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2024-04-04 15:32宋晓龙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闰土项圈要素

宋晓龙

统编教材的特色就是双线并举,即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组成一个单元。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有機联系;应基于单元视域进行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形成有重点的、连贯的教学活动序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整合教学资源,强调一个板块内容有语文学习活动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构建单元设计,打破原有的学习模式,让语文教学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有序进行。

一、聚焦单元核心,落实双线并行

在单元教学中,第一要精准解读单元语文要素,明确单元学习任务;第二要以单元学习任务为导向,建立起单元文本之间的联系;第三要确定完成任务的步骤或程序,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来组织教学,一定要有全局的意识,聚焦单元核心备课。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幸福美好,令人眷恋的童年往事”,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四年级“体会作者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继续学习。通过分析,教师发现以童年作为人文主题的单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为数不少。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单元以往事为主,因此选文多以回忆性的文章为主,课文不仅仅是描写天真浪漫的童年趣事,还有与童年往事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以及对故乡、祖国、亲人的眷恋之情,文本的难度、深度都有一定的提升。

二、分解单元要素,促进读写并进

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文本与每个板块的内在关联,要了解文本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把一个单元当成一个整体。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除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外,还有一个就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本单元的习作题目是《那一刻,我长大了》,要求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触动的那一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这里提到两方面的习作要求,一是叙事的过程要“写清楚”,一是重点部分要“写具体”。“那一刻”之前的叙事,都是为“那一刻”发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服务的,而情感和心理变化的描写和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细节的描写。比如,《少年闰土》一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鲁迅家要办大祭祀要找人帮忙的事,似乎和少年闰土的趣事关系不大,那么这一自然段可不可以去掉呢?

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鲁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很有特点: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为什么抓住了闰土的圆脸、小毡帽、银项圈,而不是像我们描写人物那样,写人物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呢?这里也是非常值得学生思考的。鲁迅对闰土十分喜爱,对他的到来万分期待,因此会悉心观察闰土的外貌,所以才能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首先,紫色的圆脸,第二自然段说到“我”是少爷,家境也好,家里正月要祭祀人手不够,所以请了闰土的父亲来帮忙,闰土家里的条件一般,他的父亲要靠给有钱人家打工为生,所以他会营养不良而导致脸发紫。戴小毡帽是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表明闰土的身份是穷人家的孩子,学生也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进行理解。闰土“颈套银项圈”则与风俗、与当时的政治形态有关,教师可以请学生课前搜集鲁迅创作《故乡》的背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父亲怕失去这个儿子,所以用银项圈套住他,是一种迷信风俗。另外,银项圈是套在脖子上的,文中的“银项圈”暗喻闰土深受封建道德思想的枷锁束缚。

除了对闰土外貌特点的准确描写外,鲁迅还通过对闰土捉鸟时“扫出、支起、撒下、只一拉”四个简单的动作描写,准确地刻画出闰土聪明能干的形象,把闰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得到借鉴,再来分析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那一刻”是一个细节,是一个特写镜头,是一幅画,是一个动人的瞬间,是“真善美”的凝聚,是“假恶丑”带给人的震撼。教师从一个小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一个细节、一个情节,然后把它写深、写透,写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

本单元的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不仅在“童年”这一主题上,几篇选文从内容上也都是回忆的童年往事,学生在写作时可从中学习经验。比如《古诗三首》的课后习题有一道选做题——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的一首改写成短文。这里的改写不是翻译,而是如何将它写具体。

三、注重整体规划,打通认知关联

从单元视角出发,立足整体打通教学之间的认知连接,形成一条清晰明了的训练链,这是教师在备课中的指导思想。

教师在教学推进中应该关注教材的横向与纵向的编排体系,将散落在不同阶段及同一单元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上加以迁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归类巩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以“成长故事”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和“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本单元是崭新的阅读策略单元,目标指向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单元的交流平台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批注的角度、批注的方法、批注的作用。本单元的课文《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写作各有特色,批注方法也各有侧重,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本单元的批注,对于学生来说并非学习的起点,学生平时对课文的圈圈画画、词语解释其实都是一种批注。比如,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就有了旁批,这种旁批就是批注。

本单元的另一个语文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在整个小学阶段是有序推进的,教师要采取前后勾连的策略,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人文主题,聚焦语文要素,立足单元视域进行整体设计,系统地安排单元各部分学习内容,使单元各部分学习活动能够协同一致地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闰土项圈要素
智夺项圈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你已住进我的心里
也谈做人的要素
《故乡》的呐喊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