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科学管理

2024-04-09 21:20黄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2期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

[摘 要]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职能不断拓展的大环境下,单位固定资产的规模持续扩大,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来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全寿命周期理论作为固定资产方面重要的管理理论,现已被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应用。但是全寿命周期理论多应用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很多单位并不能全面实现科学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科学管理策略。文章就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科学管理进行研究,阐述固定资产管理和全寿命周期管理等相关理论,指出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单位的职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02.001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2-0004-03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过紧日子”的要求,开始关注和重视固定资产管理。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具有使用价值高、有一定规模、使用周期长及放置地点分散等特点,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开始积极引入最新的资产管理理论推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实现高效购入、使用、盘活、处置固定资产[1]。现阶段,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被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应用,随着理论应用的深度增加,一些实践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有必要通过深入探究解决策略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质量。

1     固定资产管理及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相关理论

1.1   固定资产管理理论

固定资产管理是基于组织现有的固定资产来开展有效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进而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过程。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中,固定资产占比较大,开展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内容、流程、制度以及测评也需要与时俱进。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管理目标,具体需要达到安全性、保障性及效益性等3个目标[2]。第一,安全性。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安全性目标是管理的根本。管理工作不仅包括要保障固定资产物理性能安全,还应当对相关人员给予一定保障。第二,保障性。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来确定运营规模,要能够确保固定资产稳定运转,避免為了一些短期利益而导致一些固定资产被过度利用。第三,效益性。固定资产的效益具体涵盖效用性和效益率两点内容,其中效用性是指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和使用状况是否能够达到单位效率与质量的要求,效益率则是指固定资产的使用能够为单位创造多少收益。

1.2   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是从资产成本管理理论发展演变而来的,是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华,具体是指资产设计规划、采购安装、运行维护、报废处理等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以资产为主轴,通过实施资产管理策略,增强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而实现组织发展目标[3]。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具有以下5个特点:第一,要能够从经济、管理及技术等3个方面来实施固定资产管理;第二,要能够通过对固定资产实施管理来达到寿命周期费用最优效益;第三,资产管理时限为资产从计划购入到报废的整个过程;第四,资产管理技术层面应用可靠性工程和维修性工程;第五,资产管理方式要能够基于信息反馈进行动态调整,进而实现资产最优经济性。

从行政事业单位运营发展角度出发,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来对固定资产管理数据进行有效处理,进而实现对资产的全面管理,达到固定资产在全寿命周期中安全、科学、高效运转的目的。与此同时,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包括管理和服务职能,所以在具体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优质性,通过使用决策、维护决策和更新决策,使得设备在全寿命周期内协调运转,促使单位职能全面发挥。

2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引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来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但是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很多单位都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使得固定资产管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目标缺乏科学性、管理配套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流程和内容科学性较差,以及监督评价机制缺失等多个方面,具体不足分析如下。

2.1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需要同时承担起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且履职内容也趋于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此类单位的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往动态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难以与单位运营发展相契合,需要单位结合实际情况来设定不同时期、不同责任主体以及不同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缺乏科学性,不仅阶段性目标设定未与单位发展需求相结合,而且未根据资产寿命周期来细化和分解固定资产管理目标,仅仅设定一个总体目标。这样一来,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开展不仅目的性不强,而且具体业务由于缺乏目标指引具有随意性,无法对固定资产周期管理成果进行有效反馈,难以实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科学性。

2.2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配套规章制度不完善

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被引入行政事业单位的时间较短,虽然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依托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来为此项工作开展提供一定支撑,但是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的理解深度不足,一些单位的配套规章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未基于资产采购、验收、使用、处置全寿命周期来对相配套标准进行明确,固定资产质量、规模、数量等关键性内容缺失,难以起到指引作用,资产配置超标和违规处置问题普遍存在。第二,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置资产管理岗位时存在一定问题,资产管理岗位责任不明确,一岗多人与兼职现象严重,出现问题难以追责到具体人员,无法从客观角度出发激发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科学管理的实现。

2.3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和内容科学性较差

现阶段,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及时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和内容的优化。从流程角度来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但是对于现有流程是否能够与每一类资产管理需求相适应的考虑不足,无法实现“量体裁衣”管理,进而导致一些并不需要走复杂程序的资产却要走特定程序进行购入、使用、处置。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业务开展流程中的具体时间点,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高效性的实现。从内容角度来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全面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内容具体化,也未明确各类业务和项目开展所需要的固定资产。还有的单位虽然能够针对各类业务和项目来明确所需要的固定资产,但是并未对固定资产配置的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无法深入了解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内容是否与单位发展目标相适应,这对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科学管理的实现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4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监督评价机制缺失

有效的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监督评价对于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及时构建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监督评价机制,具体可以从监督和评价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监督角度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所采用的监督方式主要还是定期监督、局部监督以及抽样监督,并未充分引入现代技术来实现动态监督、全面监督以及线上监督,难以通过及时获取、处理以及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实际情况。从评价角度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评价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实现内容全覆盖,且评价指标设定过于生硬,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评价指标维度,使得评价结果没有与实际情况相契合,难以为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信息参考。

3     建 议

3.1   科学设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单位领导层应当率先学习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并了解和掌握该理论引入的重要性,为后续具体工作安排夯实理论基础。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成立和优化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组,科学设定组织结构,使得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开展更具专业性[5]。同时,还应当对单位各个层级、部门以及具体人员在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开展和配合上严格要求和督促,对相关部门科室和具体人员的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进行强化,为具体工作开展提供一定保障。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立足固定资产不同阶段、不同项目,分类设定资产管理阶段性目标,并在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目标的分解和细化,使得资产管理环节工作开展更具目的性,为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开展指明大方向[6]。

3.2   优化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配套规章制度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深入探究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核心之后,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各类固定资产相应的采购标准、验收标准、使用标准以及处置标准进行明确,不仅要体现出固定资产质量、数量等内容要求,还应当体现出规模、时限等内容要求,尽可能地避免资产超标配置和资产违规处置问题发生[7]。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科学、合理设定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岗位权责,落实责任,出现问题要能够追责到具体人员,从客观角度出发提升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科学。

3.3   優化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和内容

从流程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基于现有的资产管理流程,结合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内容和单位固定资产类型来优化管理流程,尽可能地完善和简化程序链,尤其是对于一些并不需要走复杂程序的资产,要设定快速处理流程,进而促进固定资产购入、使用、处置效率的提升[8]。与此同时,单位还应当明确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各项业务环节的时间点,从流程设定层面推动各项具体业务效率的提升;从内容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基于单位业务和项目对所需的固定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并对固定资产配置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内部讨论来分析,还可以邀请专家应用量化评价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反馈意见并进行优化,为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科学管理的实现提供一定保障[9]。

3.4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监督评价机制

从监督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引入信息技术来实现固定资产定期与不定期、全面与局部、线上与线下的全面监督,以便系统、全面、及时地获取、处理以及分析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情况,并进行固定资产信息结果反馈[10]。从评价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构建固定资产评价体系,不仅要尽可能地扩大评价范围、实现内容全覆盖,而且评价指标设定要结合当前单位固定资产实际需求,实现多维度评定,使得评价结果尽可能地与实际情况相契合,以便单位领导层全面了解和掌握资产实际情况,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为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科学管理的实现提供一定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书云.新经济背景下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路径研究[J].财会学习,2020(31):82-83.

[2]姜海燕.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2):7-8.

[3]管芝云.多院区一体化视角下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2(1):84-86.

[4]赵晴,李慧.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评价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39-143.

[5]龙丹.新时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优化方法研究[J].当代会计,2020(3):112-113.

[6]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Z].2019.

[7]何泽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1):64-65.

[8]舒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 全国流通经济,2018(2):78-79.

[9]韦晓晴,袁璐.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事业单位专用设备标准化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9(17):60-62.

[10]王燕.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经营型事业单位中的应用策略[J].投资与创业,2023(4):158-161.

[收稿日期]2023-07-02

[作者简介]黄芳(1987— ),女,湖南株洲人,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财会。

猜你喜欢
全寿命周期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
BIM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消防部队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问题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基于云会计的A集团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实施探析
现代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