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素臣《十五贯》的传播接受

2024-04-27 08:09齐愉康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关键词:昆曲

【摘要】作为苏州派的代表性作品,朱素臣的《十五贯》用昆曲演唱的经典唱腔、曲词宾白的融合对后世戏曲舞台改编演出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朱素臣的传奇《十五贯》到20世纪的改编版昆曲《十五贯》再到现在历经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其传播接受主要分为演出传播接受和文本传播接受,而演出传播接受又以全本戏、折子戏、串本戏和昆曲演唱及国外演出为主,文本传播接受则以抄刻的全本、选本和改编的漫画、影视剧以及转译成外语为主,《十五贯》的现代传播接受动因是民众的接受和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十五贯》;朱素臣;昆曲;传播接受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08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26

清代初年,苏州派剧作家朱素臣将话本小说《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改编为昆曲传奇,将之命名为《十五贯》,并将其搬上了戏剧舞台。由于朱素臣深厚的戏剧功底和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这个已流传很久的故事经他之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它不仅在当时大获成功,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和戏剧界的高度认可,还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受到不同时代文人和戏剧表演者的青睐,他们以搬演和传抄的方式让这部戏继续活跃在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十五贯》的传播接受方式在中国戏剧史上颇具特色,但遗憾的是,这种颇具特色的戏剧传播景象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拟从传播接受的方式和动因两个方面对《十五贯》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勾勒《十五贯》的传播面貌。

一、《十五贯》的演出传播接受

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其传播的主流方式是剧场表演,而朱素臣作为苏州派的代表剧作家,其戏剧创作弃“案头”而崇“场上”,故《十五贯》在情节、唱白设计方面都非常适合场上表演,这一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十五贯》的传播方式主要依靠“演出”这类传统的方式。

首先,按照表演内容的区别,《十五贯》的表演传播类型大体可分为全本戏、折子戏和串本戏三种形式。全本戏是将《十五贯》中的故事情节全部搬到舞台上进行表演,这种演出形式一般只在宫廷进行,但因规模大而较少搬演。折子戏是本戏里的一折或一出,它真实地反映出了舞台表演的面貌。串本戏是三种形式中演出频率最高的,由折子戏串联而成,故事情节较完整,符合商业剧场要求,这也是串本戏最为流行的原因。《十五贯》随着这三种方式的传播在清代就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在乾隆五十年,据《中国戏曲志·四川卷》记载:“考功司员外郎李调元以母老归里罗江县后,招选伶童贾长官、尹喜、戴富顺等人,延聘吴县邹在中为师,教习昆曲,搬演《比目鱼》《十五贯》等剧,并領此班逾州越县演唱。”[1]可见在当时已有人搬演《十五贯》。此外,据《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中记载:“光绪年间,慈禧、光绪都爱看皮黄戏,宫中上演的剧目中,皮黄剧目的比重逐渐增加。大多昆腔和弋腔老本也被改编为西皮二黄本,例如《十五贯》《搜山打车》。”[2]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被改成皮黄剧目的《十五贯》不仅受到了平常百姓的欢迎,也受到了宫廷皇室的钟爱。

其次,《十五贯》最经典的演唱方式是昆腔,1956年浙昆团改编的昆剧《十五贯》打破了以往昆腔曲调僵化、曲牌定势的弊病,其曲词宾白相得益彰,词曲严密结合,极大促进了《十五贯》的传播。改编版《十五贯》最先上演于北京广和剧场,许多戏曲工作者被其杰出的表演所吸引,1956年4月17日,该剧团还进入了中南海怀仁堂专门为中央领导演出。此外,除了浙昆团的演出,《十五贯》还被当时许多外地剧团改编成地方戏上演于各地,如辽宁京剧团就将《十五贯》改编为了京剧,一时间,中国戏曲界形成了一股“十五贯”热,竞相上演《十五贯》。1956年4月到8月,《人民日报》关于《十五贯》的报道就有数十篇。其中在5月18日,著名现代剧作家田汉发表《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3],高度赞扬《十五贯》是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改革方针的好榜样。除了《人民日报》外,其他的一些刊物也对《十五贯》做了宣传,如《戏剧报》上就发表了十余篇关于《十五贯》的文章。国家和地方报纸的频繁报道极大地推动了民众观赏《十五贯》的热情,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

最后,《十五贯》还在国外接连上演,其故事情节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最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底,德国的著名剧作家葛特尔·魏森堡在观看《十五贯》后大为震撼,随即翻译了德语版的《十五贯》,并于1958年在德国的塔里阿剧院进行了第一次演出,此次演出极大地促进了《十五贯》在国外的传播。随后,中国艺术家英若诚于1984年赴美讲学, 他结合实际重新编排了《十五贯》,并在密苏里剧院进行演出,演员在表演时还运用了一些卓别林式的形体和手语特点,符合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背景,很好地推动了《十五贯》的传播。

《十五贯》从最初以全本戏、折子戏、串本戏的形式进行演出发展到1956年浙昆团改编的昆剧演出,再到国外演出,《十五贯》的演出一直在延续,对其的传播接受也展示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传承与发展的新方式。

二、《十五贯》的文本传播接受

戏剧作为一种特异的艺术样式,它的存在有两种载体,其一为表演,其二为文本(即剧本),这种特异的存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的传播方式除表演之外亦有文本一途。文本传播接受分为抄刻、改编和转译三种类型。

首先,抄刻是指对《十五贯》剧本的传抄和刻印。据现有资料,后世对《十五贯》的抄刻有选本和全本两种样式。选本一方面是直接抄书,这种方式成本低,非常适合那些经济能力有限的购买者。但多数抄书之人并非为了盈利抄书,而是为了自己阅读便利,所以一次并不会抄写很多,并且用笔抄写的版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得模糊、褪色,所以与刻印的版本相比较,抄本保存和流传的概率较小。抄本的传播时期主要在同治至光绪年间,《张文斗藏曲谱杂抄》和饮流斋抄本许之衡订本《十五贯》传奇的出现,也说明了近代有人传抄《十五贯》。另一方面是戏曲选本,这也是《十五贯》文本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纳书楹曲谱》《集成曲谱》《缀白裘》《瑞鹤山房抄本戏曲四十六种》等戏曲选本。全本则是刻印的刊本,刊本《十五贯》至今保留了大概二十三部,且大部分为绣像本,绣像本凭借其生动的图片和故事情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此外,在嘉庆二十四年,鸳湖逸史还刊行了绣像《十五贯》,并在嘉庆到光绪的多个朝代中刊行了约十八次,足以见得对其的推崇与重视。

其次,文本改编是指后世作家根据当时社会需求对《十五贯》的文本进行改编或改写,这也是《十五贯》文本传播的重要方式。例如1956年9月,著名画家王弘力先生绘制了《十五贯》的连环画,并在《辽宁海报》上刊载了三十五幅图。同年11月,辽宁画报社又推出了由匡荣写脚本、王弘力绘图的《十五贯》连环画四十八开单行本。再如许多影视剧的导演如陶金、熊伟等都纷纷把《十五贯》改编为了影视剧,例如电视剧《十五贯传奇》《江南传奇之十五贯》,昆曲电影《十五贯》和秦腔电影《十五贯》等,它们在社会上大量传播,深受大家欢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十五贯》的传播。

最后,转译是指将《十五贯》的戏剧文本译成他国文字,从而促使其在国外进行传播。就先有资料,《十五贯》第一次文本转译传播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之桂在上海《英语周刊》上发表了英文版《十五贯》,这一举措直接促进了《十五贯》的国外传播,影响深远。随后,苏联作家吉什克弗为宣传《十五贯》“反对主观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将其翻译为俄语,并以单行本形式将其出版发行,德国的著名剧作家葛特尔·魏森堡也翻译了德语版的《十五贯》,这些转译都直接促进了《十五贯》文本在海外的传播。

文本传播的繁盛,是《十五贯》传播的重要基础。

三、《十五贯》的现代传播接受动因

《十五贯》从创作以来一直广为流传,或以文本和舞台演出进行传播。其中尤引人注意的是,这样一部产生于明末清初的戏剧依然能够在现代社会获得高度认可,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故这一部分将从民众的接受以及社会的需求两方面来揭示《十五贯》的现代传播接受动因。

(一)民众的接受

《十五贯》在舞台上的成功上演,不仅符合民众的清官情结,还迎合了民众渴望作品反映自身生活的心理需求。

一方面可以发现,无论是清代传奇《十五贯》还是1956年浙昆团改编的昆曲《十五贯》,虽然作品的艺术形式、故事情节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改变,但是有一个故事情节一直存在,那就是“沉冤昭雪”。这一现象的出现和民众们对清官的渴望息息相关,从而也促进了《十五贯》的传播。在明清时期,社会黑暗,封建官场腐败无能,民间冤假错案时有发生,大部分百姓只能忍气吞声,心中期盼着能有一个公正廉明的官员帮他们主持公道,所以像包拯、况钟等这样公正廉明、为民申冤的清官在百姓中威望极大。而《十五贯》正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官僚主观臆断、草率断案的官僚作风,欧阳予倩曾评价《十五贯》:“谁说中国老戏,特别是昆腔戏没有现实主义?这就是现实主义。”[4]

另一方面,《十五贯》被民众接受还源于文本的真实性和平民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民众的审美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希望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多反映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樂,而不再是以往那些只会写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美满故事,或是写一些虚无缥缈的仙界来吸引读者。而在《十五贯》中,朱素臣多方面地写出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千姿百态和辛酸苦辣,符合民众渴望反映自身生活的心理。

可见,《十五贯》的创作符合民众的清官情结,贴合民众渴望反映自身的审美需求,更易于接受。

(二)社会的需要

《十五贯》在舞台上的成功上演,为振兴昆曲和祖国的戏曲繁荣做出了历史贡献,它公案题材的教育意义至今还在延续。

一方面,《十五贯》的传播是振兴昆曲的需要。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但其也经历了一个从兴起到繁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一个漫长过程,昆曲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在清代乾隆年间,魏良辅、李玉等剧作家对昆腔进行了改进,最后因其丰富的剧目、优美的乐词,盛极一时。但从康熙末到乾隆朝年间,许多地方戏逐渐发展壮大,“花雅之争”随之出现,昆曲也慢慢走向衰落。在20世纪中叶,昆曲艺人们纷纷转行京剧,昆曲愈加衰败。而在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便决定重新振兴中国传统戏曲事业,作为代表的昆曲也借此机会可以重新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浙江昆剧团改编的昆曲《十五贯》在全国成功上演产生了巨大影响,“满城争说《十五贯》”成了昆曲艺术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周总理曾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在2001年,昆曲还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举措直接指明了昆曲的重要性,揭示了振兴昆曲的紧迫性,也成了《十五贯》今后发展传播的动力和契机。此后,国家为了振兴昆曲,先后举办了许多有关昆曲的活动。如2003年7月,全国昆曲剧目曲谱出版座谈会在南京成功举办,作为主办方的全国政协还成立了“昆曲曲谱出版编委会”[5]。在2017年11月,全国政协京昆室委员代表团为调研戏剧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还访问了法国、瑞士、德国。

另一方面是公案因素,《十五贯》作为公案题材,其中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对党政人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朱素臣《十五贯》中的况钟是著名的清官廉吏,在他上任前,前任的知府对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6]5。而在《况太守集》卷三中记述了况钟上任后,仔细审查了之前堆积的案件,半年多时间,“勘部过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6]41。冯梦龙的《况太守断死孩儿》,也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7]。历史上真实的况钟最初为一名底层的刀笔小吏,后成为苏州知府,他虽然可能没有办理过这样的传奇案件,但也确实堪称优秀的地方官。而朱素臣在《十五贯》中大力渲染,把况钟塑造成了一位为民申冤、断案如神的“况青天”,使得这部公案题材契合了民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十五贯》的传播接受。在《十五贯》中,况钟对于两个案子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查案方法,说明了况钟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办案态度,这都是值得公案及党政人员学习借鉴的。此外,周恩来总理在观看浙昆团改编的昆曲《十五贯》后,高度评价了《十五贯》的艺术价值,并再次阐释了其现实意义:“《十五贯》的思想性很强,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今天干部的主观主义性质是一样的。主观主义需要官僚主义的庇护,如没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不能这么厉害。戏通过两相对照,称赞了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作风,正义的作风。提倡实事求是,是戏的一条主线。”[8]周恩来总理借《十五贯》指明了党务人员应该积极为人民服务,保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今天,《十五贯》中提倡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主题思想依旧影响并激励着党政工作人员。

《十五贯》作为公案题材不仅契合了民众的需要,也迎合了政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十五贯》的传播接受。

四、结语

作为苏州派的代表性作品,《十五贯》用昆曲演唱的经典唱腔,曲词宾白的融合对后世戏曲舞台改编演出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五贯》也为振兴昆曲、祖国戏曲繁荣做出了历史贡献,它教育意义至今还在延续。而《十五贯》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且至今还在上演,也恰好说明了《十五贯》有其独特之处。所以,通过对《十五贯》的传播接受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十五贯》的传播面貌和传播动力,给其他戏曲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使《十五贯》的整体研究更加完备。

参考文献:

[1]王汉民,刘奇玉编著.清代戏曲史编年[M].成都:巴蜀书社,2008:141.

[2]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71.

[3]田汉.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J].戏剧报,1956,(6):4-5.

[4]郑晓林.《十五贯》的跨时代意义[N].中国艺术报,2016-04-06(3).

[5]王春祥.新世纪非遗保护的耀眼曙光[N].人民政协报,2021-05-24.

[6](明)况钟撰.吴奈夫,吴奈蛤点校.况太守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7](明)馮梦龙编.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13.

[8]周恩来.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J].文艺研究,1980,(1):4-7.

[9](清)朱素臣著,张燕瑾校注.十五贯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彭莹.析昆剧《十五贯》的海外传播[J].职大学报,2018,(05):63-67.

[11]王莉.改编与传播:昆曲《十五贯》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12]魏偲.朱素臣《十五贯》传播研究[D].湖北大学,2019.

[13]丛海霞.《十五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D].吉林大学,2019.

作者简介:

齐愉康,女,重庆梁平人,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昆曲
单雯 昆曲国家一级演员
小蚂蚁昆曲团赴上海再展风采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从昆曲《世说新语》看罗周的戏剧文学追求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骆越谣
补园和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