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中山广场:见证岁月沉浮的城市地标

2024-03-08 04:12闵莉
妇女 2024年2期
关键词:满铁中山路奉天

闵莉

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是历史的见证者。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南京街、北四马路三条道路交叉处,有一处超过百年历史的广场——中山广场。因毗邻铁路枢纽、商业集群,老建筑群落环绕,中山广场一直都是沈阳的醒目标志。对沈阳人来说,中山广场也是一座无形的“博物馆”,它不仅记载了往事,也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百年变迁

中山广场始建于1913年,它及周边的一系列建筑的落成与奉天驿(今沈阳站)息息相关。

1896年,李鸿章与沙俄代表在莫斯科以“共同防日”名义签订了《中俄密约》,规定俄国可以在中国吉林、黑龙江两省建造铁路。沙俄曾将铁路定名为“满洲铁路”,李鸿章坚持“必须名曰‘大清东省铁路,若名为‘满洲铁路,即须取消允给之应需地亩权”。因此,这条铁路又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1898年,沙俄以協助清政府抵抗德国强占胶州湾有功与清政府在北京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该条约签订后,沙俄便开始修筑从哈尔滨经长春至大连的中东铁路支线。俄国修建中东铁路南部支线的时候,奉天(今沈阳)并不是重要的车站,俄国人的规划路线是想避开清政府衙门与驻军所在的重要城镇,尽量自己修建新城镇。沈阳的第一座火车站叫“茅古甸”,这是满语“谟克敦”的音译,就是“奉天”的意思。与此同时,“茅古甸”站周围6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铁路用地”,事实上沦为租界。

20世纪初,为争夺对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控制权,日俄两国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了战争。1905年,俄国战败,在美国朴茨茅斯同日本签订和约。《朴茨茅斯条约》使日本获得了俄国在我国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长春至大连段(后更名为南满铁路)的所有权,并继承了铁道附属地制度。

日本取代俄国占领奉天之后,获得了沙俄的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所有权及“茅古甸”车站的控制权。与此同时,日本也继承了沙俄铁道附属地的制度,并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经营铁路及其附带特权。1907年,由于客流量增加,满铁在距“茅古甸”站南1.2公里处开始兴建新站。1910年,新站落成并投入使用,被命名为奉天驿(今沈阳站)。从那时起,沈阳站的位置一直没有变化,建筑外观也没有大的变化。

日本正式接管沙俄在奉天的铁路附属地后,又擅自将原有的铁路附属地扩大。满铁奉天附属地开始建设。在中东铁路时代,沙俄更重视铁路端点城市的建设,对哈尔滨和大连进行的规划和建设投资远远超过铁路沿线其他城镇。日本正式接管沙俄的铁路附属地之后,将奉天作为建设中心。日本人认为奉天是东三省军政中枢所在和经济中心,处于中国东北交通的十字交点,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

因此,满铁对奉天附属地进行了详细的城市规划,把奉天驿以东,北至今北七马路,南到南五马路,往东直至今和平大街的广大区域,都作为满铁附属地。以奉天驿为中心,向东开辟了呈辐射状的“三通”,由北到南分别是:浪速通(今中山路)、千代田通(今中华路)、平安通(今民主路),贯穿附近的街区。接着,他们在这片区域里建住宅、商店、学校、宾馆、医院、公园等公共建筑,这些公共场所都冠以日本名称,甚至只供日本人使用。附属地内的行政、司法权不受中国政府管辖,实际上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始建于1913年的中山广场,当时为“奉天满铁附属地”上最大的圆形广场,称中央广场,1919年改称浪速(日本城市大阪的旧称)广场。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广场更名为中山广场。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沿用中山广场的名称。1968年,中山广场更名为红旗广场,1981年恢复原称,沿用至今。

“沈阳外滩”往事

中山广场四周自1910年至1945年,建有欧式、日式风格建筑8座。因为金融机构多汇聚于此,故中山广场曾有“沈阳外滩”之称。从南至东,顺时针方向分别为奉天大和旅馆(今辽宁宾馆);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今工商银行中山广场支行);伪奉天警察署(今沈阳市公安局);日资三井大厦(今葫芦岛银行中山路支行);日本朝鲜银行奉天支店(今华夏银行中山路支行);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今沈阳市总工会)以及满铁奉天地方事务所(今沈阳铁路局公安处)等。2013年,沈阳市中山广场建筑群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奉天大和旅馆(今辽宁宾馆)位于中山路和南京街交叉处西南口,是一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欧式风格建筑,这座建筑共五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以石材为主要装饰,顶部中央酷似一顶皇冠,它的开发与建设源于奉天驿客流增长。

1910年投入使用的奉天驿是当时满铁五大车站之中最大的一座,一层为候车室,二层则是铁路附属旅馆。随着客流量的不断增长,1913年曾扩建一次,房间仍供不应求,豪华宾馆需求应运而生。在奉天大和旅馆(今辽宁宾馆)建立之前,满铁先后在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地修建了四座大和旅馆,奉天大和旅馆相较于其他宾馆的修建日期要晚了许多,1927年动工修建,1929年5月落成,成为当时五家大和旅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奉天大和旅馆自开业起就是满铁株式会社的情报中转地和特务机构之一蜜蜂社的藏身地,同时它以接待日本关东军和“满铁”等军政要人、达官显贵为主,至少是少佐以上(级别相当于副团长、营长以上)的日本军官才有资格入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侵华日军的活跃分子常在这里密谋。“九一八事变”当日,这里更是成为了侵华日军的指挥部之一,板垣征四郎更是在这里以司令官本庄繁的名义下达了火速进攻北大营的命令。1932年2月,当时的“东北政务会议”也是在这里召开,确定了溥仪为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皇帝”。会后不久,伪满洲国宣布成立。溥仪等人被日本人转送到旅顺的大和旅馆,随后送往长春建立满洲国。

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和旅馆被国民党接管,先后改名为铁路宾馆、文化宾馆。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曾多次来这里指挥东北战局。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此成立,陈云领导的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辽宁宾馆里开始接管沈阳的工作。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这里还接待了准备参加全国政协筹备会议的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谭平山、蔡廷锴、茅盾、陈其尤、许广平等全国知名民主人士。1950年3月1日,访苏归来的毛泽东也曾下榻于此。1954年这里更名为辽宁宾馆,并沿用至今。

九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从照片对比来看,这座建筑的外观没有大的改变。大堂中央摆放的那架施坦威钢琴,生产于1899年,是沈阳第一台施坦威钢琴,比宾馆的历史还要久远。如今这座建筑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利用,那些曾经发生过众多历史事件的会议室和宴会厅,现已成为市民的婚庆场所。

一座城市的光阴“图谱”

中山广场位于沈阳城市中心地带,是市民喜爱的一处文化广场,一年四季人流不断。广场中央的大型雕塑群,由毛主席全身像和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民群众形象组成,过往的车辆远远就能看到耸立在广场中心的毛主席挥手的塑像,挺拔坚定,神采奕奕。这组雕塑群已经有超过5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市政府于1956年对中山广场进行了第一次改造,在广场中心新建了喷水池,烘托了广场的气氛。1969年前后,为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中山广场再次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同时也作出了创作雕塑群的决定。这组雕塑采用了当年未被普及使用的环氧树脂材料,也是在国内首次把这种材料使用在大型雕塑上。群雕中的人物形象也都是从各行各业选来的真实模特,作品突显真实的情感和时代的特征。中山广场群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雕塑工程,由鲁迅美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分两批完成,1970年完成了毛主席塑像和前后的群像,1971年完成了两侧的群像。

1970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毛主席身着大衣、右手挥手的大型塑像在中山广场落成。沈阳市数万军民举行了盛大庆典仪式。毛主席塑像群雕位于广场正中,总高20.5米,其中,毛主席塑像高10.5米,基座高近10米、宽11米、长22.5米,群像人高3.5米,群雕以建党、武装夺取政权、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为主题。这组大型塑像之所以总高20米,是与中山广场的半径有关,因为只有这个高度才是人们站在广场上最佳的观赏高度。

雕塑的朝向也是创作团队深思熟虑的结果。室外雕塑考虑光照,人物多朝南,但中山广场上的毛主席塑像面向西。这是因为塑像建立初期,当时的中山路是附近最宽的马路,过往人流大,让塑像对着现在的沈阳站方向,这样从沈阳站过来的五湖四海的朋友能够第一眼领略到领袖的正面风采,如此一来,雕塑便有了如今的朝向。为了防雷电,毛主席塑像高举的手臂手指处,安装有人们从低处看不到的避雷针。为了抗击地震,毛主席塑像的内部空间加固安装了四根粗大的玻璃钢柱,设计周全缜密。此群雕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毛主席塑像及群雕工程,已成为沈城一处极为醒目的文化地标建筑,在今日仍被业界与专家誉为城市雕塑之冠、红色艺术传承的经典之作。2013年5月,中山广场建筑群和雕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沈阳的文化地标,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市民,只要来到中山广场,都会驻足于此,拍照留念。几年前,一组以中山广场为背景的照片在网上走红。1985年国庆节当天,30岁的沈阳市民王彦领着3岁的儿子,一边在沈阳市中山广场玩耍,一邊等待在附近单位值班的妻子。看到有人拍摄九毛钱一张的彩照,觉得新鲜的王彦就领儿子拍了一张。没想到,父子俩的合影似乎成为约定,从此坚持了下来。照片背景中的广告牌换了又换,拍照的相机也从胶片变成了数码……多年的坚持并非易事。从大学到研究生,儿子王田曾在英国留学7年,每年国庆期间都被父亲不远万里召回照相,雷打不动。有一年因为论文答辩没法回国,父亲硬是要求他答辩后回国,穿冬装补拍了一张。毕业后,王田一直在天津工作,每年国庆仍要准时回沈。2023年国庆节,王田的儿子也出现在了照片中,每年国庆节在中山广场拍照留念的家庭传统开始了新的传承。

中山广场处在南京路、北四路和中山路的交会点上,整个广场是一座大型的环岛,广场就像一个中心点,辐射状地连接着六个方向上的街道。其中的中山路始建于1912年,至今已有百年,是奉天驿(今沈阳站)建成后规划修建的第一条道路。这条路及周边地带是上世纪日本侵略者在“奉天满铁附属地”开发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中山路是沈阳目前欧式建筑相对完整的一条街区,沿街几十座百年老建筑汇集了巴洛克式、罗马式等多种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现在已成为集酒吧、咖啡馆、购物商场、娱乐场所于一身的欧式风情街,是摄影爱好者的好去处。如今,一座座风情别具、风格迥异的小楼,隐匿在阡陌纵横的院落小巷之中,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山路也是最适合打卡、拍照、沉浸体验的沈阳“city walk”路线。街道两旁一系列各具特色的铜雕塑默默伫立,成为沿街众多百年历史建筑的点缀。百年老街上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块方石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同时,新产品、新业态的涌现,让老街上一幢幢老建筑也都“活”了起来。两侧辅街,老杨家熟食、老北市黏食等“老字号”备受追捧,一系列特色书店、酒吧、咖啡馆等“新字号”也受到青睐。

在中山路与广州街交叉口,有一座建于1923年的砖红色二层小楼。这栋建筑曾做过车行、百货店,上世纪70年代还曾是沈阳市少儿书店,后来又是新华书店所在地。几年前,这里成为歌德书店。由于书店以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命名,地处沈阳中山路的“欧风街”起点,且经营在百年老建筑之中,内部装潢复古精致,所以一时间刷爆了很多沈阳年轻人的朋友圈。推开厚重的砖红色木门,哥特式的装饰风格扑面而来,复古的木质书架、彩色玻璃长窗、老式的留声机摆件,令人产生一种走进了旧时光的错觉。窗外,车流如织,读者可以在这里独享一片安宁。书店集“阅读、创意、时尚、艺术”于一体,来这里不仅仅可以看书买书,还是一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与培养。下一个路口,则是建于1926年的八角楼,如今是一家名为“胭脂”的酒吧,这里营业到后半夜,有乐队现场演唱爵士,还有怀旧的老歌演绎……

百年中山广场和周围的老建筑、老街道,连着过去,也连着未来。百余年来,饱经时光雕刻,行人来了又走,留下自己的故事,也留下城市不断前行的记录。

编辑/洪小博

猜你喜欢
满铁中山路奉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满铁研究述评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影像志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
奉天设计师沙龙
满铁对清代东北内务府官庄的调查
奉天讨罪
“中山”符号空间化下的中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