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者

  • 传媒之患
    踌躇满志的)被启蒙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启蒙者;他们共同寄生于一系列庞大而隐秘的形而上神话。甚至也不难得出结论,大众传媒正是现代政治(它是现代“权力一话语”机制的极致表达)的帮凶,它们所强调的异化只是一个迷惑性十足的幌子——不只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以修辞符号性来毁灭一切真实性(因而貌似是主张想象性和可能性、并穿戴了一副善良本真面具的)的刽子手,更因为它们所援恃伸张的主体性注定只能是一种在客观性世界中被界定为客体之主体(the subject of the ob

    散文诗(青年版) 2023年3期2023-07-06

  • 启蒙者的审视
    开对启蒙主义和启蒙者的反思,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实地描绘启蒙者的复杂性格。本文从“我”与祥林嫂的关系说起,重读河边“魂灵之问”,解读鲁迅“彷徨”时期的启蒙之思。关键词 鲁迅 《祝福》 启蒙者一、“我”是誰“我”究竟是怎样的身份,鲁四叔和“我”的对话说明了一切。“……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鲁四叔分不清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他的迂腐守旧和与“我”的不对付表明他与“我”是截然对立的——“我”是接受过新思想的知识分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2期2023-06-29

  • 启蒙者的审视 ——读《祝福》[1]
    而言我是归家的启蒙者。“我”是鲁迅本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鲁迅将他自己与叙述者剥离开来,把叙述的任务交给“我”,更加客观且真实地把故事呈现出来。《祝福》采用了一人称叙事者和虚拟视角叙事,即作为叙事主人公的“我”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祥林嫂的全部生活。[2]河边对话时,我既是小说的叙事者又是故事中的角色;当讲述祥林嫂五年前经历的细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时,采取了虚拟视角叙述的方式,“我”退到幕后,客观的叙述者登场了;“我给那些爆竹声惊

    中学语文 2023年5期2023-04-05

  • 传媒之患
    躇满志的) 被启蒙者, 而是(自以为是的) 启蒙者; 他们共同寄生于一系列庞大而隐秘的形而上神话。甚至也不难得出结论, 大众传媒正是现代政治 (它是现代 “权力—话语” 机制的极致表达) 的帮凶, 它们所强调的异化只是一个迷惑性十足的幌子——不只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以修辞符号性来毁灭一切真实性(因而貌似是主张想象性和可能性、 并穿戴了一副善良本真面具的) 的刽子手, 更因为它们所援恃伸张的主体性注定只能是一种在客观性世界中被界定为客体之主体(the subje

    散文诗 2023年6期2023-04-04

  • 社区旅游精英的发展与分类 ——以大连市石河村为例
    笔者将其归类为启蒙者。在村支书等人旅游知识普及下,村民组长作为在当地村民中拥有一定威信的石河人,主动听取启蒙者的意见并带领部分村民投身旅游事业,笔者将其归类为带动者。在启蒙者和带动者做出一定的行动后,一部分村民,顺应号召,成为农家乐、采摘园等的经营者。因其积极响应启蒙者和带动者发展旅游业的号召,被笔者归类为响应者。(二)起源与发展1.启蒙者启蒙者基本由有意识地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党员中产生,其初来时当地生活水平不高,故首先发展当地经济。为发展石河村的经济,启蒙

    旅游纵览 2022年8期2022-11-04

  • “爱”的幻灭与“启蒙”的虚空 ——《伤逝》对娜拉解放神话的解构
    ,这之中并没有启蒙者的存在。而田亚梅相对于陈先生来说,则处于被启蒙者的位置,她留下纸条称自己的终身大事“应该自己决断”,是受到了陈先生的“此事只关系我们两人,与别人无关,你该自己决断”的点醒。[11]在胡适的叙述里,女性的出走和解放是由男性启蒙者引导的。那么,就很难说田亚梅具备了娜拉的作为个体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觉醒的能力。这样看来,向培良批评“田女士不过是一个极笨拙的没有生命的傀儡”,[12](P32)也不无道理。不过,女性走出旧家庭并不天然等同于实现了真正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3-15

  • 启蒙的悖论
    也将自己逼上了启蒙者的道路。可是他当初做选择时不曾料到启蒙这条道路充满了种种的阻力以至于他在日后践行的过程当中又对启蒙充满了质疑。鲁迅对启蒙的质疑可以归结出以下两次:第一次是在《呐喊》自序里谈到他最初选择文学也是因为他认为对中国来说第一要著是要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然是文艺,于是他和他的弟弟周作人,还有一个朋友一起办《新生》杂志,但还没有办起来就夭折了。他感到了一种“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既无赞同,也无反对的“寂寞”与“无聊”,而且他也对自己产生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46期2021-12-19

  • 憬悟者·启蒙者·落伍者 *——韩北屏现代小说人物形象研究
    凭借对憬悟者、启蒙者、落伍者形象的勾勒描摹,揭示抗战时代复杂的社会世相,暴露抗战时代的社会问题,人生、人性、国民性的理性沉思,渗透着作者本人强烈饱满的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一、憬悟者形象的勾勒抗战时代的憬悟者,是韩北屏在其现代小说中着力勾勒的一类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本人对社会、国民、时代、未来的热切期望。在全民抗战的时代背景下,憬悟者形象的勾勒给读者与民众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韩北屏主要从乡村——城市两个维度勾勒抗战时代的憬悟者。《狙击手方华田》的方华田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2-06

  • 又一场对“启蒙者”的反思和祛魅
    同时,嵌入对“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全新认知和思考,达成新世纪海外作家继《伤逝》之后,对启蒙话题的再度关注和启蒙遗产的再度重审。关键词:虹影;《K—英国情人》;启蒙者;被启蒙者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1)3-0055-08一、导论:历史错位下的世界性相遇众所周知,《K—英国情人》是依据新月派女作家凌淑华和布鲁姆斯伯里二代成员朱利安·贝尔的一段跨国恋情而进行的文学创作,是一部基于“史料记载的真实故事基础

    华文文学 2021年3期2021-11-07

  • 洞穴里的启蒙者
    同的结果。其中启蒙者危险但却崇高的特性引发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从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出发,论述启蒙过程中几种不同人的选择以及它们接连而来的后果,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示,也做出自己的选择。关键词:洞穴之喻,理念世界,表象世界,启蒙者第一章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及其内容洞穴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是非常著名的一项比喻,它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一些基本论述,巧妙地引出了完美的城邦这一理念模式,也引发了对5哲学王这一核心观点的讨论。这些观点基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2021-01-21

  • 由“动物群像”书写看“五四”启蒙主义的局限性 ——重读鲁迅《示众》
    的正是鲁迅作为启蒙者的立场以及启蒙中心视角下的“动物群像”书写。由此出发,探讨鲁迅《示众》中折射出的启蒙主义立场及其时代局限性,便属于“另一种阅读”。一、《示众》中的“动物群像”书写《示众》中描写的更像是一幅“动物群像”,而非人类群居图。人物无名无姓,相继片段式地出场,没有故事的前因后果,也没有情节的起承转合,像失声的蒙太奇电影镜头的无序拼接。故事的核心在于首善之区的大街上一个犯人被示众,但重点并不在这个犯人身上,而在于作为犯人的“看客”的民众。这些民众无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7期2021-01-15

  • 68岁的广播体操:全民运动的“启蒙者
    吴雪195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家都来做广播体操》的文章。前一天,中华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和教育部等九个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推广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68年来,广播体操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经历了多轮创新发展变迁,它的步伐,折射出中国体育历史的缩影。作为曾经的中小学强制运动,以及劳动人民必备的锻炼方式,广播体操的普及率之高、覆盖人口之广,在全世界体育项目中高居第一,连吉尼斯世界纪录都无法承载。不搞大型运动会,重点抓普及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

    新民周刊 2019年45期2019-11-28

  • 启蒙者”与“再成长” ——张洁创作的“青年时代”(一)
    ,企图重建他们启蒙者角色和‘主体性’地位”。《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有效地完成了这种重建,如许多伤痕文学一样,张洁的小说所要表现的是政治受难的知识分子追求真理誓不低头、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是其为了人民的事业而无私奉献、奋斗不息的可贵精神。音乐家梁启明,作为小说中的启蒙者,正如他的名字所暗示的,以他的音乐,更以他的整个生命和灵魂,给原始的大森林,也给孩子纯洁而蒙昧的心灵引入了理性的现代文明之光:这片在生活里偶然出现的笛声,使他丢掉了孩子的蒙昧——多么可

    青年文学 2019年8期2019-11-13

  • 利用雪碧设计教学主线的创新尝试
    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者,也是终结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化学教学中的关键手段。《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中,利用雪碧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为明线,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最后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增加了“趣味实验”—自制雪碧。【关键词】:雪碧 传授事实 掌握知识 使用事实 发展观念 启蒙者 终结者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理念要求:以愉快的心情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增强信心,培养能力,树立志向。在熟悉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会分析与化学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5期2019-10-21

  • 现代艺术的启蒙者姿态
    姿态变得更像是启蒙者抑或是一个“巫师”的形象。关键词:现代艺术;艺术家;身份转型;启蒙者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56-01英国作家威尔.贡培兹在《现代艺术150年》一书中说到“这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直到如今,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依然活跃在舞台上,而艺术家们则是这一切发生的主谋。一、世纪之变1965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施梅拉画廊,约瑟夫·博伊斯怀抱着一直死去的兔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自言自语,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4期2019-07-12

  • 乔装的“启蒙者”:黄梅戏电影叙事研究
    赵 蓉(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1)“黄梅戏就其剧本文学来说是一种十分地道的俗文学。”在黄梅戏的发展过程中,俗文学的观念及习惯,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对其女性角色和叙事主题的建构之中。黄梅戏电影对传统戏曲剧本进行现代精神改造和现代媒介形式再创作,同样无法回避俗文学的元叙事的巨大影响。因而,黄梅戏电影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借以现代化的外壳,抛却民俗传统旧观念的负累,而在主题和叙事上仍选择对通俗的戏曲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传统的主题、人物和故事序列在不同的

    电影文学 2018年13期2018-11-14

  • 论鲁迅作品中的耶稣受难原型
    鲁迅的笔下这些启蒙者多多少少带有耶稣的气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绞杀,让人不能不感到革命者(启蒙者)在启蒙过程中的悲剧宿命。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在数量上永远是不平衡的,自然启蒙者在其人数上已经处于劣势。在启蒙的路上启蒙者已然成为无可争议的祭品,为了人神之间的通灵,为了达到启蒙的目的,启蒙者必然要在愚众与“神”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而这桥很可能就是一个个启蒙者的尸体堆积而成的。鲁迅成功幻化了众多“耶稣受难”原型,这其中寄托着的是鲁迅对民众深深地忧愤——“哀其不幸,怒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6期2018-08-24

  • 寻找对话:《狂人日记》中的启蒙立场管窥
    试图唤醒民众的启蒙者,这种反讽的结构安排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通过展示狂人世界与常人世界的非对话性,展现狂人的启蒙姿态的前后变化,对狂人的启蒙立场进行新的探微。一《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有迫害症的疯子,常有“荒唐之言”,“语颇错杂无伦次”。他对于周遭的常人世界充满了疑心和戒备,常常觉得周围的一些人甚至是家人都是一副“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样子。在狂人看来,赵贵翁见到他总是铁青着一张脸,小孩子“睁着怪眼睛”看他,替他诊治疾病的何先生是

    名作欣赏 2018年15期2018-07-12

  • 浅析启蒙者的失语与弱势之原因
    作为特殊时期的启蒙者,理应引导人们思考与革新,却意外地体现出一种失语的状态。通过对作品有关内容的调查分析,我认为启蒙者的失语与弱势的原因可归为三点:作者自身情况使然,历史背景所迫,作品文学需求所在。关键词:启蒙者 失语 弱势鲁迅于1921年1月写下的《故乡》,是基于他1919年回到故乡接母亲这一现实背景的。辛亥革命后,推翻的是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然而取而代之的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使帝国主义钳制了中国的经济财政命脉。在封建、帝国主义的双重打压下,农村日趋破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4期2018-07-03

  • 在存在与经验中探寻人的自由 ——从《影的告别》《阿长与山海经》看鲁迅对启蒙的反思
    的自我分化成为启蒙者自我与怀疑者自我两个极端,《影的告别》也因此成为鲁迅质疑启蒙的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一、《影的告别》的存在之思《影的告别》最初发表在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通过影子对人说的一番话来思考个体的焦虑与困惑。这种焦虑与困惑并非仅针对现实世界,也是现实投射于意识后个体所体现出来的对于存在的深层体验。《影的告别》中影子与人的关系有六种说法:一说影是鲁迅自我解剖时另一个自我的显现,是该时期鲁迅另一心理侧面的写照;二是认为人与影是形影象征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8年4期2018-04-03

  • 从《补天》看鲁迅的启蒙观
    鲁迅无疑是一个启蒙者,他终生所致力的就是以文艺去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然而他对启蒙所抱持的观念和态度却并非一成不变,其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往往使研究者莫衷一是。但若要讲鲁迅对启蒙是悲观的,笼统地下这样的断语也并不至于引来太大的争议。鲁迅只是深感启蒙的必要与紧迫,也只是殚精竭虑地在践行着自己所肩负起的启蒙职责,至于说对于启蒙的功用与结果,则可以说是持一种怀疑、悲观甚或是否定的态度。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他创作于1922年的小说《不周山》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文化产业 2018年22期2018-03-07

  • 浅谈电视剧版《红高粱》的改编
    高粱;主旋律;启蒙者1 “主旋律”文化“国家意志的表达,构成了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无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必须有统治或整合公民意志的意识形态,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持续的表达过程中,变为‘社会无意识”。“以明确的意识形态导向表达着国家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被称作‘主旋律的文化”,这样的“主旋律”文化是以一种强制的、无意识的方式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如果说大众文化是一只隐形之手,文化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它的导向,要想让其“卖座”,则在作品中就要吸收这些流行的商业因素,让

    卷宗 2018年36期2018-01-26

  • “个性”让课堂充满活力
    ;张扬;个性;启蒙者;活乐课堂少儿时期是天真烂漫而又充满活力的时期。自主的做事,自主的辨别事物,是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在少儿美术课堂,他们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来审美这个世界。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与孩子们的心灵进行沟通,要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因为我们是孩子们对外界审美的启蒙教师,也是孩子们对外界事物审美的引领者,我们要尊重孩子们自主的想法,鼓励他们个性发展,在和孩子们交流过程中会慢慢地发现,被认为绘画较差的孩子,也有我们值得欣赏的地方。我们要用欣赏与鼓

    考试周刊 2017年26期2017-12-12

  • “孤独”的先觉者形象
    关注到了第一批启蒙者与旧的传统文化难以割断的联系,并对当时启蒙的现状和知识分子所遇到的困境做出了相应的思考。一直以来,学界对《孤独者》这篇文本的关注是不及鲁迅的其他文本的,许多文章将《孤独者》看作是为抗争而无果的先觉者唱的悲歌。也有很多文章认为魏连殳是一个软弱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典型,对此持批判态度并忽视了文本中关于启蒙问题思考和批判的深度。实际上,文本中塑造的先觉者魏连殳是极具抗争性的,即便最后他“躬行了之前所排斥的一切”,但在现实环境中,为敌人的不痛快而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1期2017-11-14

  • “关爱启蒙者——流动课堂”贵州省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剑河举办
    近期,“关爱启蒙者——流动课堂”贵州省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剑河举办。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杨志海,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贵州省关工委主任王正福出席开班仪式。仪式由贵州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省政协原副主席吴嘉甫主持。来自中国关工委、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贵州省关工委、黔东南州、剑河县四大班子等相关领导、中国“关爱启蒙者—流动课堂”专家讲师团成员及贵州省8个地州市、黔东南16个县市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等近700人参加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上,黔东南州

    晚晴 2017年9期2017-09-21

  • 《伤逝》:启蒙视角的爱情反思
    深层的原因在于启蒙者内心世界是无方向无目标的。涓生开始就沉着自信的以启蒙者的姿态来唤起子君的觉醒,当他的开导终于使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从某种意义上涓生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启蒙与被启蒙的身份得到了印证。自此,涓生寂寞而空虚的生活被爱情所打破,仗着子君的爱满足了他解脱与逃遁的情感需要。所谓的启蒙者对爱情和启蒙关系的理解是混淆的,与其说是启蒙者挽救了爱情,倒不如说是爱情挽救了启蒙者。然而,同居之后的生活并不能给启蒙者带去内心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7期2017-07-26

  • 浅谈班主任在班级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班主任;启蒙者;为人师表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实施者,是各科教学教师联结的纽带。因此,班级工作要求班主任要比其他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这样才能对班级工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对学生给予严父慈母般的爱,并且这些爱要像涓涓细流那样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才能做好班级工作。下面结合自己做班主任工作的经历,谈谈几点体会。一、班主任要有父亲般的威严,母亲般的慈爱小学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尤其是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2017-06-18

  • 燃灯者
    火灭。但更多的启蒙者则隐忍以行,始终与愚昧,与思想的禁锢作战,这需要更大的勇气。乔治奥威尔,出身于优越的家庭,毕业于伊顿公学,他本可以青云直上,却毅然投身于与初露萌芽的独裁统治的战斗。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即便是被英国政府批为左派; 他看见了法西斯的罪恶,亦看见前苏联的僵化,因而他提笔作《一九八四》以警后人。即使在生命还有五年就将近终点之时,他对世界政治未来的担忧远超常人,而《一九八四》正是防止书中类似独裁主义的良药,因为它启蒙无数普罗大众,让他们知晓世界远非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7年5期2017-05-30

  • 初探现代舞对于舞蹈启蒙者身体开发的优势
    过程,使得舞蹈启蒙者的身体开发得到了无限的发展,舞蹈艺术成为生命的真实存在,“人”便真正地落在现代舞蹈的中心。关键词:现代舞;舞蹈;启蒙者;身体开发;优势中图分类号:J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78-02一、现代舞蹈动作的本质是舞蹈启蒙者身体开发的前提观察动作,更在于对动作的想象,以迅速地获得与人体用力的实际方面相联系的艺术表现力。例如,一个人陷于悲痛,他(她)为何生悲?他们的身体将是怎样的形式?是悲哀得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4期2017-05-27

  • 《伤逝》:启蒙视角的爱情反思
    深层的原因在于启蒙者内心世界是无方向无目标的。涓生开始就沉着自信的以启蒙者的姿态来唤起子君的觉醒,当他的开导终于使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从某种意义上涓生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启蒙与被启蒙的身份得到了印证。自此,涓生寂寞而空虚的生活被爱情所打破,仗着子君的爱满足了他解脱与逃遁的情感需要。所谓的启蒙者对爱情和启蒙关系的理解是混淆的,与其说是启蒙者挽救了爱情,倒不如说是爱情挽救了启蒙者。然而,同居之后的生活并不能给启蒙者带去内心

    文学教育 2017年20期2017-02-08

  • 朱文的启蒙观念及其文本实践
    程师,是社会的启蒙者。但是面对这位秘书的挑战,小丁既不回应,也不反击,而是消极避战,拒绝与其对话。③朱文曾说过,小说中的小丁,与现实中的他“有等同的感觉”。④这里,朱文用了“感觉”这个词来表达小说的“文如其人”:小说照亮的真实世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或事,而是作者熟悉的某种生命状态。依照朱文的艺术真实观,小丁的精神立场恰恰映射了朱文自断于现实之中心秩序的人生态度。一个作家拒绝和这个现实世界进行对话,又谈何启蒙担当?不过,若由此判定朱文持“反启蒙”立场,又未免

    小说评论 2016年4期2016-11-25

  • 严华银:行走着的教育“启蒙者
    行走着的教育“启蒙者”文/王玲玲严华银简介现任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第二师院文学院教授,江苏省特级教师。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4年,担任过重点高中副校长,兼任市政协副主席;镇江市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2006年调入省教育厅相关培训机构工作。先后被聘为教育部考试中心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国培计划”培训专家,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江苏基地班领衔专家;省教育厅教

    教育家 2016年33期2016-10-22

  • 《伤逝》:鲁迅早期精神困境探析
    涓生就是以一个启蒙者的姿态出现的,子君则完全为他那新鲜的言论所吸引着。鲁迅借用了恋人之间的彼此吸引,暗示的正是启蒙初期的高涨状态。此时的涓生意气风发地向子君宣讲着启蒙的观念,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涓生并不是一个乐观彻底的启蒙主义者。首先他把环境看得太过悲观,他一面对现实充满了愤懑,一面又无法摆脱环境的干扰。他的启蒙热情是暂时的,而他对启蒙的失望甚至是绝望却是真实的。在启蒙的话语关系中,被启蒙者常常是属于受到蛊惑的一方。涓生那种不容质疑的新鲜言论,无疑对子君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1期2016-09-29

  • 时代的“启蒙者”与独立的“思想者” ——刘再复学术评传(下)
    古大勇时代的“启蒙者”与独立的“思想者” ——刘再复学术评传(下)文古大勇独立不倚的思想者和“地狱之门”的发现者20世纪80年代末,刘再复告别生活了48年的故乡,远赴大洋彼岸的陌生国度——美国。刘再复谓之为“第二人生”。初来美国,一切陌生,经过李欧梵先生的帮助,刘再复首先进入芝加哥大学。在极端孤独的环境下,幸好有一群朋友能帮助他,李欧梵和查建英夫妇非常照顾他,邹谠教授夫妇也关心他,李欧梵还专门请了一位博士生,在刘再复的寓所里教他们(包括刘再复夫人)学英语,

    传记文学 2016年2期2016-08-30

  • 时代的“启蒙者”与独立的“思想者” ——刘再复学术评传(上)
    古大勇时代的“启蒙者”与独立的“思想者” ——刘再复学术评传(上)文古大勇苦难中的不懈奋进与“文革”中的荒唐体验刘再复,1941年农历9月7日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现南安市)刘林乡亭头村(现码头镇刘林村)一个农民家庭。南安属于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区,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今日的南安,大力发展以石料建材、水暖消防器材为中心的工业,经济十分发达,早已跨入了“全国百强县(市)”的先进行列,成为改革

    传记文学 2016年1期2016-08-30

  • 悲悯、诅咒、虚无
    仇(其二)》;启蒙者 “人之子”作者简介:张芊(1991-),女,满族,黑龙江省牡丹江人,青岛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2前言:1924年12月24日晚,此时正值五四新文化阵营解体和分化、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期间,恰逢鲁迅刚翻译完成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正是在这种现实与精神双重压力中《复仇(其二)》诞生。“复仇”可以说是鲁迅创作的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4期2016-08-01

  • 一寸相思一寸灰
    生和子君这一对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形象,以及男性视角下的生存观对爱情的影响。关键词:《伤逝》;启蒙者;生存观作者简介:胡凯璐,男,出生年月:1993年2月1日,籍贯: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学历:本科,单位:武汉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01一、启蒙者和被启蒙者《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手记”,直接点明了文章的叙述者,即为男主人公涓生。小说一开头,便是涓生强烈情感

    青年文学家 2015年8期2016-05-09

  • 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
    关键词:关爱;启蒙者;朋友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5-01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幼儿园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席谈话,一次同行往往都能把爱传递给幼儿,使孩子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老师的一视同仁、对游戏、生活的关注和体贴,都能把师幼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拉近,把感情鸿沟填平。当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时,他会产生回报的冲动,跨越与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2015-07-17

  • 从《飘窗》看启蒙者的困境
    ]从《飘窗》看启蒙者的困境⊙黄晨[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刘心武小说《飘窗》中的主要人物薛去疾是一位退休的高级工程师。作为知识分子,薛去疾扮演着“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双重角色。他既可以被奉为“精神导师”指引他人,又不得不为了迫切的生存需要打破底线,放弃尊严。这个人物身上突显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作为启蒙者所面临的精神与生存的双重困境。启蒙者 知识分子 困境进入新时期,刘心武始终以启蒙者的身份承续着“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同时也

    名作欣赏 2015年33期2015-07-13

  • 论鲁迅启蒙基础上的自我批判
    线,那就是说被启蒙者启蒙者的不了解,责任在于被启蒙者。《一件小事》刚好反过来,启蒙者或者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看不到人力车夫的人性美,当撞车事件发生以后,启蒙者才被震醒,发现自己对人力车夫的隔膜,这是启蒙者对被启蒙者的隔膜,责任在启蒙者。《故乡》延续了《药》的观察视角,通过一对童年朋友的变化过程,展示一个变成了启蒙者,一个被兵匪官神压迫成被启蒙者。变化的原因不相同,启蒙者在于出走故乡,被启蒙者在于留在故乡,出走故乡获得新知而被开启,留在故乡延续传统而被麻木。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3-28

  • 启蒙者到现实生存者——浅析鲁迅《狂人日记》的启蒙走向
    历史镜像。一、启蒙者《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便以“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人的心。”鲁迅的小说每每以冷峻的笔触书写人生背后真正的悲哀,在有限的篇幅中,勾勒出国人未觉醒的精神麻木状态,力图“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达到对麻木国人的精神启蒙,从而推动现代中国的变革。鲁迅说“说话说到有人恶,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他以一种精神斗士的勇气和力量不惮描绘愚昧现代中国的悲哀图景,让人们“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十分美满”。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2015-02-28

  • 论鲁迅小说《伤逝》《奔月》的经济意识
    实的方式戳破了启蒙者的虚妄神话,对启蒙的合理性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经济意识婚恋启蒙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经济权之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从而将经济与启蒙联系在了一起,但这一传统并没有在鲁迅小说研究中延续下去。在以往的研究中,经济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外部考量,并没有纳入到作家的创作意识和题旨中,即便有学者提出了“经济伦理”①的概念,其论述也多流于表层,未能深入。其实,经济意识凝结着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是作家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学者都曾论证过金钱

    名作欣赏 2015年2期2015-01-28

  • 与“启蒙者”同行
    徐苏云一篇《国文教师的启蒙人生》,读罢也不禁令我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种种。在语文的世界里,教师与学生之间早已跨越了“教与学”的界定。更多的时候,他们相互渗透情感,彼此碰撞思维——或许这也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启蒙”一语,有 “开导蒙昧,明晓事理”之意。如孙老师所言,国文的启蒙之路是以爱、智、真的底色渲染而成。回顾往昔,孙老师言传身教三年,不免牵出我心中千丝万缕的感念。教师首先应该是个好的领路人,这一“好”字则必以“爱”来点亮。青春期的我们有几多困惑就有几多憧憬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4年6期2014-10-14

  • 五四时期“启蒙者”与“人民”关系的透视
    运动的过程中,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关系也由于历史、时代、文化、作者心理等等原因发生了深刻的逆转,由五四前期文化精英的主导身份演变到五四后期的仰观劳动人民大众的自卑意识。今天重新审视这种转变,触摸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将会带给我们全新的认识和解读。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启蒙角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一直扮演着主角地位,他们是启蒙者,是先进思想和文明的传播者和继承人,虽然他们心中仍然怀揣着传统的思想观念,深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影响,对社会和国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2014-08-15

  • 王蒙《活动变人形》对启蒙的审视和反思
    无不为“五四”启蒙者的良苦用心而动容。但是,当我们从语言话语的角度对这些启蒙作品和启蒙行动进行考察的时候会发现,在“五四”一系列启蒙作品中,被启蒙的对象多数以愚昧、迂腐、麻木、寡语的形象出现,因而较少真正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如在鲁迅塑造的一系列被启蒙形象中,祥林嫂、孔乙己、中年闰土、阿Q等,不管他们在小说中所占分量如何都是作为“被看”“被批判”的对象出现。他们的形象犹如作家用摄像机为我们摄到的几个镜头组合,这些镜头带着作者的“前在性期待”,是作者有意摄取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2-18

  • 鲁迅笔下“启蒙者”形象的当代意义*
    1)鲁迅笔下“启蒙者”形象的当代意义*程 业(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鲁迅对革命者的关注和思考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他笔下的启蒙者形象,既是身边无数革命者命运的高度提炼,也是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尽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后来者很少有人能够像鲁迅那样真诚深刻地剖析他人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在我们探讨鲁迅笔下的“启蒙者”形象,既为了高度还原启蒙者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也为了讨论在历史困境中如何寻求一条有效的启蒙之路。社会现状;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7期2012-08-15

  • 论《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经典性
    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他异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在以“狂人”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启蒙者思想进行解读中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独异力量”,启蒙者与社会传统有着无法割舍的悲剧性联系,正是这样的尴尬处境造就了启蒙者复杂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思想。鲁迅;《狂人日记》;启蒙者;“狂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中“狂人”异乎寻常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狂人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2012-04-13

  • 从浪漫的质疑到自我的否定:鲁迅对启蒙的反思
    7)鲁迅是一个启蒙者,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这是毫无疑义的。鲁迅面对顽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封建传统,面对愚昧、麻木、自私的国民灵魂,面对因循守旧、野蛮血腥的社会现实,发出了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他一加入新文化阵营,就成为最得力的启蒙干将。即使在新文化阵营风流云散后,鲁迅仍坚持启蒙主张,终其一生,都不曾卸去肩上的启蒙重担。可就是这个最坚定、最顽强的启蒙者鲁迅,一直持续不断地对启蒙本身进行着拷问。一边执著地进行着启蒙工作,一边怀疑和反思着启蒙行为,痛苦、绝望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1-22

  • 鲁迅小说的整体性否定策略
    是20世纪初的启蒙者。不过严复等是文化兼政治型的启蒙者,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只要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就可以了,不需要直接面对国民。而鲁迅不一样,他是艺术型的启蒙者,必须直接面对国民。所以他的感受和他们不一样,他发现了国民在被吃的同时也在努力争做吃人者,进而得出国民是没有不吃人的。这是鲁迅的独特,由此也成就了他小说的创作基调。一、“他们”在吃人“他们”这里指的是小说文本中除“自己”和“我”之外的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狂人日记》写的就是吃人。吃人者,不仅有代表封建势力

    名作欣赏 2011年29期2011-08-15

  • 另一只眼看《西游》
    情的尴尬在于,启蒙者是一群从开始就生死不愁、凌驾于凡夫俗子之上的神化精英,他们的取经,从姿态到路线都和大众划开了身份界限,走到了神的那边,强化着神权,而浑不似普罗米修斯盗天火,坚决站在人类这边反抗神权。为何取经者可以荣获长生不老的人生专利,读经者身而为人的权利总要比取经者低上那么一个档次?真正的启蒙者需先拿理性的碱水把自身个体浇灌清楚,回到和别人平等的常情常态中,然后才有可能播自由于其它个体。否则,启蒙者独享人参果而与天不老,被启蒙者却永远只配守着粗茶淡饭

    杂文选刊 2011年12期2011-05-14

  • 《祝福》与启蒙话语交往活动的现实困境
    题,后者反映着启蒙者对被启蒙者的陌生与隔阂。知识分子;启蒙;话语交往“救亡压倒启蒙”是李泽厚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没能持续进行的典型概括,这种概括自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将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看作为二元对立的范畴,这既不能够合理解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原因,又掩盖了导致思想启蒙运动没能够持续进行下去的复杂因素。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种话语交往活动,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用“科学”、“民主”等体现现代思想的话语来改造陈旧的国民性,从而使国人摆脱愚昧、麻木、被蒙蔽的状态。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4期2010-08-15

  • 鲁迅小说对中国启蒙运动的悲观预言
    蒙成功的渺茫,启蒙者与民众沟通的障碍,民众的劣根性,启蒙者自身的能力局限。鲁迅对启蒙可能性的怀疑由来已久,正是为了排遣由此而来的苦闷,他才埋首于抄录古碑。其后,与钱玄同关于铁屋子的一段对白,预见了启蒙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在其作品中,这种悲剧况味更不断弥散开来。狂人洞穿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试图劝转那些吃人者,然而他的见解不仅不为人接受,反而被视为精神病人的胡言乱语,最终他没能拯救庸众,相反却被庸众当做精神病人救治,且在病愈后赴某地候补。狂人由“病态”而恢复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3期2009-04-08

  • 讲堂“敬告”与铁屋“呐喊”
    ,形象地确立了启蒙者即教育者的身份定位。其后,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提供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11]对话的二人,显然就是自动承担责任的启蒙者。但没有明言的是,他们如何确认了“铁

    粤海风 2009年1期2009-02-25

  • 从涓生看鲁迅对启蒙者的反思与批判
    鲁迅塑造了一个启蒙者的形象——涓生。在这个人物身上,鲁迅肯定了启蒙者的对理想追求与奋斗的勇气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他们性格上的卑怯软弱与行动上的无力。【关键词】鲁迅 涓生 启蒙者鲁迅的小说往往高度专注于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寻人,对于知识分子的描写,他更是积极地探寻一条摆脱文化病症的途径,致力于民族新型文化性格的塑造。作于1925年10月的《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它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2008-01-14

  • 冷漠的启蒙者
    迅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他的多数作品缺少温情,过于尖刻,过于冷漠,让读者觉得失望。作为一笔不可多得的遗产,鲁迅的人格与思想一直被人们无限的丰富着,然而这些心怀善意的后人,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前提:鲁迅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思想启蒙者。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从心理学的观点分析,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弱点,鲁迅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对其以后人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鲁迅个人童年的不幸遭遇,在其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自己曾在多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3期2006-05-20

  • 启蒙的窘迫
    “他们”确立了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身份认同。应该说在《呐喊自序》里,鲁迅对为什么要进行启蒙、对谁启蒙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但是,还不仅于此,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他对启蒙的对象就不限制于“体格健壮、精神麻木”的农民、看客,怀疑启蒙者自身,对启蒙的方式、效果,还有启蒙者自身素质建设等,都有了新的看法。如果说,在《药》、《故乡》、《祝福》等作品中启蒙者无论在精神上和心态上都有一种优越感和启蒙者身份的认同感,而在《孤独者》、《在酒楼上》、《肥皂》等作品中就直接对知识分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9期200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