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的选择:权力的理解偏差

2024-03-21 16:59王伟
领导文萃 2024年5期
关键词:吴起魏国鲁国

王伟

吴起的一生,概括下来就是:大荣大辱、大无大有、大起大落。之所以说吴起是大荣大辱,是因为吴起的一生背负了太多的非议和误解。而究其根由,很可能和他当初在鲁国的经历有关。

吴起出生在卫国的一个富裕家庭中,家境富而不贵,有钱没门路。这样的家庭,让他有机会得到比平民子弟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天天看着父母操持家业,耳濡目染之间,他也更能理解,个人奋斗所需的是坚韧。但是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对比那些贵族高官子弟,就是天然缺乏政治资源,也就是人脉。此外,他们对于“权力”“权谋”的理解,对比贵族子弟,首先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个问题的存在,很可能就决定了吴起后来的结局。

卫国是殷商后裔,民风富有商业精神,老百姓脑子普遍比较活泛,国家也很富裕,所以比较容易出人才。但是从政治上来看,这个国家不过就是一个上层早已糜烂不堪的小国,阶层固化,统治者毫无进取之心,在“国际”上毫无影响力,根本无法给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以吴起的出身,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做官肯定是门都没有。可少年的吴起,却不甘心做个富家翁,而是立志要从政。

在求官的过程中,吴起花光了家里的钱,结果一无所获,有一次还遭遇了“校园暴力”,被十几个恶少同学给堵在了半道上。这种斗殴是最容易出人命的,吴起手上出了人命,于是他只能跑到邻近的鲁国。

这次逃亡,却意外地让吴起因祸得福,他先是拜在了曾子门下为徒,后来又娶了齐国大夫田和的女儿为妻。曾子是儒家大师,而儒家对道德又非常严苛,仅从这点上说,我们就可以相信,吴起在卫国时根本不会有那些传说中的道德污点。结果好景不长,吴起很快就和自己的老师闹翻了,从后面他在兵家和法家上的造诣看,闹翻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学术分歧。但曾子给出的理由是,吴起母亲死了却不回去奔丧。吴起是因为杀了人跑出来的,他能回得去吗?

吴起在鲁国又待了些日子后,齐国大军准备打鲁国。当时,鲁国的情况其实比卫国好不到哪儿去,都是人畜无害的小国,内部也都谈不上政治清明。而齐国在当时是超级大国,所以这场战争对鲁国来说是灭顶之灾。那些靠裙带关系上来的贵族子弟,谁也不愿意去领兵抵抗,因为他们承担不起战败的责任。这就给了吴起机会,让他成了鲁国的领军大将。

吴起率领两万军队,奇迹般地打败了齐国的八万大军,一时间声名大振。结果等待他的不是奖赏,而是鲁国上层对他的集体批判,而这些批判,无一例外都是在拿道德说事。最有意思的是,所有关于吴起道德污点的记载都来自鲁国。

吴起一气之下去了魏国。那时候,人们从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本质上和现在跳槽的性质差不多,更别说吴起就是平民,和国君连亲戚都算不上。当时魏国的国君正是一代雄主魏文侯。吴起在魏文侯麾下,先是做了河西郡太守,光靠十万魏军,就把当时尚有二十万军队的秦国折腾得奄奄一息,差一点就宣告破产。后来吴起做了魏国上将军,对魏国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职业化军队魏武卒。我们知道,同样职业化的斯巴达勇士,真正能打仗的其实也就万来号人,而吴起组建的魏武卒一共是五万人,他们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以平局告终。

吴起还写了实际价值很高的《吴起兵法》。《吴起兵法》里面主要讲的不是什么哲学思想,也不是计谋技巧,而是军队的制度建设和保障。

吴起对下属的管理就是冰山烈焰。一方面,他可以和最基层的士兵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下属始终保持应有的尊重。言必信,信必果,“徙木立信”最早其实就是吴起搞的,后来商鞅只是照着学了一遍。另一方面,一旦涉及军法,吴起执法毫不留情,只要是违犯军纪、不听号令,即便是取胜了,那你回来也必死无疑。一次违纪所带来的侥幸胜利,绝对抵偿不了纪律松懈所带来的破坏。

而随着吴起位极人臣,他对权力和权谋理解浅薄和理想化的缺陷,开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吴起的福星魏文侯去世以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任,这样一来吴起就成了前朝老臣,而且威望和实际权力又都非常大。这种情况下,新老板对这位老员工自然不太放心。国君要把公主许配给吴起,结果吴起拒绝了老板的好意。吴起的这个举动进一步强化了新老板的疑心,再加上一堆新贵的排挤,没过多久,他就无法在魏国立足了。

此时距离吴起离开家,已经有三十多年,按岁数说,吴起这个时候正好处于职场中的“舒适区间”。可是这三十年他也没闲着,不但兵家老本行一点没扔,还从魏国老丞相李悝那学了全套的法家理论。由于他不停地扩展自己的能力,从魏国高管的岗位上离职以后,他很快就又在另一个大企业楚国谋得了CEO的职位。

吴起在楚国,从之前指挥打仗的将领,一下子提升成了令尹,随即开始了变法,对楚国进行改制重组。原先的楚国其实更像是一个松散的股份制公司,包括国君在内,所有股东都只能算参股,这种情况下扯皮就是难以避免。而吴起要做的,正是改变这种局面,让楚悼王能够做到绝对控股。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改革,归结起来说,本质上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绝对正确的事。简单概括起来,吴起所做的事就是强化中央集权、打击既得利益阶层、向底层平民释放利益。楚国的很多大家族要是追溯起来,历史可以追到殷商时代,绝对算得上是树大根深。而吴起作为一个外来户,除了楚悼王的支持,根本没有自己的基本盘。

变法开始不久,支持吴起的楚悼王就突然病逝,当时吴起正在外指挥打仗。如果吴起真像传说中那样是个极度自私的小人,这个时候赶紧逃亡,或者干脆率军反叛,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吴起却选择了回国都奔丧,而此时,几大家族都已经设好了伏兵要截杀他。在楚王的灵堂上,几百名弓箭手包围了吴起,而吴起却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一下扑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一阵乱箭之后,两个人的尸体被箭牢牢地釘在了一起,无法分开。

因为侮辱了楚王的尸体,十几户参与暗杀的贵族被全族诛杀。在最后一刻,吴起用这种同归于尽的方式,企图保住改革的成果,同时也结束了自己比小说还精彩的人生。若论情怀,吴起并不比屈原差,只不过他所忠于的是自己的功业和理想,即便如此,楚国最终也不过是八分旧,两分新。

(摘自《权力密码:当历史遇见经济学》)

猜你喜欢
吴起魏国鲁国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柳季与岑鼎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争先进位 奋力超越 吴起县高级中学改革创新引起强烈反响
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魏国封君考
围魏救赵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