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人

  • 鄂伦春族的音乐文化形态分析
    安岭区, 但鄂伦春人民仍旧习惯通过狩猎获取生活资源。 鄂伦春族人在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下, 猎民们每经过一座山脉或一处河流, 都会尽量抒发个人情感, 以表露对大自然的感激之心、 敬畏之情, 继而留下了相应的文化印记, 最典型的就是音乐作品, 比如 《赶鹿曲》 《猎鹰曲》 《狩猎神》 《打渔歌》 等, 辛苦的劳作与收获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 共同衬托出鄂伦春人民不惧挑战、 不畏艰辛的精神与品质。 除此之外, 亦有部分作品描述了女人、 老人或孩童的劳作场面, 比如

    轻音乐 2023年9期2023-11-18

  • 鄂伦春族的“雪屋”
    安岭山林里的鄂伦春人。“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山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当地小调,唱出了鄂伦春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鄂伦春族自称“山岭上的人”,也有“使用驯鹿的人”之意。他们大都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的大兴安岭山林地带,是我国人口特别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人威武健壮、身手敏捷、精骑善射,他们世代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才走出山林,由“四海为家”的狩猎生活逐渐转向定居游猎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们捕鱼狩猎的传统却没有丢

    内蒙古林业 2022年1期2023-01-06

  • 数字媒体发展视域下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
    族的生产方式鄂伦春人的生产方式旧时以狩猎为主, 捕鱼为辅。身着狍衣,手持猎枪并骑着鄂伦春猎马的鄂伦春人在大兴安岭的腹地里穿梭, 在鄂语中猎人被称为“莫日根”,“莫日根”携带猎犬,以便于更好地捕捉和追寻猎物的踪迹, 而对于鄂伦春族来说最常见的猎物为狍子和鱼,其次是熊、老虎及野猪,其中野猪的凶险程度排列第一,在鄂伦春民族内部有“一猪二熊三老虎”的说法,经常会出现愤怒的公野猪在狩猎中伤狗伤人的情况;狩猎中猎狗用于追踪猎物的走向,尤其对于受伤的猎物来说更为常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2022-11-24

  • 鄂伦春族传统桦树皮制品纹饰艺术解析
    61006)鄂伦春人对桦树皮制作技艺的掌握,完全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出于生存的目的。鄂伦春族传统桦树皮制品种类繁多,纹饰图案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桦皮桶、桦皮盒、桦皮碗、桦皮玩具、桦皮箱、桦皮盘、桦皮篓、桦皮屋以及桦皮匣子等。智慧的鄂伦春人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桦树皮制品。鄂伦春族传统桦树皮制品上的纹饰,以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和文字纹为主。此外,还有少数人形纹饰。一、植物纹植物纹在鄂伦春桦树皮制品纹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主要包括花朵纹、树形纹、叶形纹

    收藏与投资 2022年6期2022-07-07

  • 鄂伦春族传统图形在桦树皮器物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随性、灵动,鄂伦春人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无穷无尽的灵感,即兴创作,不受拘束,随心所欲。同时,鄂伦春人也会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来描绘同一种事物,比如常见的蝴蝶图案形式多变,美轮美奂。3)象征性。尽管鄂伦春族人的生活环境并不那么舒适安逸,但是鄂伦春人依旧热爱自己的生活,并对更美好的生活报以无限的向往,他们会将这种美好的祝愿融入图形的创作当中。因此,大多数鄂伦春族的传统图案大多丰满、灵动,有着幸福、吉祥、团圆、和谐的美好寓意。4)借鉴性。时代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各民族之

    工业设计 2022年12期2022-02-01

  • 东北鄂伦春族的狍皮服饰研究
    的地理环境,鄂伦春人必须选择御寒保暖的服饰才能够抵挡冬季的严寒。另外,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茂密,鄂伦春人长期游猎于山林之中,追逐獐狍野鹿,常常需要翻山越岭,所以鄂伦春人的服装必须结实耐磨才能够防止其被枝丫刮破[1]。因此,早期鄂伦春人的传统服饰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御寒保暖,二是结实耐磨。因为鄂伦春族生活的自然环境气候严寒,所以鄂伦春族的服饰御寒保暖的实用功能尤为突出。出于御寒、耐磨的需求,鄂伦春人选择以狍皮为主要原材料制作服饰,在服装的款式上也显得更加紧凑

    西部皮革 2022年1期2022-01-20

  • 解析少数民族建筑的地域性文化元素应用 ——以鄂伦春族民居“斜仁柱”为例
    形成,早先的鄂伦春人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地区,后迁至大小兴安岭地区。而新迁而来的且依然依靠大自然而生存的鄂伦春人,初期是以“乌力楞”为单位集体狩猎解决衣食问题,而后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处于原始的游猎社会,另一部分则以饲养驯鹿的鄂温克猎民为主。1.2.2 早期萨满教早期的鲜卑信仰萨满教,在鄂伦春族中也发现了类似于萨满教信仰的痕迹。鄂伦春人以狩猎而生,依靠大自然的馈赠,鄂伦春语中的“德乐查”和“白那查”分别是他们对太阳神和山神的称呼。虽然现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0期2021-11-30

  • 民俗学视域下鄂伦春族音乐之“乐与俗通”
    迁。在当下,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价值体系的变化翻天覆地。这种变化来源于经济发展、文化融合。面对当下的鄂伦春族音乐文化,如果仅将其看作残留的文化遗产未免片面,它其实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甚至很多已经随着生活方式变迁很难见到的民俗事象还完好地保留在音乐文化当中,可说是“俗”在“乐”中。一、鄂伦春族音乐中的生产民俗纵观鄂伦春音乐传递的时间链,表现其生产方式与民俗特征的主题是一条变体链,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迁。在完全依赖于自然攫取的狩猎和采集生产方式

    黄河之声 2021年7期2021-11-26

  • 艺术的遗产:一曲生命的礼赞*
    很费劲。过去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打猎打不到东西是会挨饿的。我们的主食是狍子肉,蔬菜和粮食很少。不过在夏天五六月份的时候,山里有野菜,比如柳蒿芽、山芹菜、野韭菜,还有很多很多……那时候家里的生活过得很辛苦,在小时候我见过爷爷和奶奶,我的爷爷是我们部落的“穆昆达”,“穆昆达”的意思是一个部落的头领。那时候打一只狍子不只是一家人吃,而是全村的人一起吃。如果打猎过后不把狍子分给村里其他人,那么就会被逐出鄂伦春族,所以全村人都特别团结,这也说明了“穆昆达”领导的重要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1期2021-11-26

  • 流金岁月里的鄂伦春
    生活在城市的鄂伦春人,“游猎森林”是祖辈的传统生活,但对我来说完全陌生。关于祖辈的生活景致,我大多数是从姥姥、妈妈的口中获取的,还有这首在祖国大江南北传唱的《鄂伦春小唱》: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森林……民族文化的基因像一粒种子,总要经历岁月的淘洗和心血的浇灌才会慢慢发芽、成长,根系越扎越深。生在心尖的根系不断提示我,去新生鄂伦春族乡看看吧,去寻找先人留下的足迹,体验祖辈的生活吧

    壹读 2021年10期2021-04-08

  • 探秘森林民族鄂伦春
    宇航驯鹿——鄂伦春人的朋友传chuán说shuō神shén鹿lù的de鹿lù角jiǎo一yì直zhí延yán伸shēn到dào天tiān上shànɡ,鄂è伦lún春chūn人rén沿yán着zhe神shén角jiǎo,攀pān登dēnɡ到dào天tiān上shànɡ去qù,就jiù能nénɡ过ɡuò上shànɡ幸xìnɡ福fú美měi好hǎo的de生shēnɡ活huó。驯xùn鹿lù善shàn于yú驮tuó物wù行xínɡ走zǒu。冬dōnɡ天tiān,驯

    作文大王·低年级 2021年2期2021-02-21

  • 从《最后的山神》看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变迁
    表现了老一辈鄂伦春人对山林生活的眷念之情,也表现了新一代鄂伦春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侧面展示了两代鄂伦春人的民族文化变迁。一、生产生活方式的迭代上世纪50年代之前,鄂伦春族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深处。由于大小兴安岭地处高寒地区,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于是以渔猎为主、以采集为辅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原始资源丰富,充分满足了鄂伦春人的衣食住行。服饰上,鄂伦春人主要以打猎后的狍子皮为主,制作皮被、皮靴等生活物品,冬天可抵御寒冷,夏天可防雨水。兽骨不仅成为缝制衣物的材料,

    视听 2021年9期2021-01-30

  • 路、国家与鄂伦春社会文化变迁*
    容提要]中国鄂伦春人的社会变迁与路的修建密切相关。鄂伦春人传统生活中的路是一种有其自身规则的观念性道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大兴安岭开发,国家开始了当地的公路和铁路建设。在道路修建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等多重影响下,“路”的性质在鄂伦春人的生活中渐从观念转为实体。新的道路及其背后的国家和现代性力量,影响着鄂伦春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道路及其带来的影响使得鄂伦春原有的生计和生活方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如何协调和理顺发展与原有文化之间的关系对

    开放时代 2020年4期2021-01-27

  • 鄂伦春族文化的生态美学之维 ——评王丙珍《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
    国现当代史和鄂伦春人的三次历史性跨越,作者阐释鄂伦春民族精神是“鄂伦春族赖以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与动力,是维系、协调、凝聚鄂伦春族内部关系的精神纽带,是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基石。”其主要内涵有抗击严寒、勇敢向善、热爱生命、感恩回报、知足常乐、敢做敢为、自我牺牲、自强不息等。鄂伦春族的民族精神可以增强鄂伦春人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纽带,促进鄂伦春人的民族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缓解民族日益增强的依赖性和渴望自立富强的心理矛盾。《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传承鄂伦春民族

    大众文艺 2020年3期2021-01-27

  •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体现
    。勤劳勇敢是鄂伦春人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体现在很多方面。1.勇敢顽强新中国成立以前,鄂伦春族一直以狩猎为生。鄂伦春族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捕鱼及制作生产工具等劳动。兴安岭广阔的森林,养育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这是狩猎业赖以存在的地域。鄂伦春人擅长狩猎,精于狩猎,这是狩猎经济得以发展的民族特点。传统的狩猎业不仅为鄂伦春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而且对鄂伦春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深山老林生活以及狩猎过程中,最容易伤人的野兽是狼、熊及野猪。因此,猎民的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1-17

  •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装饰工艺及艺术审美
    火还易燃烧。鄂伦春人非常珍惜大自然对人们的恩赐,他们深深明白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所以,在剥树皮时会选择将要砍伐的树干。鄂伦春人常做的桦树皮制品是生活用具,比如,桦树皮桶、桦树皮篓等[1]78。二、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装饰工艺的制作工具和步骤桦树皮艺术品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雕刻刀、扒皮刀、刻纸刀、剪刀、划针、花铳、木槌、电烙铁、绘画笔、喷壶等。辅助设备有:雕刻机、压痕机、切割机、制模机等。其他辅助设备有:压平机、气泵、气枪、木工车床等。辅助材料:燃料、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1-16

  • 远去的山神
    “白那恰”和鄂伦春人沟通的“使者”,被称为萨满。孟金福是鄂伦春人最后一位正式的萨满。刻完神像,拜祭开始。孟金福用松树枝堆起一个小小的祭台,置于神像前,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桦树皮做成的酒壶,倒在手心里,用手指蘸着酒,在“山神”面前弹了三下,便开始叩头致礼,嘴里用鄂伦春语唱着神曲。神曲大意是:久居山林的山神“白那恰”,司掌着万山林中的百兽百禽,我们来到您的神圣领地。请您用双手撒给我们金子,请您用双手撒给我们银子。让我们的家庭得到幸福美满,让我们的后代儿孙,健壮得

    核桃源 2020年1期2020-11-18

  • 从纪录片《秘境中的兴安岭》看影像建构中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
    展现了定居后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以探寻的主题,在叙事的过程中将鄂伦春族的“斜仁柱”、祭拜山神“白那恰”、桦树皮文化、狍皮文化、狩猎文化等具体可感的符号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再造予以呈现和建构,形成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一、文化记忆与影像媒介近年来对于记忆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而是突破了社会学、历史学的边界,成为人文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1925年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了“集体记忆”,他认为集体记忆并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

    电影文学 2020年17期2020-11-14

  • 最后的狩猎部落 鄂伦春族
    人”的意思。鄂伦春人早年居无定所,他们精骑善射,狩猎为生,世代游猎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中。不过1990年代兴安岭禁猎以后,鄂伦春族不得不放下了世代相传的武器,从大兴安岭的山林迁到平地上生活。尽管如此,还是有部分鄂伦春猎人不愿迁下山,过着原始狩猎生活,而他们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合法猎民。为了亲身体验鄂伦春人的原始狩猎生活,我们钻进大兴安岭林区的鄂伦春人聚居点——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民族乡,寻找正在山里狩猎的猎人。不过想要去到鄂伦春人猎民点很周折,不只舟车劳顿,

    畅游行 2020年8期2020-09-06

  • 个体叙事下鄂伦春人生活方式的百年变迁和心理印记
    7世纪以来,鄂伦春人一直在大小兴安岭的山林中过着封闭、稳定的游猎生活;清末东北解禁后,内地人的大量涌入打破了鄂伦春人封闭的生活,随之而来的传染病和战乱让鄂伦春人生活在劫难中,人口急剧下降;东北解放后,他们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始了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70年代后生态环境开始恶化,狩猎生计逐渐衰落直至90年代中期彻底终结,鄂伦春人经济全面转型;进入新世纪,鄂伦春人开启了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可以说,近百年的社会变革对鄂伦春族的冲击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因此研究他们百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7-06

  • 消失 ——浅谈《最后的山神》
    生。建国后,鄂伦春人便开始了定居生活。而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62岁的孟金福与妻子却常年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之中,居住在用树枝做支架,用兽皮围起来的名曰“仙人住”的简陋小住所中。他们相信神明,靠天吃饭,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鄂伦春人所信奉的萨满教是以天地自然万物为崇拜对象的原始宗教,而孟金福就是最后一位萨满。对于身为游牧民族的鄂伦春族来说,山神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神明,因为山神掌管着山里的万物,是能够赐给他们食物的神明。因此孟金福每到一座山上,都会找上一

    锦绣·下旬刊 2020年8期2020-01-26

  • 论鄂伦春族生态意识
    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兴安岭森林中,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来自大自然,所以他们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顺应自然、崇拜自然、热爱自然是他们世代传承下来的生态意识,也是他们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仅以鄂伦春人狩猎时期为例,论述鄂伦春人的生态环保意识。一、顺应自然,敬畏生命鄂伦春族在千百年的山林生活中积淀下来许多规则和禁忌。他们一直以来保持着森林特有的自然和安详,不会任意毁掉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也不会随意改变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指的是鄂伦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1-18

  •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制皮的装饰图案探析
    性的特点,与鄂伦春人们的居住环境、气候特征、生活习惯、民俗民风等方面都有这密切的联系,在鄂伦春人的自然生活的空间环境里,高维度的地理位置和寒温带的气候特点造就了鄂伦春民族与众不同的 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以及少数民族的性格特征。一、桦树皮制品的制作工艺生活在寒温带的桦树林,桦树皮的采集一般会在春季和秋季,采集的时间会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春季会有两天时间可以从树上采集树皮,秋天会有三天,鄂他们伦春人非常珍惜大自然对人们的恩赐,深深明白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所以在剥

    长江丛刊 2019年3期2019-11-15

  • 鄂伦春族装饰纹样的传承与应用*
    民族的文化。鄂伦春人久居森林,接近自然,对纹样艺术有着天生的创造力和感知力,万物众多为鄂伦春人提供了图案参考,所以他们的纹样丰富多样,根据实际调查总结出装饰纹样包括植物型、动物型、几何型三类。首先,以植物为主题的纹样在桦树树皮制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与东北兴安岭地区古代鄂伦春人生活的习惯有关,那里的植物非常丰富。为其图案的创造提供物质基础,常见的植物纹样有叶型、树型、花芽型等,此外还含有山丁子、柿子等野生果树纹样题材。其次,动物主题作为主要纹理,这也与鄂伦

    山西青年 2019年15期2019-01-15

  • 鄂伦春族狩猎禁忌及狩猎文化分析
    环境的爱护。鄂伦春人崇拜山神,在狩猎过程中随时制作山神的神像,同时在经过山神之地时,会下马洒酒、敬烟、磕头和乞求等,不允许绕道或是吵嚷,特别是对于猎人而言,其在狩猎过程中无论是吃饭或是喝酒都会先敬山神,而且猎取到的第一个野兽也要祭祀给山神。基于对山神的敬畏心理,后来演变为禁忌大树桩和乱伐树木等。鄂伦春族人在敬畏山神的同时,对于火神也十分崇拜,将其视为生命的源泉。鄂伦春人在狩猎宿营时不允许带木柴,狩猎过程中列换地点时,宜将燃烧的火堆熄灭并用土埋好,在猎杀小动

    魅力中国 2019年34期2019-01-14

  • 鄂伦春族狍头皮帽文化的研究
    在通用汉语。鄂伦春人一直都沿袭着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美德,体现在保护森林和爱护花草等方面。鄂伦春人世代与自然打交道,因此具有较强的森林保护意识,同时崇拜自然、图腾和祖先。其在长期的森林游猎生活中创造了具有鄂伦春族民族特色及适合游猎生活的服饰文化,特别是狍头皮帽,其作为鄂伦春族服饰文化的代表和鄂伦春民族的重要标识。一、狍头皮帽的特征分析(一)狍头皮帽的外形特点从古至今鄂伦春族人都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中,并以游猎作为主要生活方式,而且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还创造

    魅力中国 2019年30期2019-01-13

  • 刘晓春 狍头帽下的褐色鄂伦春
    我的印象里,鄂伦春人是褐色的。他们的皮肤很白,白中透着些许淡蓝,但除此之外,他们的头发、他们的眼睛、他们的皮毛服饰几乎都是褐色的。”在一次同乡间的聊天中,听到记者如此描述鄂伦春时,坐在对面的刘晓春不由地连连点头。乡愁似一支“归心”的箭,贯穿记者命中她的同时,更在那片鄂伦春的心海中激起一片片涟漪。鄂伦春是典型的森林狩猎民族,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一带。新中国建国初期,几乎所有的鄂伦春人都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形成了具有鲜明色彩的亚北极狩猎文化。如今,桦树

    中华儿女 2018年7期2018-04-19

  • 鄂伦春族传统图形元素特点探析
    特色的图案。鄂伦春人是游猎民族,在长期游猎生活中创造的图形也十分原始。由于受到生存环境的限制,他们在创造图形作品的材料十分有限,最常用的是从自然中获取,如树皮、鱼皮、以及各种动物的皮革,这些材料的特点是易于取得、易于加工、便利经济。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材料本身有着自然的肌理形态特征,其所创造出的图案质地粗糙、粗犷豪放、带有一种野性的味道。鄂伦春人创造的传统图形具有随意性,往往都是在生活渔猎中即兴创造出来的,具有较大的自由行,他们善于观察自然,用简练的图形语言

    西部皮革 2018年22期2018-02-14

  • 鄂伦春族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陶瓷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工艺品的制作鄂伦春人最为擅长,通过调研发现大量利用桦树皮制作的桶、篓、盒以及桦树皮船,上面雕刻的图形种类繁多,有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等,这些纹饰都表现了鄂伦春族渔猎文化的特色。鄂伦春人在创作传统图形时往往比较随心所欲,充分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对鄂伦春族传统图形的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崇拜自然、对美好生活的最求和祈福。1.1 动物纹鄂伦春族传统图形中的动物纹种类多样,有虎纹、熊纹、鹿纹等。在鄂伦春人心中老虎就是山神,鄂伦春语将其叫做“

    西部皮革 2018年23期2018-02-14

  • 濒危语言现状研究 ——以南木鄂伦春民族乡为例
    绰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通过人类学田野理论与方法结合南木鄂伦春族的实际情况,笔者以语言使用综合情况、语言使用年龄结构、语言使用的场域、语言态度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因人口基数的问题,在南木鄂伦春民族乡只发放了65分调查问卷,有效回收57份。语言调查人占全乡鄂伦春人口的67%,统计得出南木鄂伦春语使用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现在南木鄂伦春族共97人,其中会鄂伦春语的人仅有28人,且年纪都在40~60岁以及60岁以上,只有一个20~40岁的青年会鄂伦春语,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6期2017-11-29

  • 植根鄂伦春民族音乐保证其原生态音乐的根本性
    意识正影响着鄂伦春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鄂伦春族“原生态”音乐也基本脱离了传统的表演背景,甚至在演出形式和内容方面也发生了改变。但无论如何变化,其植根鄂伦春民族音乐保证其原生态音乐的根本性都没有脱离本体,依然保持其原生态的文化印记。鄂伦春;民族音乐;原生态音乐;根本性中国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在人民的生活中形成的。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鄂伦春民歌也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鄂伦春文

    戏剧之家 2017年9期2017-11-16

  • 你的雪花我的帐篷
    。我们小镇与鄂伦春人聚居地的十八站很近,少时在山间公路玩耍,常见骑马的鄂伦春人,途经我们小镇,进城去买生活日用品,盐啦肥皂啦蜡烛啦等等。他们习惯在马上吊着桦皮篓,里面装着肉干(狍子肉或是鹿肉),我有幸从一位骑马的年轻人手里,得到过这样的肉干。那时的大兴安岭,生火用的是木柈。冬季我们进山拉烧柴,总能看到鄂伦春人的足迹。他们刻在树木上的山神和白雪地上的祭奠痕迹,给我以深刻印象。从父辈那里,我了解到他们的生活习性、原始图腾和宗教崇拜。他们的万物有灵论,对我们小镇

    民族文学 2017年3期2017-06-03

  • 密林深处的年味
    北疆森林里,鄂伦春人迎来了春节。鄂伦春族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鄂伦春”的含义有二: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一是“使用驯鹿的人”。腊月,走进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就会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了。除夕傍晚,鄂伦春人会在自己家的门前燃起两堆篝火,全家人敬火神,摆上香炉,手端酒碗,以指蘸酒,弹向空中,口中念念有词,叩拜时要向火塘内扔肉洒酒,以求保佑。然后就到户外拜北斗星,接着全家向长辈敬酒、磕头。这之后,轰轰烈烈的户外娱乐活动开始了,唱歌跳

    新少年 2017年2期2017-03-15

  • 晚清兴安城总管衙门兴废简析
    猎场的雅发罕鄂伦春人生活愈加拮据、苦不堪言。清政府在光绪八年(1882)对其收编管束,建立兴安城总管衙门,光绪二十年(1894)便谕令裁撤,虽没有达到清政府预期的效果,但在雅发罕鄂伦春人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兴安城;雅发罕鄂伦春人;贡貂一、清前期对鄂伦春人的管辖16世纪末,努尔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遗甲起兵,从征讨尼堪外兰开始,用十年时间统一建州女真。其势力逐渐壮大,先后兼并位于建州女真北部和东北部的扈伦四部,又不断派兵征服东海女真。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8期2017-03-10

  • 鄂伦春人打马从广场上跑过
    森林的秘密。鄂伦春人肯定知道得更多。我小时候经常唱一首歌儿: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这首歌无论做任何游戏的时候都唱,和小伙伴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的时候,跳皮筋儿的时候,玩儿老鹰捉小鸡的时候……唱这首歌的时候我通常还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全国的小朋友是不是都在唱这首歌?二是高高的兴安岭和勇敢的鄂伦春在哪儿?虽然我一直没搞清楚到底是不是全国的小朋友都在唱这首歌儿,我就长大了,但我现在终于来到了高高的兴安岭脚下。

    骏马 2016年6期2017-01-09

  • 鄂伦春族
    驯鹿的人”。鄂伦春人长期以来是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活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他们心灵手巧,能够利用桦树皮制作出精美的生产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衣、鞋、盒、篓、桶、箱,甚至是轻巧的桦皮船,这些物品上有美丽的图案、轻巧耐用、精致大方。鄂伦春人好客,宾友光临,除了用好酒好肉招待之外,还向临行的客人赠送自家的土特产。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儿肉”,主人立

    启蒙(3-7岁) 2016年11期2016-12-12

  • 沿着猎人的足迹寻找永远的鄂伦春
    府的所在地。鄂伦春人曾被称为“乘鹿以出入” 的“北山野人”,是一群被称之为“森林之神”的人,在禁猎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北部大、小兴安岭地区的大森林里。这里是中国的正北方,它被一望无际的寒温带桦树和针叶林所覆盖。漫长的冬季,冰雪连天,气温常常浮动在零下20℃到零下50℃之间,用呵气成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走在室外, 眉毛睫毛间就会结满一层冰霜。连绵的兴安岭在天地间延伸,显得舒缓平坦。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恶劣的生存环境,让生于山岭者逐兽而猎,生于泽野

    旅游纵览 2016年12期2016-12-07

  • 鄂伦春族“密塔哈”研究
    描述,剖析到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以及“密塔哈”的文化价值以及它的传承发展。鄂伦春族;狍皮工艺;传承一、鄂伦春族现今的基本情况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嫩江西岸,东经121°55′~126°10′,北纬48°50′~51°25′之间.北与黑龙江省呼玛县以伊勒呼里山为界,东与黑龙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0期2016-11-15

  • 群山之巅
    !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父亲怎会突然要他回去学打猎呢?这简直不可思议。但父亲素来是个稳妥的人,他既然如此决定应该有他的理由,因此尽管不情愿,乌热松决定还是回去一趟。乌热松是冬月里回到乌鲁布铁的。他从小跟在阿里河当教师的姑姑一起生活上学,在乌鲁布铁生活的时间并不多,因此这次回家乌热松反倒有一种说不清的新鲜感。回家第二天的清晨,乌热松就被父亲拽上了山。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

    啄木鸟 2016年11期2016-11-01

  • 浅析鄂伦春族民歌“赞达仁”的分类
    的原始森林是鄂伦春人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鄂伦春民歌是鄂伦春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的具有浓郁原始山野风格的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气息、民族气质、地域特质。鄂伦春民歌曲调豪放,即景生情。“赞达仁”是鄂伦春民歌的一种主要歌唱艺术形式,在鄂伦春人游猎生活中,它是人际之间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由此来释放压抑的心情,表达猎业丰收的祝福和人畜平安的祈祷。鄂伦春民歌“赞达仁”歌中有情、词中有意,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六大类:狩猎歌、山歌、

    北方音乐 2016年16期2016-10-22

  • 原始、自然、感性的神秘世界
    切。作品通过鄂伦春人生存场景和地方文化风俗的描写,表达了对原住民文化衰落的担忧,对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的观照。鄂伦春人自然自得的生活,善待自然的观念,强烈的家园意识,都使作品有了丰富的地方内涵和文化意义。关键词:地域文化书写;家园意识;生态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58-02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在全球化语境中,越来越凸显出区域特色。迟子建作为生活在白山黑水的东北作家,其创作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凝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5-14

  • 一身皮装挡风寒
    宏狩猎民族的鄂伦春人对各种兽皮情有独钟,他们的衣裤、鞋帽以及铺盖的被褥均来自于兽皮。而皮装的主要原材料是狍皮,因狍皮轻巧柔软,许多用狍皮制作的服装都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所以狍皮是鄂伦春人做皮装的首选。做皮装的活儿由妇女来完成,她们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在制作皮装方面可见一斑。过去,皮袍是鄂伦春人男女老幼的主要服装,男女样式基本相同,区別是男皮袍前后开襟,女皮袍左右开襟,女式皮袍较男式皮袍更为美观:皮袍的大襟、袍边和袖口都镶薄皮做花边,有的皮袍有毛的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6年11期2016-05-09

  • 论鄂伦春族口承文学对民族形象的构建
    成制约机制。鄂伦春人是虔诚的萨满教教徒,笃信万物有灵是他们向大自然表达尊重的心理诉求。“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超越它的理由”。②微言大义,尽显智慧。在那茫茫的林海深处,纵然危机四伏,有无数凶险的包围,但拥有萨满教的护佑,鄂伦春人还是快乐安详的。在鄂伦春族民间传说中,天神恩都力和山神白那查是高频率的共在。因为他们与猎民生存息息相关。据说,一位鄂伦春猎手进山,多日捕不到猎物。终于有一天,他打到一只狍子,就想,这是白那查送的。于是,他挑选一棵树,在阳面削出一个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15

  • “摩苏昆”中的萨满文化解读
    仰深深扎根于鄂伦春人心中,最终沉淀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摩苏昆;萨满文化;鄂伦春族;自然崇拜;灵魂观念“摩苏昆”是鄂伦春族的民间说唱艺术,伴随着鄂伦春族的悠久历史流传至今,具有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等多重研究价值,曾被学术界誉为鄂伦春族的“荷马史诗”、鄂伦春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古老语言艺术的活化石。自20世纪80年代孟淑珍对“摩苏昆”的发现、搜集、整理和公开出版始,“摩苏昆”便吸引了学术界的目光,90年代以来,学术界分别从文学、音乐、语言等角度进行研究,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2015-12-06

  • 初探鄂伦春族舞蹈文化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可行性
    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独立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林。鄂伦春舞蹈;市场经济;服务鄂伦春族能歌善舞,常常表现在生产和生活中,如《熊舞》、《野牛搏斗舞》、《树鸡舞》、《依哈赖舞》、《红果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转圈舞”是一种带有自我娱乐性质的群众性歌舞,男女都参加,边唱边跳。“假面舞”是融进了宗教内容的由“萨满”跳的祈求狩猎获得丰收的祭祀舞。萨满神舞是非物质文化遗存之一。萨满舞蹈实际上是萨满跳神行为的外在动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2期2015-10-29

  • 生存状态的巧妙展示 ——读迟子建《别雅山谷的父子》
    小时候讲他去鄂伦春人居住的地方给他们放电影的故事,而下部写的是“我”的弟弟讲在别雅山谷拍电影的故事。这是作家精心建构的一部小说。这首先表现在它的双线结构上。上部的一条线是“我”父亲的一段人生经历,另一条线是鄂伦春猎人葛一枪(葛列尔)的人生历程,下部一条线是“我”弟弟的经历,另一条线是葛一枪的儿子奇克图与拍电影有关的故事。这样的建构使得众多的内容在作家的思绪上走,也使作家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我”的父亲给鄂伦春人放电影,这使他充分感知了鄂伦春人的生活情

    文艺评论 2015年7期2015-09-29

  • 鄂伦春族原生态文化蕴含的生态伦理观
    的生产方式。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就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逐着獐狍野鹿,游猎在这茫茫的林海之中。鄂伦春人在山林间从事狩猎生产,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生活,但他们并非是完全无节制的,而是自觉地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二)鄂伦春族民族精神中的原生态智慧1.猎手“莫日根”的原生态智慧。鄂伦春语称好猎手为“莫日根”。一个优秀的“莫日根”拥有以下特质: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善于寻找猎场,依照动物的习性、季节特征和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狩猎方法。“莫日根”是鄂

    学周刊 2015年4期2015-01-28

  • 鄂伦春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对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创意研究
    崇高的地位。鄂伦春人认为熊与人有某种特殊的亲缘关系,在一个鄂伦春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个年轻妇女,特征呢为右手腕戴着丈夫送的红手镯到山里采集山珍,竟然迷失在山中变成了一只熊。更为奇怪的是过了几年她丈夫到这里打猎捕到一只熊,在剥皮时发现妻子的手镯竟套在熊的右前腿上。这样鄂伦春人就真的认为自己与熊有前世关系,在他们的传说中,认为熊是人的祖先,熊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鄂伦春人比较典型的图腾崇拜对象。鄂伦春人崇尚自然信奉万物有灵,狩猎时有禁令是不猎熊更不吃熊肉,后来鄂伦春人

    大众文艺 2015年5期2015-01-27

  • 森林的风
    安大地护佑着鄂伦春人茁壮成长森林的风带着无限的温情唤醒了百花的娇艳吹嫩鲜卑山的绿荫森林的风夹着白桦树的汁香裹着落叶松的清甜漫散祖国四方引得百鸟朝拜万兽归降 森林的风杜鹃花把你狂吻芍药花对你媚笑群山碧翠百草葱茏我张开双臂与你相拥任那风儿在指间轻柔的滑过携着百花的芳香留下甜甜的刺痒儿拂过脸颊 掠过眉梢那种感觉给我无限眷恋令我痴醉使身心荡漾摘取一片心情与云儿一起翱翔森林的风就像白云恋着山谷就像清泉向往着海洋就像游子恋着妈妈的怀抱

    骏马 2014年6期2015-01-15

  • 概述鄂伦春民族对食药用菌的认识和利用(一)
    着多种角色:鄂伦春人既把“桦树包”当作取火和保存火种的材料,又视其为一种神奇的药物;利用药用真菌“马粪包”的清热解毒、利咽喉,以及止血的功效;采食猴头蘑、榛蘑、花脸蘑、桦树蘑、鸡腿蘑、木耳、圈蘑、白蘑、榆树蘑、草蘑等野生食用菌的同时,积累了关于食用菌本身、采集时令和地点,以及毒菌等方面的经验,采集到的部分食用菌(主要是木耳)用于交换贸易;鄂伦春人还有一种把“蹄形菌”削制成球形以掷和接为主的传统球类运动。鄂伦春;大型真菌;桦树包;木蹄层孔菌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

    食药用菌 2014年6期2014-03-06

  • 新生乡 鄂伦春的新生活
    上贴着浮雕的鄂伦春人的游猎画。没有别的参观者,一个大眼睛圆脸的漂亮姑娘打开卷帘门和展厅灯,换上类似鄂伦春族的民族服装,为我讲述鄂伦春族的各种袍皮制品、桦皮制品和生活用具。“鄂伦春”的意思是“养驯鹿的人”或“山岭上的人”,他们在很长的年代里游猎于山上林间,每个男人都是好猎手,他们的日用品也多取材于山上。博物馆中这些厚而壮实的袍皮大衣看起来似曾相识。几年前我在大兴安岭西侧的根河,鄂温克人的定居点,看过一个鄂温克人的博物馆,也有许多类似的制品。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1期2014-01-16

  • 鄂伦春族原生态民俗信仰文化的阐释与反思:解读大兴安岭地域作家诚然的长篇小说《白那恰》
    把读者带进了鄂伦春人的原生态民俗信仰世界。小说刻画了鄂伦春族山神信仰的生态心理、图腾崇拜的生态意识、萨满信仰的生态禁律、火神信仰的生态自觉,再现了鄂伦春族古朴的原生态文化内涵,勾勒出这个北方狩猎民族的沧桑历史。《白那恰》将鄂伦春族原生态信仰文化当作人类的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了鄂伦春族生态文明的若干侧面,引导读者从鄂伦春族生态文明缩影中感悟人类史,也为正处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当代人研究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永恒的课题提供了宝贵的文本与范例。《白那恰》既有历史

    名作欣赏 2013年15期2013-08-15

  • 鄂伦春民间文学的生态主题解读
    说,却反映出鄂伦春人对山林狩猎生活的眷恋之情。大森林不仅是他们生活的摇篮,更是他们洗涤灵魂的精神依托,大自然对于他们的意识形态及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为他们的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创作素材,是文学创作的主要源泉。由此,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民歌、童话、笑话、寓言、谚语和谜语等)反映的也皆是鄂伦春族人民的原始信仰观念及自然生态主题,警示人们,自然生态是万物之灵,只有懂得保护,才会有永不枯竭的资源可以获取。一、鄂伦春神话、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渊源
    这无疑来源于鄂伦春人射猎野兽的狩猎活动。其他如滑雪、划桦皮船、冰爬犁等,则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以滑雪板、桦皮船和爬犁作为交通运送货物的工具。跑、跳高、跳远等体育来源于早期狩猎生产人们必需的身体技能等。可以说,这些体育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狩猎生产所需的生产和生活技能的特征。二、来源于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活动对体育的发展与丰富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原始宗教不是产生体育的“源”,但却是发展成为体育的一个“流”。[1](一)鄂伦春族信笃原始宗教,主要体现为自然崇拜和图腾崇

    黑龙江史志 2012年7期2012-08-15

  • 鄂伦春族风俗琐谈
    手枪、机枪。鄂伦春人枪法纯熟,十中七八。10岁以上小孩就一枪一马,15岁以后就和成年人一同狩猎。马匹不仅是鄂伦春人的狩猎工具,同时也是交通工具。鄂伦春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善骑马,几乎每人一匹,80多岁的老年妇女也骑马行路。鄂伦春人马的体形小,善爬山,穿密林,走低湿洼塘和塌头向子。这种马不必专门喂养,冬天吃雪底下的草和地面的小树尖子。猎犬是鄂伦春人忠实的伙伴,每家都有驯养,每逢出猎之时,鄂伦春人骑马带犬前行,如果受伤猎物逃跑,就放猎犬追踪寻找,有时猎犬寻找两三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4期2010-08-15

  • 走进高高的兴安岭
    刘国霖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在兴安岭中繁衍生息。从省城哈尔滨乘车北上,山路似一条缠绕树林的带子,车子如同爬在带子上的甲虫,慢慢地蠕动。“木刻愣!”透过树林稀疏的地方,隐约见到前方有座小木屋。这是鄂伦春人就地取材,在山林中建造的别具一格的漂亮住房。我轻轻敲了敲门,一个穿长袍的妇人从里面走出来。我同她说话,她全然不懂。回答的话,我也莫名其妙。比划了好久,妇人明白了我的意思,微笑着请我进屋。坐在树墩做成的凳子上,我看到墙上悬挂着的猎枪、猎刀和珍贵的兽皮,屋角堆着皮箱和

    北极光 2009年3期2009-06-30

  • 日本殖民统治对东北少数民族生活影响实证研究(1931-1945)
    机关,负责对鄂伦春人的统治,军事上,从1936年开始,将民国时期的鄂人游击队,改编为“山林队”,每队派1~2 名日本指导官或数队派一名日本指导官进行控制。日本人掌握”山林队”后,日常强迫鄂伦春人军训,遇到战事,强迫鄂伦春人协助日军作战。日军进山围剿抗联,责令鄂伦春人带路。在抗联主要活动之一的小兴安岭,日军还命鄂伦春人山林队,直接同抗日联军作战。抗战胜利前夕,日本特务机关曾先后派遣鄂伦春人过江侦查苏联情报。灭绝方面的表现为:禁止鄂伦春族种地务农, 禁止与汉族

    活力 2009年8期2009-06-22

  • 新生50年
    看一看勇敢的鄂伦春人。这一天终于到来,鄂伦春族定居50年大庆前的一个雨后的夏日,我来到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鄂伦春民族乡。新生乡距黑河市区90公里,在市区西北方向。她座落在群山的怀抱里,美丽的刺尔滨河和索尔其干河衅。新生乡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是1953年党和政府为世代在大山里以游猎为生、居无定所的鄂伦春人选定的新家园。新生,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地名!一个民族获得了新生,一个当时还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濒临灭绝的民族,一步

    中国民族 2004年3期200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