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劳动习惯养成

2024-04-22 13:21唐怡
求知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培养策略幼儿

摘 要:近些年来,劳动教育受到重视,如何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也成为热门话题。家长与教师作为施教者,应展开合作,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在协同共育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此,首先简要解读“家园共育”与“幼儿劳动习惯”两个核心概念,其次对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价值展开详细探讨,最后围绕建立劳动教育共同体、提高教育的互动性、确保教育的同步性三个方面,为家长与教师提出培养建议,旨在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价值,用劳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唐怡(1976—),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劳动教育应当主要通过引导幼儿参加简单劳动活动和认识成人劳动两方面来进行,幼儿劳动的内容应该源于生活中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幼儿具有认知水平低、操作能力弱等特点,因此,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家园共育模式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搭建了沟通桥梁,更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基于此,在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过程中,家长与教师应形成教育合力,针对幼儿劳动习惯养成共设教育目标、教学计划,让幼儿真正理解劳动、热爱劳动,最终养成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习惯。

一、核心概念解读

(一)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教育。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并提出了家园共育理念,明确强调幼儿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工作,而是双方的共同任务。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由此可见,科学实施家园共育工作,形成协同共育理念,是当下学前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幼儿劳动习惯

幼儿劳动习惯,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良好劳动行为,当面对不同的劳动项目时,幼儿能自觉、自愿、愉悦、有计划地完成任务,并演化成习惯性行为。具体而言,在一日生活中,幼儿能完成自己穿脱衣服、刷牙洗脸、整理玩具等照顾自己的劳动;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幼儿能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并帮助同伴、老师、家长完成劳动任务,养成服务他人的行为习惯;在社会环境中,幼儿能在成人引导下完成社会公益劳动等,这些都可以视为幼儿劳动习惯的体现。换言之,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能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对幼儿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智力开发

在劳动过程中,幼儿需要全身心投入劳动项目中,这有助于幼儿大脑的开发,进而实现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提升。随着劳动行为的深入,幼儿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过程中,其智力也会得到有效开发。

(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习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活动,在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要坚持引导、鼓励幼儿完成不同的劳动项目,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后,也会随之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具体而言,在劳动过程中,为完成各项劳动任务,幼儿需要主动对事情做出计划和安排,其时间规划能力会得到提升;在劳动期间,幼儿会遇到各种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会得到提升;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思维与执行能力也会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2]。

(三)强化幼儿的自理意识

幼儿年龄小,各项能力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幼儿劳动习惯培养工作的深入,幼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真正意义,并能在集体生活中学会服务他人与照顾自己,尤其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时,幼儿能独立完成,自理意识得到显著提升。除此之外,随着劳动习惯的养成,幼儿的自立、自强意识会得到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会得到提升,独立生活能力会越来越强,这对幼儿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當前社会背景下,部分家长缺乏劳动教育意识,认为幼儿年龄小,不需要劳动,长此以往会使幼儿对劳动的认识不够深刻,难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亲自劳动,幼儿能感知到劳动的重要性,知道“劳动最光荣”的含义,学会正确对待并珍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自身发展。

三、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建立劳动教育共同体,形成长效共育机制

针对幼儿劳动习惯培养,如何科学实施家园共育,是教师与家长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基于当下幼儿教育情况,教师与家长可针对幼儿劳动习惯培养建立劳动教育共同体,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将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打造长效共育机制,共同为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而努力。

1.线上沟通,加深教育探讨

在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部分家长工作繁忙,无法参加幼儿园线下会议或教育活动,给家园共育的实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基于时代发展特点,教师与家长可针对幼儿劳动习惯培养建设线上沟通渠道,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对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展开深层次探讨[3]。具体而言,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教师与家长可利用腾讯会议、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沟通,针对幼儿当下劳动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计划的电子文档分享在班级群中,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方向,获取家长的支持与认可,鼓励家长使用相同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随着线上沟通平台的搭建,家园长效共育机制可得到完善,教育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2.线下互动,提供教育指导

随着线上家园共育活动的开展,教师应当同步做好线下互动。立足当前教育情况,为保证线下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应基于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进行家访。首先,教师可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回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劳动情况。其次,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劳动表现,走进幼儿家中,与家长展开“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切实了解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模式,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为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提供更多有效的建议。最后,幼儿园可建立家园联系手册,让教师记录幼儿在园内的劳动情况、习惯培养问题,也让家长在手册上进行记录,而后,双方针对问题展开详细探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3.资源整合,推进教育进程

教育资源整合,要求教师与家长将线上与线下融合,针对幼儿劳动习惯培养提出更多有效的策略。比如,教师可利用社会资源,为幼儿提供一些劳动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加深对劳动概念的理解。教师也可在线上向家长分享一些有效的劳动教育经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提供更大的助力。简而言之,教师与家长要做好教育合作,不断深化劳动教育,以多项资源整合,促进幼儿劳动习惯培养。

(二)提高教育的互动性,基于主题共同培养

幼儿园与家庭应加强互动,基于劳动教育主题共同培养幼儿,利用不同的角色、教育项目,促进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

1.借助家长的劳动角色,深化幼儿对劳动的理解

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少不了家庭教育的助力。《纲要》指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幼儿年龄小,对社会了解不多,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概念,推进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教师可借助家长在社会中的劳动角色实施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不同劳动角色的作用,以深化幼儿对劳动的理解,促进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为幼儿布置学习任务,鼓励幼儿回到家中分别询问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扮演什么样的劳动角色,从而提高家园共育的互动性,并加深幼儿对劳动的印象。在第二天的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调查结果,并讓幼儿讲述不同劳动角色的工作内容,加深幼儿对劳动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选出最感兴趣的劳动角色,并邀请从事相关工作的家长走进幼儿园,向幼儿介绍相关的劳动内容、劳动作用,让幼儿了解如果没有人做这项劳动,人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等。通过家园共育,幼儿会对劳动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其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

2.开展劳动主题活动,构建共育课程

为促进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幼儿园应当切实承担起教育主体的责任,担任幼儿劳动教育的设计者,并积极调动家庭教育资源,为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创设共育课程[4]。相较于幼儿园环境,幼儿认为家庭环境更亲切自在,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劳动任务,能获取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基于此,在劳动主题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可基于家园共育打造别样的教育模式,让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共育课程促进幼儿劳动习惯养成。

首先,教师可构建“亲子劳动”课程。该课程不需要在幼儿园内进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独立完成。比如,在“五一劳动节”主题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实践活动“我是家务小能手”,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家务劳动,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劳动、感知劳动。其次,教师可构建“节日劳动”课程。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各地根据风俗习惯会衍生出多个劳动项目。以端午节为例,园所可举办大型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跟幼儿一同完成包粽子、插艾蒿、做香囊等节日劳动,以强化幼儿的劳动习惯。最后,教师还可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构建共育课程,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确保教育的同步性,统一目标共促发展

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代表着幼儿的社会性能力得到了提升。《纲要》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5]基于文件要求与家园共育背景,教师与家长应保证双方教育的同步性,以相同的教育目标共同促进幼儿劳动习惯养成。具体而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模式不同,针对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目标,双方可从学习与生活两个角度入手,基于教育环境灵活调整教育模式,实现“1+1>2”的劳动教育效果,促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幼儿的生活具有“两点一线”的特点,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主要的成长阵地,在家园共育背景下,家长需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模式,采取相同、相似的教育举措,促进幼儿劳动习惯养成。例如,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为了鼓励幼儿自主穿脱衣物、独立整理床铺、合作整理玩具等,将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融入常规教育中,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基于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应使用相同的教育理念,在幼儿清晨起床、外出、出门归来等环节,引导其自主更换衣物;在幼儿玩游戏结束后,要求幼儿将玩具收好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呼应,使幼儿在生活场景中获取丰富的劳动体验,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在家园共育视角下,家长与教师应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针对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设计统一的目标,构建长期、有效的教育机制,在教育资源的融合下打造“1+1>2”的教育模式,让幼儿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与价值,合力促进幼儿劳动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林晓霞.家园共育背景下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22(22):69-72.

刘娟娟.家园共育视域下劳动启蒙教育的实践[J].家长,2022(28):123-125.

廖丽娟.家园共育背景下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透视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2(17):1-4.

陈昱静.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22(10):19-21.

许嘉敏.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J].幸福家庭,2021(24):125-126.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培养策略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论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