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人画的艺术特征及其对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2024-03-14 07:16赵迪
参花(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王蒙文人画笔墨

赵迪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与宫廷院体画相对。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最早提出了“引诗入画”,是文人画的始祖。文人画最初是文人仕宦在生活中用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远离世俗的雅趣,讲究笔墨趣味,强调神似,反对物象拘泥于形似的表达,在构图上也呈现不拘形似、但求神似的特点,构图讲究留白,多取边角之景,并且重视书法、文学在画中的效果,追求平淡素雅、天真清新的意境。

一、文人画的起源与发展

文人画起源于汉代,北宋有所发展,成熟于元末明初,清朝至于极盛时期。

(一)宋代时期

文人画的发展由唐代王维的推行奠定了基础。到了宋代,文人画出现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叙述,并且出现了文人画和院体画两种对立的艺术风格。文人士大夫通过文人画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慨,抒发胸臆。宋代文人画蕴含着十分浓厚的超凡脱俗思想,文人画家追求平淡幽微的生活境界,多取山水、花草等题材,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充分展现出来,表达心中所想。

(二)元代时期

元代是文人画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元代时期,很多文人选择隐居山林,避开世俗,通过绘画来抒发心志。文人画家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在画面上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笔与墨的巧妙运用,赋予了文人画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元代赵孟頫主张“书法用笔”,表现出来的线条清晰干练,别有一番韵味,将书法与绘画在艺术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后世的绘画影响深远。

(三)明清时期

自明代中期至清末,文人画臻于极盛并发生异变。此时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职业的文人画画家,他们靠卖画来谋生。随着当时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以及朝代更迭,文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卖画娱人与作画自娱两种创作观点,这些均成为文人画家革新传统并超越传统的根源与动力。

二、文人画的笔墨特征

要想探索文人画别具一格的一面,就要准确地把握文人画的内涵和特性,这样可以让我们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文人画表达了画家对艺术形象的直观感受,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形态、人文风俗以及审美特征等。在绘画过程中,画家使用的笔墨技巧不同,所呈现的艺术效果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注重借景抒情

文人画与院体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院体画指北宋初年至徽宗时期的宫廷绘画,是由宫廷画家根据画院的审美特征创作出来的精美华贵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细致精美,线条富有韵律感,色彩丰富,讲究精工细致和对自然物象的仔细观察。在绘画风格方面,文人画家大都崇尚简淡、淡雅之风,注重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

(二)注重书法用笔

文人画注重强调笔法的运用,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不仅在于描绘自然万物的形象,更在于描绘其线条、色彩以及笔墨的韵味。文人画在线条的表达上注重书法用笔,线条形式美与韵律美相结合,承载了画家的思想情感。

(三)注重墨色运用

文人画的笔墨特征除了注重线条的意趣,还有对墨色的运用。山水画从隋唐以来就有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种艺术风格。王维被誉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自从王维开创水墨山水画派之后,后代许多文人画家继往开来,将水墨山水画和书法上升到了新高度。水墨山水画最为注重的就是墨色的运用,黄公望的淡墨渲染,倪瓒的枯笔渴墨,都为水墨山水画带来了新的审美形态。水墨山水运用最简单的物质材料,却能创作出无与伦比的绝妙艺术作品,将墨的运用发挥到极致,墨与水的结合、笔和墨的配合,在画纸上不仅表现出画家对自然界的理解,更是画家抒发心志的媒介,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结合,摒弃世俗观念,达到一种超脱自然的审美境界。

元代的文人山水画在笔墨运用上发挥到了极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元四家”,他们分别是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其中王蒙的笔墨对后来山水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以来许多画家都从王蒙的笔墨里汲取营养。王蒙的笔墨具有很浓的浑厚感,从《青卞隐居图》中可以看出他的功底深厚,笔墨精妙,用笔繁复细密,画面神气淋漓、潇洒纵横,被董其昌称为“天下第一”。明代有很多学习王蒙的画家,其中就有“吴门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沈周的《庐山高图》就是学习王蒙笔意而来的,他在画面中屈曲细密的皴法就颇有王蒙的笔墨意味,在表达高耸入云的山体时,王蒙的强劲笔墨技法加上他独特的牛毛皴和解索皴的皴法能更好地将山石俊秀的特征呈现出来。到了清代,王蒙的笔墨画风仍然影响着画坛,“清初四僧”中髡残就对王蒙的画作进行了多次临摹与分析。在临摹王蒙的作品时,髡残并不是一味地模仿,为其所限制,而是变換画法,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笔墨语言和构图方式。他与王蒙在笔墨上有相同处,但又有所不同。王蒙大多使用松秀而美观的牛毛皴,篆书用笔,苍茫秀丽,髡残笔法粗狂,篆隶、草书兼用于笔下,墨色苍白浑浊。

文人画的笔墨运用经过历代画家的发展,已经深深影响着中国画创作中笔法墨法的表现,不同的笔墨意境能够表达出画家内心对艺术的理解。

三、文人画的空间构成

空间构成也叫构图,在中国画里被称为章法。南齐画家谢赫在他的“六法”中将中国画的构图归纳为“经营位置”。一幅画的组成方式、经营位置是给人的第一直观感受,画面的空间构成关系是一幅画成功与否的关键。山水画的构图不仅是物象的简单排列,以及对所看到景色的复制模刻,还是画家经过长年累月的艺术实践和经验积累,对所要描绘物象的精心安排,经过了一个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再到“胸中之竹”的细心琢磨的过程。

在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进行构图的准备,它包括前期的素材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也就是构图形式,将画面表现形式确定下来。谢赫的《古画品录》就将画面构图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艺术作品创作前,对画面物象的经营位置要精雕细琢,要通过把握它们的主次关系、明暗对比、虚实色彩等,才能更好地展现艺术形象。传统文人山水画在构图上都偏向于大面积的留白或者是取边角之景,也有“三角构图”“C 型构图”“S 型构图”等构图方式;在空间安排上,一般都是遵循传统山水画的“三远透视法”,即“高远、深远、平远”,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文人趣味。

文人画兴起时,文人士大夫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多偏向于一些墨竹、墨梅、怪石等,以此来抒发心中意趣。宋朝时期,随着文人画逐渐发展,出现了许多画家以及绘画理论家,他们丰富了文人画的发展理论和创作实践,在空间构成方面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北宋时期的范宽、李成的画风可以说是当时山水画创作的标杆,大多数画家都以他们为学习对象。从范宽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李成的《晴峦萧寺图》中都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构图中偏向于全景式構图,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南宋时期,平远式构图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小景作品层出不穷,画面构图多讲究以留白为主。其中,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边”山水画构图形式开创了文人山水画空间构成新方向,画面空间构成从烦琐过渡到了大片留白。从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高山巍峨耸立,到马远《寒江独钓图》中留白纯净至极的画面,可以看出文人画的构图形式逐渐趋于空灵简洁,更凸显了文人意趣,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

古往今来,中国大多文人士大夫在绘画作品中都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推崇自然、清新、富有诗意的画风,无谓功名利禄,从而使作品能够立于不俗之地。元朝时期的画家同样展现出了超出凡俗生活的心境,例如“元四家”的艺术作品就被后人极为推崇,他们的作品空间构成韵味更能体现文人画家“大道至简”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中,构图中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影响着画面的整体效果,注重画面的层次变化、内容的和谐以及形式的平衡。在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平远式的空间构图营造出了辽阔的空间感,将秀美风光展现得恰到好处,颇具恬淡清空的意味。文人山水画中的留白在整幅画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画面呈现出宁静深远的意味。“简逸”的构图形式在文人画家倪瓒的艺术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倪瓒的山水作品大多是立式构图,上面留白或者是三段式构图,高远的空间形式给倪瓒的作品更添一份淡然。从他的《六君子图》中可以看出三段式构图的形式,简洁明了,近景是几棵树生长在顽石之间,远景是平缓悠远的山,中间以大量留白为辅,似水、似云、似雾,虚实结合尽显仙气,好似云中境。倪瓒的三段式构图打破了传统构图上的单调,画面整体增添了一种萧疏淡雅之感。

四、文人画对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迎来了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一些山水画大师的绘画作品在构图形式上也有了突破,在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独特理解以及不断的艺术实践,为山水画的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形式。现代山水画的创作在构图上不仅是描绘自然物象,更是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

(一)构图

文人画在构图方面对现代山水画有着重要影响。石涛的山水画多作大幅式山水、全景式构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的美学观点。他主张画家创作山水画应多直面客观的山川景物,通过主观的感受、理解、熔铸,把自然山川变为胸中丘壑。这种创作风格和创作理念一直影响着后代画家的山水画创作。现代山水画的创作中,构图是重中之重,已从传统时代的描绘真山水,逐渐发展出现代的构成式山水。由于中西方艺术的交融,现代山水画的创作多以壮观宏大为主,画面景物的布局安排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画面意境。现代山水画在构图上打破了传统文人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大量新颖的构图程式层出不穷,画家在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不断发展创作,并且受到西方透视观念的影响,开创了现代山水画的新面貌。

(二)笔墨

笔墨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始终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盖以运夫墨,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笔墨结合才能让画家将客观景象以具体的形象表现于画面,从而进一步将思想传达出来。现代山水画随着时代的发展,吸收了西方的笔墨技法,使许多著名画家如李可染、黄宾虹、傅抱石等在笔墨的运用上有着明显的改变与创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李可染于1962年首次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绘画作品。他将传统的积墨、破墨和泼墨的方法结合起来,又学习西方的印象派绘画技法,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笔墨通透又不失厚重感。整体红色的画面中,满山的红树与红色的山川尽显雄伟的气势,将山水画传统面貌的创作表达与现代创作的艺术理念相结合,展现出新时代的意境表达。

五、结语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经一千多年,在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在学习古人文人画的构图形式、笔墨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山水画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过程,从而与时俱进,展现多样化的现代山水画形式。文人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几乎占据着山水画历史的半壁江山,经过历史沉淀的艺术精粹使现代艺术家在展现艺术形象时可以以此为依托。现代山水画的创作离不开传统山水画艺术的发展与积累,现代画家在山水画创作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中展现出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使中国山水画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王蒙文人画笔墨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笔墨童年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用书抚慰躁动的心灵——读王蒙新书《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
The effect of bubble plume on oxygen transfer for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王蒙吁求:不应该让汉语哭泣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