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

2024-04-27 11:12陈田芊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摘要】《青铜葵花》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有别于一般的文学翻译,儿童文学翻译有其特殊的要求,强调译者应尽量“隐身”,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对陌生化程度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本文以《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个案,梳理剖析其中陌生化翻译的问题,为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中陌生化翻译策略的运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陌生化翻译策略;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10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33

《青铜葵花》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五七干校”时期,江南水乡农村“大麦地”中的一对无血缘关系的兄妹“青铜”和“葵花”之间的快乐与苦难的故事。该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印刷已超过100次,屡获大奖,其版权输出至多个国家。其英译本的译者是英国译者汪海岚,2015年,《青铜葵花》英译本在美国出版,2017年,另一个版本又在美国出版[3]。这两个版本都在英语世界广受好评,其译者更是凭此书获得“马什儿童文学翻译奖”,可谓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典范。

从俄国形式主义的观点出发来看,陌生化性是文学艺术语言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最为核心且重要的内在特征[8]63。翻译文学也是文学语言,是一种文学再创造,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因此,翻译文学作品也应具有陌生化的特征[4]189。译者在翻译时应当采取陌生化翻译策略。所谓陌生化翻译策略是指在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与目标语言文本相和谐的基础上,译者通过对源语中陌生化成分在目的语中进行保留或者主动在目的语文本中使用外来性来表达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本的差异性,进行再创造,使得目标语言文本给人一种陌生且新鲜的感觉,让审美主体的注意时间和感知难度被延长,使得目的语文本受众对源语文本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1]。

有别于普通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有其特殊的关注点。同样,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在异质文化问题上,从语言方面来看,儿童阶段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学习的初始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会被语言中不通顺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所阻碍。从心理来看,在语言能力学习的初始阶段,儿童的思维也尚处于一种完全不成熟的状态,此时如果在文本中传达了过多附带有异质文化因素的东西,使儿童读者难以理解,儿童读者则会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情绪[5]。因此,陌生化问题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和关注点。

那么,作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典范,在《青铜葵花》英译本中,哪些陌生化翻译策略被译者采用,其陌生化翻译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本文将以《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个案,梳理剖析上述问题,探究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

一、陌生化与陌生化翻译策略

“陌生化”是一个文学术语,是20世纪俄罗斯形式主义学派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意为“使之陌生”,即通过“复杂化”和“难化”来延长审美主体的感知,强调文本的“新奇性”。因此,陌生化的产生即伴随着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文学和所有非文学之间相比较的區别通过文学性凸显出来[8]63。文学性只能在纯粹的文本世界中去寻找[7],而艺术形式的陌生化则是文学性的表现途径,作品的文学性通过陌生化的手法表现出来。

翻译研究在对陌生化性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和理解,这些应用和理解程度有所不同[1],主要可以分为较为保守的和较为积极的两种论述。较为保守的论述即为译者通过对源语中陌生化成分在目的语中进行保留,将源于文本的陌生化手段再现于目的语文本中[2],这是一种被动的转换。较为积极的论述则认为,利用陌生化手段进行对目标语言的文本,即译文进行一些再创造来传达出源语文本和目标语言文本不同的特点。这两种不太相同的论述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提及“陌生化”都采用的是它原本的概念。然而,翻译文学不同于普通文学,翻译本身有其限度,且面临着文化、诗学等多重挑战,这就决定了翻译中的陌生化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1]。

基于这一问题,陈琳2010年在《论陌生化翻译》一文中给予了陌生化翻译尝试性的定义。陌生化翻译中陌生化概念有别于原本的“陌生化”,陈琳将陌生化翻译定义为一种翻译策略,在此定义中,陌生化翻译的对象包括翻译选材和翻译修辞,表现形式则是异域化(alienization)和混杂化(hybridization)。

二、《青铜葵花》英译本中陌生化翻译策略考察

基于上述定义中陌生化翻译涉及的对象以及表现形式,本文在分析《青铜葵花》英译本中的陌生化翻译时,将针对其陌生化的对象在不同形式中的表现展开讨论。

(一)异域化(alienization)

陌生化翻译中的异域性是指源语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异域化则是指对这种差异性的保留与追求。这让审美主体,即目标语言文本的读者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体验新的知识和新奇的文化,体验到一种陌生化的感觉和效果[1]。《青铜葵花》语言质朴秀美,熟语、俗语、方言词琳琅满目,与西方儿童文学迥异的意向比比皆是。形象化和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语言是其非常明显的特征,纵观全文几乎每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形象语言,体现着强烈的江南水乡特色。译者在翻译时尽量保留了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使得源文本的异域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翻译选材的异域化

乡土主题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主题[6],曹文轩的作品是中国乡土主题儿童文学的典型代表。曹文轩成长于江苏省盐城市著名的水网地区。他本人曾描述:“那里到处是河,家家户户都住在水边上,所有的村子也都建在水边上,开门见水,满眼是水,到了雨季,常常是白水茫茫。”他人生的前二十年就在这里度过。家乡的风物人情赋予了他作品浓厚的水乡文化,他的大部分作品,如《草房子》《细米》等都是以家乡作为背景,具有厚重的家乡印记。《青铜葵花》也不例外,它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五七干校”时期,故事发生的地点设定在江南水乡农村“大麦地”。

事实上,乡土主题非常普遍,在目的语文化中也屡见不鲜。福克纳,马克·吐温以及哈代等著名作家作家都曾以自己的家乡作为背景,书写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作品。然而,曹文轩的作品讲述的是江南水乡农村的故事,使用的是中国的乡土语言,此主题与目的语语言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对于作为审美主体的目的语读者来说,《青铜葵花》这部作品主题极富异域性。

2.翻译修辞的异域化

例1 ST:那个村庄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大麦地。

TT:A village with a lovely name:Damaidi,which means “the barleylands”.

“大麦地”是《青铜葵花》中主人公所生活的村庄,是小说中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barley”意为“大麦”,“barleyland”在字典中并没有明确释义,应为一合成词,意为“大麦生长的地方”。译者在翻译“大麦地”这个地名时并未直接翻译“大麦地”的意思,而是选择先用拼音进行音译,而后对其含义进行解释说明。用拼音进行音译的地名“Damaidi”与目的语文化中的地名有较大差异,给予審美主体新奇陌生之感,引起审美主体注意,可被视作异域化的表现形式。

例2 ST:看水渠里的青蛙,看河边芦叶上的“纺纱娘”。

TT:They would go to look at the frogs in ditches,at the “weaver girls”——the grasshoppers in the reeds by the river.

“纺纱娘”是一种昆虫,也叫草蜢虫。因其发出的声音犹如纺车转动而在我国得名“纺纱娘”。“纺纱娘”是一种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都有的昆虫,本无特别之处。但译者在英译之时没有选择将其直接替代成目的语文化中相应的词语“grasshopper”,而是先将“纺纱娘”字对字的翻译为“weaver girls”,随后再对其含义进行解释说明,同样是一种异域化的表现形式。译者对两种文化的差异予以保留,给予了目的语读者新奇陌生之感,使得源文本的异域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混杂化(hybridization)

混杂化这一表现形式在陌生化翻译中指的是将源语文本的特点与目的语的特点相互杂糅[1]。诗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这里所说的诗学即源语社会和目的语社会的文学创作的主流规范,即主流诗学。混杂化是陌生化翻译策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并不是每种出现在源文本中的语言都能通过异域化的形式处理,故而,当遇到不能进行“异域化”处理的情况时,可以选择使用“混杂化”的手法。在《青铜葵花》中,也存在一些混杂化的处理方式。

1.称呼语的翻译

例3 ST:青铜的奶奶走得慢一些,牛会不时地停下来等她。

TT:Bronzes grandmother,Nainai,walked slowly,and every often the buffalo stooped to wait for her.

“奶奶”在源语中是对父亲的母亲的称呼,在目的语中有其对应词“grandmother”。然而在此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并非简单地直接用“grandmother”来替代“奶奶”。译者在进行替代之后,又对“奶奶”一词进行了拼音音译,译为“Nainai”。先书写“grandmother”,而后使用拼音形式书写“Nainai”这是一种既有源语文本诗学特征,又有目的语文本诗学特征的混杂书写方式。

2.俗语的翻译

例4 ST:各班都通知到了,校园立即沸腾成一锅粥。

TT:The news was announced in all the classes,and soon the school was bubbling with excitement,like rice porridge bubbling in the pan.

此句是《青铜葵花》第四章中出现的一句话。描写的是同学们得知油麻地镇上照相馆的刘瘸子要来学校为大家照相时的场景,因为对于大麦地的孩子们来说,照相是一件略显奢侈又值得期待的事情,所以同学们都非常兴奋。作者在此处用“沸腾成一锅粥”来形容当时的校园。“沸腾成一锅粥”是源语文化中常用的俗语,粥锅沸腾时到处冒泡,噗噗乱响,形容人声嘈杂,秩序混乱。译者在对此处进行翻译时并未直接进行字对字的直译,而是先将其意译为目的语文化中形容兴奋的常用表达,随后再对“沸腾成一锅粥”的具体场景补充解释,这样既使目的语读者充分理解此俗语的意思,又保留了异域化的表达。“bubbling with excitement,like rice porridge bubbling in the pan”,这样的表达既非源语文化中的主流诗学,也非目的语文化中的主流诗学,是混杂化的表现形式。

三、《青铜葵花》英译本中陌生化翻译的特点

陌生化翻译是对选材和修辞进行陌生化,其表现形式则是异域化和混杂化。基于上述概念,对《青铜葵花》英译本的考察可以表明,《青铜葵花》英译本采用了陌生化翻译策略。《青铜葵花》英译本中的陌生化翻译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特点:

1.用词较为简单易懂。译者在翻译文本中所用词汇都是一些较为基础的词汇,最明显的体现即为拼音的使用。译者在处理“大麦地”“奶奶”这些词汇时都首先选择了音译,简单易懂。使用音译后再加上解释说明的手法能较好地保留源语文本的特色,突出其异域感,给予目标读者新鲜感和陌生感。

2.附带充分的解释说明。在上文所述的陌生化翻译表现中可以看出,无论作者选择通过何种翻译方法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其后都附有解释说明,用最为简单易懂的语言来描述此处的含义。如:“bubbling with excitement,like rice porridge bubbling in the pan”,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意义的充分表达,又能防止给目的语的特定读者,即儿童读者造成困惑。

儿童文学作为有别于普通文学作品的特殊文学,在翻译陌生化程度的把握问题上也应有其特殊的要求和标准。徐德荣(2004)曾在《儿童文学翻译刍议》一文中谈到过儿童文学翻译中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异质文化的问题。文化因素的传递是翻译中的一个本质议题,儿童文学翻译中也应关注文化的传递问题。从语言角度来看,儿童阶段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学习的初始阶段,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会被文本中不通顺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所阻碍。从心理来看,在语言能力学习的初始阶段,儿童的思维也处于一种完全不成熟的状态,此时如果在文本中传达了过多附带有异质文化因素的东西,使人难以理解,儿童则会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情绪。因此,译者在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可以对其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一定的留存,但应该以通顺,不使得审美主体,即儿童读者感到难以理解为标准,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翻译陌生化的程度问题其实就是异质文化传递的程度把握问题。换句话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陌生化也应遵循上述论述,即为,以通顺易懂为标准。翻译陌生化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应在不使得儿童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的基础上,并保证语言通顺易懂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保证源语文本异域性的传递。

《青铜葵花》是一部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儿童文学翻译作品,《青铜葵花》英译本中的陌生化翻译与徐德荣所谈的儿童文学翻译中异质文化的传递问题是基本相一致的。译者在处理陌生化的内容时一直致力于将其控制在易于目的语儿童读者理解,不使目的语儿童读者感到困惑的状态中,使得译文在保留源文本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四、结语

《青铜葵花》英译本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典范,本文考察了在《青铜葵花》英译本中,哪些陌生化翻译策略被译者采用,其陌生化翻译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问题,并对《青铜葵花》英译本中陌生化翻译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中陌生化翻译策略的使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促进中国儿童文学更好地“走出去”,将中国儿童文学推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31):13-20+95.

[2]陈琳,张春柏.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91-99.

[3]陈向红,徐柳娟.曹文轩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以《青铜葵花》为例[J].外语与翻译,2019,(26).

[4]孙会军.普遍与差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5]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6):

35-38.

[6]徐德榮,范雅雯.乡土语言与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风格再造——以曹文轩作品《青铜葵花》的翻译为例[J].外语教学,2020,(41):93-98.

[7]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61-66.

[8]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陈田芊,广西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