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价值的提升策略

2024-03-14 07:04权晶
参花(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参观者纪念馆

权晶

一、引言

纪念馆馆藏文物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价值。但在纪念馆文物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展出率低、展示方式方法不够新颖、文化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影响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价值的体现。因此,纪念馆要正确认识馆藏文物的文化传播能力及作用,正视在文化传播中的难点与痛点,探寻有效的馆藏文物文化传播能力提升策略,推动纪念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发展,为参观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传播服务。

二、纪念馆馆藏文物的文化价值功能

(一)社会教育功能

纪念馆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陈设实物、图片等的建筑物。纪念馆馆藏文物的展示使人们了解文物的历史,认识文物的价值,同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馆藏文物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需要人们通过对其中隐藏价值的探索与挖掘,进而多维度、多层次地了解文物的文化价值、意义与内涵,从文物身上得到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纪念馆中的文物是真实历史的记录与呈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相关人物的精神以及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文物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如詹天佑纪念馆馆藏詹天佑生前使用过的测绘仪器、京张铁路施工用具等,这些文物承载着我国近代铁路建设史。人们通过文物能直接感受到历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文物在展示的过程中,传播着历史与文化,实现了文物的教育功能,尤其是革命烈士、历史名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类的纪念馆,其馆藏的文物在文化传播中具有良好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文化教育的功能。

(二)历史纪念功能

纪念馆与博物馆有着很大的不同,馆藏文物纪念人物或是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实物。比如,曲阜孔庙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截至2019 年,馆藏文物30000 件/ 套。这些纪念馆展出的馆藏文物,是历史文化信息输出的媒介,建立起文物与参观者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建立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关系。文物将自身承载的信息通过讲解员讲述、文字介绍与纪念馆的环境氛围和背景装饰等展示出来,参观者在环境与氛围的感染下,更加乐于接受、学习及了解文物传递出的历史信息。[1]

(三)文化传播与情感体验功能

纪念馆馆藏文物经过岁月的洗礼,散发出厚重的历史气息,拥有浓郁的人文韵味,展现着历史文化的魅力,再加上纪念馆空间环境氛围的营造,其深刻影响着参观者的思想、情感及内心。纪念馆展示的名人手稿、照片、物品、个人成果等,影响着参观者的文化情感,如郭沫若纪念馆、老舍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馆中的珍贵资料对参观者的思想、情感均有着强烈的冲击力。纪念馆馆藏文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等元素,直接调动并激发了参观者的文化情感,加之纪念馆精心的布展、创新的设计,如实物、模型、场景、多媒体等展示手段的综合运用,[2]进一步促进了馆藏文物内在的文化传播与情感体验功能,使文物更加全面、多层次地呈现历史文化信息,激发参观者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共鸣。

三、纪念馆提升文化传播能力的难点与痛点

(一)展出文物数量有限,展出内容不够多元

纪念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价值的实现,需要保证其展出的频次,要定期呈现在参观者的面前。但纪念馆在馆藏文物展出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纪念馆馆藏文物数量有限,展出的文物固定,使展览主题设计不够多元、新颖;二是珍贵文物如书画类文物、木器类文物、织物类文物等,对展览环境、保护工作有着较高的要求,不能进行长时间的展览,降低了文物的展出率;三是纪念馆之间跨馆合作、交流存在壁垒,联合展览的次数较少,文物资源无法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纪念馆文物展览的丰富程度、文物文化传播的能力,展出内容难以对人们形成吸引力,进而影响到纪念馆的参观人数,以及馆藏文物文化传播价值的体现。

(二)展示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文化挖掘利用深度不够

纪念馆在长时间的文物展出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自身独有的展陈方式方法,完成了展出经验的原始积累,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展出思维模式、展出策划方式及展出工作流程等。虽然展出相关工作效率较高,但却缺乏展出方式方法的创新,展出主题与内容创意不足,展出方式新颖性、现代性、技术性不够,这些都成为馆藏文物文化传播中的阻碍。比如,纪念馆文物本身是历史的见证,展出中更注重文物历史价值的呈现,而文化价值呈现不足,也就是说,只注重文物本身的展示与呈现,缺少对文物文化内涵、历史底蕴、社会时代背景及与文物相关信息的深度挖掘,使文物的文化传播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纪念馆基于文物保护角度,在展厅展览文物的过程中,对现代高科技的运用较为慎重,如声光电多媒体技術、全息投影显示技术、裸眼3D 技术等,而更侧重于传统展览方式,现代科技运用不够充分,视觉效果的创意不够理想,使展览虽然充满了历史厚重感,但缺少对当代年轻人的吸引力。

(三)文化传播方式单一,文化体验不够理想

部分纪念馆在文物展出工作中,对馆藏文物的文化传播功能认识不足,将文物视作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非文化传播的媒介,未能认识到文物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实质,从而在馆藏文物展览工作中,纪念馆始终以文物为中心进行展览主题的设计、展览内容的策划、展厅的布局与环境氛围的营造等,对馆藏文物文化价值的建设重视不够,限制了文物文化传播价值的凸显,无法向参观者全面、准确、深刻地传递文物的文化内涵,影响了参观者的文化体验。在文物讲解过程中,侧重于针对文物本身的介绍,仅靠讲解员单方面讲解,更倾向于说教的文化传播方式,使参观者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的文化参与感、文化体验感不够,不利于文化情感的建立。[3]文物以物理实体的形象呈现在参观者的面前,参观者只能获取视觉上的感受,与文物之间存在距离感,很难与文物建立文化情感关系,文物的文化内涵难以触及参观者的思想与心灵,降低了文物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四、纪念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价值的提升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馆际合作关系,凝聚馆际文物文化资源力量

馆藏文物固定、文物数量有限,是提升纪念馆文化传播能力的痛点与难点,且部分馆藏文物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如遗址类纪念馆,依托名人故居建设的纪念馆等。因此,建立馆际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整合馆际的文物资源,实现文物多元文化的汇聚与碰撞,为文物展览主题、展览活动、展览内容等的创新提供支撑。比如,各个馆之间以同一主题开展联合展览活动,如文化名人类纪念馆之间的联展,宣传文化名人的思想、智慧与精神,借助文物讲好文化名人的故事,传播文物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在馆际合作的基础上,纪念馆还可与学校建立合作,校馆联合举办实践教育活动,将文物文化传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实现文物文化育人的作用,發挥其教育价值与社会意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深挖文物文化价值,夯实文化传播基础

纪念馆的馆藏文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深厚的历史底蕴,有利于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利用,并且纪念馆馆藏文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革命历史类纪念馆,馆藏文物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饱含着革命先烈伟大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在提升文化传播力的过程中,要深挖馆藏文物的文化价值,精心提炼每一件文物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文物的文化内涵,提高文物文化传播的层次与水平,提升文物的文化感染力、影响力及传播力,筑牢文物文化传播的基础,更好地发挥出文物的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实现文物的文化传播价值,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中小型纪念馆在挖掘文物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可从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入手,赋予馆藏文物地域文化特色,宣传地域文化、民风民俗,使文物的内涵更具感染力的同时,增强文物的现代文化特色。[4]

(三)创新文物展出方式,讲透讲好文化内涵

文物在展厅中的陈列与展览是文物文化传播能力提升的关键,也是纪念馆日常工作中的重点,陈列展览的技术水平直接反映着纪念馆的办展能力。纪念馆在陈列文物时通常采用基本陈列与临时陈列两种方式。

基本陈列的陈列设计较为简单,陈列的是馆藏文物;而临时陈列则是馆藏文物及从其他纪念馆借取的文物,或是馆际联合办展时进行的临时陈列,陈列较为复杂,要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基于部分纪念馆展出方式方法单一的现状,在建立馆际合作、联合办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展出方式的创新,引用高新技术,带给参观者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将文物鲜活、立体地展示出来,达到讲透讲好文物文化内涵的目的,提升文物文化内涵对参观者的感染力,促进文物与参观者的对话,拉近文物与参观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消除文物与参观者时空上的隔阂,使参观者获取新奇的文化体验。比如,在文物展览中运用全息技术、裸眼3D 技术,[5] 结合运用传统陈列与展览方法,使文物可看、可听、可感知、可触碰、可互动,带给参观者沉浸式、立体化的视觉体验与文化体验。还可利用全息展柜,依托纪念馆馆藏文物制作数字展品,将文物承载的历史故事、文化知识、思想精神等,通过三维可视化的数字展品展示出来,使参观者真实地了解及认知文物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同时要做好文物陈列展览细节上的工作,引导参观者参与文物文化的探究活动。例如,在展览中设置二维码,参观者使用手机扫描就可进入文物简介的页面,或者进入答题页面,以答题形式引导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思考、探究,并对完成答题的参观者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提升参观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增强参观者对文物文化的记忆,提升文物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四)丰富文物文化传播形式,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在以文物为载体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局限于物理空间及文物的物理实体,而是要丰富文物文化传播的形式,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扩展文化传播的范围,使更多人了解文物的文化信息。

在数字化时代,为纪念馆文物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虚拟空间环境及人文环境。纪念馆在提升线下文物文化传播能力的基础上,须同时着眼于线上传播,打造线上的传播平台。比如,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借助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新闻平台等,静态或动态地全方位展示文物,讲解文物的相关知识;或者在展厅中进行直播,带领线上观众参观纪念馆,达成传播文化的目标;具备技术条件或实力的纪念馆,还可利用数字技术等,打造自己的数字纪念馆,将纪念馆的场馆及文物以三维立体的形式搬至线上,用户使用手机随时可以参观数字纪念馆,以此实现文物文化线上与线下的同步传播,突破文物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提升文物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效果。

五、结语

纪念馆是进行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职责,而馆藏文物则是其践行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馆藏文物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挖掘、各种现代展览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及展览方式与展览途径等的创新,凸显文物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当前如何提升展览的丰富性、创新性与现代性,将文物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鲜活、立体、新颖、全面地展示出来,带给参观者更好的文化体验,以此达成文物文化传播价值提升的目标,是相关研究者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参观者纪念馆
最美的蝌蚪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中盐集团获评“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传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