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语用学视角下对新兴称呼语“姐妹” 的探究

2024-04-27 11:12王山山
今古文创 2024年13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姐妹

【摘要】在人际交往中,称呼语承担着重要作用,它是传递给听话人的第一信息,是人与人交往的开端。本文从人际语用学视角出发对“姐妹”这一称呼语的使用人群、流行原因和语用效果进行分析。“姐妹”有效补充了女性之间的称呼语,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称谓语;姐妹;人际语用学;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37

一、引言

称呼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关系或者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职业身份而得来的名称。在人际交往中称呼语不仅是交际双方传递的第一语言活动,而且也体现着两者的社会身份以及社会关系,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的尊敬程度,甚至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的程度何社会风尚。(曾赛,2020)近来,称呼语“姐妹”开始出现在年轻女性之间的称呼中并广为流行。“姐妹”并非新词,在古代文献《闽县乡土志》中就有记载:“蔷薇有丽春、长春、月春、月桂、宝相、十姐妹、七姐妹之别”。《易隐》中:“临兄,则嫂与弟妇姐妹。临子,则女与媳”。《白垚志》中:“秀、菊、兰三人入内,碧玉、金銮接着,十分相爱、遂结为姐妹。”由此可以看出,在古汉语中,“姐妹”一词主要是用于指有血缘关系的或者是相互熟悉的人。由于社会结构和人们交际方式的改变,人与人的交往日益密切,社会称谓语需求量增加,日常交际更加注重亲切友好且不失礼仪。(刘冰鑫,2019)在这一背景下,称呼语“姐妹”又产生了新用法,成为带有感情色彩的社会称呼语并且其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本文选择BCC语料库进行检索,选择输入“姐妹”检索得出多领域39605条,文学领域2400条,报刊11397条,对话14515条,篇章检索14485条,古汉语2758条。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称呼语“姐妹”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本文将从流行原因、使用人群以及语用效果进行探究。

二、流行原因

(一)社会历史原因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社会的不断发展会促进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思维是和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思维的发展也会促进语言的发展。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上的新事物层出不穷,而且年轻人是网络上的主力军,他们追求个性,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出现。因此,新兴称呼语“姐妹”得到了年轻女性的喜爱。在此之前,女性称呼语主要有“同志”“小姐”“女士”“太太”“姑娘”“美女”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称呼语都逐渐失去了生命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同志”最初指的是拥有共同理想志向的人,后来被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时用的称呼。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称呼语的政治色彩过强,而且其所指称的性别模糊,不能很好地满足女性之间称呼语的要求。“小姐”一词在古代指富贵人家的女儿,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用来泛称年轻的女子。但是现在它逐渐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有时指性服务行业的女性。“女士”指在不确定对方婚姻状况时所使用的女性称谓,较多用于正式场合。“太太”是对已婚妇女的尊称,但是其依附色彩较浓。“姑娘”指的是未结婚的年轻女儿,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称呼。“美女”作为一种女性称呼语曾经盛极一时,但是在某些场合这一称呼语又是显得过于轻浮。因此,这些称呼语虽然各有特色,但仍然都难以满足女性称谓语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姐妹”和其他女性称呼语相互补充,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女性称呼语,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语言模因的助推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论规律的新理论。它是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义,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仿是人类个体感知到别人的行为之后,仿照他人做出相同的或者相似的行为的过程。(洪帅,2006)何自然指出,“语言模因的强弱取决于它本身的魅力(即是否得到广泛认同)、传播的社会时空情景及宿主的心理意向。(何自然,2014)称呼语“姐妹”因其构词方式简单,表达能力强,易于复制和传播,所以其渐渐地被更多人接受。此外,大部分人还有“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者是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新兴称呼语“姐妹”,以此来表现他们自己紧跟潮流的一面,进而获得心理认同感。

(三)情感原因

社会语言学将复杂的人际关系分为“权势关系”和“一致关系”,“权势”是指一方能控制另一方的行动,“一致”是指交际双方是平等关系。(何自然,1988)在社会交际中,女性在遇到和自己年龄相仿但是又不能确定对方实际年龄的陌生女性时,会出现无呼可称的尴尬场景。若只使用零称谓“喂”“嗨”“你好”,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而且如果零称谓使用不当会造成诸如“没有礼貌”“目中无人”的不好的初印象,这也不利于双方展开更进一步地交流。称呼语“姐妹”的語义具有相对模糊性,即可以指年龄比自己稍微大一点的女性,也可以指年龄比自己稍微小一点的女性。大部分女性都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称呼的过于“老年化”,尤其是在面对同龄人时。称呼语是打开双方交流的“敲门砖”不恰当地称呼可能会导致双方关系的不和甚至是僵化,但是“姐妹”一词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情况,同时它也可以填补面对年龄相仿的陌生女性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称呼语的尴尬。用“姐妹”来称呼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性时,能够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更加具有亲和力,而且这一称呼语也体现出了说话者对听话人的强烈的心理认同感,符合人际关系的“一致关系”,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语言的内部分化

语言分化是指一种语言分化为不同的变体,或者进而划分为不同的语言。语言的分化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表现。语言分化可以进一步分为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姐妹”是由“姐姐”和“妹妹”各取一个字而来,属于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由于生活方式、地理位置、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等的不同而形成的小的社会团体。这些小团体为了满足交际需要,便会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的创造一些特殊的语言供他们自己使用。年轻女性属于一个社会小团体,在女性称谓比较匮乏的时代,“姐妹”能够很好地填补人际称谓语的空白,在交际时体现出亲和感染力,使得交际能够更轻松愉快地进行。

三、使用人群

“姐妹”称呼语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1990年后和2000年后的群体。根据关系和情感的深浅,这一称呼语的使用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完全陌生者之间

例1:“姐妹,请问是在这里排队点单吗?”

“是的。”

例2:“出白敬亭睿士杂志,有姐妹需要的嘛?”

“我要!”

在人际交往中,大家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不得不和陌生人交流的场合。如果对方是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性时,便可以用“姐妹”来称呼对方,这样不仅更加符合交际的礼貌原则,也可以迅速地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例1发生在校园的一家奶茶店中,说话者想要向听话人确认“是不是在这里排队点单”时,选择使用称呼语“姐妹”,因为说话者能够确认的是对方也是一名学生,年龄和自己差不多,但是不能确定对方到底是比自己小还是比自己大,于是称呼语“姐妹”的语义模糊性便可以很好地满足交际者的需求,促使交际顺利进行。

称呼语“姐妹”也广泛被追星族使用,喜欢同一个偶像的人有时也会用“姐妹”来称呼彼此。在例2中,说话者称呼同样也是白敬亭粉丝的人为“姐妹”,能够迅速将两个人放到统一“战线”上,拉近双方的情感距离,进一步促进说话者交际目的的实现。

(二)介于陌生和熟悉之间

例3:“姐妹们,你们有空吗?可以先帮我一个忙嘛?”

“可以的,怎么啦?”

例4:“姐妹,在宿舍吗?一会儿方便见个面吗?”

“好的,没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会遇到一些不是完全陌生但也不特别熟悉的人。对于这部分人,如果称呼对方为姓名会显得过于生疏,而且不利于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有时找不到合适的称谓来称呼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和自己年龄相仿时,就可以选择称呼语“姐妹”。

例3发生在新学期刚开学时室友之间的对话,对于刚见面的室友,对方既不是完全陌生人但彼此也还没熟悉。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向其他室友请求帮助时,选择了称呼语“姐妹”,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双方情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

例4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想要和班上的一个同学见一面,但是彼此双方都不是太熟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也选择了称呼语“姐妹”作为双方交流的开端,這也符合人际关系中的“一致关系”,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好朋友之间

例5:“姐妹儿,我想死你啦!”

例6:“我爱你们……嘻嘻嘻致我的好姐妹!”

有时候,即便是好朋友之间也会称呼对方“姐妹”。例5和例6都是说话者称呼自己的而好朋友为“姐妹”,而没有选择对方的昵称或者是其他称呼,在这种情况下,拟亲属称呼语“姐妹”会向亲属称呼语“姐妹”发展,更进一步地加深双方的关系。

(四)女生和男生之间

例7:男生:“姐妹们,刚才老师布置的什么作业?”

例8:安崎:“赵小棠出差她一定要带枕头,你知道吗?”

汪苏泷:“我知道的话会不会太奇怪。”

安崎:“不是不是,姐妹都是姐妹……”

在英语专业中,女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而男生人数就相对来说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男生会使用“姐妹”来称呼班级上其他的女同学(例7),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幽默感,同时也缩小了双方的性别距离感,拉近男生和女生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促进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例8是爱豆安崎和歌手汪苏泷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安崎对汪苏泷说:“赵小棠出差她一定要带枕头,你知道吗”,在这句话中,“你知道吗”其实是作为一种口头禅存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询问对方是否知道这一事实。但是在以上对话中,很显然汪苏泷就是把它当成了普通意义上的一种询问,所以他反问:“我知道会不会太奇怪”,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说如果他知道赵小棠的这种习惯便有可能传出他和赵小棠的绯闻。而安崎在意识到这一情况之后也立马说“姐妹都是姐妹”以此来化解双方的尴尬。

四、语用效果

人际语用学并不研究语言本体,而是研究如何通过语言的使用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态度和处境,这是有关语言生活的问题。(何自然,2018)“姐姐”和“妹妹”属于亲属称谓,即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有血缘关系,而称呼语“姐妹”在非亲属关系中使用时是一种拟亲属称谓,具有亲和感染力,能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在不同的交际背景下,称呼语“姐妹”会呈现出以下三种不同的语用效果。

(一)礼貌性

“姐妹”称呼语具有礼貌性。在日常交际中,大家总会碰到一些无呼可称的尴尬情况。比如在遇到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性时,称呼对方为“美女”又是会显得有些轻浮,而“姐姐”“妹妹”会显得过于亲切。在和陌生人或者是不太熟悉的人进行交流时,本身就伴随着一种距离感,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称呼语来称呼对方,可能会让交际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需要一个合适称呼语来满足我们的交际需求。“姐妹”一词能有效缩短交际距离感,满足实际交际需求,具有礼貌性原则。

(二)经济原则

“姐妹”称呼语体现了经济原则。言语交际中的经济原则,反映了交际者为了尽快达到交际的目的,使交际更加经济,省时省力而采取的一种办法。(杨一帆、张剑平,2020)称呼语“姐妹”的覆盖面比较广,年轻女性在面对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性时,均可以使用此称呼。此外,这个称呼语可以避免许多问题,例如:一时忘记了对方的名字、不能确定对方的确切年龄、称呼不够规范等。在以上种种情况下,都可以用“姐妹”二字作为交际的敲门砖,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三)亲疏距离

“姐妹”称呼语体现了交际双方的亲疏距离。在人际交往中,交际双方的关系决定着彼此之间的称谓。同样地,称呼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交际双方关系和情感上距离的远近。称呼语“姐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变体。这一称呼语及其变体体现着听话者和说话者的关系的深浅。比如“姐妹”“姐妹儿”,儿化音在语言表达中能够增加感情色彩,给人亲切喜爱之感,能够让交际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在上述例子中,例1、例2、例3和例4中的“姐妹”都是用在和陌生人或者是半熟悉的人的交流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双方的距离感。但是在例5和好朋友的交流中,说话人在“姐妹”后面加了一个儿化音,构成“姐妹儿”,这就是原本比较有距离感的“姐妹”更加地具有亲和力,符合说话双方的关系。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兴社会称呼语“姐妹”的使用能够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姐妹”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社会历史原因、情感原因、语言模因以及语言内部分化的结果。使用主体包括陌生人之间、半熟悉的人之间、好朋友之间以及男性和女性之間。由此可以看出,称呼语“姐妹”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在女性之间,其覆盖面广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姐妹”称呼语的使用能够让交际变得更加礼貌,更加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而且还可以体现出交际双方的亲疏距离。本文通过梳理称呼语“姐妹”的流行原因、使用主体以及语用效果,以期对其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际交流。

参考文献:

[1]曾赛.人际语用学视角下对称呼语“小姐姐”的研究[J].汉字文化,2020,(09):104-106+109.

[2]刘冰鑫.新兴社会称谓语“小姐姐”的应用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9(06):101-107.

[3]洪帅.“宝宝体”走红[J].语文建设,2016,(10):69-70.

[4]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35(02):8-13.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何自然.人际语用学:使用语言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J].外语教学,2018,39(06):1-6.

[7]杨一帆,张剑平.说说《红楼梦》中“姑娘”[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20,35(06):91-94.

作者简介:

王山山,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姐妹
八闽姐妹的2020
姐妹传奇
八闽姐妹的2019
姐妹鞋
“我想帮更多留守姐妹在家门口就业”
港澳台姐妹的新年畅想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