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学视阈下的生态美感研究

2024-04-27 06:29徐浩军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关键词:主客美感宇宙

【摘要】生态美感的质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生成、发展、完成和超越。四个阶段的经历主要受到审美主体思维模式的影响,四个阶段对应的思维模式分别是主客二分、天人合一、整生和宇观。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于生态美感质的表现有着内在的影响,因此对于生态美感质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审美主体思维模式的研究。不论是哪种思维模式都要依靠审美主体,所以生态美感是审美主体的选择,是人的思维。

【关键词】生态美感;质;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B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04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13

在生态环境相继出现众多问题时,人们开始从各个方向进行转型,以求缓解生态问题。在美学方向,受西方影响中国选择了构建生态美学话语,以达到从思想范式上的转变,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生态美感是生态美学理论建构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目前来看“生态美感”研究甚少,其根本原因是研究者认为“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出发点是“去人类中心主义”或者是跳出传统哲学中的“人本主义”,以此来达到生态理论的建设,而“生态美感”则又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传统美学,与理论建设背道而驰,实则不然。

“生态美感”是人与生态、自然关系互相和谐、互相满足的一种状态,美感是双向递升互相完成的,“生态美感”的“质”是由人与自然、生态目的性完成的度所决。人的“生态美感”获得也是生态、自然目的的完成,也是生态、自然美感的获得。而人与自然、生态目的性完成的度取决于“人”的思维模式或思维阶段,即“生态美感”的“质”取决于“人”的思维处于哪种模式或阶段,不同的思维模式也促使生态美感“质”的获得有着不同的阶段,有生成、发展、完成和超越。

由此,“生态美感”的生成、发展、完成和超越即为“质”的不同阶段。

一、“主客二分”下“质”的生成

“主客二分”是传统的哲学思维模式之一,到近代才开始转型。“主客二分”讲究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人们习惯性地认为“人”才是最高的主体,实则不然。“确实有必要对主体、客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新的理解。其一,主客体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西方中世纪,上帝是绝对的主体,人和其他造物一样只是客体,只是人具有高于非人存在物的主体性。其二,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认为人是最高的主体,非人的一切都只是供人类操纵和宰制的客体。上帝虽然死了,但自然没有死;人的主体性虽高于一切非人物种的主體性,但永远不可能高于大自然的主体性;非人物中也有主体性,只不过他们的主体性低于人的主体性。”[1]基于以上理解,人应该认识到“人”不是世界的最高主体,世界万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体性,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万事万物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

当人处于以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下,对生态、自然进行审美便可以获得较少量的“生态美感”。首先,人们能跳出作为最高主体的固定思维时,其注意力则会开始分散,转向其他非人的主体,人们可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领略生态的美妙。当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时,人们不再标榜人类力量弱小,不以“受害者”的形象自居。“生态美感的产生是生态审美对象的形象要素、审美主客体的生命节奏和韵律、审美主体的情感态度等要素共同参与的结果。”[2]其次,“生态美感”获得的“量”少,是“生态美感”质的生成阶段。当人的思维还处于“主客二分”时只是人自觉地对生态、自然进行了关注和审美,生态、自然依然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主客二分”也是人们最基础的思维模式,是人们基于劳动生活,改造世界时塑造的思维模式,此阶段的人们更多的将生态、自然看作客体,自己作为主体去改造、审美世界,人作为自然的目的并不能正确的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自然的目的,在此阶段所获得“生态美感”的量少,所以该思维模式是“生态美感”质的生成阶段。

二、“天人合一”下“质”的发展

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早期的自然哲学关于人与世界、自然的关系的学说,主要是“天人合一”式,即人与自然不分,当时的“物活论”就是最明显的表现。[3]而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式思想遍地开花,不胜枚举。中国的“天人合一”式思想是未经“主客二分”洗礼的最原始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式思想不仅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世界各地,它也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和时刻,反观哲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天人合一”式要比“主客二分”显得更加进步,而对于生态美学来说,“天人合一”式的思维更有利于人的主体性消化,也更有利于人与生态、自然融为一体,这样作为世界一分子的人可以更好地产生“生态美感”,也是在“主客二分”思维下对“生态美感”质的一个发展。不管“天人合一”思维如何发展都存在“天”与“人”的求合,更甚者是“天合于人”,依然存在较强的“人”为主体性。“天人合一”下的生态美感依然是在传统美感上停留,更多地体现为“和谐”之美。

在“天人合一”思维引导之下的人更加注重人与生态、自然的相通相连,人们追求与生态、自然地位平等。当“人”处于“天人合一”的思维阶段时,人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更为集中,不再是单一的自然审美,更能清晰的发觉人处于自然之中,人的生存生活以及各项活动都依附于自然,人随着自己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也同样会觉得自然是为之所用。在此,“天人合一”思维之下的生态自觉要远超于“主客二分”之下,在“主客二分”之下的生态、自然等作为客体是人类改造世界和审美的对象,而“天人合一”之下的生态、自然不仅仅为之改造、审美,更也是人的一部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天人合一”思维之中,生态、自然的地位跃然而上,人们的生态意识更为自觉,值此作为生态审美可深入人心。人作为自然的目的时,人可以更为自觉地进行生态审美,符合自然之规律,也是人作为生态、自然一部分目的的达成,“天人合一”思维下的目的性完成度高于“主客二分”思维之下,由此“生态美感”的质获得了阶段的发展。

“天人合一”式的思维处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也处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它对于“生态美感”质的发展根本在于人作为生态、自然的目的存在,人在该思维之下的生态自觉是对前者的一个超越,但是“天人合一”式思维只是对“生态美感”质的发展,还没有一个完成。

三、“整生”下“质”的完成

袁鼎生教授在其文章《整生:生态美学研究方法论》中指出:世界万事万物和各种现象,以及各类活动按照系统原则整体为一所生发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状态就是整生。整生状态所呈现出的结构图示是一种超循环的。关于整生,袁鼎生教授是这样理解——系统的生成、生存和生长共同构成整生的三重意义。“整生”思维下的生态美学突破了长期以来美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不论是“主客二分”,还是“天人合一”,其中都不可或缺的就是“人”,最終的审美结果都是反馈于人,而“整生”视角之下的生态美学研究则跳出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本主义”,更多地强调系统的生成,从以往的两个对象之间的协调性转向两个以上众多对象的整体生发性,是从整体对象来看待整个问题和生发过程。在“整生”视域之中,世界整体为一,审美活动不再是单一的两个对象和谐,而是生态整体观思维之下的系统生发。

袁鼎生教授在《生态艺术哲学》一书中讲道:整生作为一种全新视角,生态美就形式来说是人与生境潜能的整生性自然实现,其中包含人与生境的四种对生整合——自主、自律、自由和自然,也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量态整生,也是审美主客体的形态与质态共生,以及天人生态系统与质态共生的整合。生态美的内容集中表现则是真、善、美、益、宜五维价值的统一。对于内容而言,它是真、善、美、益、宜五维价值的集中表现。科学技术要求真,文化环境要求善,实践活动要求益,日常生活要求宜,而只有经过科技场、文化场、实践场和日常生活四个生态场,并在其中回环对生,互相吸取生态审美量才能表现出纯粹的美,然后渐进性的提升自身的生态艺术美质,这样才能整生成为价值完毕的生态美。生态美如此,在此基础之上“作为审美感受方式的生态美感是各种生理快适感的中和,是由人体的审美生理快感系统的快适感整生而成;它又是性、趣、情、意、志、理等审美心理要素的中和,由人的审美心理感觉系统的愉悦感整生而成;它还是人体各种生理快适感和心理愉悦感的中和,由人的生理快适感和心理愉悦感整生而成。”[4]

“整生”视角与“天人合一”的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有两处不同(天人合一视角下的生态美感主要是“和谐”),一是整生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把生理快适感纳入生态美感;二是“和谐”视角下的生态美感采用和谐的辩证思维分析分析美感的构成,而“整生”视角下的生态美感采用生态整体观思维分析美感的构成。[5]由上所述,可以清晰地知道,“整生”思维之下生态美感的范围要比“天人合一(和谐)”下思维的生态美感范围更为广阔,即“整生”下生态美感的“质”要比“天人合一”下的“质”更为全面,这也是生态美感“质”的提升。“整生”作为新视角为人类的生态审美打开了新世界,当人的思维能发展或处于该阶段时,其生态思维已较为健全且能更好地进行生态审美,也能更好地获得生态美感。“整生”思维是对前二者(“主客二分”与“天合于人”)的更高超越,值此思维模式下获得的生态美感是高级的。

人作为自然的目的向自然生成,且人能够在“整生”思维下进行生态审美,具有极高的生态自觉,能更好地寻找自我与生态、自然的关系,更清楚的自我定位,对于自然的目的性完成度极高,即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所作所为基本符合自然之规律、生态之要求,人的生产活动符合自然生态的目的,人也不在自居世界之主人,也跳出了以往的“人本主义”陷阱,能够自觉地生态审美,人与生态自然此时系统整生。在“整生”思维下,人的中心被消化,此时生态美感的质的发展已经完成,以此生生不息,无限循环。

四、“宇观”下“质”的超越

宇观,即从整个宇宙来观望地球,观望人与生态、自然。“宇观”思维是必要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首先,人是宇宙的产物更是其组成部分,不论宇宙由何种原因产生、空间几何、几维构成、如何发展,它已经是现成的宇宙,它包含星系和生命,在所有可能存在的宇宙之中,人类已经诞生且生存在我们能够生存的地方,存在即为合理,人的出现和存在符合宇宙之规律、宇宙之要求。其次,宇宙也是人类的宇宙。在人类目前的认知里,宇宙始终是认识客体,人类所认识到的宇宙也要受到自身限制,宇宙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现在的人类是这样。所以,目前的宇宙是它自身随着规律演变的一个结果,也是人类自身认知的一个结果,即认是宇宙的产物,宇宙亦是人类所选择的。[6]

综上所言,不论人是宇宙的产物还是人选择了宇宙,“宇观”视野都可以作为研究人类的一个视角。而生态美学研究则正是需要“宇观”思维,从宇宙的角度与观照地球上的一切,则地球上的一切可统称为“一”,不再有人与对象的主客之分,也没有“人”与“天”的求合,万事万物的系统整生也是宇宙之本然、宇宙之规律,在地球上发生的一切都符合宇宙之规律,人类只是宇宙之产物,做不了判断一切的主体,在“宇观”思维之下,人即是自然,自然即有人,人本身就是宇宙自然之产物,人类就是自然,但自然不仅仅有人类,更有地球上的一切。

在“宇观”思维之下,人的主体性和主导性被消化,但人的生态自觉达到了最高,控制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符合生态理想、生态目的。在此,生态审美活动之中的人符合生态理想、生态目的;生态审美活动中的生态、自然符合人的生产理想与生产目的。两两相互符合,回环往复,生态审美活动亦层层递升,最终呈现出万物为“一”的终极理想。如上所述,审美活动中包含的生态性丰富,生态美感也是层层递升。

在“宇观”思维下,生态审美活动之中的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对生耦合,回环往复,呈循环态势相互影响,由此生态美感也是相互获得,美感的质层层递升。人作为生态、自然的目的,在“宇观”思维的指导下目的的完成度最高,完全符合生态、自然的目的,即人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符合生态、自然的规律,并且生产活动也更加促进生态、自然的向上发展,此时生态、自然从人类的合目的性中获得生态美感;当生态、自然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之中获得生态美感时继续向上发展,此时的生态、自然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符合人类发展之规律,合乎人向自然生成之目的,此时人类通过生态、自然再次获得生态美感。依照如上顺序,生态、自然与人类对生耦合,相互合目的性,互相获得美感,由此美感层层递升,人与生态、自然合而为“一”,最终生态美感的质完成超越。

五、结语

生态美感是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也存在于人的一生之中,生态美感一直存在,只是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人生阶段获得的生态美感质有所不同。生态美感质的获得主要受到这个历史阶段或人生阶段受哪类思维模式所影响,在“主客二分”“天人合一”“整生”和“宇观”思维下,生态美感的质主要经历生成、发展、完成和超越四个历程。四种思维模式看似由“主客二分”向“宇观”思维发展,然而“宇观”思维统摄其余三者。

生态美感不仅仅是人单方面的获得,生态、自然也可以通过人类的生态自觉获得相应的美感,即生态、自然与人相互符合目的性,而目的性完成的“度”也决定了生态美感的“质”。

正因为思维模式决定了生态美感“质”的层次,所以人类在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之中应该锻炼和提升自我思维,以此来获得更高质的生态美感。生态思维下获得生态美感,思维的转向指导人们实践的转向,这样更加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卢风.共生理念与主客二分[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1-4.

[2]李大西.生态美感的顿然获得与渐入[J].社会科学战线,2007,(02):82-84.

[3]张世英.“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J].哲学研究,1991,(01):68-72.

[4]袁鼎生.生态美感的本质与结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110-114.

[5]张鸣.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295-297.

[6]周勇杰.宇宙学与宇宙“数字”的哲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徐浩军,男,汉族,陕西神木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生态美学。

猜你喜欢
主客美感宇宙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宇宙第一群
经验与存在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这宇宙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
旅游目的地主客关系研究——以永定土楼为例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