义园”第七代传承人武海棠。这是当时唯一能用古老皮腔来表演完整皮影戏剧目的老艺人。

亲眼看到武海棠极为简陋的居住环境,侯建川不禁有些动容。更令他震动于心的是,武海棠平生收藏的那些珍贵皮影就放在旁边的土窑洞里,存放皮影的箱子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破损,上面还蒙着厚厚的尘土。武海棠告诉侯建川,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表演孝义皮影戏了,四个儿子也都没有学习孝义皮影戏,因为靠它根本就生活不下去。

两人促膝而坐。长者依次拿起这些老皮影,对后辈讲起它们的故事,如数家珍。看着风光了800多年的家乡文化瑰宝面临失传的危险,侯建川痛心疾首,发誓尽自己最大努力将孝义皮影传承和保护下来。

同时,侯建川以孝义市政协常委身份,提交了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的提案,从更广层面呼吁支持这项工作。接着,侯建川拜武海棠为师,从最基础的一招一式开始学起皮影的操纵和皮腔的演唱,期间还曾向梁全民、田新益等知名老艺人学习过。演员出身的他很快喜欢上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孝义皮影戏,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从光彩的幕前转到了只有光影的幕后。

孝义皮影戏长期以来只是地方小剧种,有文字记载的资料非常少,老艺人们传授技艺采用的都是口耳相授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皮影戏都面临失传,老艺人成为了孝义皮影的“活剧本”。随着老艺人们相继去世,熟悉这些剧本、能唱原汁原味本戏的艺人越来越少。想着那些老前辈们,看着身边窘迫的现实,侯建川意识到保护和挽救孝义皮影戏已经迫在眉睫。

侯建川与时间赛跑,从老艺人的口中挖掘整理剧本。2005年,他请武海棠抄出来了7本《封神演义》的戏,并且拿着这些戏汇报到市里。除此之外,他还带领艺人们复排了本戏《闹朝歌》,以及打台戏《大变化》《收五毒》《火焰山》《药会图》等。所谓打台戏,就是在正式演出时热场子的戏,通常都比较短小,但是内容完整,可以调动观众的胃口。观众的热情度提升上来了,也就有更好的心情继续欣赏下去……

2006年5月,孝义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年4月,“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孝义展开。在这次活动中,侯建川率团走进学校,为学生表演皮影戏。学生们在学习文化之余,了解孝义传统文化,亲手雕刻、操作表演皮影。此次活动成为孝义皮影文化传承的一个成功案例。

2008年,侯建川接班武海棠,成为国家级非遗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承人。对于侯建川来说,这个名分代表着更重要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全心全意投身于孝义皮影戏事业的那分热忱和执着。

守护好传统剧目的同时,还需要创新发展现代剧目。近几年,侯建川为云冈石窟景区创作了《云岗的故事》,为孝义市人民检察院创作了反贪电视公益广告片《警钟长鸣》,为在碛口的国家级非遗孝义皮影木偶传习培训基地创作大型皮影情景剧《寻根黄河,梦回碛口》,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了《母亲之歌》,为弘扬红船精神创作了《那年、那湖、那船》。2020年,侯建川主持创作了孝义皮影戏《众志成城抗疫情》,通过表演皮影戏的方式为疫情中的人们带来精神力量。

对侯建川而言,虽然孝义皮影戏是宝贝,但是如果将它留存在自己这里是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就算是金子也会被蒙尘。他说:“只有将它分享、推广出去,才能体现它应有的价值,这才算是个宝贝。”

为了提高孝义皮影戏在更大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侯建川从来不错过任何机会。

2007年,获悉“中国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即将召开,侯建川欣喜若狂,来不及想太多,一门心思要抓住这个机会。他把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了10万元作为演出经费,义无反顾地带着老艺人和学生们坐上了开往深圳的火车。

皇天不负有心人,孝义皮影戏收获了巨大的反响,一举夺得金奖,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后来,每次回忆起这件对于孝义皮影戏以及自己本人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侯建川都很欣慰,“在现在看来,当初我的选择是正确的”。那次深圳演出的成功,扭转了之前孝义皮影戲无人问津的局面。

2014年1月,由侯建川带队,一行15名年轻皮影艺人,受邀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活动,铺设了“皮影传友谊,两岸一家亲”的友谊桥梁。为此,他获评民革中央“祖国统一先进工作者”称号。他还获得过山西农博会一、二、三届金银奖,孝义皮影戏还登上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北京农博会等活动的演出舞台。

2016年春,侯建川带着孝义皮影戏参加在美国圣荷西举办的世界非遗文化展演。对于海外观众来说,虽然他们不一定能理解表演的具体内容,但是音乐可以将大家联系起来,于是侯建川对表演剧目中的音乐重新进行了调整。其中武打戏《大变化》,侯建川大胆地去掉了大量中文台词和唱段,只留下了节奏性强的打击乐,没想到这种效果反而更加强了武打场面的冲击感和紧张氛围。爱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则可以更好地展现特色音乐,所以侯建川特意将皮腔音乐也融入其中。侯建川回忆表演的细节,“开始,我们选择了西方人熟悉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音乐为伴奏音乐,符合情节。演出‘颠轿子’情节时的伴奏音乐是《红高粱》里的《颠轿歌》,最后以圆舞曲结尾,让孝义皮影音乐与中西方音乐相结合”。海外观众感受到作为中国古老民间传统艺术的皮影戏的独特魅力,团队一举夺得了金奖,他个人并受邀成为美国迪贝艺术家协会会员。

通过多年积极的推广,孝义皮影戏成为孝义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不仅在当地声名显赫,而且已经走出山西,让国人认可,并走向世界。

说到非遗如何融入现代社会,侯建川认为,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接触新的事物,才能更好地将孝义皮影戏推向大众的生活”。

早在十几年前,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研究会第一任会长侯丕烈就开发了孝义皮影戏的皮雕艺术品,并屡次获奖。近年来,为了提高其附加值,作为会长的侯建川和研究会同仁们考虑制作文创产品,不光注重收藏价值,同时注重实用价值,研究会由此开创了皮影戏DIY项目。考虑到安全问题,皮影戏DIY只需制作者动手涂色和组装,里面还会附上一个光盘,供制作者了解详细的制作流程。皮影戏DIY在研究会的研学活动中经常使用,制作者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更加快速、方便地完成制作,还能对孝义皮影的制作过程有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近年来,文旅业快速发展,侯建川将普及发展孝义皮影戏的眼光投向景区。他认为,通过本土特色的文化演出和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可以让孝义皮影戏走出孝义,大放异彩,活态传承,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孝义市文旅部门牵头下,侯建川先在碛口镇寨则坪村住址成立了国家级非遗孝义皮影木偶传习培训基地,同时建立了一个皮影馆供游客欣赏。他培训了当地的妇女表演孝义皮影戏,并组织她们在古汉码头碛口镇景区表演,不光解决了就业问题,还通过文化产业助力了当地乡村振兴。目前,不仅是孝义,大同云冈石窟、汾阳贾家庄、介休张壁古堡等地景区,也都有孝义皮影戏的固定演出场地、博物馆等。

除了开发、制作传统的文创产品以及文旅结合,侯建川面对多媒体时代,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跨行跨界,将皮影戏与影视、网络相结合,与名作名著相联姻,与时代潮流相合拍。他拍摄皮影小视频,通过网络向外界推送,把宣传发展孝义皮影戏的阵地推向年轻人更感兴趣的影视圈。

2020年9月,皮影动画电影《阿嚏熊历险记》在山西开始拍摄。由于电影拍摄的需要,这次孝义皮影戏的表演跟之前有所不同,改变了传统的演绎方式——表演人员不再在幕后进行表演,而是来到幕前,在空中进行无幕布表演。为了能够熟悉这种表演方式,确保电影拍摄的顺利,侯建川和其他演员光是接受训练和排练剧本就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这些年来,侯建川的“触电”方式多种多样,他带着孝义皮影戏参与演出影视剧,他本人还参与录制了许多电视节目。

现在,侯建川还计划排演《兑九峪战役》和《红船》这两个剧目,并准备拍摄成语故事系列孝义皮影戏,用孝义皮影戏展示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近些年,国家出台或完善了一系列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与法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与接受。侯建川对此感到欣慰。他一直在努力打破人们对非遗“老古董”的刻板印象,让孝义皮影戏在保证原汁原味性的基础上,以多元化的姿态在世人面前亮相,让尘封的孝义皮影戏“活”起来。

侯建川现在有一个很大的担忧,那就是“真正热爱皮影戏,能够静下心去欣赏皮影戏,并且愿意为孝义皮影戏作出奉献——这样的年轻人实在是太少了”。

2000年,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研究会成立。在挖掘整理孝义皮影木偶艺术传统资源的同时,研究会积极开展孝义皮影戏研学活动。自从有了这个研学基地,侯建川开始重视对孝义皮影戏进行普及性推广。

随着研学活动逐渐成熟,研学活动的内容也基本固定,分别为:听、看、演、雕。“听”指的是听孝义皮影戏故事,学生们会对孝义皮影戏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初步了解;“看”是指观看孝义皮影戏演出,针对不同的人群表演不同的劇目;“演”则是让学生从幕前来到幕后,体验如何操纵皮影,学习表演皮影的技艺;“雕”是指亲自雕刻皮影,在雕刻的过程中,学生不光会对雕刻流程有清晰的了解,还会认识到其花纹、图案、造型背后的文化寓意。2004年,孝义市艺术学校成立,“受孝义市文化局委托,由我担任学校教务主任。我将皮影老艺人和学校爱好皮影艺术的青年学生组织起来,创立了孝义皮影木偶艺术中心,开始进行皮影表演、皮腔演奏、皮影工艺品雕刻等专业培训工作。”

侯建川和其他几位孝义皮影戏艺人依托地方有关部门,开展皮影戏进校园活动,就是在“二课堂”内专门对学生进行孝义皮影戏表演、乐器演奏、皮影雕刻等技艺的培训,并且根据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他说,在传承孝义皮影的这条路上是不能考虑金钱的,“不管怎样,传承人都应该行动在前,首先要将保护、传承的工作做到位,才可能会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让孝义皮影戏一代一代传下去是侯建川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很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一大把年纪不与孩子们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到处奔波传播孝义皮影戏?人这一辈子做一件事不容易,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更不容易,对于自己热爱的孝义皮影戏,侯建川愿一生与戏相依为命。

每每遇到烦恼,侯建川总是回到自己的另外一个家——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研究会。对于他来说,这里有皮影,有纸窗,有皮腔,有麻油灯,怎么不是“家”呢?他独自待在研究会的空房子里,坐在天台上吹着习习晚风、酌着小酒,吃着生的花生米,畅快地对着天地诉说自己的烦心事。他时常感叹:“人在做,天在看,我们还是要往前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侯建川看来,孝义皮影戏的悠久历史,不能就此断流。他说,皮影戏是孝义民间文化的历史见证,寄托着无数孝义人的淳朴情感。他想要做的,就是继续与时间赛跑,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孝义皮影传承发展做事,赋予孝义皮影戏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孝义孝义市皮影戏
我们来演皮影戏
捡玉米
孝义与仇杀
孝义:积极防治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
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
孝义市草地贪夜蛾高空测报灯投入使用
皮影戏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Reading?Ability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厉害了,大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