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乡土文化及教学研究

2024-04-22 12:27陈晨
求知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部编版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摘 要:乡土文化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存在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乡土文化的篇目占比较以往的教材更大,在编排方式上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乡土文化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教育的优势,通过建设校本课程和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乡土文化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作者简介:陈晨(1981—),女,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乡土文化

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一文中指出,“‘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具体来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发生了一些改变:一些经典课文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减少;涉及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多。从这些改变中可以看出,乡土文化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一)分布情况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乡土文化的篇目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有些篇目中的乡土文化气息比较强烈,如八年级下册的《回延安》,这首诗歌在创作形式和语言运用上都与以往的诗歌不同,受到陕北文化的熏陶,“几回回”“白羊肚手巾”等词语的运用展现了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而有些篇目中的乡土文化元素则不是很明显,只是作为背景信息被提及,如七年级下册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的春节习俗、民间信仰等元素,只是作为丰富人物形象的补充[1]。

通过研读发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阅读选文共142篇,其中涉及乡土文化元素的作品有30篇,占比约21%[2]。七年级上册有3篇,分别是《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天上的街市》;七年级下册有9篇,分别是《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老山界》《土地的誓言》《木兰诗》《阿长与〈山海经〉》《台阶》《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游山西村》;八年级上册有2篇,分别是《回忆我的母亲》和《昆明的雨》;八年级下册有4篇,分别是《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九年级上册有6篇,分别是《乡愁》《论教养》《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创造宣言》《范进中举》;九年级下册有6篇,分别是《孔乙己》《溜索》《蒲柳人家(节选)》《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

(二)编排方式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篇目较多,形式多样,其编排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分编与合编相结合[3]。

1.显性和隐性相结合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乡土文化的呈现形式多样,有主题清晰明确的显性呈现,也有通过一系列设计潜藏在课文中的隐性呈现。

显性呈现指的是在教材编写中明确指出“是什么”的乡土文化呈现方式,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都属于显性呈现的范畴。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土地的誓言》,该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在这一单元主题的引领下,该篇文章在旁批以及阅读提示部分直接呈现了东北生活气息,抒发了对故土的眷恋和爱国之情[4]。

隐性呈现是指教材编者并不直接呈现乡土文化“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设计将其隐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通过巧妙的设计让读者获得知识。无形的精神文化正属于乡土文化隐性呈现的范畴。

2.分编与合编相结合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仍旧延续了人教版“一单元一主题”的编排结构。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教材选取了符合“民俗文化”主题的四篇文章:描写民俗活动的《社戏》、展现浓郁陕北风情的《回延安》、描绘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安塞腰鼓》以及承载深厚文化和情感意义的《灯笼》。这四篇选文为我们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乡土文化在这一单元中的体现是比较明显而集中的[5]。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选文相对分散地穿插在各个单元中,分布在多样的单元主题下。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位于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该单元主题是“凡人小事”;《故乡》位于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该单元主题是“少年成长”。

由此可见,分编与合编相结合是乡土文化在部编版初中教材中的编排方式之一[6]。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较为分散的乡土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得乡土文化较为系统地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中。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教育

(一)乡土文化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我国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乡土文化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将乡土文化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方面,对学生明确乡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大有裨益。

1.德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華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让学生真正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传统文化”就是“土地文明”,只有热爱土地,才能热爱祖国。正如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所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前提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土地和中华民族的关系,不是随意列举一篇文章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8]。

2.智育

有人可能会认为,在当今日益进步的社会中,乡土文化会禁锢个人的思维,应该被摒弃,这显然是错误的观念。当然,乡土文化中存在一些迷信思想,不应该被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乡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忽视乡土文化的价值,而应积极寻找方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特殊的倒装句式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有些地区的方言对学生学习倒装句式会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方言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理解倒装句式的特点,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亲切[9]。

3.美育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然而,关于美的具体定义和范畴,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只有高雅的文学作品才算得上是美的,但同时他们也不否认《诗经》的美,这就产生了矛盾。《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多是民歌。被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的《蒹葭》就选自《诗经·秦风》,有人会否认它的美吗?

再如《安塞腰鼓》,作为一篇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章,其在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上都别具特色。作者刘成章是陕西延安人,他受到家乡文化的熏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地域文化特色。在《安塞腰鼓》中,他运用陕西方言描述陕西的民族舞蹈,有人评价他“用陕西话讲陕西故事”[10]。

乡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域的风俗和人情,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因此,在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对美的单一的看法,明确乡土文化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现状

基于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乡土文化的教学。虽然乡土文化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不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于乡土文化的把握常常出现一些问题。

1.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

相较于其他文化,乡土文化更加“接地气”,因此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乡土文化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作者常常运用方言描绘当地的民俗风情,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11]。

然而,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相较于人文性而言更加受到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部分教师和家长总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将目标设定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种功利性思想对乡土文化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课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把重点放在人物塑造和思想情感上,甚至形成了一套所谓的阅读答题标准,而忽视学生与乡土文化的交流和心灵上的沟通;抑或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文章表面,没有深入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也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乡土文化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呼吁学生关注本地文化,注重解读乡土文化内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注重发挥其人文性特点,对学生的精神、情感方面进行熏陶感染[12]。

2.教学方法单一

语文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相互配合的过程,是整体发展的过程,各个方面不可割裂开来。同时,语文学习也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互联系的过程,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这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乡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乡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因材施教。部分教师在乡土文化教学中多采用讲授法,对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采用相同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且背离了教材编排的初衷。教师应根据不同题材、主题的乡土文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13]。

(三)乡土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1.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建设地方和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相较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乡土文化为基础构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仅能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资源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将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到课堂中,有助于学生对乡土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例如,在《社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绍兴鲁镇的乡土文化元素,如社戏、方言等,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式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绍兴地区的乡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乡土文化资源不是乡土文化教学的全部,以《社戏》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要求学生自行了解家乡类似的民俗活动,从而增强他们对当地的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关注[14]。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语文实践来体会乡土文化的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15]。

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中出现的一些春节习俗和民间信仰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调查本地的节日习俗和民间俗语。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16]。

三、结论

我们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才得以孕育出灿烂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一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领域,还体现在生活当中。教师应重视乡土文化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让学生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形成热爱家乡、尊重文化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传递和保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选择和提升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乡土文化是语文教学强有力的臂膀,是不可忽视的资源,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乡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

[参考文献]

李木兰.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语文“二本五步”写作教学模式:以“民俗文化”专题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3(29):70-72.

徐园园,丁华芳.基于黄河民俗文化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学实践:以高青县黄河民俗文化为例[J].山东教育,2023(25):47-49.

祖娥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民俗文化的意义[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7):79-80.

马辽娜,刘晓惠.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的传承[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6):26-28.

谭群,刘重矿.统编中学《语文》传承民俗文化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索[J].汉字文化,2023(12):124-126.

李蕊婕.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民俗文化内容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3.

陈澳.初中语文民俗文化选文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3.

王诗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元素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3.

王铭莹,范宣.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英译策略[J].文化产业,2023(12):78-80.

刘佳.民俗文化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研究[J].天南,2023(2):116-118.

俞超.部编版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研究与实践[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3.

刘羽,丁逸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封建礼教与民俗文化辩证:以鲁迅《祝福》一文为例[J].中学语文,2023(8):3-5.

李馨萍,万桂红.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民俗文化价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5):48-51.

凌琴.统编语文教材民俗文化类内容教学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2(28):40-42.

徐志伟,邓景茹.目的论视域下民俗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7):50-53.

孟庆喜.群文阅读與民俗文化融合的建构策略[J].中学语文,2022(27):69-70.

猜你喜欢
部编版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