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

  • “等待”主题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研究
    等待戈多》作为贝克特最富盛名的作品,講述了两个流浪汉一直在等待戈多,一直没有等到。两部作品同属后现代主义文学,同体现了一个“等待”的主题,这种“等待”又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他们的等待本质上又有所不同,通过分析“等待”主题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来揭示当时人类生存状态的无序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讽刺。关键词:马尔克斯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贝克特 《等待戈多》 等待 批判性“等待”是一种文学主题,“等待”也是一种生存状态,等待伊始是带着希望的,而结局又是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2023-06-29

  • 浅析波卓的眼盲意象与幸运儿的失语意象
    00)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作品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贝克特在解构古典戏剧的同时,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内容上的荒诞离奇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戏剧文本中,古典戏剧理论的体系性、秩序感、客观性等原则被完全解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陌生的不确定性——时间线索的混乱朦胧,地点的荒凉单一,五个出场人物没有具体的生活背景与性格特征,甚至没有具体的外貌形象,有的只是人物间漫无边际的对话与荒诞怪

    戏剧之家 2022年9期2022-11-12

  • 这下麻烦大了
    。这个小老乡叫贝克特,帮了乔伊斯大忙,其中一项就是协助乔伊斯完成最后的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乔老爷很爱护贝老弟,一次贝克特走在街上,忽然遭人袭击,被一个叫普鲁登特的路人当胸捅了一刀,命在旦夕。乔伊斯立刻动用关系,将贝克特送进当地最好的医院进行抢救,贝克特最终捡回一条命。人生真是祸福相倚,这件事在巴黎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了一个女人的注意。这个女人叫苏珊娜,是个网球高手,也喜欢文学,早些年在网球场上见过贝克特,对他很崇拜。苏珊娜见贝克特遭难立刻前往医院陪护,进

    读者 2022年13期2022-06-20

  • 荒诞派戏剧理论浅析及代表作鉴赏
    派戏剧的诞生。贝克特、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最重要的作家。作为一个戏剧流派,荒诞派进入20世纪60年代呈现颓势,但它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一直持续着。本文将从尤奈斯库荒诞派戏剧理论入手,并结合理论运用文艺理论方法从文学剧本和戏剧表演两个视角赏析荒诞派戏剧重要作品: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关键词:荒诞派戏剧  尤奈斯库  贝克特  《秃头歌女》  《等待戈多》“荒诞”一词从拉丁文surdus而来,与理性相对,意为荒谬、非理性、无意义。荒诞是人

    民族文汇 2022年3期2022-03-27

  • 贝克特与后现代主义
    要: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与他广为人知的现代主义文学先驱者的身份相比,他对后现代主义的开创之举却鲜为人知。贝克特与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和欲望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还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贝克特不仅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开创者,还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其文学作品具有无穷的阐释空间,充满了诗学的张力之美。关键词:塞缪

    美与时代·下 2022年1期2022-03-03

  •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派戏剧中的空间意象解读
    要:塞缪尔·贝克特不仅是20世纪西方文学界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还是杰出的文艺批评家。空间意象和身体意象既展现出贝克特戏剧艺术的独特性,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想,其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意象与福柯的权力空间理论、德里达的延异理论、福柯的身体理论之间有诸多契合与通达之处。空间意象的运用,揭示出贝克特戏剧作品的空间诗学与具身认知意识。透过贝克特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意象,我们可以揭示贝克特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美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领略贝克特在西方文学史和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1期2021-12-20

  •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 《终局》在贝克特的作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不仅集中凝聚了他的哲学思考和美学尝试,也概览式地为我们呈现出一位荒诞派剧作家眼中的世界图景。本文以三个问题为切入点,尝试对《终局》的主题进行一些解释。其一,屋子外面有什么的问题。参照《终局》与《荒原》的互文性关系,“屋内/屋外”的二元对立结构可以理解为文明与自然的对立。其二,剧中人物的关系问题。剧中纳格、哈姆、克劳夫三人恰好构成了一个“祖-父-子”的三代循环,进而形成了与整个人类社会的映照关系。其三,“终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1期2021-11-30

  • 贝克特作品中的自然意象溯源
    属于小世界”:贝克特作品中的自然意象溯源》)在2016年人类纪话语兴起以及近期全球新冠危机的影响下,贝克特研究的关注重点在近年来转向了人与非人的生态关联问题。在不同理论的观照下,生态视角下的贝克特研究共同探讨了贝克特作品中人与非人共生联结的生态关系与本体论,尤其以灾难与末世论为线索,考察贝克特作品中人与自然世界的共同毁灭,以期在生态危机时代为人类敲响警钟。但吊诡的是,生态视角在2016年以前的贝克特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因为不论是贝克特戏剧中的黑暗舞台,

    社会观察 2021年11期2021-11-15

  • 贝克特与存在主义
    重要代表之一,贝克特及其作品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然而也因为其作品深刻的哲理性而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本文以贝克特的戏剧作品《剧终》为例,浅析作品中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以期对《剧终》这部作品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贝克特;《剧终》;存在主义作者简介:李青宗(1988-),男,汉族,甘肃武威人,研究生,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3一、存在主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2021-04-28

  • 近年国际“贝学”研究与译介发展态势> ——与洛伊丝·欧维贝克的对话
    e)和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他们都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偶像,相关研究和节庆已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是爱尔兰向外推广其“文学大国”形象的重要抓手。曹:其中,贝克特走的是“去爱尔兰”的极简主义道路。他的驳杂、深邃在欧美现代派文学史上少有匹敌,相关研究和演出活动可能赶超“让学者忙上300年的乔学产业”,这大概就是您所说的“贝克特是一所(念不完的)大学”的意思吧。欧:是的。在西方,贝克特研究早已成为显学:国际萨缪尔·贝克特学会已有欧

    外国语文 2021年4期2021-03-07

  • 《最后一盘录音带》的叙事风格与叙事结构
    诞,而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用合情合理的故事来讲述人生,却无法过好自己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件无比荒诞的事情。荒诞派戏剧往往用行动的荒诞来表现生活的荒诞,形式即内容,且情境设置不符合常理逻辑,是反叙事的,而贝克特的单人剧《最后一盘录音带》就是这样的作品[1]。通过录音带的巧妙介入,达成了他永恒的主题——人生的重复和无意义性。在剧本的开头,就展现了这样一个未来的深夜、一个憔悴的人日复一日的生活状态:打开抽屉、取出磁带、吃香蕉、数磁带的数目、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1-15

  • 塞缪尔·贝克特
    育邦塞缪尔·贝克特是我们人类从过去走向现在与未来的恐惧症状,是一面超越光学特性的可怕镜子。哈罗德·品特称“贝克特是有史以来最勇敢、也最冷酷的作者,他越是使劲地揉我的鼻子,我越是对他充满感激”。在贝克特那里,到底有一些什么呢?作为艺术家的他干了些什么呢?他试图想着或者实践这样的东西:“没有可表现的东西,没有可用来表现的东西,没有可作表现根据的东西,没有能力去表现,没有必要去表现,也没有义务去表现。”剧作《等待戈多》的出现意味着: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个叫贝克特

    青春 2020年12期2020-12-23

  • 荒诞派戏剧不确定性与反戏剧创作分析
    重点放在开山人贝克特以及二代荒诞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作品上。关键词:荒诞派;贝克特;品特;反戏剧;不确定性[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1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各种非理性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和索绪尔关于语言能指和所指的学说等社会思潮继续对人们产生影响,在文学上产生了包括“愤怒的青年”“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等流派。其中,荒诞派戏剧是由文学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将这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2020-03-23

  • 克特戏剧中的荒诞性
    摘要】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是爱尔兰著名的作家,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其主要创作涉及戏剧、小说和诗歌,但尤以戏剧见长,其中《等待戈多》(1953)是其戏剧的代表作。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呈现出一种荒诞的意味,而《等待戈多》则集中体现了其戏剧创作的荒诞性。【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荒诞性【中图分类号】J817 【文献标识码】A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清晰地阐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7期2019-08-23

  • The “Waiting” in Waiting for Godot
    [2]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M]施咸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3]Beckett Samue. Waiting for Godot[M]. Shi Xianrong(Trans. ) Beijing: The People 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2.[4]Camus Albert. LeMytheDe Sisyphe-Essai surL absurd [M].DuXiaozhen(Tra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4期2019-05-15

  • 贝克特早期戏剧《自由》中对“自由”的探讨
        要: 贝克特在其早期的第一部完整剧本《自由》中对于“绝对自由”这一抽象概念进行了多层次、多阶段的探讨:首先是个体意识到自我身为他人的囚徒,追求逃离的自由,然后是据此拒斥他人,拒斥确立一种意义或者接受外在力量援助,选择离开他人后又离开自我以追求不行动的自由;最后是因无法见证自我的死亡而意识到自由是不可能的,最终选择坚守在无意义和虚无中活下去的意志,追求自我“将变得自由”,以此来抵抗虚无。关键词: 贝克特    自由    他人    行动贝克特在早期

    文教资料 2019年36期2019-04-21

  • 贝克特《默剧一、二》看人类的生存困境
    珊〔摘 要〕自贝克特的作品被译介到中国以来,中国戏剧界对其剧作的关注度有增无减,但大多数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等待戈多》这一剧作,对其它剧作如两个默剧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两个默剧的解读成为必要。两部默剧通过彻底抛弃语言,灵活运用空间,以及渐次减弱的行动等“反戏剧”手法,共同传达出贝克特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关键词〕贝克特;默剧;生存困境塞缪尔·贝克特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剧作被视为西方戏剧从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点,对国内戏剧界亦影响颇深。

    艺海 2019年12期2019-01-16

  • 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的孤独者
    的《三姐妹》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着类似的“等待”主题,前者等待前往莫斯科,后者等待着“戈多”,于是脑洞大开,决定着手进行蒙太奇式的整合改编。颇具实验色彩的《三姐妹·等待戈多》,当年由濮存昕担任主演,林兆华女儿林丛则扮演“三姊妹”中年龄最小的“伊莉娜”。数十年来,贝克特的许多作品尤其是《等待戈多》依然常说常新,仅中国,参与改编的导演还有孟京辉、赖声川、吴兴国等,足见其影响。正是主要凭借《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贝克特于196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举奠定了

    创作评谭 2018年6期2018-12-27

  • 珍贵的重复与空白
    月【摘 要】在贝克特的作品中,荒诞的情节由重复与空白来支撑。贝克特通过营造无聊的气氛、萧瑟的环境,把观众和读者带入他想营造的荒诞世界。贝克特的作品为后戏剧剧场带来无限的影响和灵感。后戏剧剧场的导演和编剧们用更加犀利的方式讽刺着工业社会,在他们的一些舞台表现方法中,处处可见贝克特的影子。他们利用重复与空白,让观众参与到戏剧中,让本来单薄的戏剧舞台变得更加丰富。【关键词】贝克特;重复;空白;后戏剧剧场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

    戏剧之家 2018年19期2018-09-21

  • 文化失根的孤独
    兰作家萨缪尔·贝克特,虽然在时间、空间与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但是他们在个性气质与人生经历方面却有着众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像孤独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也在两位作家的生命历程中频繁出现。关键词:文化失根;孤独;鲁迅;贝克特1.文化失根的界定从19世纪到20世纪,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世界各国都依次发生巨大变化甚至是变故。这些物质层面的变动,在精神层面同样也产生重大的影响,使这一时期人类的新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一种正在形成的状态。在这种变动中,“文化失

    大东方 2018年8期2018-09-10

  • 《一个黑夜》评析
    键词:萨缪尔·贝克特;《一个黑夜》;荒诞;死亡与绝望《一个黑夜》,描述了一个老妇人在荒野里发现了一具尸体。小说里的人物,没有身份,没有形象,没有姓名,没有外形,只有叙述者混乱的、不连贯的叙述语言。小说打破传统的叙述逻辑,通过破碎的语言叙述、时空的交错、意象的叠加,呈现出荒诞与虚无的世界中死亡与绝望的悲观精神。一、时间的错乱小说在时间上具有交错性,将过去现在,白天与黑夜熔铸在一起。首先小说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全文只有一个段落,抛弃了分段所具备的结构清晰的功能,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3期2018-08-19

  • 论塞缪尔·贝克特诗歌的“陌生化”
    在探討塞缪尔·贝克特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独树一帜的“陌生化”特征。首先,从音韵、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对“陌生化”诗歌技巧进行分析,贝克特诗歌的隐暗晦涩实际是作者的“陌生化”实践。其次,文章从诗歌的“纯化”的角度解读了其诗歌创作“陌生化”的多样性尝试。作家跳出英语语言习惯以及英语诗歌创作的约定俗成,诗的“纯化”就体现了经由不同语言媒介所表现出来的诗歌“陌生化”特征。可见,贝克特诗作从不同角度表现“陌生化”特征,呈现诗歌异质之美。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陌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8期2018-07-09

  • 爱如幽静长河
    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在巴黎街头散步时,被一个年轻男子捅了一刀,差点丧命。贝克特在好友詹姆斯·乔伊斯的帮助下住进了医院,他的好友、比他大6岁的女画家苏珊娜·德克沃·迪梅斯尼尔则担起了照顾他的任务。危境促生了情愫。出院后,贝克特和苏珊娜住到了一起,由此拉开了他们51年共同生活的大幕。贝克特生于1906年4月13日,他出生的地方,是爱尔兰都柏林郊区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天性聪颖、早早显露语言天赋、曾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这一切,

    中外文摘 2018年11期2018-06-01

  • 《等待戈多》与《三姊妹》中“等待”题旨比较
    》 “等待” 贝克特 契诃夫“等待”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它历来也是作家们热衷表现的主题。对明天的等待作为一种对希望的期盼,已成为一种象征,延续至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戏剧中。在西方戏剧作品中,涵盖这一题旨的不在少数,《等待戈多》和《三姊妹》就是其中两部上乘之作。契诃夫的四幕话剧《三姊妹》讲述了俄罗斯边远小城的一个帝俄军官家庭中奥尔加、玛莎、伊里娜三姐妹和她们哥哥安德烈的故事。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则讲述了两个流浪汉在路上等着一个叫“戈多”的人的时候,说着语

    文教资料 2017年32期2018-03-27

  • 《圣经》文化批评视角下
    思维。塞缪尔·贝克特作为英国-爱尔兰戏剧家之一,他的《等待戈多》受到现代读者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圣经》文化批评的视角对《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使作品有新的内涵,增添新的生机。《圣经》文化批评反映了《圣经》中的典故和人物在文学创作上对文人墨客产生的影响。关键词:《圣经》;《等待戈多》;塞缪尔·贝克特作者简介:冯长郭(1992.12-),男,山东省邹城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9期2017-11-08

  • 昔与国王肩并肩,今成国王刀下魂
    利二世登基时,贝克特只是宫廷的一名秘书。不过,亨利二世很快发现贝克特其实能胜任律师兼外交官,于是,在加冕礼几周后,他便任命贝克特担任大法官。两人一起工作,一起用餐,一起旅行,一起娱乐。在亨利二世人才辈出的宫廷里,贝克特像王子一般生活着。1162年,坎特伯雷主教之职空缺,亨利二世要求贝克特接任,不过后者并不情愿,因为这样一来,贝克特就要身兼大主教和大法官两职。贝克特声称,对教会忠诚和对国王忠诚非一人之力所能为,因此表示拒绝。可亨利二世驳回了他的意见,据说贝克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3期2017-09-04

  • 依赖他者的悲剧天性
    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戏剧作品《等待戈多》中描绘了一个失去秩序的世界和一群精神停滞的人。分析这个世界的时间、空间和自然秩序的失衡,以及人物失去行动力、被动消磨时间的困顿状态,有助于理解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传达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信仰的本质。贝克特揭示了世界的失序和人类的停滞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即人类必须依赖他者的承认才能生存的悲剧天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在一个失序的世界中困顿不前。关键词:等待戈多 贝克特 精神停滞 悲剧天性 信仰一、引言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3期2017-05-06

  • 浅析贝克特戏剧中表现主题的艺术方法
    摘要:贝克特打破了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分别从形象、语言、动作多个方面,将抽象的情感和心理外化,间接地传递解构了的意图,使一切都充满着多义性,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使得荒诞的主题更加鲜明,比以往的戏剧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性。关键词:贝克特 荒诞戏剧 艺术手法萨缪尔·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尔兰裔剧作家,其作品的主题更多的是在表现: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自己的孤独,丧失自我与人的异化。贝克特的戏剧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真

    祖国 2017年4期2017-04-20

  • 贝克特与叶芝*
    W.B.叶芝与贝克特,这两位爱尔兰文学巨匠,因分别获得1923年和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而享誉世界,两人虽相差41岁,却曾共同活跃于1930年代的世界文坛。致力于弘扬爱尔兰民族文化的叶芝,如今已被视为爱尔兰文化的正统代表人物,而定居在法国巴黎发展自己文学事业的贝克特,却更多地被认为吸收发展的是欧洲文化,加之其作品中几乎没有真实爱尔兰民族语境,故此,长期以来,在其故乡爱尔兰,尤其在爱尔兰文学传统的系谱梳理上,为人忽略。*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爱尔

    思想与文化 2017年1期2017-04-11

  • 《等待戈多》的荒诞元素分析
    多》是塞缪尔·贝克特所著荒诞派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文中多处运用荒诞元素。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荒诞元素的运用:场景、人物性格、语言、情节。荒诞元素的运用提升了戏剧的表现性和可读性,赋予了该作品艺术魅力,使它能够和众多伟大作品一样流传至今。【关键词】等待戈多;荒诞元素;塞缪尔·贝克特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15-03一、介绍塞缪尔·贝克特出生在爱尔兰,而后定居法国,是著名的爱尔兰小说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2017-04-05

  • 重影、诗意与信仰
    的补充,来理清贝克特荒诞派戏剧思想与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间的继承与交融。【关键词】阿尔托;贝克特;残酷戏剧;等待戈多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11-041938年,阿尔托出版了《戏剧及其重影》,宣告残酷戏剧的诞生。此前,他筹划的“残酷剧场”里排演的唯一一部戏剧《颂西公爵》(Les Cenci),在演出十七场后就草草收尾,这是阿尔托一生戏剧实践的缩影。阿尔托一直都试图确定残酷戏剧是唯一正确的戏剧形式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2017-04-05

  • 现代主义的初识与辩护:贝克特的《论普鲁斯特》
    陈俊松萨缪尔·贝克特最重要的三部剧作是《等待戈多》《终局》和《开心的日子》。他凭借《等待戈多》声震文坛,并于一九六九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读者来说,较之这些受到普遍关注的名篇,他的《论普鲁斯特》可谓是个“熟悉的陌生人”。贝克特出生在都柏林的郊区,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学习法语和意大利语,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年,由于学业突出,根据校方教师交流协议,他在巴黎高师担任英语讲师。在此期间,他遇到了自我放逐的爱尔兰著名现代派作家乔伊斯,并于一九二九年

    书城 2017年3期2017-03-25

  • 《终局》中的不确定性
    要:塞缪尔·贝克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贝克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终局》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剧中,贝克特用荒诞和重复的手法描绘出了战后人类孤独、空虚以及绝望的精神状态,同时在荒诞性和重复中又体现了该剧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分析《终局》中的荒诞性和重复的手法,来阐述该剧是如何体现不确定性的。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终局》;荒诞性;重复;不确定性塞缪尔·贝克特是一位爱尔兰小说家、剧作家、戏剧导演以及诗人

    艺术科技 2016年5期2016-10-20

  • 贝克特与乔伊斯两位文学大师的交集
    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诞生110周年。贝克特与爱尔兰文学巨匠乔伊斯长达13年的交往,构成了20世纪令人难忘的交响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鼻祖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之间的友谊和交往时间跨度长,从192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乔伊斯1941年离世。在长达13年的岁月里,贝克特一直把比他年长24岁的乔伊斯当做自己文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最尊敬、影响最

    世界文化 2016年10期2016-10-19

  • 黑暗里绝望是一种力量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20世纪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兼剧作家,生于爱尔兰,后移居法国巴黎。他毕生的创作,无论是英文诗集《回声之骨及其他沉积物》(1935)、法文诗稿“蹩脚诗”(1978),还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荒诞派名剧《等待戈多》(1953)以及他的八部小说如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法称呼的人》(1951~1953)等,均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存在主义思想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个荒诞不经的非理性世界,一种人生失却存

    雪莲 2016年15期2016-09-28

  • 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谜团
    陈恕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兼用英语和法语创作的爱尔兰作家,既受益于爱尔兰文艺传统,如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辛格(John. M. Synge)、奥凯西(Sean OCasey)、叶芝(Jack Yeats)、乔伊斯(James Joyce)等人的创作,也因长期寓居巴黎而受惠于欧洲大陆的“先锋派”文艺。1969年,他因一系列“荒诞派”小说和戏剧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20世纪彻底改变了文学的三位爱尔兰

    博览群书 2016年4期2016-05-18

  • 《诗集:贝克特全集1》
    尔兰]萨缪尔·贝克特湖南文艺出版社 定价:40.00元【导读】贝克特浓缩的、博学的、隐喻式的诗歌与其戏剧、小说一样,呈现其作品的一贯特征,即“力图触及智性与情感的中心”,以其深邃的哲理抒写20世纪这个荒凉世界中人类冷漠、异化、荒诞的境遇,表达他对人类生命意义独特的思考。这本《诗集》在既有的贝克特法文诗中译稿的基础上,补译了10余首法文诗,并首度完整译出他从青年到老年的近60首英文诗,第一次将作为诗人的贝克特推介给中文读者。

    青春 2016年9期2016-05-14

  • 诺奖作品《等待戈多》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一出戏剧,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一部晦涩的作品在中国逐渐引起热潮,对中国的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就对这部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收情况进行简要阐述。关键词:戏剧;荒诞派;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接受与传播[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1对于中国人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一项国家荣誉,甚至是一种国际荣誉,这使我们对诺奖魂牵梦绕,不能释怀。尽管

    青年文学家 2015年5期2016-05-09

  • 亨利二世与托马斯贝克特之死
    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的故事在英国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很多文艺的作品都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剧作《大教堂谋杀案》反映的很全面。王权与教权的斗争贯穿其中,这种斗争简化为了亨利与贝克特两人之争,使得整个事件中精彩纷呈。亨利二世是为一代雄主,贝克特亦是大主教中的典范,两雄相争,必有一伤。本文意在说明,中世纪欧洲王权与教权的矛盾。关键词:王权;亨利二世;教权;贝克特1 贝克特登台亨利二世即位之时俨然是集风光大权于一身。在其治下是一个从囊括不列

    卷宗 2016年2期2016-04-07

  • 贝克特不断延伸的“中国之旅” ——读《贝克特“失败”小说研究》
    大学 张和龙贝克特不断延伸的“中国之旅” ——读《贝克特“失败”小说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 张和龙《贝克特“失败”小说研究》以完整而详尽的论述揭示了贝克特“失败”小说的主旨内涵与艺术特征,在批评思路、立论、理论阐发、叙事分析、学理论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在国内贝克特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阅读该书,再回眸贝克特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史,有助于我们反思国内贝克特研究中的主体性缺失问题。对于中国贝克特学者来说,克服影响焦虑、追求自主创新始终是学术主体性能否重

    外文研究 2016年2期2016-03-16

  • 论国内贝克特研究的几种视角
    一、引言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无疑是二十世纪文坛和戏剧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新小说和荒诞派戏剧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四大剧作 (《等待戈多》、《终局》[原作为法文]、《克拉普的最后一盘磁带》、《快乐时光》[原作为英文])和小说三步曲 (《莫洛伊》、《马龙之死》、《无可名状者》[原文为法文])。这些作品先后被译成了十余种语言,贝克特也因此声名日隆,一跃成为世界文坛重量级人物。他的作品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对白也语无伦次,

    剑南文学 2015年22期2015-11-24

  • 从反戏剧特征看《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
    多》是萨缪尔·贝克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后现代主义流派——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这部作品主要叙述了两个流浪汉式的人物——戈戈和狄狄——连续两天在一颗枯树下等待戈多,然而戈多一直都没有出现的故事。这部作品主要借助于“反戏剧”的艺术创作形式,以非理性的、荒诞的艺术手法来反映真实的人生,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本文主要通过戏剧背景、人物以及人物进行的一些活动来分析贝克特的象征意义以及表现方法在剧中的运用,由此来反映战后西方世界真实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所遭遇的深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9期2015-11-06

  • 艾玛·纽尔贝克特新作揭幕戛纳电影节
    导演艾玛纽尔·贝克特执导的《昂首挺胸》将作为开幕电影于卢米埃尔大剧院进行首映。这是继1987年法国女导演黛安娜·克里斯的《痴情》之后,戛纳电影节历史上第二次选择以女性导演作品开幕。《昂首挺胸》聚焦一名法国少年的成长故事,讲述了他6岁至18岁之间的人生经历。导演艾玛纽尔·贝克特同时也是一名演员,1997年她曾凭借短片《假日》获得戛纳评委会奖。2001年,由她执导并主演的《我的小情人克莱蒙》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竞赛单元。第68届戛纳电影节将于2015年5

    综艺报 2015年8期2015-09-10

  • 曾经最赚钱的全球商品
    陈杜梨导语:贝克特用棉花产业5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奴隶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政府也是,它提供了枪炮,修建了道路,制定了关税和市场规则,只有这样资本主义才繁荣起来。十年前,对资本主义崛起感兴趣的历史学家很难在历史系找到立足之地,最接近研究资本主义的工作是从事劳工史的写作,没有历史学家想过要弥补空白写写那些商界精英。对资本主义感兴趣的人成了经济学家、银行家。或者成了为安德鲁·卡内基或者罗斯柴尔德做传的传记学家。2008年是个转折点,以此为契机,进

    世界博览 2015年20期2015-09-10

  • 塞缪尔·贝克特的长篇小说《莫菲》研究
    51)塞缪尔·贝克特的长篇小说《莫菲》研究周瑞红(内蒙古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他的创作覆盖了各个流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在这之中以戏剧成就为最高。本文主要对贝克特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展示小说中主人公莫菲所具有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现存的大世界之间的冲突,从而揭示贝克特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及

    戏剧之家 2015年13期2015-08-07

  • 浅谈《莫菲》中理性与疯狂的对峙
    菲》是萨缪尔·贝克特第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莫菲》的主要特征是它将二元对立的小说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包括身体和思想、精神和物资、自我和他人等、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等待就业的爱尔兰人莫菲一味追寻自我,脱离现实,最终死亡的故事。《莫菲》的故事情节与《等待戈多》一样荒诞,结构曲折言语胡乱而且整本书滑稽不堪。当然在这本书中,萨缪尔·贝克特也做出突破,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是却没有实现小说中人物的协调。莫菲背离现实,追寻完全的自我,想要狂颠地世界,但是却被理性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9期2015-05-30

  • 痛苦、希望、抗争——论萨缪尔·贝克特作品中的心灵创伤书写
    ——论萨缪尔·贝克特作品中的心灵创伤书写魏新俊(中国药科大学 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1198)摘要:萨缪尔·贝克特的文学作品以战后的西方世界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为思考主题、描述对象和书写内容,体现了对人生苦难的倾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生活希望的祈求。他用荒诞揭示战争的灾难,用心灵书写记忆的创伤,用等待表达生命的抗争。他的小说长篇“三部曲”搭起了“死胡同”,荒诞派戏剧又帮助他走出了“死胡同”,从而成功实现了两种不同文类的转化,终于摆脱小说实验“山穷水尽”的悲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1-31

  • 爱是恒久幽静的花
    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她是苏珊·德克沃·迪梅斯尼尔。 不久,“二战”爆发,贝克特加入抵抗德国侵略者的地下组织。后来因有人叛变,组织遭到破坏,贝克特和苏珊徒步逃往法国南部。在途中,二人相濡以沫,时常要在谷仓,甚或水渠中躲避敌人的追捕。到了南方,他们教村庄的孩子们识字、绘画,生活忙碌艰辛却十分惬意充实。 战争结束后,他们回到巴黎,他在圣洛的一家爱尔兰红十字医院工作,她则继续绘画创作。参加抵抗组织与逃难的经历,让贝克特蕴藏在心中的创作素材得以充分发酵,使得他

    幸福家庭 2014年12期2014-09-10

  • 从《等待戈多》的主要人物看灵与肉关系并由此窥见人类生存的分裂状态
    理解。塞缪尔·贝克特在其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肉体与精神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同时也暗示了现代人生存的荒诞与分裂状态。肉体与精神;对立统一塞缪尔·贝克特是著名的荒诞派剧作家,其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塑造了戈戈与狄狄两个主要人物。他俩在人物性格上截然不同,并且形成互补。借此,贝克特表达了自己对于精神与肉体关系的观点并由此延伸出对于战后人类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4期2014-06-27

  • 试析《等待戈多》中幸运儿的末人形象
    键词:萨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幸运儿 “末人”形象萨缪尔·贝克特,1906年出生于英国爱尔兰一个犹太人家庭,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而于1948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从诞生以来,便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等待戈多》中,引起我最大兴趣并非两个主角,而是作为配角存在的幸运儿,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阅读过尼采的“末人”理论——指一种无希望、无创造、平庸畏葸、浅陋渺小的人,现在末人是指和

    文学教育 2014年4期2014-05-26

  • 教会自由与世俗政治之间的平衡—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贝克特争论中对教会-国家关系的处理
    亚历山大三世在贝克特争论中对教会-国家关系的处理周诗茵(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英格兰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与国王亨利二世的争论发生在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任职期间。 为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亚历山大在争论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由于罗马教会长期分裂,亚历山大处境艰难,需要亨利的支持,不得不谨慎地对待争论;另一方面,教皇权威在英格兰得到 重,亚历山大与贝克特在维护教会由的立场上基本一致。 体来看,他给予贝克特有限度的支持,积极调解争论,缓和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2期2012-08-15

  • 塞缪尔·贝克特戏剧后期批评考辨
    0031)作为贝克特戏剧批评的分水岭,20世纪80年代中期见证的是这个批评传统摆脱困境、走向繁荣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不可否认,鲁比·科恩的《只是游戏:贝克特的戏剧》为80年代开了一个好头。这位贝克特批评的奠基人指出,贝克特的剧作是为精确的表演而创作的纯粹的游戏,它与不可理喻的现实相对照,但它本身就是一种现实。[1]科恩不仅对戏剧创作的功能性手法进行了文本细读,而且还综合了戏剧实践的环节。她一方面对贝克特剧中的时空观念、独白语言、重复手法、美学观点、主题思想

    外国语文 2011年4期2011-03-20

  • 贝克特小说作品中的居间言说
    王素华摘要:贝克特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风格与特点。他运用“居间(in between)叙事”的策略,使小说作品充满了生与死,存在与虚无,光明与黑暗等的对立交替缠绕来表现二战后人类的虚无感挫败感和存在之悲。 他置身于语言与非语言的边界地带,对语言进行着无情的肢解和减损,走向了不可言说之物,清晰地表达着语言背后的东西。贝克特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后现代的艺术创新,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关键词:贝克特 小说

    魅力中国 2009年27期2009-11-09

  • 道非常之道
    本文主要论述了贝克特对时间、自我意识及其孪生物语言等存在弱点的探寻:时间中个体不可测知,导致目标价值追求的丧失,存在归于虚无。存在本质上不可知,但人类又必须通过语言思维、自我意识,见证自身的存在,这是人类存在无法克服的弱点。悖论之下,贝克特在创作中让语言千疮百孔、声名狼藉,努力逼近隐藏在语言背后的虛无荒诞本质。[关键词]贝克特;存在;时间;自我意识;语言现存于达特茅斯大学的劳伦斯,哈维笔记,记录下了1961年至1962年间哈维与贝克特三次交谈的内容,涉及了

    电影文学 2009年4期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