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2024-04-23 23:17林细珍
考试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林细珍(1971~),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实验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育。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培养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当今社会,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所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地协调观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最后探讨了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以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8-0130-06

一、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议题。核心素养是一种全面的能力,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在初中地理教育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观念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探讨,揭示其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的概念、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二、 人地协调观的概念

(一)人地协调观的定义

人地协调观是指在地理学领域中,人与地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观念和态度。其强调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旨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二)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与要素

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地和谐共生,二是人地可持续发展。首先,人地和谐共生强调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人类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地球和谐共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地球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对地球的破坏,实现人与地球的和谐共生。其次,人地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协调观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基础上,不能以牺牲地球环境为代价。因此,我们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实现人地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人地协调观还强调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责任。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出现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人类需要意识到自身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和修复地球环境,以实现人与地球的和谐共生。

人地协调观的要素主要包括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意识是指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关注,包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资源意识是指对地球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包括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利用的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指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追求,包括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人地协调观的理论基础

1.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理论经历了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到人地相互影响论的发展过程,对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损害未来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式。这一理论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正义。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成为人地协调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是指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行为和交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行为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不同地区的人类活动会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而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地理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和限制因素,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

4.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等手段,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科学。这个理论认为,地理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可以用于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支持决策和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人类对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理解和利用效率,促进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在当前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对于初中地理而言,强化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具有极高的实际意义和紧迫性。首先,全球气候变暖、资源逐渐减少以及环境遭受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这些挑战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独自解决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因此,培养具有人地协调观的学生被视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二之选。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做出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决策。其次,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对城市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地理教育来培养具有人地协调观念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人地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原则,地理学科的教育目标应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这为初中地理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紧迫的任务。通过将人地协调观融入地理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四、 初中地理教育中基于核心素养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

(一)课堂教学方面

课堂教学是人地协调观培养的主渠道,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这一节中“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内容为例,从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课堂总结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地理人地协调观。

1. 课堂导入:通过课堂导入,引发学生关注人地关系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能够为整堂课定下基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对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来说,课堂导入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其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激发学生探究人地关系的兴趣。

例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活动,引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关注。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天气预报、空气质量指数等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空气质量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样的课堂导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意识到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为后续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2. 课堂讲解:结合地理知识,深入剖析讲解人地关系

课堂讲解是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结合地理知识,深入剖析讲解人地關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理念。

例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节课的课堂讲解环节,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首先,教师应从地理学的角度,向学生讲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详细阐述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燃煤等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同时结合地理知识,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分析这些活动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影响程度。通过讲解,学生可以全面地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空气污染对人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与人们生活环境的关联来激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深入思考。最后,教师应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保护和空气净化的重要性。这可以通过讲解我国政府对空气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各地在环保方面的成功实践来实现。比如,教师可以介绍我国在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测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在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方面取得的成效。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环境保护和空气净化的意义,以及人类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

3. 课堂讨论: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

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人地关系,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节课的课堂讨论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比如,“为什么城市空气污染比农村严重?”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思考城市和农村在空气污染方面的差异,从而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其次,教师可以设计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某城市空气质量严重超标,政府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空气质量,但不同群体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不同群体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空气污染治理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理解空气污染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需要全面的合作和协调。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比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通过个人的生活习惯来减少空气污染?”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通过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方式来保护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4. 课堂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强调人地协调观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课堂总结环节,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这一环节不仅需要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还需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提升思维能力。对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课堂总结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在课堂总结时,需要强调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一观念,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实人地协调观。

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内容为例,教师首先需要点评和引导学生的讨论。通过分析学生对“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原因”“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空气污染治理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的探讨,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考进行深化和拓展。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空气污染问题的产生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也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协调。其次,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人地协调观在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中的重要性:“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是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理念,也是实现持久发展的关键。在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中,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进步与环境保护并非对抗性的关系,而是相互提升、共同进步的关系。只有坚持人地协调观,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最后,教师可以总结:空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空气污染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这就是人地协调观的具体体现。

(二)作业设计方面

作业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形成人地协调观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助力学生建立人地协调的观念。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节中“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这一内容为例,文章将分别从布置相关阅读、设计案例分析和结合生活实际三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作业设计来培养初中生的地理人地协调观。

1. 布置相关阅读,增强学生人地协调意识

阅读作业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方面的意义十分显著。通过布置相关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背后的人文因素,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意识。

例如,在“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这一内容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一些与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相关的文章或报告,如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技术等。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从广泛的角度理解水资源问题,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关键信息,如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水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等。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阅读材料与课堂知识联系起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2. 设计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思维

案例分析作业在塑造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首先,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案例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最后,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下的人地关系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在设计案例分析作业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案例,以便于学生进行深度分析和讨论;第二,清晰阐述案例分析的目标及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协调观的相关内容;第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以此提升他们的表达和团队协作技能;第四,教师要对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在“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这一内容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案例分析作业。

案例一:我国南水北调工程

请学生详细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背景、目的、过程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分析这个工程对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作用。

案例二:我国某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假设你是一名城市规划师,你所在的城市正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请你根据地理知识,分析该城市的水资源状况,并提出解决方案。

案例三:我国某地区水污染问题

请学生调查并分析某地区的水污染问题,包括污染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作业,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3.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践行人地协调观念

在地理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作业设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节中“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践行人地协调观念。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实际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的水资源使用情况,包括每天用水量、用水方式等,然后分析家庭用水是否存在浪费现象以及如何改进。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水资源使用情况,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人地协调。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水资源保护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其中。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和分享身边的节水活动,使其了解社会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并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热情。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地协调观念。

(三)实践活动方面

实践活动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增强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人地协调观。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节内容中“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实践活动。

1. 利用角色扮演培养人地协调观

角色扮演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在“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农民、环保志愿者等角色,针对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和解决方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各个角色的立场和思考角度,从而提升人地协调观。

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扮演的背景和问题所在。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设定。例如,政府官员需要考虑政策层面的解决方案,农民需要考虑如何改变耕作方式以减少水土流失,环保志愿者则需要考虑如何倡导和实施环保行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以此引导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人地协调观

小组合作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实用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人地协调观,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一问题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提出可能的解决措施。首先,教师需要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特定的黄土高原问题进行研究,如水土流失、生态恢复等。在选择问题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理解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其次,各小组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运用地理学的原理,探究问题生成的缘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学生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实例出发,探讨其水土流失的成因。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自然因素,如地质结构疏松、降水集中以及植被覆盖率偏低等,同时也要关注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等,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再次,在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协调观,即在解决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比如,在提出解决水土流失的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治理水土流失,还要考虑如何保障当地人民的生计,如何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最后,各小组可以进行交流和分享,学习其他小组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人地协调观。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解决方案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方面

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初中地理教育中,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教学评价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借助高效的教学评价手段,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这样才能够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和发展。以八年级下册“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节中“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这一内容为例。文章将从采用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进行多主体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如何利用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首先,教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应注重多元化评价。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在评价学生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这一内容的理解时,应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如知识掌握、地理思维能力、环保意识等。这样不仅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背后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而形成人地协调观。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地理、生态、社会等多方面思考三江源地区的保护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多元化评价。其次,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在“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困境,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 结论

总的来说,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鍵。这一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境、资源和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地协调观。为此,广大初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人地协调观贯穿地理教学的始终,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学军.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6):73-74.

[2]周淑波.树立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课堂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践[J].教育科学,2023(6):52-54.

[3]胡慧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策略[J].文理导航,2021(7):65,67.

[4]陈明.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2(11):162-163.

[5]赵建强.“三维度”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为例[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4):38-39.

[6]贾艳梅.人地协调观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为例[J].甘肃教育,2022(21):105-108.

[7]张淑艳.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课堂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地理教学,2017(16):27-29.

[8]连县平.发展人地协调观,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以初中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课为例[J].亚太教育,2023(8):50-52.

[9]何洁峰.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2020(31):67.

[10]祁岩,何洁,阴国俊,等.基于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生表现水平评价及其对地理教学的指导[J].考试研究,2020,16(1):16-28.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培养策略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