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泽”理念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2024-04-09 17:58高锋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实施路径理念

高锋

【摘 要】基于学校的历史和校情,常州市新北区河海实验小学提出了“德泽生命、绿色生长”的办学理念,该理念的贯彻实施有效促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将其转化为“我能为你做什么”这一便于上下贯彻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特色评价,为教师打造成长的多功能厅,为教学提供常态的“五抓五管”,为课程搭建科学的实施体系。

【关键词】“德泽”理念 学校发展 实施路径

河海实验小学始建于1910年,最初坐落于“德泽乡”,之后几度迁址、几次更名。通过寻觅学校百年多历史根脉,学校将“德泽”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把“办一所有道德的学校”作为学校发展愿景,致力于培养有道德的教师,建设有道德的课程,打造有道德的课堂,实施有道德的管理。近年来,学校扎实推进教学研训一体化,狠抓常规教学管理,强化课程建设,推进评价改革,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凝练含蓄的“德泽”理念该如何通过具体转化后渗透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呢?在结合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后,学校将它转化为“我能为你做什么?”这一充满哲学意味又便于理解实施的现实指标。本文将从教师、教学、课程与学生发展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实施路径的阐释。

一、为学生做什么——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特色评价

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成长。“如果学生从我们的学校毕业时仍然需要别人告诉他们,他们什么时候是合适的、好的、出色的,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意义。”为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学校制订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优化。

第一,改进结果评价。一是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促进教学评的有机结合。二是低年级期末考核游戏化,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中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发展思维、提升情感。三是提升评语质量,以“综合性、激勵性的评语+等级”的形式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

第二,强化过程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包括制定评价标准等。开展学生好习惯培养“90天打卡”活动,以学生导行手册和“弟子规”(节选)为抓手,促使学生拥有好心态、养成好习惯、掌握好方法,成为“会学习,有担当,爱生活”的“德泽”好少年。

第三,探索增值评价。正视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倡导学生个体的纵向生长,通过“德泽银行”“成长树”等激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第四,健全综合评价。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为更好体现与表达学校“德泽教育”办学理念,学校为学生创设了多样的评价平台,如“四好少年”“‘德泽好少年”“文明礼仪之星”“优秀少先队员”“博闻力行星级示范班”等。

二、为教师做什么——为教师打造成长的多功能厅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专业发展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适应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的自我需求。专业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理解教育内涵、探索教学策略、提炼学科知识与技能、担负教育责任、完成教育使命的社会化过程。教师的专业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

(一)会议厅:开好有关会议,完善研训机制

开好教学工作会议,即教学工作研讨会、学科组长培训会、教研组长交流会,通过会议促进教研工作有序开展,构建“主题学习—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研修反思”的“五段式互动”研修机制。开好教学质量会议,即学期初的学情教情预测会、学期中的质量分析会、学期末的质量总结会,为教师分析试卷、讲评教材、传授经验搭建平台。

(二)学习厅:精心研读课标,把准教学方向

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课程标准的新精神、新变化、新要求,从2022年起,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课标学习“三共”系列活动,即“共学,走近新课标”“共研,走进新课标”“共用,走入新课标”。通过这些活动帮助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纲、眼中有人、心中有法,努力将学习新课标落实落细,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三)练功厅:凝练课堂特质,推进课堂转型

基于原先“德泽课堂”重点追求的“多维互动、尊重差异、多元共生”,结合“德泽”文化特质,学校重构了“‘德泽课堂观察量表”,将“德泽课堂”特质凝练为“尊重、开放、互动、生长”,并通过教师沙龙、专题讲座、案例剖析等帮助全体教师理解和把握其内涵。通过持续的课堂变革研究,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市区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

三、为教学做什么——为教学提供常态的“五抓五管”

常规管理是学校所有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而教学常规管理则是头等大事中最为紧要的一环。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落实教学常规。学校围绕备课、课堂、作业、检查、测评这关键的五项内容,让其形成完整闭环,把常规抓实、抓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根本保证。

1.抓实备课管质量。集体备课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人、定主评人,确保集体备课质量。

2.抓活课堂管效率。深入各个学科课堂,以多种形式进行观课、议课,如随机式的抽签说课、集慧式的集体备课、聊天式的自由研课、敞开式的推门听课、卷入式的现场评课、主动式的相互约课等。

3.抓精作业管素养。为推进“双减”工作的落实,制定了作业管理、审核、评价制度。为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和水平,学校邀请专家做作业设计、命题的专题培训,引导教师开展作业设计和命题研究,充分发挥作业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功能。

4.抓细检查管改进。为有效推进作业管理,促进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学校围绕作业设计与批改、教师教案与教学反思等项目开展常规检查,落实落细过程管理。对作业的设计和批改,要求做到“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差必补)。

5.抓优测评管调整。为加强过程监测,动态把控质量,学校十分关注学科关键能力过关达标,如对语文写字、阅读,数学口算、运用,英语口语等定期进行分项考核,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调整。三年来,学校在区的质量调研中一直处于第一方阵,在常州市五年级数学质量监测中,更是处在全市学校的前列。

四、为课程做什么——为课程搭建科学的实施体系

课程建设是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的必要抓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课程建设是教师专业提升的必由之路,并與质量提升共生双赢。大力推进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顶层设计,科学架构课程体系

课程承载着学校文化的重要使命,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学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归宿,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形成了“德泽”课程图谱,呈现出“基础、拓展、特色”三大课程有机结合,“必修、选修”同步推进,“显性、隐性”融合共生的课程结构。伴随着省级课题“‘德泽理念观照下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推进,学校课程越来越呈现出丰富多元,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良好样态。

(二)内挖外联,多方集聚课程资源

学校一方面加强校内物化环境和场馆建设,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外资源。学校以常州市高品质项目“基于资源共建共享的U-S合作新路径”为抓手,与常工院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不仅在课程建设、课堂转型、教师培养、学生发展等方面获得常工院专家的指导,同时还利用常工院的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场馆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

(三)有效融合,建设“德泽”综合课程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积极构建综合课程。

1.体育“3+2”课程。打破传统体育课固有课时安排,实行“3节必修+2节选修”“专职课时+兼职课时”,兴趣课程与提高课程相结合的“健体泽身”课程(如图1)。“3+2”体育课程连续三年获常州市课程改革一等奖。

2.家庭实验课程。在省级专项课题引领下,学校将科技教育与学科融合向家庭延伸。副校长陈雨薇领衔的W家庭实验室项目,携手全国50多所学校200多名骨干教师,建立家庭实验室(如图2),进行拓展实验的开发与探究,线上发布百期内容,点击量超10万。

3.融合教育课程。围绕前期公益课程进行拓展延伸,专门组建融合项目组,基于特殊儿童实际,开设特色公益课程,促进儿童各项能力的协同发展。如五(2)班朱谦烨同学获常州市听力障碍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支慧老师获新北区融合教育教学评比第一名。

4.三段衔接课程。学校按照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整体设置要求,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课程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三年级设置过渡性心理活动课程,帮助学生做好从低学段向中、高学段过渡的准备。六年级设置“小初衔接”活动课程,做好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及心理适应的过渡。

5.课后服务课程。学校协调各方需求、调动人员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完善管理体系,努力满足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新期待。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组建了60个社团(如图3)。此外,学校开设党员专班,为有特殊困难的家长和孩子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在《江南时报》上刊登,“双减”视频多次在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开播。家长学生满意率超过98%。

“德泽”理念下的学校发展实施路径并不唯一,以上只是呈现学校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继续探索并不断完善,努力建设一所“德泽”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德泽”文化特征更加彰显的高品质学校,让“德泽教育”泽润师生生命成长。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实施路径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