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思想研究综述

2024-04-27 08:49聂玉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关键词:尼采研究综述

聂玉

【摘要】尼采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他的相关哲学思想被诸多学者苦苦探索,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目前对于尼采的研究也早已涉及诸多领域,如权力意志、超人哲学等等……那么梳理近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就有利于明晰尼采研究中的缺陷与不足,从而促使尼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06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20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一位西方思想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他和他的相关思想有力地撼动了西方社会意识。他像一个叛逆者,大胆指出了西方社会存在的弊病和顽疾,颠覆和翻转了西方固有的价值观,致力于寻找人与世界存在的意义。尼采不断地被从各种立场,用各种方法进行阐释。目前尼采研究主要集中在权力意志、超人、永恒轮回、艺术形而上等方面,且每个方面成果颇丰。就尼采艺术形而上学思想而言,这是尼采美学思想的精华所在,艺术形而上学视域中的尼采美学,他的审美对象并未局限于艺术作品,而囊括了整个世界。这一方面的研究同样也得到了诸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且围绕其进行的各种理论探索也进展很快。经过资料的整合与梳理,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研究现状大致如下。

一、国外研究现状

尼采开启了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他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从哲学、艺术到文学,大多学者都被尼采的思想魅力所折服。深受尼采影响的思想家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等,他们大都从尼采的思想中汲取了养料以浇筑自己的理论。除此之外,国外对尼采研究的文献更是不胜枚举,以下主要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

国外第一个对尼采进行研究和介绍的学者是勃兰兑斯,勃兰兑斯于1888年首次讲授尼采的思想,他还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研究尼采的论文《论贵族的激进主义:尼采导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开启了尼采思想传播的第一次浪潮。他在该讲稿中比较注重尼采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和《不合时宜的沉思》两本著作,并认为尼采是一位提倡个性自由,反对物质主义的文化批评家。随后,齐格勒在《十九世纪德意志思想和社会运动》一书中,认为尼采的文化批判是促进文学艺术天才的产生。1907年,齐美尔《叔本华与尼采》一书试图论述尼采学说中具有原创性的和对精神文化具有本质性的内核。在所有研究尼采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海德格尔所著的两卷本《尼采》,该书对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将尼采视为一位形而上学的思想家。海德格尔还认为,从现代形而上学的历史看,尼采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极端的主体形而上学,建立了最后一个“权利意志”为核心的形而上学体系,把西方形而上学带向了完整,这也意味着另一种开端性存在“思想”的肇始。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尼采:其人其说》从生存哲学的角度对尼采哲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有许多的结论已超出尼采本人的思想范围内,意在澄清各代人接受尼采思想时所产生的歧义,这是本书区别于其他研究尼采著作的独特之处。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尼采并没有以往形而上学意义上的那种绝对客观,尼采的思想并不在于任何理论、任何学说之中,他的理论学说都是他论述存在的界限内的一种尝试。

美国学者罗伯特·所罗门从伦理学和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著写了《与尼采一起生活》,他将尼采的非道德主义作为阐释重点。他认为尼采通过对道德的批判提升的是现代道德哲学的精神气质和现代人的品性才华。这样一种评析出于激发现代的人们进行自我反思与超越,将人们导向一种丰富快乐高雅的内在生活。

在对尼采思想的研究中后现代主义有着比较大的作用和影响,他们大都不赞同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释,认为尼采不是西方文明的建设者、等级秩序的捍卫者,而是一位颠覆了西方文明,肯定差异性的思想家,他们甚至将尼采更多地视为一位风格奇特的文学家。在他们看来,尼采思想中更多的是否定、“解构”,而没有什么肯定或者建设性的东西。比如,福柯认为尼采颠覆了西方传统长期形成的解释方法,不再像以往一样寻找“本质”“主体”或者“真理”。他在《尼采、谱系学、历史》一文中认为尼采是通过一种谱系学的历史方法来解释道德,他尝试说明尼采晚期倾向于寻找一种历史差异。总之,在福柯看来尼采更多的是一位谱系学家、历史学家,而不是一位形而上学家。同福柯一样,德里达也不同意海德格尔关于尼采是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的评价,他认为尼采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彻底的“结构”实践。在德里达看来,尼采的思想都是一种反形而上学的语言游戏或者说思想实践,在尼采的思想中没有艺术形而上学。1962年,德勒兹发表的《尼采与哲学》在20世纪到达了尼采研究的巅峰,德勒兹的观点与上述两位相似。该书除了分析尼采哲学,还包含着深刻地论述。在讨论尼采艺术和哲学关系时,德勒兹认为艺术可以刺激强力意志,从而激发人的意愿。除此之外,艺术会制作假象,为谎言披上神圣的外衣。这正由于艺术就来源于强力意志,而艺术又增强了强力意志,在这里可以窥探出尼采哲学的精髓。

除了以上几位著名的大家之外,关于尼采形而上学的定位,当今学者也是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尼采有形而上的主张,除了海德格尔之外,还有考夫曼、沙赫特、海勒等人。另外,如后现代主义一样认为尼采思想中并没有形而上学,主张以非形而上学的方式解读尼采的主要在文学中占主导地位,他们一般否认尼采有一个系统的形而上学,也常常否认他根本没有做出任何积极的形而上的主张。如安塞尔·皮尔逊认为尼采试图克服形而上学。波尔纳认为,在尼采的大部分著作中,尼采信奉“形而上學差异论”,这是一种反形而上学观点,在他看来大多数形而上学的争论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埃姆登、希梅尔曼等人也持这种观点,他们都认为尼采反对形而上学。他们对尼采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多数就与自己研究相关联的尼采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布莱恩·雷特尔《现实是可怕的》(The Truth Is Terrible)这一文章借以尼采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对道德的批判有助于恢复对生活的情感依恋这一理论主张。杰弗里·丘奇《尼采论模范生活之美》(Nietzsche on the Beauty of Exemplary Lives)中,他针对文献中出现了关于尼采“存在的审美正当性”本质的分歧,论述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这种分歧源于一个常见但错误的假设,通过相关论证,作者展示了如何克服学术争论,并提出建议。《审美形而上学》这篇学术论文,作者探讨了西方美学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但它论述的重点在于印度美学,这似乎也说明了探讨二者间的关系不是西方美学的专利,它应是美学学科的应有之义。

由此可见,国外对于尼采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从尼采的思想中汲取养料以浇筑自己的理论观点,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思想做出了不同的解读,以至于研究“尼采”而不仅仅是代表对尼采本人思想的研究,而是在进行自己的文章论述。因此,国外研究少以针对尼采艺术形而上学思想本身或文本本身进行研究解读。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尼采就是这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尼采去世以来,中国掀起了大概三次“尼采热”,分别是“五四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及80年代。总体上看这三次“尼采热”大都并不是为理解尼采而专门对尼采进行深入研究,大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但这几次“尼采热”却为尼采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尼采研究愈发倾向客观学术,与此同时,大量尼采的相关资料被翻译过来,尼采研究渐入正轨。

周国平为尼采思想在国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周国平也是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尼采研究学者,《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文热切肯定了尼采的著作,对尼采做出了全面的解读和阐释,由此开启了一个尼采研究的新局面。台湾学者陈鼓应也对尼采思想进行了研究,并在《悲剧哲学家尼采》中给予了尼采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尼采哲学不同于从西方传统本体论、认识论去探究世界本源的哲学,尼采更为看重人的价值及人的存在问题,肯定了尼采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孙周兴教授在《未来哲学序曲:尼采与后形而上学》一书中道出了尼采思想的要义。他认为尼采不仅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传统的激进批判者,更是一位关怀当下,指向未来的大哲。余虹在《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中从艺术的角度对尼采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尼采的艺术是“生命形而上学的”、尼采的审美主义也是生命主义的,他的美学是生命学,而不是与理性学对立的感性学。

杨恒达的《尼采美学思想》一书系统评述了尼采关于美、美学、美感、艺术等重要观点。他认为,尼采以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为基础,用反传统的方式建立了一套美学思想体系。他还认为尼采的美学观点十分重视艺术与现实的观点,重视艺术在现实人生的作用。何兰芳在《古典的再生:论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一书从艺术形而上学的角度,梳理了尼采艺术形而上学思想的内在线索和主要观点。进而认为,比起真理和道德,艺术更为根本,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也更为本真。

陈奇佳的《尼采形而上学批判问题》一书,讨论了尼采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问题,认为尼采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来批判人们的人文立场并改造各种宗教学说,研究了以希腊狄奥尼索斯文化现象为底色的艺术形而上学,通过分析研究全面梳理了尼采的传统形而上学批判问题。《论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一文中,陈奇佳指出尼采始终试图以艺术为基础建立其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吴增定教授的《尼采与柏拉图主义》一书认为柏拉图主义虛构的形而上学世界是强加在生命之上的谎言,是对生命本身的复仇,而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学说则重新肯定了生命自身的正当性,从超验的囚笼中把生命释放出来。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一书把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做了自己的总结,并分析了尼采的反形而上学。然而,周国平教授认为尼采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新的阐释角度不能完全摆脱形而上学语言的束缚,认为尼采形而上学批判与重建之间存在着矛盾,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根源于形而上学本性的矛盾。王岩《论尼采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重建》一文讨论了尼采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重建,还分析了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最后介绍了尼采试图通过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以及超人学说来重塑形而上学。

冯学勤的《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一书从美学的角度对尼采晚期思想反形而上学的倾向进行了介绍,他认为尼采前期的“审美形而上学”以及中晚期的权力意志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然而尼采晚期确有反形而上学的异质性,而谱系学正是这种异质性的体现。借助谱系学,尼采批判了审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审美活动忘记了它自身的谱系来源,谱系学则成为美学恢复了关于身体来源的记忆,尼采因此也成了开启美学“身体转向”的第一人。蒋道新《尼采反形而上学思想研究》一文,梳理了尼采反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和他的立足点。他认为尼采对以柏拉图主义为标志的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因为这种形而上学给生命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生命颓废。他还认为尼采是将自己的生命作为自己反形而上学的根据。郭旭东《一个反形而上学家的“自我批判”》一文,论述了尼采思想的前后期转变主要体现在其从“形而上学”向“反形而上学”的转向。

综上,可看出国内学者对于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研究成果颇丰,如从艺术形而上学的建构,或者结合现实,作为一种解救人生的方式,或者探析尼采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问题等。通过资料的整理梳理,不难看出国内对于尼采艺术形而上思想各方面的研究都较为成熟,但关于尼采的后期思想转变-反形而上学思想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三、结语

如上所述,国外研究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的思想家大都是借助尼采而阐发自己的理论思想,并对尼采思想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深刻阐释,因而,人们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尼采思想研究,这些著作资料无疑是大家研究尼采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国内研究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的著作与论文,也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尼采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与介绍。但是,不论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对尼采形而上学的定位有着不同的看法,尼采在传统形而上学到其重建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矛盾,以至于尼采思想有着前后期的明显转变。总而言之,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的种种研究已经较为全面系统,但就像尼采本人前后思想所存在矛盾一样,艺术形而上学是否真的存在,针对尼采的反形而上学思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尼采.悲剧的诞生[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楚图南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3]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上、下卷)[M].林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海德格尔.尼采(全两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9]吕东.对生命的否定:重估叔本华对早期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的影响[J].文艺理论研究,2018,38(2):207-216.

[10]余虹.艺术:无神世界的生命存在——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与现代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5,(4):141-153.

[11]陈奇佳.论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J].江海学刊,2007,

(2):205-209.

[12]陈奇佳.走向命运的星辰——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3.

[13]冯学勤.抛弃审美形而上学:倒退还是进步——就尼采晚年思想转变与王元骧先生商榷[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3):29-35.

[14]大石昌史,梁艷萍,黄凤琴.尼采的艺术的“形而上学”与“生理学”——围绕“狄奥尼索斯式”之物[J].中国美学研究,2017,(1):281-292.

[15]冯学勤.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论尼采美学思想中的反形而上学维度[D].北京师范大学,2009.

[16]吴增定.尼采与悲剧—— 《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3-29.

[17]何兰芳.罪感的起源与生命的解放——尼采对希腊悲剧精神与基督教原罪意识的比较剖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2):52-58.

[18]耿艳雪.尼采审美形而上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9]牛利利.艺术作为隐喻[D].兰州大学,2017.

[20]Leiter,Brian.“The Truth Is Terrible.”Journal of Nietzsche Studies 49,no.2(2018):151-73.

[21]Church,Jeffrey.“The Aesthetic Justification of Existence:Nietzsche on the Beauty of Exemplary Lives.”Journal of Nietzsche Studies 46,no.3(2015):289-307.

猜你喜欢
尼采研究综述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不再羞于自己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