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山之舞》中民族音乐元素及演奏诠释

2024-03-14 07:16李润秋
参花(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飞歌大歌侗族

李润秋

一、引言

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积蕴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色与技术特征的琵琶音乐作品。琵琶曲《山之舞》是著名琵琶演奏家陈音于2008 年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此作品创作以来被广泛流传,多次被选定为专业比赛中的规定曲目。这首乐曲结构新颖,融入了不少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使这首乐曲展现出浓郁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曲目中演奏技法的运用极为精妙,情感丰富饱满,段落与段落衔接自然流畅。本文围绕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音乐元素以及演奏展开分析。

二、琵琶曲《山之舞》概述

(一)创作者简介

陈音,中国广播乐团琵琶首席、弹拨乐声部长,四川音乐学院客座教授。1962 年出生,1985 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曾先后师从于韩淑德、潘凤鸣、王范地等琵琶大师,在全国琵琶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陈音长期注重艺术创新,早年改编的曲目《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直为琵琶演奏者所推崇,创作的《山之舞》《山之韵》等系列作品更是受到业内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山之舞》多次被选定为全国琵琶大赛指定曲目。

(二)创作背景

琵琶曲《山之舞》创作完成于 2008 年,是琵琶现代作品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为完成《山之舞》这首作品的创作,陈音多次赴贵州采风。他被苗寨大自然的山光水色所吸引,为当地的文化、风俗以及侗族人民的熱情所感染,亲身感受到少数民族朋友的能歌善舞和多才多艺,体验到音乐中热情奔放、自由洒脱、婉转悠扬的独特韵味,极大地激发了其创作灵感。在采风的基础上,陈音以少数民族音乐特有的旋律为依据,综合这些地域性民族音乐元素,通过精细巧妙的布局编创了这首具有地方性、带有少数民族音乐特征的琵琶作品,将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在现代琵琶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品采用了贵州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音乐的特有音调和节拍,将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多姿多彩的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琵琶曲《山之舞》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陈音在继承传统乐律和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山之舞》的创作中,极大地发展丰富了琵琶演奏艺术。

(一)侗族大歌元素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称“嘎老”,距今已经有2500 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一种特色民族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属于一种一领众和,分为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多声部演唱的合唱类型,这种演唱方式在各地民间音乐中十分少见。侗族大歌分三部分,即引子、主体与尾声。主体是大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ABC 等歌段组成。曲调一般由“la、do、re、mi、sol、la”组成,调式为五声羽调式,节奏较为规整,旋律平和。

侗族音乐的编创是以自然之音作为载体,比如侗族大歌《蝉之歌》就模仿了夏日森林里的蝉叫声。侗族大歌常见的为双声部合唱,大多数为一领众和的形式。主旋律一般由低音声部演唱,高音声部则是在低音声部的旋律基础上即兴歌唱,高音声部依附于低音声部,两个声部属于从属关系,因此高低声部音乐风格相同,但节奏上则构成含有模仿因素的派生对比关系。侗族大歌的演唱中经常会使用拖腔,侗族本身的语言就带有鼻音的色彩,在演唱时“la”作为低音在底部衬托并进行延长,发出一种嗡嗡嗡的音效。本曲中在三四弦弹奏时的声音就模仿了侗族语言中带有鼻音色彩的语调。

(二)苗族飞歌元素

苗族飞歌是苗族音乐的一种,盛行于黔东南一带。苗族飞歌的声调高昂洪亮,富有激情,有着非常强大的感染力。苗族飞歌所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经常出现在迎客、庆祝、过苗年等活动中,形式上一般为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多以赞扬、感谢、鼓励一类为主。苗族人民经常在坝子上载歌载舞,逗雀,唱飞歌,无一不体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苗族飞歌的歌词多以五字一句为主,主题简洁明了。苗族飞歌的调式为五声调式,大多数的曲调以“sol、la、do、mi”为主,是省略版的五声徵调式。飞歌旋律的最后一句一般是阳平调,以便收腔甩音,这样的腔调体现出苗族人奔放、洒脱、自由的个性。飞歌音程跨度较大,为13 度,色彩较为明亮。

苗族飞歌的曲式结构一般为A 和B 两个段落,A 段节奏舒缓,自由宽广。B 段节奏灵动活泼。在结束前,一部分节奏放慢与A 段相对应形成首尾呼应,使旋律更加完整。飞歌的演唱一般是平腔高腔混合,平腔即低音,高腔即高音,在演唱时经常会有平腔大跨度到高腔的旋律线条,本首乐曲中就模仿了这样的旋律线,也就是飞歌中所运用的收腔甩音。

四、琵琶曲《山之舞》的演奏诠释

琵琶曲《山之舞》是并列式的三段体结构,就不同段落的结构功能而言,其主体部分是舞蹈性的并置对比,也就是 A 段与 C 段的对比,全曲以 A 调为基础。乐曲以“do、mi、sol”三个音作为主体,组成了苗族飞歌的骨干音。

(一)引子(1 ~ 10 小节)

引子部分山歌是一个散句式段落,节奏为自由的。开始的两个泛音吸气后弹出,带给人一种唤醒了正在沉睡的山谷景象,似乎可以从音乐中听到鸟鸣、泉水声,看到薄雾缭绕的山寨以及一片朦胧的田野、河流山川,夹杂着缓缓升起的袅袅炊烟,音乐意境悠远而静谧,一派祥和。 这部分正巧采用了飞歌的音乐元素,苗族飞歌的主干音在引子中大量出现,变化音la 与升la 的出现,成为旋律中最具色彩的音。引子最后由“la”音快速滑至最高音“mi”,随后向低音把位滑去,形成了苗族飞歌中特有的甩腔。乐段中以“do、mi、sol”为主干音,多出现变化音与滑音,并采用了苗族飞歌中拖腔与甩腔的音调,这些元素在乐曲的 A 段也多有体现。

(二)A 段(11 ~ 94 小节)

A 段为小快板段,运用5/4,4/4,7/8 多样的拍子来体现一种欢快洒脱的感觉。A 段第一句一开始就运用了苗族飞歌特有的拖腔与甩腔,第12 小节中的“mi”音延音快速下滑,形成甩腔,给人一种洒脱有张力的感觉。第二句重复第一句的旋律,一强一弱前后呼应。A 段进行到20 小节,出现一种一问一答的形式。由刚开始情绪饱满的、热烈的转为灵动的,仿佛男女之间在一应一答。这一点也有侗族大歌的音乐元素,一领众和,双声部的演唱方式,高声部与低声部同时进行, 低音声部“la、fa、la”作为主声部进行,使旋律连贯流畅。而高声部“la”音即兴加入,使旋律锦上添花,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大歌一领众和、双声部的特点在本段中充分体现。29 小节连续上行模进,随着演奏时情绪的上升力度越来越强至ff,32 小节大量的扫弦出现,是A段中情绪最饱满的地方,此处完全体现出少数民族同胞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性格特点。苗族飞歌与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是自由,乐曲中多次变换的拍子节奏正好体现了少数民族自由的特点,曲调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柔美含蓄。

(三)B 段(95 ~ 131 小节)

B 段是一个慢板段落,音乐婉转、细腻、抒情,情绪悠然、放松,有着轻歌曼舞的韵味。在侗族音乐中也会经常出现滑音,使侗族大歌听起來更加丰富,富有韵味,此段中也多出现变化音与滑音以及推拉弦的运用,使乐曲更加富有地域性,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如情歌开始处“la”滑至“mi”由pp 到p 给人一种温柔、柔和的感觉。第96 小节中“re”至“mi”再还原,仿佛少数民族女子的柔声细语。旋律至103 小节又出现大歌的音乐元素,双声部进行并加入装饰音以及快速滑音使这一乐句旋律灵动有趣,仿佛可以看到男子哼着歌三五成群地去往巷子里找自己心爱的女子谈情说爱。

108 至118 小节高低声部相互配合,双声部进行,低音“la”贯穿此乐句,高音不断变换旋律,一唱一和,仿佛看到侗族情侣在山间相互回应,展现出了一幅年轻男女情歌对唱的画面。B 段中同样也采用了苗族飞歌拖腔甩腔的音乐成分,112 小节处由“la”进入,装饰音“sol”快速下滑至“la”再从此音由慢到快上滑,形成一种甩音的感觉。乐段中的推拉滑音以及变化音丰富了乐曲的色彩,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使音乐更加精致细腻。

(四)C 段(132 ~ 231 小节)

C 段以骨干音“do、mi、sol”开始,变化音“升re”富有地域色彩,它的出现给此乐段打下基础。在C 乐段中出现了大量的变化音,如“升mi、升fa、升sol”等,变化音使民族音乐色彩更加清晰。乐段开始,以f 的力度进入,160 的速度进行,随着旋律越来越激烈,力度越来越大,速度也更快,至143小节处热烈的舞蹈与A 段相呼应,但对比A段更热情激烈,强力的扫弦与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使乐曲达到高潮。193 小节速度更快,并在乐曲中加入了拍面板的技法。拍面板多出现在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中,这一技法在这里出现使乐曲更具有民族特色,仿佛女子在跳舞,男子抱着手鼓在为她们伴奏。

216 小节又出现了苗族飞歌的音乐元素,双音“re”快速下滑至最高音后上滑,紧接着进入急板。急板速度更快更激烈,情绪到达最高点,迎来全曲的最高潮,持续激烈快速的旋律让乐曲生动起来,仿佛置身于苗寨当中,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感同身受。这样激烈欢快的旋律展现出当地人们聚在一起,在篝火旁放声高歌、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

(五)尾声

尾声再次回归主题,同样使用苗族飞歌“do、mi、sol”为骨干音,加入滑音形成拖腔。曲子的最后,高音“mi”进入,保持后快速下滑模仿了苗族飞歌中甩腔的演唱特色。尾声的再现与乐曲开始首尾呼应,仿佛大家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篝火晚会,人们尽兴而归,又回到云雾缭绕的苗寨中。

五、琵琶曲《山之舞》的美学特点

中国琵琶音乐充满了文化之美、历史之美、人性之美。琵琶作为民族乐器,其丰富的演奏技法和浓郁的民族韵味非常适合我国各地民族音乐元素、题材的音乐创作。琵琶曲《山之舞》中体现的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奏和旋律,让我们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将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与琵琶现代作曲完美结合,既保留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又体现出现代音乐气息,是民族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人们审美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西洋乐器的喜好者越来越多,民族音乐有被弱化的趋势,因此,要大力传播民族民间音乐,加强对其的创作与宣传。加快琵琶音乐人才培养的脚步,提高中国民族音乐创造与革新的能力,使琵琶音乐在当代与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朝气蓬勃。

六、结语

琵琶曲《山之舞》这首作品非常好地吸收了黔东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不论是旋律还是节奏节拍里都可以看出少数民族音乐富有舞蹈性的、欢快洒脱的音乐特征。在这些主要音乐元素的支撑下,融合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法,创作形成了《山之舞》这一优秀的琵琶作品。《山之舞》这首乐曲体现了演奏家陈音细心观察生活,努力钻研民间音乐,并吸收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加以整理、提炼从而创作的全过程。此作品为琵琶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素材。随着时代发展与变迁,越来越多优秀的带有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色彩的琵琶作品涌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重视将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融合起来,将民族音乐更好地推广。本文对《山之舞》中具有典型特征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侗族大歌和苗族飞歌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乐曲的演奏技法对乐曲进行了具体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有助于相关研究者对这首乐曲的民族音乐元素及演奏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情感的把握更加准确。与此同时,希望更多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琵琶作品不断涌现,推动中国琵琶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猜你喜欢
飞歌大歌侗族
青春飞歌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翠竹飞歌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茶乡飞歌
大地飞歌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