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性保护视域下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

2024-03-14 07:04万鹏远
参花(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抢救性数字化数字

万鹏远

一、引言

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抢救第一”是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和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建设并予以长期保存,不仅有助于实现抢救性保护,还能促进非遗项目的开发与利用,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使其得以传播和传承。本文从非遗数字资源抢救性保护的意义入手,重点针对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展开探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二、非遗数字资源抢救性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一般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将其作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一些场所、实物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非遗项目濒临消亡,这对国家、民族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为此,相关机构、单位与个人要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提高重视度,并在具体实践中引入数字化技术。然而,由于前期缺少相关经验和理论依据,导致依托数字化技术进行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抢救性保护的视角出发,针对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展开研究。

三、非遗数字资源抢救性保护概述

(一)非遗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一种通过图像、文字、动画或声音等不同表现形式再现的资源,一般以数字形式保存。其特点是存储方便、容易获取、便于传播等。而非遗数字资源就是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数字形态的资源内容,并予以有效保存。相比传统保存方式而言,数字化保存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对非遗资源更长久、更安全的保存,还能将其再现,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资源,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对非遗资源进行利用。

(二)非遗抢救性保护研究

关于非遗抢救性保护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基于调查、搜集、研究等,通过多种数据格式对非遗项目进行存档保护,如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抢救性保护。其二,针对濒危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录体系,通过扶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制订具体方案。如何落实传承人名录体系抢救性保护已经被多次提及,但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方面,未能全面梳理当前非遗抢救性保护现状,未能系统分析非遗抢救性保护现状。在实践方面,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部分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效果不理想。

(三)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

非遗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不仅能更好地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还有助于这些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数字遗产长期保存项目有欧洲国家版本图书馆(NEDLIB)、德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专业技术网(NESTOR)等,而国内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有着一定差距。就现实情况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非遗信息资源建设,其涉及的三种存储方式如下。

第一,建档式保存。为实现长期保存的目的,按照非遗项目的保护级别、类型和传承人等进行分类存储,具体建档方式为录像、录音和拍照等,然后形成相应的实物档案进行存储。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缺乏对非遗的原真性保存。

第二,数据库保存。其主要是将非遗项目通过结构化数据的形式录入相应的数据库之中,然后依托数据库进行保存、处理和利用,继而实现对非遗资源长期保存的目的。但这种方式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缺乏数字资源描述与组织标准,可能在长期保存中造成信息孤岛。

第三,网络保存。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构建非遗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博物馆、在线图书馆等网络平台,以此实现对非遗资源的长期保存。此外,还有部分专家学者提出借助希捷存储、云计算等技术方案建立与之匹配的长期保存系统。数字化技术虽然为非遗抢救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但由于非遗信息资源的复杂性、文化空间的活态性,使其在实践中仍面临很大的困难。

四、非遗数字化战略概述

目前,我国在非遗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因为数字化程度较低,使以数字化手段开展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因而有必要对非遗抢救性保护数字化战略展开分析,如此才能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优势

在非遗资源保存与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数字化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持。作为非遗保护的核心环节,抢救性保护主要针对的是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其目的是尽最大努力挽救这些濒危的非遗项目,同时实现其长期保存,留下珍贵的数字化资料。在此过程中,传统数字化技术就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技术支持,这不仅让非遗资源得到了长期保存,还为其日后再现、利用给予了重要支持。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術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相比传统数字化技术而言,更加先进、高端的现代数字化技术为非遗数字化抢救与保护工作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技术支持,具体涉及非遗资源的采集、保存、展示和传播等几个方面,如非遗资源的展示中,虚拟现实技术就为其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劣势

其一,成本较高。非遗抢救性保护的首要步骤就是对非遗数字资源的采集,而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如系统开发、设备配置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才。此外,由于非遗项目的种类比较多,一般针对不同的濒危非遗项目需要制定专门的抢救方案,而这也会使成本增加。其二,数字化保存方式单一。目前,数字化技术还未得到全面普及,因此在非遗抢救性保护中还是以传统数字化技术为主,但由于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可能出现部分信息失真,加之数字化保存方式单一,使非遗项目无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存。在此情况下,不但会影响非遗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效果,还会对其日后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不利影响。

(三)机遇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在相关文件中提出“抢救第一”的保护方针。与此同时,要求相关单位根据相关文件做好非遗名录的建立和完善。在此背景下,非遗抢救性保护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就有了政策方面的保障和支持,这对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以外,云计算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为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提供了重要机遇,尤其是云存储等可以实现对非遗数字资源的动态管理与集中监控,对数据管理和存储空间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挑战

在非遗抢救性保护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标准规范和安全风险两个方面。

其一,标准规范问题。众所周知,非遗项目种类较多,数字化资源十分复杂,所以在描述标准、分类标准和数字化标准方面尚未达成统一,这使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融合面临很大的难题。此外,在存储环境、存储格式和存储载体的选择上比较随意,这对非遗数字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其二,安全风险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挑战与知识产权风险方面。与其他数字资源的存储和保护类似,非遗数字资源同样面临介质故障、数据丢失和结构错误等问题。另外,在非遗抢救性保护过程中还可能涉及不同机构,这就牵涉知识产权问题。

五、抢救性保护视域下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

(一)不断完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是非遗数字资源抢救性保护策略能否落实的关键,也是其他策略实施的重要基础。为此,相关人员可以基于内容属性、需求属性和技术选择三个要素建立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选择框架。

第一,保存内容。保存内容对技术策略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从非遗数字资源的内容属性不难看出,不同内容属性的保存需求有着显著区别。根据所建立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选择框架看,其内容属性主要涉及数据保存、信息保存、知识保存和语义保存等,其中数据保存通常只存储原始数字对象,对其载体和相关功能一般不进行考虑;信息保存涉及音视频、图文等多种载体保存的内容;知识保存不仅要存储基本的信息资源,还要将其存储、使用的相关元数据进行存储;语义保存指的是构建上述三种方法与资源间的关系,如关联关系、推理关系等。

第二,保存需求。一般情况下,对非遗数字资源进行长期保存的目的是使其得到传承和传播,所以在长期保存中首先要做好建档式的保存工作,使目标对象都有详细的档案,之后则要考虑呈现式保存,即在长期保存非遗数字资源的过程中呈现给用户。此外,还可以通过理解式保存帮助用户了解、认识和理解非遗数字资源。针对不同的保存需求,就要选择合适的技术策略进行长期保存,这样才能达成既定的目标。

第三,保存技术。在长期保存中,如何保证非遗数字资源的有效保存和呈现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传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如仿真、迁移等。如今,随着数据再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云仓储、云存储等现代数字化技术为非遗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更大的帮助,使其在技术策略选择上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完善健全的标准体系对推动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相关人员可以从项目内容、传承与传播及资源类型三个维度出发,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

第一,项目内容维度。一般针对非遗项目中涉及的隐性知识,如记忆传承方面的内容。其中制定核心元数据的过程中,理应依据DC 元数据进行;领域元数据则是从非遗和DC 元数据扩展而来;专用元数据的制订则要依据DC 元数据、非遗核心元数据与领域元数据进行,通常有着较强的专指性。

第二,传承与传播维度。在非遗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中,其内容还涉及网络中的非结构化资源、相关实物和人物等,所以在标准体系的完善中,理应将其考虑在内,以便其更好地传承与传播。

第三,资源类型维度。这主要是根据非遗数字资源的表现形式建立相应的元数据方案,如已经建立的“拓片元数据规范”“多媒体元数据规范”等,可以直接被用于非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之中。

(三)做好组织协同工作

做好组织协同工作有助于确保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目标的实现。为此,首先要确定相关的协同主体,具体包括:非遗数字资源保管机构,作为这项工作的核心主体,其主要负责对非遗数字资源的管理,同时要结合实际做好非遗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遗数字资源产生机构,该机构负责的内容是非遗资源初期数字化产生与过渡期的保存;第三方主体,主要涉及为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个人或组织。

在明确协同主体的情况下,就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协同模式,常见的合作模式有高度分布式合作、平行分布式合作与集中分布式合作。而就现实情况而言,最佳的协同模式应该是以集中分布合作模式为主,其他两种协同模式作为补充,以此形成符合当前我国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现状的综合性组织协同模式。

(四)构建科学管理机制

第一,合理制定保存策略。基于对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的分析可知,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合理制订保存策略有助于非遗抢救性数字保护目标的顺利实现。其中,在保存策略的制订中要重点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保存资源和保存程度的选择,对容易丢失、濒危、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项目进行抢救与保护,同时在实现长期保存的前提下,有序推进这一工作的进程。

第二,明确责任机制归属。在非遗抢救性数字保护中,涉及多种主体类别,而责任归属不应由某类机构或某一机构承担,各主体类别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数字内容的生产者、开发者等,需要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确保这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第三,有效界定知识产权。目前,在非遗抢救性数字保护的实践中,关于如何界定知识产权还未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这对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非常不利。所以,理应进一步完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体系,为有效界定不同非遗项目的知识产权归属提供帮助,如此才能使这项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对其予以有效保护和利用,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从具体实践中可以看出,濒危非遗项目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单位、机构和从业者加强对非遗抢救性保护及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同时能从非遗抢救性保护数字化战略的SWOT 分析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进而实现非遗数字资源的有效保存和利用。

猜你喜欢
抢救性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太原市阳曲县西殿村龙山时期陶窑遗址抢救性搬迁保护技术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抢救性手术治疗1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弋阳子弟”踏歌来
——弋阳腔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