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构建:《东方红》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4-27 08:09龚躍馨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东方红

【摘要】文艺是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用艺术的形式,全面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历程,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和革命事件进行整体建构,体现了五个认同理念。其中包括對伟大祖国的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爱国意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线;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支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构建共同体意识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文艺宣传;认同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东方红》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09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新中国早期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日常生活的历史经验研究” (项目编号:20BDJ027)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以中国各民族为统一的前途和命运共同体的自觉自知性意识,核心内容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随时代不断演变,文艺作品作为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具,当中所蕴藏的价值和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绎和延伸。通过研究新中国早期优秀文艺作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构建,对于如何利用文艺作为宣传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缘起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强调了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自近代以来这个概念就开始逐步形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西方势力的侵略,“中华民族开始从自在的民族发展为自觉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民族名称得以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成为中国各民族的集体意识”[3]。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则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道:“中华民族的各民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手段解除这种压迫……”[4]在文章中,毛泽东把中华民族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时期不仅开始形成还有了一定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相关文献中也已经零星出现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5]。爱国主义教育是其中比较突出的研究主题,指的是“近代中华民族在外来侵略的历史危机中萌生的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是在这些民族危亡时刻开始形塑。

国内现有相关研究大都以文化、制度、教育为路径去谈如何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对于如何利用文艺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还尚存空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由于国家刚刚经历过长久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学习和文学作品等传统宣传形式并不能有效地普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舞蹈、音乐、绘画和诗歌等文艺形式,具有深厚的意识形态根基,以其生动活泼且明白易晓的特质,成了传递党的政治理念和观点给广大人民的优秀媒介和传播路径。在这个历史阶段,国内文艺界百花齐放,涌现了无数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它们如思想火炬一般,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融入其中,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本文选取新中国初期优秀文艺代表作品《东方红》进行剖析,探究其如何生动地向人民群众传达党的理论思想,以及其精神内核如何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五个认同理念。

二、从五个认同看《东方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认同与构建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于1964年在北京首演,作品以大型音乐与舞蹈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整部作品以中国的大地为舞台,以中国人民为主角,通过音乐和舞蹈的手段,描绘了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伟大革命斗争。在艺术形式上,《东方红》采用了大型交响乐和舞蹈的结合,使作品在视听上都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它将音乐、舞蹈、诗词朗诵、美术等艺术形式融成一体,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史诗性艺术表现。在音乐上,《东方红》承袭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同时融入了现代交响乐的元素,使其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感。在舞蹈上,该作品采用了中国传统舞蹈和现代舞的结合,通过生动的舞蹈动作和形象的表演,展现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艰难和胜利。

(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爱国意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历经磨难而不分裂就是最好的证明”[7]。《东方红》用艺术形式谱写的不仅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爱国史。整部作品分为《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共八场,讲述了中国革命四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被压迫的苦难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进行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其中革命歌曲就有三十九首,《工农兵联合起来》是第一场中表演的曲目,成曲于清末民初,是在学堂乐歌《学生宿舍的旧吊桶》的曲调上重新填词而成。这一首是由三小段歌曲组成起来的表演唱,战争年代表演唱这种形式大行其道,在“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等方面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8],歌曲气势恢宏,起句如爆竹,表现了工农联合团结一致誓要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的决心。第四场的《松花江上》也是一段表演唱,词曲作者均为张寒晖,以男女声二重唱的形式演绎。歌词中的“同胞啊!同胞啊!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我家乡!?” 强烈谴责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罪恶行径,深刻表达了东北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坚定意愿。除此之外,歌舞《保卫黄河》《游击战》等节目的创作都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作斗争,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线

中华民族包含了我国各个民族,认同这个民族实体无疑是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内容。正如习总书记所比喻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9]。在创作《东方红》之前,全国人大民族工作委员会在国家民委和中央民族学院的协助下,共同开展了全国性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调查。这次调查长达八年,包括了民族来源、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等各种现象,基本明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和历史经验。调查结果为《东方红》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素材。此外,为了展现少数民族的艺术才华和文化特色,编创过程中还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置了表演板块,邀请少数民族表演艺术家参演。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呈现了一个民族大联欢的恢弘场面。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黎族、朝鲜族、苗族等风格舞蹈轮番表演,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了《毛主席祝您万寿无疆》,满族歌唱家胡松华演唱了《赞歌》,傣族的刀美兰、维吾尔族的阿依吐拉、蒙古族的莫德格玛、朝鲜族的崔美善都呈现了精彩绝伦的少数民族舞蹈。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支柱

民族创造文化、文化“融成”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过“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10]。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支柱。中国共有56个民族,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可以自由发展和相互交融。这种兼容性促成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这种交融在持续了数千年后,最终形成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少数民族歌舞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化相互构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独具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文化政策对中华文化精心选择和塑造的结果。在《东方红》创作前期,当时的文化部组织了广泛的调查活动,对包括传统音乐文化在内的3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结果被整理成两册名为《1958年少数民族文艺调查资料汇编》的专著,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管是前期的社会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还是后期的节目编排创作,都特别强调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让多灾多难的人民看到了光明的前景、有了新的依靠,“唤起工农千百万”“夺过鞭子揍敌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高度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在《东方红》的舞台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首先表现在我们党与各族人民命运紧密相连。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多灾多难的形象,歌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中的歌词:“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的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通过描述当时的生存环境和人们的苦难,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精神,表达了人民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舞蹈序曲《葵花向太阳》中的葵花代表着人民,太阳则象征着毛泽东,整个节目的基调明确体现了集体仪式感和政治寓意。朗诵词和歌词中通过红——黑、新——旧、光明——黑暗等对比,将整个舞台仪式划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引导个体情感的认同向集体政治认同转变,从而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国家的认同[11]。在党的带领下,过去“落后”“暗无天日”的痛苦日子已经成为历史,各民族不再担心被压迫和孤立,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建共同体意识的力量源泉

《东方红》整部作品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凝聚了我们党四十多年来的集体智慧和经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全面而集中地展现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全国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进行的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展现了十五年来波澜壮阔的社会主義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篇章;歌颂了伟大的共产党、歌颂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歌颂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及伟大人民彻底革命的精神。在演员生动的演绎下,向观众阐述了一个事实: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使得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民族关系得到坚实的巩固及前所未有的发展。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像一股不竭的力量源泉,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结论与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的文艺宣传是推进各民族团结平等,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文艺作品《东方红》中,各个民族的形象得到了平等和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生动的转达给了普罗大众,激发了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精神,进一步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加强了人民群众对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文艺的作用日益突出,它能够在人们的心中种下理念、带来启示、启动情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文艺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利用文艺进行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深耕文化沃土,繁荣文艺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文艺工作者应该受到《东方红》的启迪,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音乐舞蹈类作品。这些作品应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反映出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历史变迁,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去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和新经验。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繁荣,还促进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理论和政策,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理解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运用新技术创新文艺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集视觉、听觉和故事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在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银幕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团结互助精神融入剧情和角色塑造中,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此外,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文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渠道。将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和宣传,可以突破传统媒体的限制,直接面向广大网民群体,迅速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形成良性的传播效应。

第三,积极打造文化交流平台,举办文艺节、展览、演出等活动,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首先,文艺节是一个汇聚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可以展示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促进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创作灵感和创新。其次,展览是展示艺术作品和文化成就的重要形式。通过举办艺术展览,可以让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艺术家展示他们的作品,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此外,演出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举办音乐会、舞蹈演出、戏剧演出等活动,不仅可以展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还可以通过艺术的表达和情感的共鸣,拉近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

参考文献:

[1]郎维伟,陈瑛,张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2]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5-30.

[3]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18,(0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2-623.

[5]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06).

[6]王晓秋.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中国的高扬——忧患意识的凝聚作用与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1994-9-26.

[7]习近平.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N].人民日报,2019-10-7.

[8]明言.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文本特征与文化生态研究(上)[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

(04).

[9]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9-2.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7.

[11]王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少数民族形象表述[J].民族文学研究,2012,(04).

作者简介:

龚躍馨,女,汉族,湖北十堰人,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党的建设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东方红
Entrevista ping-pong “Mi mayor logro es haber aprendido español”
“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
“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东方红20周年谱华章
东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