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耒部字看传统农耕方式与农耕民俗

2024-04-27 11:12李皓茹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摘要】农耕文化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结晶,它亘古长青,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记录着农耕文化的演变,其中,耒部字涉及农具或者跟土地直接相关的事物名称,包含了对于农耕文化重要元素的描述与表达。本文从传统的农耕方式和农耕民俗入手,以耒部字为依据,探求农耕文化与汉字形体演变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耒部字;农耕方式;农耕民俗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11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35

一、前言

从古至今,农业是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基本支撑。农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包含了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业生产工具、作物品种、农田系统、道路仓库等构成的农业生产系统,还包括农业生产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如宗教信仰、饮食、服饰、民俗、民间艺术等”,由此可得,农耕文化不仅存在于人类的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也渗透到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

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宝贵经验的集大成。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创造了一系列象形文字,在进行农作业务的同时,他们以此来记录他们的农耕生活,传承农耕知识和经验,这种相互关系促进了汉字的演變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汉字的基本构造,并通过不断地简化和抽象,形成了汉字的现代形态。

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耒部字早已屡见不鲜,因为“耒”象征着农具中的犁头,所以该部字常常与农具相关,如耜、耙、耨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农具,主要用于耕作、平整土地和除草等农田操作,相应地,耒部字也与耕作方式有关。另外,“耒”在农耕民俗活动中常常被用作象征性的道具,彰显农耕文化和农民劳动的精神内涵。总的来说,耒部字在传统的农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农耕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从耒部字看传统农耕方式

“耒”是一种耕作的工具,其主要功能就是在播种时期,用坚韧的树枝铲土,可以使土地变得松软。人们在为其相关的农具或农耕方法造字时,常常以“耒”为构字的基础部件,如“耙”“耓”“耦”“耤”“耨”等字,这些字通过耒部的形状和结构,传达了与农耕相关的概念和意义。随着本字的演变,“耒”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并对农具与农耕方式的命名等产生影响。

(一)耜耕

随着耒耜的普遍应用,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耒耜作为一种高效的农具,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的耕作方式。

“耒”的来源可以追溯至“神农创耒”的传说,相传炎帝尝百草,实践得出了五谷种植技术,之后面对土块板结的局面,研究得出木棍橇土之法,通过挖掘使土地变得松软,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说文解字》中对“耒”字的解释为:“耒,手耕曲木也。从木推丯,古者垂作耒耜,以振民也。”“耒”字作为汉字的一个部首,由它组成的字均与农具和农作有关,所以在《说文解字》中:“凡耒之属皆从耒。”书中所记耒部字一共有七种,其中分别是:耒、耕、耦、耤、   、   、耡。

“耒”的金文字形为  ,从其外形看,它是一种带有两个分杈的木棒,类似犁头,用手握住木棒可以松土。《周易·系辞》中写道:“揉木为耒。”说文小篆的字形是:  ,以之前的手形变换为三斜横,将“耒”字原来的分叉之处变为木。楷书写作  。

“耜”的异体字很多,如“枱、?、梩、耛、鈶”等,《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耒端木也。”从“耜”字溯源,研究者一般认为,“耜”最原始是近似树叶的片状木制、石制工具,其之后的材质也衍生到骨制、蚌制和金属制。《释名·释用器》:“耜,似也,似齿之断物也”,描述了“耜”的形状及作用,既可以用来刮削、分割,又可以用来挖掘。因此,“耜”的运用表明人们已经脱离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不管是在古书中还是在生活中,“耒耜”作为古代耕种的主要农具,二字经常一起出现,常用来表示各种农具的总称,这也可以看出二者间的密切关系。从字形上讲,今“耜”字部首为耒;从农具部件上看,通常解释“耒”是上端的柄,“耜”是下端起土的部分。《周易·系辞》是最早记载古人发明耒耜的文献:“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和“耜”的差别也体现在制作方法的不同,这要从“斫”字和“揉”字的意义说起,可以得出的是两个都是起土的工具,但是耜的起土效果要比耒好。徐中舒先生的《耒耜考》(1983)中也提到耒与耜是两种不同的农具,耒为仿效树枝式的农具,耜为仿效木棒式的农具,文中还对耒耜并称的由来、耒耜的形制和作用等进行了说明。

(二)耙田

近现代社会中,“耙”是一种简单的老式农具,由一根水平的圆木上附着一排扁平的尖齿(金属或木材制成),再加上一个长柄组成,其作用是使地面平整,将地面上的物体聚集或散开。同时经过现代机械的改造,为耙地所用的作业机种类颇多,有圆盘耙、弹簧耙、钉齿耙、回转耕耘器、刀耙等。

耙田指翻耕旱地、稻田等,通过深翻浅耕去平整地面和松土保墒,使土地更适用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为下一步耕种打基础。《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耙”字,有形似的“杷、钯、?”三字,其意思也有所区别,其中,“杷”的意思是收麦器;“钯”释义为兵车;“?”的解释是?属。可以发现,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形状多齿,这也是之后大都用“耙”字统称的原因之一。

耙田的方式除了原始的牛耕,还可以运用耦耕的方式去耙田。耦耕出现于夏代,至西周普遍使用。耦耕经常在海拔较高,依山就势的小块梯田中使用,由于陡峭和狭窄,牛和机械上山下山不好操作,在田中转弯困难,所以形成了耦耕的耕种方式。

“耦”,从耒,禺声。《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耦,耒广五寸为伐,二伐为耦。”《周礼·考工记·匠人》进行了更精确的解释:“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晋代的杜预注为:“二人为耦。”意思为二人并肩耕地,之后引申为婚配、配偶义。《诗经·周颂》中记载:“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论语·微子》也提到了耦耕的农耕方式:“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耦耕有助于土地的松土和整平,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质地,促进植物生长。

(三)水耨

《说文解字》中没有记录耒部的“耨”字,有木部“槈”字的解释:“薅器也,从木辱聲。”在《康熙字典》中提道:“本作槈,今文作耨。”

“耨”字由耒、辰、寸组成,“耒”为翻土的工具,“寸”即用手操作,其中的“辰”是“蜃”的本字,意为蛤蚌之类的软体动物。《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雉入海,化为蜃。”大意是野鸡之类的大鸟进入海中,就变成了大蛤蜊,此说法可能是由于二者颜色相似。《说文解字注》对“蜃”的解释是大蛤,《国语·晋语》注:“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类也。”根据《淮南子·汜论训》:“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大致意思是经过不断打磨蛤蚌的外壳,使之可以成为除草的农具。

自古也有“火耕水耨”的耕种方式,《晋书食货志》:“诸欲修水田者,皆以火耕水耨为便。”《吕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指在播种之前,先用火烧掉田间的野草,然后进行播种,等到禾苗长出七八寸之后,将少量与禾苗长势高度差不多的拔掉,再将水灌入田间,闷死较低的野草。这样不仅浇灌了禾苗,去除野草,同时腐烂的野草也成了肥料。

(四)耧播

耧播,今也称为“耩地”,“耧”主要是播种或施肥的农具,大多是木制和金属制,农耕过程中,前端一般由牲畜或者人进行牵引,后端有人双手扶正,中间为装种子或化肥的耧斗,这样能同步完成开沟和播种,省时省力。在之后进一步的改造,在耧斗后方附加上小轮子来覆盖上泥土,最后加上人力的踩踏,种子可以完整掩埋好,只等生长发芽,耧播的工作也正式完成。“耧”具体出现在什么时期,有人认为是汉代,也有人认为西汉前期就已经有这种工具,学界的看法不一。

随着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和科技进步,传统的手工农具逐渐被机械化设备所取代,包括“耧”所代表的农具。随之大多是农用拖拉机、播种机的使用,其效率更高,使农民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完成农田的耕作、播种、收割等工作。

三、从耒部字看传统农耕民俗

“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稳定的农田资源和高效的农耕技术,就無法保证每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耒部字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农耕文化的传承。例如,在一些农耕仪式或节日庆典中,经常会见到农民通过使用耒部字来祈求农业的繁荣,在一些民俗作品中,如书法、表演、绘画等艺术表达方面也有所体现。所以,耒部字是传统农耕民俗的重要符号之一。

(一)农耕仪式

农民一般都会在春耕季节之前或者耕作开始之际举行耕田祭祀等仪式。其中,有的仪式是使用耒耙等农具来模拟耕作的动作,祈求丰收和农作物的健康生长,还有一种仪式是人们会向农具(包括耒)行礼,希望得到土地的祝福和保佑,如湖南耒阳的惊蛰祭锄、祭犁民俗等活动。根据考察,广西南宁市隆安县的芒那节,也叫稻神祭,现在仍保存有较完整的祭祀仪式,其中有一项为祭农具,各家各户拿出自家的犁、耙、铲、锄等农具,摆成一行,焚香烧纸,礼拜上天,希望上天和农具能给他们带来丰收和好运。

另外,在农作物成熟并收获之后,人们也会举行丰收庆典来庆祝丰收的到来。这些活动可能包括举办丰收宴、耕地表演、农具展示、歌舞表演、感恩祭等活动。有的地方还会准备耒耙舞蹈和耒耙游戏的表演,再现农耕的场景和农民的劳动,展示他们的农耕技巧和力量,传递对农业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祝愿。

这些农耕仪式不仅使农民们感受到农耕的喜悦和希望,也增强了农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同时,它也向后代传承了农耕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使农耕的传统得以延续。

(二)农耕艺术

在农耕艺术作品中,耒是用来表示农业及农耕场景的关键元素,它常被描绘或雕刻出来,以展示农耕生活和农民劳作的形象。相应地,与耒相关的耒部字也承载着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展示着农民的辛勤劳动精神,传递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

耒部字在农耕艺术表达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展现,比如书法家可以通过书写耒部字的笔画、结构和布局等,勾勒出农具或农民的形态特征,展现字符的意义与历史演变;艺术家可以通过舞蹈表演或戏曲表演等,模拟农民在田地中使用耒及相关农具的姿势和动作,展示农耕活动场景,以及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辛勤和节奏感。同时,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其他不同形式的农耕艺术作品中,都可以发现耒部字的影子。

另外,农耕文化节活动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文化节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艺术表达方式,传达对农耕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如农产品展览中,经常可以见到真实大小或缩小比例的农具模型,还有农产品品尝、农艺比赛、农耕文化表演、农业讲座和研讨会、对农民的表彰和奖励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农业的重要性,体会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并关注农业发展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

综上所述,耒部字在农耕仪礼中扮演着象征农耕活动和农民劳动的角色,通过它的运用,可以加深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赞美。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传统农耕民俗,实际还有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独具特色的习俗存在,通过不同的农耕艺术表达方式,耒部字可以在农耕艺术表达中得到展示,既可以展示出耒作为农耕工具的实际用途,也可以体现出农耕文化和农民劳动的精神内涵,这种艺术表达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耒的作用和农耕过程,也传承和弘扬了传统农耕智慧。

四、结语

本文以耒部字展现了耜耕、耙田、水耨、耧播这四种农耕方式,这些农耕方式体现着我国农耕文化的演化,同时也反映着上古时代农具的改进。相关的字还有很多,如“耔”是对禾苗培土,使其耐风与耐干旱的一种农耕方式,“耖”是在耕、耙地以后用的一种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等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耒部字在传统农耕民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不仅作为农耕工具的象征,也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耒的展示和使用,人们对农耕文化和农民劳动的理解和传承得以加深,同时也丰富了传统农耕民俗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这些农耕民俗活动反映了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发展,它们帮助人们保持对农耕传统的认识和传承,同时也是农民之间交流和团结的机会。

现代社会中,机械化的农用机械越来越普遍,这些机器大大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如推土机、悬挂犁、播种机、培土机、收割机等,使得农耕工作更加高效和自动化。耕地的方式越来越精进,不仅在开垦、翻耕、播种等方面有打好基础,而且在灌溉、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的技术方面也有很多新进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尽管如此,传统农具和传统的农耕方式仍然在一些地方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文化活动和民俗庆典中也会展示和传承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和技艺,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總之,耒部字在农耕方式与农耕民俗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古人对于劳动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也承载着乡村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观念,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这些意义传递给后代。

同时,通过耒部字,可以看到传统农耕方式与汉字演变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传统农耕方式的实践推动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而汉字的演变又为农耕方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工具和平台,这种相互关系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农业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4]李毅强.汉字中的农耕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5]徐中舒.耒耜考[J].农业考古,1983,(01):65-74.

[6]王瑾,王立军.汉字与古代农耕文化[J].中国教师,2008,(15):56-57.

[7]赵建军,王蕾.《说文解字·耒部》与中国古代耕作[J].语文学刊,2013,(20):44-45.

[8]李朝阳.庆阳农耕文化资源挖掘与产业化开发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6,27(02):1-6.

作者简介:

李皓茹,宁夏师范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