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的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索

2024-04-29 10:50胡雪松
教育观察 2024年3期
关键词:节气幼儿园传统

胡雪松

(淮安市盱眙县管镇镇中心幼儿园,江苏淮安,211700)

一、引言

二十四节气,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时间知识体系。它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特别是要从小抓起,从幼儿教育开始。[1]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教育,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入实践。

从文化意义上看,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和对时间的精细划分与运用,它包含了丰富的天文、气象、物候等知识。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二十四节气,有助于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与美妙,从而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同时,二十四节气还蕴含民俗文化和人文情怀。每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诗词歌赋和民间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教育的资源。通过让幼儿了解并参与节气的庆祝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此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多样性越来越受重视。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幼儿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教育的文化品质和国际影响力,还能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自信心的新一代打下坚实基础。[2]鉴于此,本文拟设计一系列与节气相关的教育知识内容,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创新教育方法,营造和优化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沉浸式的节气学习体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一)节气知识的系统性介绍

在选择适宜幼儿认知的节气知识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方式和兴趣点。由于幼儿注意力较为分散,且依赖直观思维认识和理解世界,在介绍二十四节气时,教师应选取那些直观、有趣且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点。[3]例如,对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的天文现象,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或动画演示,帮助幼儿理解昼夜平分的含义。对冬至时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现象,教师则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日出日落的时间变化来感受。此外,每个节气对应的气候变化和物候现象也是幼儿易于感知的内容,如惊蛰时昆虫苏醒、春雷初响,清明时草木茂盛、气温回升等。这些知识不仅可以通过图画、动画等视觉形式呈现,还可以通过儿歌、故事等听觉形式加深幼儿的印象。

在介绍节气与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的联系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关注节气变化对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在春分时节,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植物开始发芽、生长的现象,感受春天的气息;在夏至时节,教师引导幼儿注意天气变热、日照时间变长的特点,并了解人们在这一时节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整。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节气习俗和活动加深幼儿对节气的理解,如在冬至时节介绍吃饺子、吃汤圆等传统习俗,并让幼儿一起参与制作相关食物,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系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内涵,还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环境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举办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节气活动

为了让幼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体验式节气活动。在春分时节,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适宜的种植工具和种子,带领幼儿亲手在幼儿园的种植区或者家中的小花园种下“希望的种子”。幼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翻土、播种、浇水等种植环节,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从而深刻感受春天的生机与希望。[4]到了秋分时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走进大自然,去附近的农田或果园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金黄的稻谷、硕果累累的果树,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树叶变化、动物活动等自然现象,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节气的理解。在冬至时节,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来幼儿园与幼儿一起包饺子、做汤圆。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传统美食的制作技巧,了解食材的来源和制作过程,感受冬至的温馨与团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与冬至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由来等,让幼儿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增加节气教育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融入游戏和故事元素。例如,在介绍夏至时节时,可以设计“夏至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在寻找隐藏物品的过程中了解夏至的习俗和特点。同时,还可以通过让幼儿扮演农夫、动物等角色,体验耕种、收获等节气习俗的乐趣。

三、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一)故事讲述与角色扮演

1.利用绘本、动画等媒介讲述节气故事

在节气教育中,利用绘本和动画等媒介讲述节气故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确保故事的呈现既具体又生动,教师可以从市面上精心挑选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节气绘本,例如《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系列绘本,它通过精美的图画和简洁的文字,向幼儿介绍了每个节气的特点、习俗和民间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结合动画辅助教学,如播放与绘本内容相匹配的《节气小精灵》动画短片,通过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和动态的画面,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讲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绘本时,教师要注重运用讲述技巧,通过变换语音和语调模拟不同角色的声音,如农夫的憨厚、舞龙者的欢快等,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到节气的氛围和习俗。在结合《节气小精灵》动画短片时,教师可以利用短片中的生动场景和角色互动,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在故事讲述中或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与绘本和动画内容紧密结合的互动环节。例如,让幼儿复述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识别动画中的节气元素。这样既能够检验幼儿的学习效果,又能够有效锻炼幼儿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节气习俗

鼓励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节气习俗,是一种寓教于乐且效果显著的教育方式。教师首先可以根据节气的特色故事和习俗来设定具体的角色,如农夫、舞龙者、秋收者等,每个角色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明确的职责动作。然后,教师为幼儿准备与角色相符的服饰和道具,如农夫的草帽、镰刀,舞龙者的龙服、龙珠等,以增强角色扮演的沉浸感,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在活动现场,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幼儿园的空间资源,创设出与节气相吻合的情境,如春天的绿意盎然、秋天的金黄丰收等。这些情境的再现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角色,感受节气的独特氛围。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升表现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活动还十分注重家园共育的理念。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角色扮演活动,与幼儿一同体验节气习俗的魅力,不仅可以增进亲子间的互动与沟通,也能够让家长更加直观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家园共育质量,进而达到提升幼儿发展水平的目的。

(二)手工制作与艺术创作

1.制作与节气相关的手工艺品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节气的魅力并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与节气相关的手工艺品制作活动。幼儿通过亲手制作与节气相关的手工艺品,深入体验节气习俗的文化内涵,锻炼精细动作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5]为了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节气主题,准备必要的制作材料和工具,设计清晰易懂的制作步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同时,教师也应及时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制作任务。

以春分时节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制作风筝的手工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各种材料,如彩纸、竹篾、颜料、剪刀、胶水等。随后,教师向幼儿详细演示风筝的制作步骤,包括如何剪裁彩纸、如何粘贴竹篾、如何绘制图案等,确保幼儿能够明确掌握每一个制作环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为自己的风筝设计独特的图案和色彩,如引导幼儿在风筝上绘制春天的花朵、蝴蝶等元素,让风筝更具春天气息。同时,教师也需巡视指导,及时帮助遇到困难的幼儿解决问题,确保幼儿能够顺利完成风筝制作。通过这项活动,幼儿不仅可以切身体验制作风筝的乐趣,还能在实践中了解春分时节放风筝的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达节气感受

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手段,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节气的感受和理解,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提升审美情趣,还能深化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6]为此,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活动。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技能水平挑选合适的艺术创作形式,巧妙设计能够触动幼儿创作灵感的主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赋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允许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实现个性化表达。

在绘画领域,教师可以组织节气主题的绘画比赛,如“我心中的立春”“冬至的温暖”。在比赛前,教师准备丰富的绘画材料(彩笔、水彩、画纸等),引导幼儿观察与节气相关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如春天的花朵、冬至的饺子等,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在音乐方面,教师则可以策划一场节气音乐会,提前准备好各种乐器,如小手鼓、木鱼、三角铁等,让幼儿一起参与演奏和歌唱。在音乐会上,幼儿可以通过打击乐器、唱歌等方式,表达对节气的喜爱和敬畏之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欣赏与节气相关的音乐作品,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节气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三)亲子互动与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调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在节气教育的背景下,家园共育显得尤为重要。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节气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促进家园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为了加强亲子关系并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幼儿园可以精心设计与节气教育紧密联系的亲子活动。例如,围绕春分时节,幼儿园可以组织家庭种植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家中种植绿植或参与幼儿园的花园种植,共同观察春天树木的生长变化。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促进亲子间的互动和沟通,还能够让家长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节气美食制作也是一项富有吸引力的亲子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发布食谱和制作指南,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与节气相关的传统美食。这不仅能够让幼儿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可以增强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认同和支持。

为了形成更加浓厚的家园共育氛围,幼儿园也需要积极向家长宣传节气教育的深远意义和丰富价值,鼓励家长在家中延续这一教育。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渠道,教师与家长分享与幼儿在节气教育中的共同成长与进步。这种家园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资源。在节气教育的引领下,家庭与幼儿园携手共进,共同营造出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成长环境。

四、教育环境的营造与优化

(一)幼儿园节气主题环境的创设

在节气主题的环境创设上,幼儿园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幼儿园应该深入研究每个节气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从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和符号,然后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审美偏好,设计出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墙面和角落布置方案。例如,在春分时节,可以选择粉嫩的桃花、灵动的蝴蝶等图案,运用清新明快的色彩,营造春意盎然的氛围。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亲手绘制春景图,再将其张贴在墙面上,使幼儿的作品成为环境布置的一部分。这样,幼儿不仅能在欣赏美丽墙面的同时感受春天的气息,而且能在创作过程中加深对春分节气的理解和喜爱。到了冬至,幼儿园则可以换上暖色调的装饰,如红色的灯笼、金色的雪花,打造出温馨而富有节日感的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冬日的温暖和欢乐。

通过这些具体而细致的策略,有助于幼儿园将节气文化融入环境创设,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节气的变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参与和体验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还可以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节气氛围的营造与日常活动的融合

将节气文化与日常活动融合起来,不仅能够将节气文化更生动、更直观地呈现在幼儿面前,而且能在实际活动中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有助于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晨间问候开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节气文化,教会幼儿使用与具体节气相关的问候语,如在春分时节,幼儿会互相道一声“春分快乐”。午餐时间也是节气文化的重要展示时机。幼儿园与食堂紧密合作,根据节气的特点准备相应的传统美食。[7]在春分时节,幼儿可能会品尝到鲜嫩的春饼,而在冬至时,热腾腾的饺子则成为餐桌上的主角。此外,幼儿园还可以精心挑选相应的节气歌曲在园内播放,其旋律欢快、歌词富有教育意义,有助于幼儿在哼唱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与节气相关的知识。同时,通过教授与节气相关的舞蹈,有助于幼儿在律动中感受节气的韵律和美感。

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使得节气元素在日常活动中得以自然融入,能够增强幼儿对节气的认知和理解,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感受节气文化。

五、结语

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的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的探索,不仅揭示了节气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教育资源,也展现了幼儿教育创新实践的无限可能。这一路径让幼儿能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深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从而萌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升幼儿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总体而言,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节气幼儿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爱幼儿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欢乐的幼儿园
老传统当传承
爱“上”幼儿园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