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弟

  • 程朱孝道思想的理论内容与现代转化
    体与用的关系。“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之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孝弟乃“为仁之本”而不是“仁之本”,这即是说孝弟是实践仁的一个起点,并不就是仁本身。这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2023-12-29

  • “仁”之造字新论
    度出发,解释了“孝弟为仁之本”的原因。【关键词】仁;造字理据;孝弟为仁之本【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105-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33一、“仁”字造字的多种说法甲骨文中是否存在“仁”字尚有争议,可能的“仁”字字形出现于武丁时期的一片甲骨(图1)。罗振玉等人将其认作“仁”,董作宾等持反对意见,认为“二”是单独

    今古文创 2023年4期2023-05-31

  • 朱子孝论探微
    所以仁义礼智乃至孝弟忠信等具体德目其实都被仁性所统摄,并且是一种分殊之德。就“孝德”而言,朱子强调:“孝弟即仁之属。”[2]580孝德首先是包含在仁性中的具体德目,但孝德并非仁性,只是被仁性所统摄。[5]46结合上文,“孝之理”作为“分殊之理”,由天道下贯而来,赋予人便构成了心中的“孝德”,即“德者,得之于心,如得这孝之德在自家心里。”[2](2)此处的“孝德”是指人先天禀赋的德性。另外“孝德”还可以指后天的道德品性,如“如事亲时自无不孝,方是有孝之德”。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12-31

  • 这些,你一定知道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文中的“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2.D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

    中学生天地(C版) 2022年3期2022-03-24

  • 这些,你一定知道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文中的“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2. D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2年3期2022-03-21

  • 焦竑对晚明王学的修正及其思想史意义
    演变趋向。一、“孝弟”为良知之实在《刻传习录序》中,焦竑表达了他对阳明后学偏离阳明思想本旨的不满:国朝理学开于阳明先生,当时法席盛行海内,谈学者无不禀为模楷,至今称有闻者,皆其支裔也。然先生既没,传者浸失其真。或以知解自多,而实际未诣;或以放旷自姿,而检柙不修;或以良知为未尽,而言寂言修,画蛇添足。呜呼,未实致其力,而藉为争名挟胜之资者,比比皆是。[4]132按冈田武彦对阳明后学的划分,焦竑批评“放旷自姿,而检柙不修”者,当针对浙中、泰州学派良知现成、先天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2-09

  • 论朱熹仁学德性思想
    解释《论语》中“孝弟(2)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时,承接了二程的观点,一方面将“为仁”解为“行仁”,“仁”是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他引用程颐的说法:“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2]50。另一方面认为,性中的仁,必须通过从孝弟开始的“行仁”来推己及人,才能将仁爱扩展到他人,以至于万物。他引用程颐的说法:“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2-03

  • 汉朝的题壁
    ,两侧的文字有“孝弟之至通于神明”“作事甚快与众异”“主人大贤贺□日千”“酒肉日有师不爱手”“孝弟□通于神明源”“急就奇觚与众异”,每句写数遍,都是由下往上写(《望都汉墓壁画》,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这种不寻常的款式,罕见,或许与当时丧葬习俗相关。望都汉墓所见题壁,皆属当时的大字隶书。壁画榜题的字径比汉碑上的字大得多,砖壁上的题字更大。师宜官在酒肆题壁,应该也是大字,他题写之后还可以“灭之”,当是在粉壁上书写。

    读书 2021年7期2021-07-07

  • 从孝文化到传统文化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见,孝并不只是道德上的义务,它更体现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孝悌是为人之本。关于孝的故事也比比皆是。王祥是琅琊人,生母早丧,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地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便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古人认为,唯有行孝之人,才能真正践行忠

    成长 2021年3期2021-03-17

  • 《论语》中的“孝”
    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在社会上是很少犯上作乱的。如果一个人连对父母都不尽孝,期望他做到忠君爱国爱民,那更加不可能。家庭内部的稳定最终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稳定,臣子对父母行孝,推及至国君,最终对国君尽职尽忠。由此可见,孝的最终社会导向是忠。而一国之君如果可以在“孝”上做出表率,那就可以使臣民心服进而归顺于他,最终稳定自己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期2021-02-09

  • 《论语》中的“为政”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4.1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期2021-02-09

  • The Cultural Memory of Davis’s Retranslation of San Yu Lou
    on“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He believed that“Xiao”should b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ristianity.There are similar examples inSan Yu Lou:“你望报之心愈急,他偏不与你销缴,竟像没有报应一般。等你望得心灰意冷,丢在肚皮外面,他倒忽然报应起来。”“If you look for a recompense with an

    Proceedings of Nor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nguistics,Literature and Teaching 2020年0期2020-12-19

  • 闻道反己:郭店儒简的修身论
    脉所公认的“始于孝弟”之大本,如《六德》篇即说:是故先王之教民也,始于孝弟。君子于此一体者无所废。是故先王之教民也,不使此民也忧其身,失其体。孝,本也。下修其本,可以断谗。(简39-42)上述郭店儒简论及修身这种“孝,本也”之类的“始于孝弟”之道,明显地因袭了孔门弟子有若一派的修身主张,且对后来孟子主张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的政治伦理观产生了直接影响。如《论语·学而》载有若之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伦理学研究 2020年5期2020-12-01

  • 孝道观在“儒学三期”中的历时性演进脉络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很显然,孔子把“孝”作为“仁”的根本,也就放到了人生出发点的位置。我们知道,孔子“仁”学的考察点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而从生存角度讲,一个人呱呱落地,首先看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生身父母,所以,如何处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将来处理一切社会关系的起点。孔子的“孝”就建立在这种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之上,这是他对社会的深刻体悟和观察。总之,孔子的孝道观具有一种元典性、开创性的“建构性”特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01-18

  • 孝弟为仁之实 ——略论罗近溪的仁孝观
    孔孟之言皆必归会孝弟”[1]53。“仁”与“孝”是近溪思想的核心。他坚持孔孟仁孝互释与仁孝一体的思考方式,对“仁”与“孝”的关系进行了全新且极有价值的阐发,并逐渐形成了仁孝思想的基本格局。一、仁孝相辅相成在孔孟思想中,仁与孝关系密切。孔子《论语·学而》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将孝视作为学的开端,主张由切己平常的孝悌出发,在日用常行中渐次入仁。在孔子看来,仁是最高的德性,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如何成就并通达仁境则是工夫论与方法论范畴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1-16

  • 理学视域中的礼说 ——程颐论郊祀宗祀与宗子法
    用之论: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之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曾有许多般数来?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2]183“孝弟为仁之本”是《论语·学而》载有子之言。程颐直言,仁是性,是天理。仁义礼智是人之性,而孝弟则是情。程颐曾引《孝经》以解有子之言,谓:“夫子曰:‘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亲者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0年4期2020-01-16

  • 略论罗近溪的仁孝观
    弟子有若尝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是对仁孝关系最为经典的论述,揭开了后世仁孝之辩的开端。此话虽出自有子,但其思想核心整体上是与孔子相符合的。孔子曾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仁德是最高的德性与目标,而这一仁者境界与“天下归仁”目标的达成则须始于孝悌,“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强调由切己平常的孝悌出发,在日用常行中渐次入仁,这构成了孔子功夫论的基本进路与仁孝观的基本内容。由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09

  • 黄葆年《濂溪一滴》训诂技巧浅析
    年如此批注:“由孝弟(悌)谨信爱众亲仁而为文,文之上而为道也。不由孝弟(悌)谨信爱众亲仁而为文,文之下而为器也,器则陋矣。”他把“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比喻成文辞的文采,文采的背后蕴含的是道。如果文辞缺少了“孝弟谨信爱众亲仁”,那么文采的背后只是一个器物,自然是鄙陋的,形象地揭示了儒家“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的要义,勉励弟子要敢于求道,躬身力行,实现太谷学派振兴儒学的事业。寥寥数语,循循善诱,振聋发聩。二、援例引证,言之凿凿“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9期2019-10-21

  • 孝悌
    艾弘其为人也孝弟(通“悌”——编者按),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释义】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长官的,少有。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选择作乱的,从来没有。君子重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建立好了,人的道义就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

    求知 2019年4期2019-09-01

  • 村里来了科技特派员
    长、科技副县长李孝弟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现场进行讲解。一场科技飓风正改变湘南小城宜章。科技,人才,创新。犹如声声号角,正伴随宜章发展的脉络,同频共振!“田秀才”盼来了真专家湖南省宜章县梅田有位种了30多年食用菌的“种菇大王”——黄永忠。1985年就开始种菇的老黄,在当地无异于“田秀才”,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可俗话说,“老师傅遇到了新问题”。老黄前两年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种惯了平菇等日常菌种的老黄,学着种了灵芝和秀珍菇,可是土里就是没动静。脸上挂不住是小事,

    农家书屋 2019年3期2019-04-11

  • 试论金代的孝亲教育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56;《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2]296;《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其致其严。五备也,然后能事亲。”[3]53中国古代社会以王权为核心,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是其鲜明特点,故“孝”必然会被导向政治伦理发展之路。孝的理论体系在先秦时期已出现政治化色彩的萌芽。孝在现实生活中被演化成一种社会规范,即孝道,从而使单纯的孝与“忠”相联系。《孝经》认为“孝”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5期2019-03-22

  • 黄葆年《濂溪一滴》训诂技巧浅析
    年如此批注:“由孝弟(悌)谨信爱众亲仁而为文,文之上而为道也。不由孝弟(悌)谨信爱众亲仁而为文,文之下而为器也,器则陋矣。”他把“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比喻成文辞的文采,文采的背后蕴含的是道。如果文辞缺少了“孝弟谨信爱众亲仁”,那么文采的背后只是一个器物,自然是鄙陋的,形象地揭示了儒家“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的要义,勉励弟子要敢于求道,躬身力行,实现太谷学派振兴儒学的事业。寥寥数语,循循善诱,振聋发聩。二、援例引证,言之凿凿“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

    语文天地 2019年25期2019-03-05

  •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见有孝通神明科、孝弟鲠直科、孝弟廉让科、孝弟力田闻于乡闾科。今人整理并统计有12种:孝悌淳笃兼闲时务科、孝悌淳笃节义昭显科、孝弟力田素行高于州里科、孝悌通神遐迩推敬科、孝悌力田科、孝弟耿直科、孝悌廉让科、践孝友之行可以劝率生灵科、孝行过人乡闾钦伏科、孝悌力田闻于乡闾科、孝通神明科、孝廉茂才科。[1](P476~480)从名称上看,其大都强调儒家的孝悌伦理道德思想,可统称此类科目为孝悌科。孝悌科在中唐以前多次出现,承载着儒家孝悌思想意涵的制举孝悌类科目,作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2-16

  • 孝弟”:“仁之本”还是“为仁之本” ——以朱熹对《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诠释为中心
    讲“仁”,又讲“孝弟”,《论语·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又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于其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以下简称“孝弟”句),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汉唐时期大都将其解读为“孝是仁之本”,而唐宋时期出现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文本。北宋程颢明确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也”。程颐则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1-25

  • 《论语》中的“孝” ——从“爱”和“敬”两个面向出发
    论语》中,认为“孝弟”,是仁道之本和弟子言行之始。“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孝弟,那么他内心将和顺,少有好犯上的,更不会好作乱。君子用力于根本之事,根本既立,道将自然而然地产生。因此说,“孝弟”,是仁道的根本。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

    时代人物 2019年24期2019-01-16

  • 論孔子的道德情感
    樂。其中仁分愛與孝弟兩角度分析。孔子著重培養同理心,從孝弟的倫理情感經驗推及社會、國家。孝弟是從個體走向群體的情感橋梁。恥是禁制、厭惡失德行為的情感,是道德自律的內在力量。孔子提倡恥感教育具社會控制功能。樂是成德的情感表現,它的對象是履行生命的意義。【關鍵詞】道德情感;同理心;仁;恥;樂孔子推崇周禮無以尚之,認為周文化繼承夏、商兩代傳統“郁郁乎文哉”。他甚至以“不復夢見周公”(<述而>)為遺憾。顯然,孔子醉心於周禮樂文化的“文質彬彬”,追求內容與形式的最高

    智富时代 2018年11期2018-01-15

  •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孔子認为,孝悌是为仁的根本,“是故君子务修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后道德生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为人弟与子者,入事父兄则当孝弟也”之后,“泛爱众”,热爱人民、百姓,胸怀天下。第二,做一个热爱仁德、礼义的人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7期2017-07-24

  • 我的浪漫之旅
    方法,更深知“首孝弟,次谨信”的为人之道。传统国学所蕴藏的智慧,吸引着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在天马行空的世界里,我会约上“绿山墙的安妮”,去“闪光的小湖”里劃船,和小鱼嬉戏,跟荷花仙子聊天儿;再去“绿茵岛”的草地上打几个滚儿,放飞风筝……或许,运气足够好的话,还能遇到草原上的小精灵,带着我们一起爬上陡峭的高峰,去看看森林那边的“跳跳盒子”在干什么,去“银鼻子”的小木屋里摸摸闪闪发光的银块,去“莫科”的家听听那手风琴发出的优美声音。在探险之旅中,我会和“尼尔

    快乐作文·中年级 2017年5期2017-06-01

  • 晚明清初劝善文化语境下孝道观念的嬗变
    响下的儒林或将“孝弟”上升至本体,或阐发“孝弟”之宗教意涵,掀起了一场论“孝”的言说风潮。晚明清初;劝善文化;孝道观念;三教;形上义蕴;宗教意涵晚明清初“孝”之论说特盛,这种孝道观念的凸显不是历史上重孝思想的简单再现,而是有其特定的文化脉络。民间劝善文化的风行为解释这一历史现象提供了一条思路。在劝善文化中,儒释道三教渐趋融合,互相借鉴,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孝道观念的复兴。在这一历史语境中,阳明心学影响下儒门孝论中所体现出的形上义蕴和宗教性意涵这两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1期2017-03-09

  •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孔子认为,孝悌是为仁的根本,“是故君子务修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后道德生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为人弟与子者,入事父兄则当孝弟也”之后,“泛爱众”,热爱人民、百姓,胸怀天下。第二,做一个热爱仁德、礼义的人

    湖南教育 2017年25期2017-03-08

  • 家、国、天下之间 ——熊十力的《孝经》观与孝论
    政》就有一条谈及孝弟与为政的关系:“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而后来的孟子更是重孝,阐发“亲亲长长而天下平”的理念。但熊十力截然断定,孝弟与政治没有关系,孝弟不能政治化。故而他反对“移孝作忠”与“孝治天下”的观念,他说:儒家重孝弟,此理不可易。但以孝亲与忠君结合为一,甚至忠孝不两全时可以移孝作忠,如亲老而可为君死难之类,因此,便视忠君为人道之极,更不敢于政治上考虑君权之问题,此等谬误观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3期2017-03-07

  • 论儒家仁孝关系的内在逻辑①
    子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②同①,第 7页。孔子也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③同①,第290页。“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④同①,第 18页。这说明孝悌乃“为仁之本”,因为孝悌体现了亲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与兄弟之间的同胞之谊。正是因为血缘亲情与仁所含摄的“相亲”之意相契合,孔子才把仁与孝结合起来,以孝释仁,不仅把孝作为人之根本,而且以仁为范畴把源于血亲之爱的人类普遍的自然情感进一步推进至包括家庭血缘关系之外的一切社会关

    浙江伦理学论坛 2017年0期2017-01-27

  • 孔子领导哲学思想对当下的启示
    果。《论语》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软!”也就是说“仁”的本质是孝弟。孔子还以宰我主张的短丧作为不孝,认为不孝就是不仁。这样很明显所谓以“仁”教民实际上就是以孝弟教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这就是说,孝弟之心的培养可以让下级养成自觉服从上级的品格,使他们把对长辈的孝推广到对君王的忠诚上去,以处理家庭关系的方式来处理社会事务。孔子的目的是使既存的社会关系保持和谐。而且人们一旦把处理家事的态度用来处理工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2016-12-21

  • 金圣叹《水浒传》人物论的心学解读
    金圣叹认为人生而孝弟,故其人物论特别注重对人物孝弟心性的阐发,能否至诚地展现孝弟天性是金圣叹品评人物高下的重要尺度。朝廷奸佞的迫害使梁山好汉心中积聚了“怨毒”,遂迷失了本性,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人物群像的批改,展现了“人性堕落”的过程。这一主题反映了金圣叹思想保守落后的性质。关键词:金圣叹;心性论;孝弟;怨毒作者简介:刘浩,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明清文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412

    求是学刊 2016年5期2016-12-10

  • 论文学典籍注释的统一性与层次性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朱熹的集注如下: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与,平声。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词,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9-23

  • 品悟经典
    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④,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有若,字子有。②弟:即“悌”(tì),敬重兄长。③鲜:少。④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

    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 2016年3期2016-03-21

  • 从“子为父隐”到“窃负而逃” ——儒家伦理亲亲与仁民之困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理解儒家仁学思想的关键。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程子之言解释道:“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有人追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程子回复:“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2016-03-16

  • 论儒家仁孝关系的内在逻辑
    子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P7)孔子也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2](P29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P18)这说明孝悌乃“为仁之本”,因为孝悌体现了亲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与兄弟之间的同胞之谊。正是因为血缘亲情与仁所含摄的“相亲”之意相契合,孔子才把仁与孝结合起来,以孝释仁,不仅把孝作为人之根本,而且以仁范畴把源于血亲之爱的人类普遍的自然情感进一步推进至包括家庭血缘关系之外的一切社会关系之中。所谓

    伦理学研究 2016年5期2016-02-01

  • 古代“孝道”的社会化、政治化对当前道德建设的启迪*
    ”孝道”,是从“孝弟”(通“悌”)两种亲情伦理发展而来的尊亲敬长等善德的通称。朱熹曰:“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亲亲”即是血缘亲情最直接的体现。而在亲情中又以父母兄弟最亲,因此,孝亲顺兄就成为社会推崇的美德。从文献上看,这一亲情伦理可上溯至尧舜时代,《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尚书·尧典》称帝尧“克谐以孝”,帝舜“以孝烝烝”,命司徒“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③。在圣王看来,如果人人皆能做到父义、母慈、兄友、

    中州学刊 2015年8期2015-09-11

  • 爱父母从“孝”开始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便阐述了孝悌是为人之本,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可是在当今社会,试问有多少人是说到做到的。有人说,等我有了钱,我要把大把大把的钱塞给爸妈,让他们坐在钱堆上随便花;等我有了时间了,带着爸爸妈妈到处游览中外的名胜古迹,让他们玩个痛快;等我有了条件一定会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地让父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仅仅从物质上、经济上的帮助,负担他们必要的生活费;还是常年在外,节假日总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3期2015-08-18

  • 略论孔子仁学的孝道观
    管子·戒篇》:‘孝弟者,仁之祖也。’《左传》文公二年:‘孝者,礼之始也。’”[5]到春秋时期,孝已经成为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道德观念,孔子初步奠定了儒家孝文化的理论基础。此后,曾子、孟子和荀子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孝道理论,使“孝”的观念成为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一、孝悌为仁之本众所周知,《论语》中出现 “仁”字109次,“孝”字有19次。在仁和孝的关系上,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孝是仁的基础和出发点。陈仲庚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2期2015-07-01

  • 朱熹孝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伦关系。“行仁自孝弟始。盖仁自事亲、从兄,以至亲亲、仁民,仁民、爱物,无非仁。”[2]702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朱熹明确指出,分有了“仁”这一天理的“孝”就是“善事父母为孝。”[5]48二、孝与仁:仁是孝之本、行孝以为仁在朱熹最为重视、也是他手定的《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集注·卷第一·学而第一》中,有子的原话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47-48朱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4-17

  • 朱熹及其弟子的孝道理论与实践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此问,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孝弟为仁之本”的讨论空间。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为仁,犹曰行仁。”[7]认为有子所说的“为仁”,应理解为“行仁”,其本意指的是孝是推行仁道的起始。他引用程颐的话说“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也就是说,“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8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4-16

  • 思想史视野下的马一浮音乐思想初探
    实六艺之总归”,孝弟乃大道之极,万化之原,他说:“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 又说:“孝弟者,即礼乐之原也” ,他认为“离孝弟,则礼乐无所施,性命无所丽,神化无所行。 故知孝弟,则通礼乐矣。尽孝弟,则尽性命矣。尽性命,则穷深化矣。离此而言礼乐,则礼乐为作伪也。离此而言性命,则性命为虚诞也。 离此而言神化,则神化为幻妄也。” 可见,他论礼乐大义,承接宋明说,而推本于孝悌。 离开孝道,没有礼乐可谈,没有性命可谈,没有神化可谈。 他提出了这样一

    艺术研究 2015年3期2015-03-11

  • 读书诵诗,今天我是小太白
    子规,圣人训;首孝弟(tì),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诵读声。于是,我和闹闹加快脚步,循着声音找去。大赛开始了,只见一个瘦瘦小小的男孩自信满满地走到考官面前,在抽签筒中抽了三支签,交给考官,然后自动走到大屏幕前,等待考官出题。“请你背诵《明日歌》《塞下雪》《所见》三首诗。”考官对男孩说。接着,小男孩便不假思索地对着麦克风背了起来。那些诗句就好像一只只被关在男孩肚里的小鸟,煽动着翅膀陆陆续续地飞了出来。评委们听了,一边连连点头,一边在纸上为男孩打分。紧

    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 2014年10期2015-01-14

  • 《弟子规》与高校德育结合研究
    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由此可以看出,《弟子规》所倡导的学习的顺序是先修道德,再学知识。“孝弟、谨信、爱众、亲仁”都是我国传统的道德要求和德行表现,只有先修好这些德业,打牢根基,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即“余力学文”。这种为学之序是我国传统社会所倡导和接受的学习理念,然而近现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却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转而强调知识培养和技能习得的重要性,结果知识虽然丰富了,技能虽然提高了,道德水平却不仅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2期2014-04-17

  • 《荀子》训解辨正 ——从语法分析的角度∗
    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1]118−120於“必蚤正以待之也”下,杨注曰:“言仲尼必先正其身以待物,故得从化如此。”刘台拱曰:“孔子将为司寇,而鲁之人蚤自修正以待之,所谓‘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也。”王念孙曰:“‘蚤正以待之’与下文‘孝弟以先之’,皆指孔子而言。若谓鲁人蚤自修正以待,则与下文不类矣。”按:刘说是,杨注、王说非。“蚤正以待之”、“孝弟以化之”皆非指孔子言。两句的主语皆紧承上文,而两句中的“之”字则指孔子。孔子将为鲁司寇,故沈犹氏等一干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3-03

  • 二程孝道思想初探
    体与用的关系:“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也。[1]《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之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1]《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孝弟乃“为仁之本”而不是“仁之本”,这即是说孝弟是实践仁的一个起点,并不是仁本身。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4-12

  • 论孔子的人-心秩序观
    得注意: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2有子看到,孝悌之人很少犯上作乱,于是断定:“孝悌乃为仁之本”。这就提供了为仁的基本思路:从人最自然的感情——孝悌出发,并将这种感情不断强化与推广,从而逐渐达到仁。这种思路是否可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孝悌及其与仁的关系。朱熹注:“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3]48程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4-18

  • 论语片解·之二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亦作“孝悌”,下同——编者注),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文字,明白如话。杨伯峻先生的译文,就更加通俗易懂。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建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阅读原文、参看译文,有子的这段言论,看

    名作欣赏 2011年31期2011-08-15

  • 论语中的管理学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0多岁。据说和孔子长得很相似,所以在孔子去世后,有弟子提出让有子做“掌门”。其实,与其说两个人模样相似,倒不如说有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尤其在对待“孝弟”的态度上。这段话里,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司,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进一步说,不冒犯上司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推论“孝弟”是为人之本。中国古

    网印工业 2010年9期2010-09-15

  • 《论语》日译(2)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① 「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其字。只有曾参与有若称为“曾子”,“有子”。因此,很多人认为,曾参与有若在编纂《论语》的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② 「為りや」,断定助动词「なり」+系助词「や」表示感叹。③ 「にして」,断定助动词「なり」的连用形「に」+接续助词「して」。同现代日语的「…であって」。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0年10期2010-07-13

  • 浅论孔子的“敬”思想与“礼”的关系
    ”呢?孔子认为“孝弟”为“仁之本”,又曰:“泛爱众而亲仁”,实质上是“仁”之内核――“孝弟”之情向外推衍之说。不论“孝弟”抑或“泛爱众”,都是一种爱。所谓“亲亲为大”,即对于亲缘的爱,相较于其他人而言,是出于人世间最真、最诚、最纯的爱,这种爱也最合乎人之常情;也只有把最合乎人之常情的“孝弟”之爱爱到位了,才会由亲及众,对他人生发一种近似“孝弟”之爱的爱,否则“泛爱众”无从说起。因而,植根于血缘亲情的爱,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展现,是众多爱之中最稳固、恒常的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2期2009-03-30

  • 也抄一段白话
    条,头一件就说个孝弟。世宗宪皇帝坐了位,想着圣祖教人的意思,做出圣谕广训十六篇来,先把孝弟的道理讲给你们众百姓听。怎么是孝呢?这个孝顺的道理,自有天地以来,就该有的。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离不了这个道理。怎么说呢?只因天地间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父母生养的,就没有一个不该孝顺的。如今且莫说你们怎么孝顺父母,只把父母疼爱你们的心肠说一说,便省悟了。试想你们在怀抱的时候,饿了呢,自己不会吃饭;冷了呢,自己不会穿衣服。你的老子娘,看着你的脸儿,听着你的声音儿。你笑呢

    读书 1992年9期199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