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2024-04-11 16:07赵世平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期
关键词:树人法治道德

赵世平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伦斯·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属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因此,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逐渐由低到高,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阶段转换过程的实现依赖于道德判断早期形式的重组。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前习俗水平向习俗水平转化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师生不重视等问题,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不能完全实现,因此遵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常态化,方能有效地缓解这种现状,并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公民。小学道德与法治涉及的内容大多来自学生生活,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育良好品德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导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仅仅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将道德修养的提高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这就要求我们巧用教材,引导学生叩开生活的大门,联系实际、亲身体验,从而获得知识,提高道德素质。

如教学“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第一课时,首先出示节日人们放飞气球的图片,勾起学生的求知欲:这些气球去哪儿了?会不会污染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出示视频《气球背后的秘密》,引导学生初步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从“白色污染”说起,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所见过的塑料制品,并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塑料制品性能和用途介绍给班上其他同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塑料制品的性能优良与用途广泛。而后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农村街道每当逢集道路两旁遍布一次性塑料袋、烤肠包装袋等塑料垃圾的现象,感知塑料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对环境的危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小组讨论是否可以不用塑料制品,从而明确塑料制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品,我们不能不用。最后从生活链接入手,列举人们为了减少“白色污染”所提倡的科学有效的生活方式,如提着竹篮买菜等,让学生感受到全世界都在为合理地使用塑料制品而努力。而后联系生活说说如何减少使用,可以用哪些替代品,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制订家庭“减塑”方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能真正地从实际出发,将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照本宣科、以讲为主的“满堂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巧妙地将教材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成良好的品德养成教育。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品德素养

德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因为生活即思想,思想是生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借助生活实践,通过知行合一,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感知能力,增强德育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创设符合他们认知能力的生活化情境,让德育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例如,在教学“生活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首先通过“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要注意”等交通规则的例子导入规则意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行人和车辆都不遵守交通规则,没有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车辆行人随便逆行,马路上会变成什么样?”这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提供一些行人违规的小视频,也可展示班级生活中“课间在楼梯追逐打闹、上课交头接耳吃东西、随手丢垃圾”等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判斷如何才能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的好学生。在这里教师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让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形象化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品德素养和自我约束能力,并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

三、开展课外活动,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一门主要的学科,它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有时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因此,品德养成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年龄小,还没有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教师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道德感知能力,对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素养意义重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活动,提升其认知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其良好品德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变废为宝有妙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时装秀”活动,将一些废弃的塑料袋、物品外包装袋、旧报纸、易拉罐等和家长一起做成精美的舞台装,在学校演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信心,又让学生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再随手乱扔垃圾,养成循环利用的习惯,减少垃圾危害。再比如,教学“我的家在这里”时,可以组织学生郊游,让学生亲临山水,在大自然的神奇中感受家乡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其自身综合素养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关系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未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转变教学理念,巧用教材,引导学生叩开生活之门。“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创设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法治观念,积累法律知识,形成法治精神;开展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以致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生活运用,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引导学生坚持知行合一。”将抽象的德育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进而成为新时期有用的人才。

四、挖掘地方德育素材,提高养成教育实效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利用地方德育素材的意义

1.道德与法治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克服地方德育素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建设中存在的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相互独立、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过程不连贯、教学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旨在实现小学间的有效衔接,促进整体教学效果最大化。地方德育素材资源丰富、形态多样,正好契合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层次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教师要深入发掘地方德育素材资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提供鲜活的育人素材,以多样化的形态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一体化建设贡献全新的育人模式。

2.有利于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地方德育素材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众多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这些可歌可泣的、真实的感人事迹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中不可多得的鲜活资源。地方德育素材的独特育人价值有机地契合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质指向,其根本目的都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深入发掘地方德育素材的育人价值中,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地方德育素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策略

1.整合红色资源,提炼精神内核

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前提是发掘、梳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学校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研学旅行活动寻访红色遗迹,深入体验并获取红色文化一手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并聘请有关专家对一手文献资料做进一步梳理分析,厘清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重走红色遗迹,深入挖掘、梳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获取道德与法治教育素材的重要方法。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对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实际教学以空洞的口头说教为主。因此,学校要彻底改变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对红色文化的探索状况,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饱含思想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重走红色路,做好地方红色文化的发掘、梳理和提炼非常必要。

2.编写校本教材,融入德育建设

地方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有很强的针对性,学校要紧密结合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编纂不同的教材。小学低阶段的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感悟、体验红色精神为主,教材的编写要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和醒目的提示语,内容力求简单,充满趣味性。小学高年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贯穿理论学习,地方德育素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以鲜明专题、特色人物、奉献精神等维度来呈现,以此来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3.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打破单一的灌输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体验性实践活動,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教育。在活动内容和方式上,学校既可以在校内开展民歌传唱、讲地方故事、主题班(队)会等,又可以在校外鼓励学生开展重走红色路、文化研学旅行、参观教育基地、走访革命人物故居等体验性活动,也可以依托网络开展“云实践”,获取现实中难以得到的地方德育素材。同时,学校支持学生探索将地方德育素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在实践成果上,鼓励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心得体会,举办演讲,制作微视频等。学校要通过组织成果展览会、研讨交流会、“云课堂”等方式,全方位传播实践成果,使文化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

4.构建多元育人平台,渗透融合育人理念

地方德育素材资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作用、统筹推进,实现合力育人目标。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观看优秀影视剧、阅读经典故事、分享感悟等方式启迪孩子心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夯实思想基础。

学校教育既要实现地方德育素材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机结合,也要将地方德育素材渗透到学科教育教学中,通过知识问答、专题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也要借助自媒体弘扬地方德育文化,突破文化展示与传播的物质样态和地域限制,多样化呈现,让地方德育文化“活”起来。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五育并举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以德育为首,立德树人成为新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上级部门的各类文件,充分领会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树人”理念,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德育效率,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修养,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中堡镇中心校)

编辑:赵飞飞

猜你喜欢
树人法治道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