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引领思政工作融合机制建设探赜

2024-04-03 21:57闫赫
成才之路 2024年6期
关键词:思政工作价值观念党建

闫赫

摘要: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核心,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党建引领思政工作融合机制的建设对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政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高校;党建;思政工作;融合机制;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6-0033-04

党建工作作为高校的全局性、长期性工作,具有整合资源、汇聚合力的作用。通过党建工作,高校能够充分利用党组织的强大优势,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各项工作的标准和效率。在课程思政工作中,党建工作可以起到引领作用,帮助高校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和目标,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相结合,高校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育工作,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和实施,从而培养思想坚定、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具有内在联系,是由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高校党建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党员素质,推动高校科学发展。而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关系密切,能够相互促进和支持。首先,高校党建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组织保障。高校党组织是思政教育在高校中的主要实施机构,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能够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党支部和党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和带领作用,能够推动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高校党建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活动平台和资源支持,包括组织各种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学习资源和讲师等[1]。党建组织能够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其次,思政教育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党的宗旨和党建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而思政教育就是高校党建的具体体现。通过思政教育,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党的理论和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加强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等方式,达到高校党建的目标[2]。再次,高校黨建和思政教育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高校党建的理念和实践能够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在党建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党员会议、开展学习讨论、组织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思政教育也能够为高校党建提供人才和资源支持,培养更多积极向上的党员干部,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良性发展。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内在联系紧密,两者相互促进和支持。高校党建为思政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持,思政教育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通过相互促进和影响,能够实现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1.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组织和党员在高校内的一系列活动和制度的总称,包括党员发展教育、组织管理、党支部建设等。而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党建工作提供了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而思政教育则提供了强化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够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需求进行精准教育[3]。高校通过在党建工作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贯彻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

2.加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建设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可以加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党建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党性,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增强对党的忠诚度。而思政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社会态度,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应通过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党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对党的忠诚和信仰,从而培养更多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党建工作强调学生在组织中的党员身份、积极参加各类党建活动等,通过党员学习、思想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而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和实践。这两方面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党建工作的指导下,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4.推进学校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推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校党建工作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关键,而思政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担当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融合,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进一步推进学校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要求党员不仅要关心国家和民族大事,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思政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1.基层党建引领工作不全面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基层党建作为引领工作的重要环节,存在着不全面的问题。第一,在一些高校中,基层党支部设置较少,甚至存在支部缺失的情况,导致党建工作的覆盖面不广,难以满足广大党员的需求。同时一些支部的调整和合并也不够及时,导致一些党员失去了参与党建活动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二,一些基层党支部的领导干部工作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动员能力,导致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一些支部的具体工作内容和任务安排不够明确,导致党员的工作动力不足,无法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第三,部分高校党员活动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规范性,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党员的需求。一些党员活动缺乏思想性、针对性和创新性,无法引导党员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党员参与活动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第四,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上缺乏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指导,很少有个别规划和跟踪管理,导致党员的素质培养成效不明显。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培训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培训内容和方式简单化,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党员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需求。

2.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足

首先,思政课程内容设计不够全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政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方面的内容设计相对薄弱。学生的德育、思想政治素养需要通过高校思政教育来培养和塑造,这方面的内容在思政课程中应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这一点。其次,高校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当前,部分思政教师对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不扎实,对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入,缺乏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5]。再次,现行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政能力不够有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辨的机会。

3.缺乏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

首先,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使得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工作难以量化和评估。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些方面很难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衡量。而如果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高校很难对思政教育融合工作的进展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也无法为此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其次,对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融合的考核與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现行的考核机制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术表现和科研成果,忽视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一些高校在奖励和选拔优秀教师时也往往只关注教学和科研绩效,而对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贡献很少有任何考虑。再次,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工作存在不稳定性。缺乏考核和激励,会使得一些教师对思政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导致思政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也使得教师在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中缺少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四、高校党建引领思政工作融合机制建设策略

1.深化党委与基层党组织管理运作模式

在深化党委与基层党组织管理运作模式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高校党委应该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民主决策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委对基层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党委要积极主动地向基层党组织传达和解读上级党委的决策精神,及时下达任务,并听取基层党组织的建议和意见,使党委的决策能够准确反映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和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支持与服务。高校党委要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为基层党组织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解决他们在思想、组织和活动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党委可以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或岗位,负责基层党组织的运作管理和服务支持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方便党委与基层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与管理。高校党委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评价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对党员干部的政治表现、工作业绩与廉政品质进行评估和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和惩戒措施。党委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定期组织谈话、民主评议等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持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多维度提升“党建+思政”育人能力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党组织作为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领导力的组织,应当发挥其独特优势,在思政教育中起到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党组织应加强对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引导教师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和指导方针,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党组织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发挥党员在指导学生、引领风气等方面的作用。第二,加强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环节,通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实现“党建+思政”的育人目标。首先,要注重思政课程的理论性和前沿性,加强对党和国家重要决策、战略部署的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其次,要注重思政课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注重思政课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加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一体化管理。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需要在管理层面实现一体化。一方面,高校领导要提高对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加强对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工作机制与体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要加强对党支部和思政课程的评价和考核,推动“党建+思政”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

3.建立健全“党建+思政”双重保障机制

一是设立明确的目标与任务。要根据高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明确融合过程中的各项任务,该目标和任务应当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与任务的明确性能够为下一步制定评价指标提供依据。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当与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相匹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党员的政治意识、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推进学校的综合发展等。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方便对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进行考核和评估。三是制定合理的激励办法。激励办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可以给予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奖励和荣誉,如评选“优秀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党建与思政教育楷模”等,还可通过增加工资和岗位晋升等方式予以激励。在精神方面,可以给予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让他们能够参与高校各项决策和管理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可以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内部监督主要由高校内部的党员、教师和学生等负责,通过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工作检查制度和互评制度等,对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外部监督主要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等负责,通过开展考核评估、组织交流研讨和公众评议等方式,对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進行监督和评价,推动其不断改进和提高。

五、结语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引领思政工作融合机制建设要继续深化,以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在融合过程中,高校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为党建引领思政工作融合机制建设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吉燕,余封亮.公办高校对口帮扶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03):84-86.

[2]钱小莉.新时代高校党建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互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5):22-24.

[3]张文风.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与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8):138-139+142.

[4]乔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2):7-9.

[5]陆佩丽.新时代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党建工作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2023(11):6-8.

Exploration of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Led by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Yan 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Party building work is the core of university work and an important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e construction of a mechanism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led by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Integrating party building work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an better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party building work in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need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needs of individual students, stimulating their thinking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and improving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Partybuilding;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work;integration mechanism; values

猜你喜欢
思政工作价值观念党建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国企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实现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究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创新思政工作,提高人才素质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混血家庭的悲剧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