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革命文化在美术教育质量提升中的价值、路径和方法

2024-04-23 23:17王建学李宗武
考试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质量提升美术教育

王建学 李宗武

基金项目:文章系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项目《“革命文化主题”初中美术沉浸式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JG23157);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质量教育”背景下初中美术课程“三种文化”融合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K2307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建学(1976~),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李宗武(1974~),男,汉族,安徽合肥人,肥西烧脉学校,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摘  要:时值《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和实施推进的关键,指向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课程落实,需要有明确的人文性内容为载体,从而加强三种文化的浸润式渗透。中小学是学生心灵成长关键阶段,品德教育需要有震撼心灵、温暖感人、斗志昂扬的美术形象思维参与,具体形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价值实现。革命文化主题的美术教育是在思想与艺术熏陶中聚焦审美问题,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娇气、封闭、自私等不良习惯为出发点,通过美术作品中革命文化涵养人文素养。一方面,通过对革命文化在美术教育中价值的梳理,促发对美术教育质量的提升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革命文化在美术教育中路径和方法的研究,促进心灵教育有效手段的实现。

关键词:革命文化;美术教育;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8-0140-05

有机性融合是三种文化的内在构成,美术革命作品是革命文化的外显形式,反映革命文化本质属性。不同的文化既分别对应和关照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又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一性取向。不同素养能力指标上的差异中,美术教育以其作品视觉化呈现特色优势。当然,革命文化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叙事化美学方式,在针对传承优秀文化品质的素养形成中凸显必要性、紧迫性、有效性。革命美术作品以其革命文化的情感性、思想性、历史性、人文性构建了美术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要素。在目前社会快速发展时期,革命文化理应发挥其文化先锋特性,在美术教学参与的美育教育中释放能量、促进变革、产生效能。

一、 革命文化在美术教育中价值意义

革命文化美术作品作为育人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自信和自豪内涵的价值诉求,中华民族在21世纪腾飞的时代发出的强音,必然要体现优秀文化品质背后是强大的历史积淀。挖掘革命文化美术作品审美价值,理应成为美术教育中育人规划的途径前提。

(一)持续性发展

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孕育和生长,在为中华崛起的命运斗争并行的进程中,革命艺术作品作为革命文化的形象载体,积累了大量的文化成果,其基本性质决定了美术传承的意义价值。革命的活跃情景被艺术的作品鲜活再现,通过持续、不断地继承,在时代进程中放射光芒,照亮前方。

站在历史的视角看美术作品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而历史既需要沉淀和总结,又需要思想的总结提炼,并为不断地演进提供理论支撑。而对美术作品去情景化的单一价值判断,往往会将美术客体化,普遍存在形式化、空洞化、抽象化的危险,会将艺术发展与精神内涵混淆,只单一服务于创新,而忽略文化继承。如果革命文化艺术作品被作为“陈旧”“传统”“保守”来看待,那么这种主观便阻断了文化发展的前行道路,根脉传承便无从谈起。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发扬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发展文化、文化为谁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美术革命文化教育兼具文化和教育目标培养的双重使命。所以,在美术革命作品被曲解为“过时化”“标签化”的错误观念的转变中,需要强调革命年代创作的思想性力量,并深刻体会在中华文明发展语境中体会革命文化的时代意义,以前瞻性思维确定革命文化在教育教学未来方向。通过不断地反思和矫正,理解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时代进程中生产与被生产的动态生成性。被动地等待和行为的墨守都不是美术教育文化质量提升的应有状态,有充分资源作品就应该自觉挖掘、有深厚革命美术经典作品就应该充分解读、有大量革命美术作品精神价值就应该不断提炼,最终使革命美术作品作为革命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成为实践指引习惯。

(二)创造性引领

随着革命而成功创作的大量艺术作品,在历史的光照下成为文化先进性的主角。将革命美术作品放到本体性关照角度,显然构成了的革命历史的回溯,并与其并行的多种文化同样地诉说着时代精彩。以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苏区精神、红船精神为概括的美术革命创作划分形成,是众多美术文化作品创作积累上的精神风貌再现,结构化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性、思想性、艺术性。

为什么革命年代艺术家能以独到眼光创作革命作品,是什么让他们创作充满了革命情怀作品,这种充满表达革命美术作品责任感,必然成为美术教育使命的核心指导意义。创新意识在不同时代的创作中都有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从革命文化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无论国画、油画、雕塑等不同形式,都通过主题化的宏大叙事、情感叙事、形象叙事来对应创作者的时代使命关注。在自然而然的情感迁移后,达到对语言的改进、形式的变化、风格意蕴的营造,自觉反映历史性的意义感。以美术家在革命作品的创新案例作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参照,使得革命情感升华必然放置到文化語境中去吸收经验,当变革、创新、发展的先导性要素变成跨越技能的思考维度,提升美术教育的思想性转变自然变得顺理成章。

(三)基础性构建

美术革命文化传承的绘声绘色包含大量的视觉经验。区别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具有特定情境下的时代特征。敢于拼搏、不怕艰苦、勇于挑战的精神特性,反映革命视域的延续性广阔空间,并以促发的方式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落实。徐悲鸿、李可染、古元等一大批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蕴含丰富情感图景的表现范例,相应价值观必然匹配相应作品,老一辈艺术家艺术作品既是人与美的和谐表现,也是道德品行的外化结果,充分说明了没有完善的人格修养就无法照射作品中价值深度。激昂的斗志、造型感的力量、温情的呵护、色彩性的烘托、不屈的精神、构图式的营造、坚定的信念、质地化的表现、团结的力量、主题性的设计,都体现美术革命作品所能呈现精神风貌和美术语言化取向,使得美术与革命精神文化融合达到同源共振效应。

美术革命作品是人格化的体现,革命精神的注入为塑造作品不竭的动力源泉,作为美术革命文化传承的重要前提,必然会在美术教学中通过文化的理解向学生提出人生命题,在检验包含革命人文渗透的实践经验同时,为学生成长提供健康的思想文化指导。

二、 美术学科的革命文化传承的路径

(一)通过美术革命文化课程教学育人

1. 利用资源优势形成课程

以艺术新课标为支撑的革命文化课程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在统一的素养标准前提下,以合理使用文化资源理念为指导,将吸收地方革命美术文化资源作为策略方法,从学生元认知中情感出发,构建激活学生的文化认同课程体系,循序渐进地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由于不同的学校、文化、地域可利用的革命美术资源上的差异,所以需要在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实施支撑体系下,以长效机制作支撑的合理结构。例如,画家何红舟、黄发祥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画家刘春华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画家黎冰鸿的油画《南昌起义》、林岗的油画《井冈山会师》、画家罗工柳的油画《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风报告》等作品都蕴含革命大事件发展的重要地域信息,以其承载的以地域为类型的美术表现精神,自然也就成了相应的课程地域资源的情感切入口,与革命美术创作画家、革命美术作品一同构成完整的审美育人叙事结构。例如,画家胡一川创作了油画作品《开镣》,以具身的方式将自己狱中的情形记录下来,经整理创作成作品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同时讴歌革命者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将自己参加革命到表现革命人生经历作为革命精神对文化陶冶,最大限度地阐发真挚的情感,形成内外一致的高度统一,是对学生革命文化内涵教育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能够获得学生文化认同并转化为文化责任的情感升华。

2. 通过优化内容呈现课程

课程是资源观动态化衍生结果,资源的科学性、完整性、实践性决定课程形成的萌发起点。所以需要通过主题情境将革命历史发生的地点和空间整合,在陈述性结构中不断生成和再生成。将历史的美术革命事件、革命故事、革命情感与美术家的革命创作思路、美术史对革命作品评价的定位,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创作手法作为实践的途径形成整体观念嵌入课程脉络。课程的文化表述不是内容的简单累加,是将经验方式和具体形式融合,呈现实践性的宏观概念。从历史到现实、从过去到未来、从理解到素养,为实现课程有效性与价值渗透,做出主动姿态,以严谨的专业理念动态汇集资源、生成课程。革命文化教育显然是不可简约的系统化结构,课程通过规范性、具体化、综合性,以学习方式渗透学生的认知。宏观上革命美术作品与革命文化具有同一的教育性意义指向。但美术的形式及语言的丰富性又需要阐释更为清晰的阐释,除了油画、雕塑、国画、工艺等直接造型形式上的多彩呈现差异,还有以版画、剪纸、刺绣等民间美术的进入传播之中,多样化形式在人民大众中普遍传播中发力,升华对革命文化的诠释。

革命美术作品的呈现方式反映課程品质导向。在国家课程的基本框架下,很多地方开展了地域化的有机融合,对课程进行校本化补充,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将革命文化美术课程以梯度衔接、层级分类、渐进深入的形态特点呈现。在革命文化美术作品的感受赏析、分析理解、判断吸收中,促成了从低年级徐熙阶段到高年级不同学习阶段维度需求(表1)。

高年级学生在主题场面运用中有独到的想法,以“抗击疫情”为主题创作作品,学生在革命文化作品中提取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舍生忘死、奋力拼搏等精神的文化元素,并与对应革命情感的画面美术形式匹配中吸取经验、构建关联、产生力量、发挥作用,为自己的“革命美术+”作品进行发展性创作。基于文化理解的不同认识程度的开放式形式,满足校本课程对课标中核心素养的需求,涉及必要理念和思考方式,体现以文化理解为线、以审美感知为基、以美术表现为本、以创意实践为趣的核心素养深度融合,有助于学生对革命题材美术作品更好理解、吸收文化的精髓。

3. 组织评价方式完善课程

作为美术语言特有的感染力,其美的力量和美的境界在视觉中体现革命文化的显性价值。视觉上的分析、归纳等思维素养能力的锻炼,是对学生从美术作品审美到革命文化的意义理解的重要判断。分析和归纳的目的是对不同作品涵盖的革命精神的同一价值取向聚焦,更是在评价思维形成的历时与共时汇合中发挥作用,同时找到规律,发现方法,激活创新。评价是在横向与纵向的结构联系,具体落实在课程目标对应效果上。

统筹规划、全面兼顾、整体推进,是具体评价实施环节循环上下结构中的体现,形成的知识理解、实践过程和文化理解的三级动态梯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感受,进行有效的分层,体现进阶中实现不同能力的达成,显示出真实、有序、高效的指标前提(表2)。

(二)利用美术革命文化环境氛围育人

一方面,环境可以塑造人的行为。视觉是传递情感表达的直接方式,构成了进入知识认知系统,图像的有效传递直接性决定了美术学的学科文化育人的优势。在当前的美术革命文化环境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有利的育人环境。首先,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作品,包括传统艺术、当代艺术、实验艺术等。通过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培养审美情操。其次,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观美术展览、艺术节等活动,使其亲身感受和体验艺术的魅力。这样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其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此外,美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美术创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再次,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美术革命文化环境中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可以运用项目制学习,让学生通过制订和完成艺术项目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美术教学资源。最后,美术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美术批判和美术评论。通过学习和分析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学习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通过环境育人的作用,校园里楼道、教室、花坛等都可以成为革命文化空间育人场域。特定的革命文化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再现校园雕塑、绿植花坛、墙报、标志、旗帜等为载体进入学校育人空间资源,具有视角新、全方位、形式多、立体感的特色呈现;同时通过文化宣传栏、文化活动周、红色读书节,结合社团、课后服务与语文、历史、信息技术等跨学科形成融合课程,一周一创作、一月一展示主题、一年一汇展的形式,耳濡目染、入心入脑,贯穿学生的整个感知过程,在学生思维、行为、观念多个维度上整体塑造人文品质,提高信仰价值。

总之,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美术革命文化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学生可以在艺术中找到乐趣和启发,发展自身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这将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欣赏艺术,培养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为未来的艺术发展作出贡献。

(三)开展美术革命文化实践活动育人

没有实践的革命文化只是形式上的,没有内容的实践没有生命力的符号,实践是检验学习动机,矫正学习目标的行为性指标。实践的经验性无时无刻不影响学生的思想判断。研学游、博物馆课、社会实践活动是将知识有机地与行动结合,是满足对体验性复兴使命的坚定追求性感受,是动力促发的源泉。以实践为检验的行动方向是美术教育育人的重要指向。一旦进入实践环节,现实发挥作用,在思考中归位,在前行过程中纠正,学生在一次研学游中经历了长途跋涉,经历了汗水流淌,似乎已经筋疲力尽,甚至对是否需要形象再现的需求都普遍淡化,重实用轻感情的现实性打击,深深体会到在与艺术作品的枪林弹雨对比中,才能体会到那种微不足道的辛苦,是革命战士的家常便饭,反思为什么要有如此坚定的信念,置生死于不顾的决心,与美术作品中风花雪月、春暖花开、岁月静好形成强烈反差,意识到关键不是作品的技巧的问题,是自己的感受方式不对,理解思路不对。研学视觉笔记、视觉倡议书、励志标语、革命美术史影像展等的创作一方面更接近生活切身感受,另一方面体现了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人用行动实现了信仰价值。在疫情期间部分学生体会到通过美术不仅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有勇气去面对现实,从美术的变现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方法的合理使用

美术课堂是充满创造性的生成式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自觉的实践理念及创造性的表达等,都是对革命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命题考验。在学生学习的方式演进中,革命文化自身兼容并蓄、智慧生成的創造性结构,给美术教育的方式提供了多种切入端口。

(一)项目化学习策略

美术作品大多以群像的方式呈现,无论是厚重的历史信息、庞大的主题、复杂的形式,都需要团队协作,革命的历史本身也是全国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历史。无论是欣赏课还是造型表现课,无论是以还原历史画面的局部还是整体表达,对学生来说都面临巨大的困难。项目式学习给革命文化以“课题”的方式进入学生视野,通过协商探讨、合理分工、有序安排,齐心协力实现目标研究。在集体的参与活动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在革命文化美术内容的学习同时,突出行动在继承革命传统的效用。

(二)问题导向策略

角色的激活解放学生思维,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革命美术学习归纳中自主提炼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度研究,如画家如何表达革命题材?怎样表达题材?用什么方式表达?达到了什么效果?美术表达的展示效果怎样发挥作用?形成有效串联的问题链,在重构和整合中推进思考。问题导向不仅基于情境,同时将历史与当下链接起来,提出面向未来的命题思考,提出我们如何传承革命文化、以什么方式传承革命文化、如何优化传承革命文化的视觉效果等思辨性问题,最终满足革命文化对当代学生现实性意义的需求。

四、 结论

革命文化作品与现代生活的形态差异,使得教育的时效性及生成性存在着时间隔断。美术教师在提高文化教育策略同时,警惕忽视教育意义传递,而让革命文化精神继承游离于教育边界之外。革命文化作为美术教育的推进关键,能够最大限度地消解成人式学习在教育中的损耗,以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为行动力指引,穿透重重历史空间障碍,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冠燕.光照史册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以筹备建立中国革命博物馆为契机[J].荣宝斋,2018(7):144-161.

[2]张子昂.艺术社会学视域下抗战时期的豫、滇版画对比初探[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66-68.

[3]关云.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以《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造型·表现”内容为例[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5):17-19.

[4]段运冬.陕甘宁边区的图像生产与人民美学的构建[J].文学评论,2023(5):26-33.

[5]王鑫.新四军“华中鲁艺”在烽火岁月中的美术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3(4):8-13,209.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质量提升美术教育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浅谈初中的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浅论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