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24-04-27 11:12赵傲扬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传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傲扬

【摘要】河南省非物质文化外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本文通过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出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基于传播学理论的视角提出河南非遗文化传播应从明确传播目标、注重受众体验、丰富传播媒介和样态方面入手,以期促进传播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10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32

一、引言

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河南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地方特色突出。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对外传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能够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关注度。对外传播和外宣翻译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跨越区域、语言和文化的交际传播活动。因此,传播好河南非遗文化既能帮助更多人了解河南非遗文化,又能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本文在传播学理论指导下对河南非遗外宣翻译进行分析,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优化河南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措施,以期对河南非遗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二、河南非遗外宣翻译概况

(一) 河南非遗外宣的重要性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延续的必然选择。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指示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非遗传播力度的需要,这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重要性已进一步提升。河南位于千里中原腹地,有着千年黄河文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品类繁多。近年来,河南省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遗的外宣对于其存续、保护、发展及交流和研究都十分重要。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135个,位居全国前列,省级非遗项目1030个,居全国第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对非遗项目配以图文并茂的介绍,但却缺少英文注释及简介,大大削弱了河南非遗“走出去”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做好河南非遗的外宣工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河南非遗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二)河南非遗外宣现状及问题

1.外宣资料匮乏

截止到目前,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主题检索,可得到相关文献共370篇,然而其研究内容多数为河南非遗的传承、保护、创新等,涉及到非遗外宣翻译的较少。由此可见,目前河南非遗已受到一定重视,但其外宣、外宣翻译等方面所受关注度仍欠缺。

此外,在宣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中,配有外文翻译或形成双语对照的极少。例如,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2022年发布了“河南非遗这十年”宣传报,用一张图来介绍河南非遗十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包括该领域重大战略措施、取得的喜人成绩等,直观展现出河南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的努力及成效。然而,画报中只有中文介绍,未配外文译文。随着近几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抖音、微博、快手等传播平台积累了大量用户,并推出了适用于海外用户的国际版本。然而,在这几个平台搜索后发现同样的问题存在,如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虽然在抖音平台开设了官方账号“河南非遗”并发布了一些制作精美的视频介绍河南非遗项目,但并未设置英文讲解,而在微博平台则搜索不到有效的官方账号。这些现象说明河南非遗在外宣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针对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国内用户,海外用户想要了解河南非遗文化时则缺少了解渠道,阻碍了其对外传播。

2.现有译介质量参差不齐

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主体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人物,对传播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不仅需要对传播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加工、处理,同时还担任传播内容“把关人”的角色,负责对非遗信息进行审查与合理过滤,保证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河南非遗文化极具地域特色,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在翻译时对译者的翻译水平、文化素养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在检索现有河南非遗外宣文本后,笔者发现如下问题:

(1)文化专有项翻译不规范

文化专有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统一,而在对有限的英译文本搜索查证后,可以发现目前河南非遗可检索到的译文中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存在多种版本,如洛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唐三彩,《河南省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参考(试行)》规范唐三彩的英译为“Tri 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而《洛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简介》显示的唐三彩译文则为Tang 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又如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太极拳的英译,中国文化网英文版页面中有篇介绍太极拳的文章标题为“Tai Chi”,正文则通篇选用Taijiquan为英译,前后不一,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甚至使读者一头雾水。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不统一、不规范会导致海外读者在阅读相关资料时产生误会,不利于河南非遗文化的对外推广。

(2)译文介绍深度不足

河南省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其特殊性和地域性,在翻译时需要考虑目标受众对源语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接受能力,这样才能最大化展示河南非遗文化独有的魅力。

现有译文存在对相关联文化背景介绍不足的现象,如在一篇介绍河洛大鼓的外宣文章中写道:“Heluo Drum is a folk opera popular in Luoyang,the history of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实际上,河洛大鼓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后在20世纪初,洛阳琴书和“单大鼓”结合,并从“河南坠子”中吸收了一些曲调,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方曲种——河洛大鼓,其唱腔较之于其他传统剧种质朴流畅,便于叙事和抒情。忽视对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可能会导致读者不能够全面了解非遗文化,形成错误认知,只对河南非遗文化形成表层认知。

(3)译文存在错译、漏译、过度直译等现象

在一篇用中英双语介绍洛阳国家级非遗项目洛阳牡丹花会的外宣文章中写道:“With the increasing need for better flower t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number of Luoyang peony reaches 23 million,with more than 980 varieties.”译文虽然能够体现出洛阳牡丹现有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却漏译了中文文本中提到的花后“魏紫”“玉板白”“潜溪绯”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牡丹花种类,不能完全展现出洛阳牡丹花会的魅力。

此外,关于河南非遗英译本,多数译文都以直译为主,忽视了目标语受众的接受程度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如河南的传统曲艺项目“河南坠子”被译为“Henan Zhuizi”,“Zhuizi”即坠子,是一种演奏方式,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并不好明白。再如“洛阳水席”的英译名为“Water Banquet”,将水直译为“water”,忽视了“water”在英文中仅指无色无味的水,而非洛阳水席“汤汤水水”的意思。过度的直译会降低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会使读者丧失阅读期待。

3.国际关注度不足

较之于其在国内的传播力度,河南非遗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度仍需提升。笔者在网上搜索时发现,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国际上对于河南非遗文化的关注度都较低,可检索到的海外媒体介绍河南非遗的文章多与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有零散文章对龙门石窟、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介绍,但篇幅较少。这说明国际社会对河南非遗文化认同感仍需提升,对河南非遗的需求较少且集中在几个流传度较高的项目上,广度有所欠缺。

三、传播学与河南非遗外宣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早期人物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信息传播过程中著名的“5W”模式,即传播主体(who),传播内容(says what),传播途径(in which channel),传播受众(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后理查德·布雷多克沿用并丰富了拉斯韦尔的5W传播思路,于1958年增加了传播环境(what environment)与傳播动机(what aim)两部分,扩展为7W模式,丰富了传播环节和要素。

翻译是一个译者将源语文本中的信息通过加工处理转换成目标受众可理解的文字符号并传递出去的过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传播现象,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其落脚点是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再现非遗文化的魅力。要想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译者在进行非遗文化外译时就应该遵循传播学的规律。传播理论和外宣翻译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为外宣翻译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理论支撑,对拓宽和深入外宣翻译研究和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四、传播学视域下河南非遗外宣翻译策略探究

(一)明确传播动机

非遗文化的外译旨在更好传播我国世代相传的文明精华,将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外宣翻译要有所针对,明确目标受众。针对性是对外宣传工作的灵魂,是决定对外宣传成败的核心问题。在进行河南本地非遗外宣时,应首先明确其动机是促进河南非遗更好的传播。只有明确出发点,才能以此改进外宣策略,从而帮助河南非遗资源对内得以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对外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推动塑造更好的国际形象。

(二)以受众为中心

传播学代表人物拉斯韦尔的“5W”理论认为,传播效果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而其他4个要素则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基于这个观点,要想做好非遗文化外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尽可能取得目标受众的认同以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能动的个体”,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的选择具有主观能动性而非被动接受,受众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介,受众也掌握着媒体的使用权和控制权。因此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受众的研究,重视对受众的需求研究,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河南非遗文化的外宣要想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就要重视受众的文化认同。如果传播的非遗信息不符合受众的心理期待和文化需求,会大大影响传播效果。河南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受众是海外读者,在传播过程中需考虑文化差异,由于海外读者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与中国人差距较大,他们对同类型信息的接受偏好和习惯的信息呈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在河南非物质文化中,有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名称,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而这些名称的翻译多采用了音译的翻译策略,例如“河图洛书”的英译为“Hetu Luoshu”,“大平调”的英译为“Dapingdiao”,这种翻译策略虽保留了河南的文化特色,却忽视了受众在文化认同方面的障碍,没有对文化背景进行解释,难以达到理想的非遗文化传播效果。外宣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在翻译时对于具有本土特色的词语需要进行一定的背景解释。因此,在翻译河南非遗文化时需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选择接受程度较高的传播内容,采取正确的传播形式和策略,优化传播效果。

(三)多元化传播途径

加拿大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即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从这个角度来说,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如果不能选择正确的传播媒介,传播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如今,信息技术尤其是5G技术日益普及,信息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单靠纸媒等传统媒介形式已无法满足大众获取信息的需求。相较于在传统媒体时代读者只能单向接收信息,数字媒介具有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此背景下,河南非遗传播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现非遗资源跨时空、跨媒介的数字化转型。然而,目前河南非遗的数字化传播还存在一些局限,例如可检索到的官方数字非遗平台如“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河南非遗”微信公众号等传播的信息数量不少,但数字技术的应用水平仍有待提升。此外,有些传播平台虽借助图片、影像等传播非遗信息,但存在读者意见得不到沟通、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本质上仍把数字媒体当作传统媒体来使用,忽视了数字媒体的互动性等独特优势。

河南非遗的传播要找准合适的切入点,选择符合当代人生活习惯的传播方式,合理利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介,通过数字媒体将河南非遗的精神内核传播出来,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其熏陶。参考2019年在海外爆火的博主李子柒,她用短视频的形式展示出中国特色文化和美食,表达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活理念,深受海外受众喜爱,河南省非遗文化的传播主体也可以充分利用CGTN频道、Twitter、YouTube、Tiktok、Snapchat等海外用户使用较多的平台展示本土非遗成果。同时,也应早日建设官方的河南省非遗文化国际网站,完善河南省非遗对外译介资料,多途径、全方位对河南非遗文化进行宣传,帮助其更好走向国际舞台。

五、结语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对外传播对于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河南非遗文化的外宣情况,并结合传播学5W要素,从传播目的、传播受众、传播途径方面等方面探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提升空间,以期对河南非遗文化的外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助推其走向国际舞台。

参考文献:

[1]聂云霞,黄文琼.全媒体多维语境下档案信息传播策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8,(4):64-69.

[2]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55.

[3]杜敏.從传播学视角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翻译策略——以河南非遗名称为例[J].海外英语,2019,(09):121-122.

[4]翟树耀.对外宣传与英语写作[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174.

[5]胡庆洪,文军.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2016,(2):43-46.

[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2.

[7]刘炜.传播学理论下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5):69-73.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传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从外宣翻译视角谈中药说明书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