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量

  • 2021年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实况
    0%。上半年灯诱虫量比上年同期明显偏少,下半年灯诱比上年同期多;上半年发生较上年同期轻(第二代局部稻区发生较上年同期稍重,见图1),下半年发生较上年同期重。图1 2020年和2021年广西第二代稻飞虱田间平均虫量比较(1)诱虫灯监测。灯下始见期出现在3月初,接近常年。与上年相比:第一个突增峰出现偏早5 d左右;峰次较多但虫量偏少。统计3月1日至10月31日全区单灯诱虫总量为17 415.49头,比上年同期减少47.82%;褐飞虱比例为46.81%,上年同期

    广西植保 2022年3期2022-10-12

  • 上海市奉贤区黄杨绢野螟为害动态及3 种纳米农药防治试验
    全叶,仅剩主脉。虫量较大时可将整片黄杨叶片吃光,加之黄杨生长速度较慢,该虫长期为害可导致黄杨整株枯死,严重影响景观效果[2]。纳米农药是农药的一种新剂型,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纳米农药的统一定义,纳米农药的加工方式有两种:将农药活性物质直接加工成纳米尺度粒子;以纳米材料为载体,通过吸附、偶联、包裹、镶嵌等方式负载农药,构建纳米载药系统[3]。纳米技术用于农药,有利于改善难溶性农药的分散性、稳定性与生物活性,增加农药的黏附性、渗透性,控制农药的释放周期,从而提高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8期2022-08-11

  • 草地贪夜蛾对不同玉米品种危害性田间评价
    ,有虫株记录单株虫量、各龄幼虫虫量、卵块及天敌种类及数量;有效雌穗数、雌穗受害程度、雄穗损毁程度、产量。试验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和操作流程执行,安排专人认真做好每个试验环节的田间调查和数据记载,确保上报资料齐全、及时,数据可靠。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玉米品种虫量比较在不施用任何杀虫剂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情况下,5叶1心期虫量最多的品种是云瑞62,虫量为183头;虫量最少的为海禾2号(CK),虫量为109头。8—9叶期虫量最多的品种是云瑞152,虫量为67头;虫

    云南农业科技 2022年3期2022-07-25

  • 2020年江苏省稻飞虱虫源地及暴发成因分析
    料,认为后期迁入虫量、秋季温度以及晚稻田早期迁入虫量是导致泰和县晚稻田褐飞虱连年暴发的主要原因。关于江苏省稻飞虱暴发成因的研究多集中于2012年之前,且多为一年一地或多年一地的个例性分析(陈元洲等, 2007; 易红娟等, 2008; 2012),对于省域尺度下稻飞虱暴发成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2020年的灯诱及田间调查数据,并结合气象资料,探讨稻飞虱在江苏省沉寂近10年后再次暴发的成因,以期为江苏省稻飞虱灾变预警和可持续治理提供科学

    环境昆虫学报 2022年3期2022-07-14

  • 句容市稻飞虱灯下种群发生情况分析
    养分和水分输导,虫量大、受害重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腐烂发臭,瘫痪倒伏,俗称“冒穿”“通天”,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除直接危害外,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如褐飞虱能传播草状丛矮病、白背飞虱能传播南方黑条矮缩病、灰飞虱传播条纹叶枯病等[1-2]。虫情测报灯是监测稻飞虱发生情况的重要工具,通过对2014—2020 年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的分析为句容市稻飞虱的监控和防治提供依据。1 调查方法虫情测报灯位于句容市后白镇延福村,采用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作为监测工具。虫情测报灯的

    农业装备技术 2022年3期2022-07-04

  •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动态研究
    -8月21日, 虫量为64~126头/10 d,7月12日收集虫量最多,全年收集小菜蛾成虫数量为1 233头。3月2日为小菜蛾始见期,12月18日为终见期。半闭弯尾姬蜂发生高峰期在7月12日-8月30日,虫量为43~294头/10 d,8月11日虫量最多,其余时段虫量处于较低水平,虫量为1~29头/10 d,半闭弯尾姬蜂全年收集到成虫数量为955头,4月12日为半闭弯尾姬蜂始见期,12月18日为终见期。2016年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变化趋势与小菜蛾种群变化趋势

    植物保护 2022年1期2022-02-10

  •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动态研究
    -8月21日, 虫量为64~126头/10 d,7月12日收集虫量最多,全年收集小菜蛾成虫数量为1 233头。3月2日为小菜蛾始见期,12月18日为终见期。半闭弯尾姬蜂发生高峰期在7月12日-8月30日,虫量为43~294头/10 d,8月11日虫量最多,其余时段虫量处于较低水平,虫量为1~29头/10 d,半闭弯尾姬蜂全年收集到成虫数量为955头,4月12日为半闭弯尾姬蜂始见期,12月18日为终见期。2016年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变化趋势与小菜蛾种群变化趋势

    植物保护 2022年1期2022-02-10

  • 阿拉尔地区水稻花蓟马发生动态及监测方式
    试验方法色板诱虫量调查:在每块水稻试验地放置蓝色、黄色粘虫板各5块,用于监测蓟马虫口数。各色粘虫板之间均间隔20m,粘虫板下端高出水稻顶部15~20cm,并随水稻生长进行适当上调。每7天更换一次色板,回收色板并计数。2015和2016年监测时间为5—9月,2017—2019年监测时间为7、8月。粘虫板规格为20cm×25cm,双面涂胶,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气象数据来自阿拉尔市气象站发布资料。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

    绿洲农业科学与工程 2021年2期2022-01-18

  • 昆明菜区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发生规律
    0日—5月20日虫量较低为0~10头/10 d,5月31日虫量迅速增加达到最大峰值,5月31日—10月20日为高峰期,虫群数量较高为35~140头/10 d,随后虫量缓慢的降低,12月31日为终见期;2017年全年发生2个高峰期,2月29日为始见期,2月29日—5月20日虫量较低为1~15头/10 d,5月31日—10月31日虫量较高为30~166头/10 d,6月30日为最大峰值,其次8月31日,12月31日为终见期;2018年全年虫量明显降低,全年发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34期2021-12-13

  • 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录白背飞虱的越冬虫量、越冬场所、寄主植物和取样方法等(赵雪晴等,2014;2018)。1.2.2测报灯监测使用佳多牌全自动测报监测灯作为观测工具,每年3月1日-10月30日(水稻播种前1周开灯,收获后1个月关灯),逐日计数诱集的白背飞虱虫量,同时记录开灯时的天气情况(赵雪晴等,2014)。虫量很大时,分格取样,折算总虫量(赵秀兰和李秋阳,2015)。1.2.3大田系统调查沧源县主要种植单季中稻,一般3月上中旬播种,4月上中旬移栽,8月中下旬收割。大田系统调

    环境昆虫学报 2021年2期2021-05-14

  • 防治稻纵卷叶螟农药减量田间试验
    大冶地区大发生,虫量超历史、发生期长,防治适期内天气多雨,不利于喷药防治,为害程度重,给水稻造成了较大损失。为摸清不同药剂和相同药剂不同使用量添加增效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达到农药减量控害目的,在大冶市罗家桥街道办事处开展了防治稻纵卷叶螟农药减量田间试验。1 基本情况1.1 试验田基本情况试验田位于罗家桥街道办事处民爱村,总面积1200 m2,土壤类型为青隔红黄泥[3],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排灌方便,水稻品种深两优5814,作中稻移栽田栽培,5月15日播

    湖北植保 2021年2期2021-04-16

  •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重,每平方米最高虫量达51头,百株被害率最高为66.85%。利用COⅠ和Tpi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发现采自涡阳小麦田的试虫均为玉米型。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药后3 d防效分别为90.64%和92.17%;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91.32%和92.26%,速效性和持效性皆较佳,可作为防治小麦田草地贪夜蛾的推荐药剂。关键词 小麦; 草地贪夜蛾; 虫量; 被害率; 防效中图分类号: S 433.4文献标识

    植物保护 2020年4期2020-08-25

  • 40%联苯·噻虫啉悬浮剂防治茶树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
    龄若虫始盛期百叶虫量15头以上,且虫量不断增加时施药1次,用PB-16型喷雾器均匀喷雾,每小区用药液量一致,清水对照区喷施等量清水。施药期间天气晴好。晨露未干前,每小区随机调查100张嫩叶(一般取芽下第2张嫩叶)上的若虫数,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处理后分别于1、7、14d各调查1次。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4]计算平均值和防效,采用DMRT法对防效进行方差分析。式中:CK0虫量为对照区药前虫量,CK1虫量为对照区药后虫量,Pt0虫量为药剂处理区药前虫量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6期2020-08-22

  • 沿黄稻区介体灰飞虱有效接种虫量与水稻病毒病发生关系研究
    灰飞虱发生高峰期虫量调查在灰飞虱发生高峰期(5月中旬—6月初),选取示范区外撒播麦田,用捕虫网(网口直径33.3 cm,网眼大小0.147 mm,网深750 mm,柄长1.2 m)作为调查工具,定期扫网一次,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扫10网次(振幅为1 m)。将各点采集的虫子分别装入孔径为0.25 mm的小尼龙网袋内,带回室内计数。1.2 灰飞虱带毒率检测随机挑取田间采回的灰飞虱100头,参考王贵珍等[9]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Dot-Elisa)检测灰飞

    河南农业科学 2020年7期2020-07-22

  • 荆门市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观察及防控监测建议
    龄幼虫,最高百株虫量10头。据目前观察,只要有合适的寄主,草地贪夜蛾在本市生存时间可超过7个月,是否能越冬还需进一步观察。1.3 历期推算1.3.1 性诱剂运用历期推算8月下旬~10月中旬,沙洋县植保站在秋玉米上设置百乐宝诱捕器,9月10日诱蛾量出现第一个突增日(图1),日诱蛾172头,随后蛾量不断上升,9月25日后逐步下降,10月6日诱蛾量出现第二次上升,距离上个蛾量突增日差26d。9月在江山村设置3套百乐宝诱捕器,基本上4天左右调查1次,9月12日~9

    湖北植保 2020年1期2020-05-16

  • 余庆县茶小绿叶蝉的消长规律
    计算公式。百叶虫量(头/百叶)=(调查总虫数/调查总叶数)×100。2 结果与分析2.1 成虫调查量由表1可见,在余庆县松烟镇种茶区茶小绿叶蝉周年发生,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是茶小绿叶蝉越冬期,诱虫量极少。3月随温度的回升诱虫量增加。4—5月虫量逐渐增加、平均诱虫量为5.26~26.55头/张,6月出现第1个月虫量高峰,平均诱虫量为156.40头/张,7月份虫量下降,8月出现第2个月虫量高峰,平均诱虫量为53.5头/张,9—12月虫量逐月下降,平均诱虫

    农技服务 2020年1期2020-05-15

  • 电击式太阳能杀虫灯在水稻田的应用效果
    每日调查一次诱捕虫量,主要调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益虫的诱捕数量及杀虫总虫量,每16 d调查比较害虫虫口密度及田间危害情况等,直至9月26日水稻收获。1.5 气候和土壤资料试验当日(8月7日)天气晴朗,北风1~2级,气温27.6~35.3 ℃;试验期间以晴天多云天气为主,偶见阴转小雨天气。试验地为鄱阳湖冲积沙壤土,肥力中上,有机质含量为2.9%,pH值5.6,排灌方便,田间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除草,杂草较少。2 结果与分析2.1 诱捕效果调查此次试验持

    江西农业 2020年3期2020-05-07

  •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种距离,调查田间虫量和为害率,调查不同距离的诱杀效果;二是设在盲蝽发生高峰期下午7 时至次日6 时连续开灯5 天,下午7 时开至晚上12 时天天开,晚上10时至次日6 时天天开灯,晚上8 时至次日6 时天天开,下午7 时至次日6 时天天开灯,观察不同开灯时间段对棉盲蝽的诱杀效果。1.2.2 调查方法。不同开灯处理的时间段棉盲蝽均田间虫量和为害率调查,分别在8月29日、9月28日和10月27日各调查1 次。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10 株,共50 株。棉盲蝽灯

    现代园艺 2020年3期2020-03-05

  •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棉铃虫成虫灯下虫量规律由图1可以看出,棉铃虫成虫在3月下旬开始零星出现,虫量高峰期在2014—2016年中略有不同。2014年虫量高峰期出现在5月31日至6月6日,5月31日虫量最大,为190头;2015年虫量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12—22日和7月16日,其中7月16日虫量最大,为74头;2016年虫量高峰期分别出现在7月11—14日、8月5—6日,其中7月11日虫量最大,为200头。(二)小地老虎成虫灯下虫量规律由图2可以看出,小地老虎成虫在3月下旬开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9年8期2019-09-10

  •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棉铃虫成虫灯下虫量规律由图1可以看出,棉铃虫成虫在3月下旬开始零星出现,虫量高峰期在2014—2016年中略有不同。2014年虫量高峰期出现在5月31日至6月6日,5月31日虫量最大,为190头;2015年虫量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12—22日和7月16日,其中7月16日虫量最大,为74头;2016年虫量高峰期分别出现在7月11—14日、8月5—6日,其中7月11日虫量最大,为200头。(二)小地老虎成虫灯下虫量规律由图2可以看出,小地老虎成虫在3月下旬开

    河南农业 2019年8期2019-08-14

  • 苹果蠹蛾新型高剂量交配干扰释放器防治效果研究
    最终降低下一代的虫量,达到防治的目的。2材料与方法2.1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本试验于2018年6—8月在营口市大石桥市虎庄镇韩家村进行(E122.48107 ,N40.72132 )。供试果树品种为苹果。供试材料为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苹果蠹蛾新型高剂量交配干扰释放器、苹果蠹蛾诱芯及粘胶诱捕器。2.2试验设计及使用方法本试验设两个处理,分别是处理1:交配干扰处理区,面积10亩。处理区共设置释放器3个(即每3亩1个),释放器设置高度1.5米,不同方向交

    农民致富之友 2019年7期2019-05-23

  • 青田山区单季稻稻飞虱发生及绿色防控技术探讨
    19日大路洪庵村虫量为914.4万头·hm-2。2006年9月7日大路王巷村田间虫量为450.0万头·hm-2。2014年9月5日、11日阜山乡陈宅村田间虫量分别为111.0万头和288.0万头·hm-2;9月15日黄垟乡底黄垟村田间虫量252.0万头·hm-2;季宅乡仙人坦村田间虫量84.0万头·hm-2。2015年9月1日方山松树下村虫量为99万头·hm-2;9月2日阜山乡前王村田间调查2个田块,虫量分别为1 735.2万头和2 200.8万头·hm-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11期2018-11-16

  • 褐飞虱持续暴发成因 ——以江西泰和县为例
    褐飞虱田间及灯诱虫量调查发现,褐飞虱在泰和县1年发生5—6代,早、晚稻各有1个田间高峰期,早稻高峰期为6月末至7月初,晚稻高峰期为9月末至10月初,晚稻田间虫量要远多于早稻虫量。就迁入时期而言,早稻迁入高峰期主要在6月上、中旬,此时早稻正处于抽穗期。7月上旬开始,泰和县早稻逐渐黄熟收割,大量褐飞虱开始外迁,在灯下形成外迁峰。9月中、下旬,灯下再次出现高峰,随着江淮稻区中稻的大面积收割,大量褐飞虱南迁,该时期泰和县晚稻正处于抽穗扬花期,灯诱峰为迁入高峰(图1

    生态学报 2018年9期2018-06-22

  • 陕西省关中夏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发生及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调查
    的蛀孔数和穗上的虫量。其中玉米雌穗上的虫量按照剥开苞叶后实际看到的虫数记载,如明显被害但剥开苞叶后幼虫已逃逸,则记为1头幼虫。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幼虫全部采集,室内镜检,确定种类。1.2 不同品种抗虫性调查田间抗虫性调查在西安市阎良区的陕西省玉米品种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面积1.33 hm2,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管理水平较好。田间抗虫性调查为自然发生为害,非人工接虫鉴定。供试玉米品种共21个,分别为‘伟育187’、‘济玉5’、‘郑单958’、‘华农

    植物保护 2017年5期2017-10-09

  • 2016年龙游县早稻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对绿色防控的启示
    白背飞虱; 灯下虫量; 田间虫量; 绿色防控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为浙江省传统的双季稻种植区,常年早稻种植面积为4 667 hm2,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作为最重要的水稻迁飞害虫之一及多种水稻毁灭性病害的传毒媒介[1-2],为为害龙游县早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往年龙游地区早稻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基本为中等发生,但2016年白背飞虱在早稻前期发生较为严重,达到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级别,然而2016年早稻后期全县并未发现有田块发生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5期2017-06-21

  • 钟祥市稻水象甲损失率测定
    率%(y)与百兜虫量(x)各处理产量损失率结果表。处理 4百蔸虫量200头的损失率最大,达29.7%。通过回归统计与分析,得出产量损失率与百蔸虫量的回归方程,通过此方程y=-440.43+21.3x可以有效算出稻水象甲最佳防治虫量。产量损失率%(y)与百兜虫量(x)3 讨论钟祥市是单季中稻区,稻水象甲对中稻危害严重,结合我省农业部门提出的将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下目标,根据回归方程y=-440.43+ 21.3x,稻水象甲防治指标应设为百兜虫量20.9头。表

    湖北植保 2017年2期2017-04-27

  • 二点委夜蛾为害夏玉米幼苗的防治指标研究
    3万hm2,单株虫量多达30头以上,为害率最高超过了90%。2014年该虫再次严重发生[6],引起了各级领导、科研和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二点委夜蛾为害夏玉米的形式主要有3种:在玉米出苗至2叶期,幼虫咬食玉米嫩茎致幼苗死亡;在玉米3~5叶期,幼虫在地表钻蛀玉米幼苗茎基部,导致整株死亡,为害一棵死一棵[7,8],是二点委夜蛾为害夏玉米的主要形式,可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甚至毁种;在玉米6叶期及以后,幼虫主要咬食玉米次生根,使幼苗倒伏[9,10]。该虫田间虫量大,

    河北农业科学 2017年5期2017-03-20

  • 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虱基数较低,百丛虫量在500只左右。喷雾器采用电瓶喷雾器,用水量为525 kg/hm2。施药后7 d(9月9日)、14 d(9月16日)、24 d(9月26日)、42 d(10月14日)各调查1次,每小区随机调查9点(小区边缘的除去,防止边际效应),每点调查5丛,观察各个处理稻飞虱的消长规律,计算防效[5-6]。计算公式如下:防治效果(%)=(CK百丛虫量-处理区百丛虫量)/CK百丛虫量×1002 结果与分析图1、表1为各个处理药后的稻飞虱虫量及防治效果。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6期2016-10-20

  • 三代粘虫全面发生面积达320万亩
    多的玉米和谷子田虫量高、危害重。截至8月5日,全国发生面积约为320万亩。黄淮局部虫口密度高。陕西、河南、山西省共发生155.1万亩,以三省交界区域近10万亩发生较重,个别严重田块玉米叶片被吃光成丝状。其中,陕西省发生面积为60.3万亩,平均百株虫量10头以下,渭南、西安、咸阳部分县区的个别田块危害较重。山西省发生面积40万亩,运城市芮城、万荣、永济玉米田百株50头以上面积分别为1.3万亩、1.2万亩和0.5万亩,一般百株虫量20-40头,最高百株虫量50

    中国农资 2016年31期2016-02-16

  • 当前玉米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发生态势
    螟幼虫,田间平均虫量百株不超过10头。河北总体中等发生,北部春玉米区处于二代幼虫危害盛期,中南部处于三代幼虫危害期。中南部虫量较低,北部局部地区虫量较高,偏重发生,承德县8月底大田普查,平均百株虫量35头,最高百株虫量105头,最高单穗有幼虫5头,高于历年同期。山东三代玉米螟平均被害株率12.5%,最高50%,平均百株有虫10.6头,最高65头,鲁西南、鲁中、胶东地区发生较重。山西中部处于二代幼虫为害末期,平均被害株率2%-5%,最高80%;平均百株有虫3

    中国农资 2016年36期2016-02-16

  • 盘锦稻区稻飞虱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调查主要分为越冬虫量调查、秧田虫量调查和本田虫量调查。水稻品种为盐丰47。1.1.1 越冬虫量调查 3月初至4月底,在稻区周边选10处调查点,一般选择低洼向阳湿润草丛较厚的下水沟边或稻田附近的低洼地,每个调查点拔去或锄掉0.5 m2或1.0 m2杂草,露出地面,拨动周围杂草,调查若虫数量,7 d调查1次,计入调查表。1.1.2 秧田虫量调查 5月的育苗期,每7 d调查1次,选代表性秧田5块,每块地调查3床,用直径20 cm的捕虫网,每次扫网约1 m距离,扫

    北方水稻 2016年1期2016-01-10

  • 生物农药Bt对水稻鳞翅目害虫的防效
    调查稻纵卷叶螟幼虫量,田间以2龄、3龄幼虫为主,分别占总虫量的42.0%和27.5%,1 龄幼虫占 11.6%,4、5 龄幼虫占18.9%。小区百丛虫量平均为64.9头,变化幅度为57.5~80.0头,均已达到防治指标。当天16:00施药,施药时天气为多云,气温为28.6℃。药后3 d均为晴到多云,平均气温28.5℃,幅度为22.0~34.6 ℃。1.2.2 稻纵卷叶螟防治适期试验。试验在益农镇镇龙殿村进行,水稻品种为甬优538,6月5日人工插种。试验田面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6期2015-12-22

  • 滇西南沧源县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特点
    折算每667m2虫量。1.2 灯光诱测采用佳多牌智能虫情测报灯作为观测工具,用20 W 黑光灯为诱虫光源,测报灯安装固定在2m 高的基台上,安装位置处于成片稻田中央,远离其他光源。利用光控装置每天天黑时自动开灯,天亮时自动关灯,进行全年观测。逐日将诱得的成虫计数,并区别种类与性别。虫量很大时,分格取样,折算总虫量。同时记录开灯时的天气状况。1.3 秧田调查从秧苗3 叶期开始至移栽前结束,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各类型秧田2~3 块,用33cm×45cm 的白瓷盘

    植物保护 2015年5期2015-03-23

  • 崇阳县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入峰次增多,迁入虫量逐年增大2000年到2014年间,以2004年稻飞虱迁入时间最早,为4月22日,比2000年的5月8日提前16d;早稻上虫量迅速上升的时间在6月中旬,为历史最早年份。据定点监测观察,2006年灯下见虫期比2005年早11d,比历年平均早7d。7月~8月灯下共出现12次迁入峰,比2005年同期多9次,比历年同期多8次;累计迁入虫量48564头,是2005年的43.8倍,比历年同期高35.9倍。2011年后迁入时间又有所推迟,迁入逢次也有所

    湖北植保 2015年6期2015-03-15

  • 关注田间动态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防治南方稻区“两迁”害虫呈重发态势
    续大量迁入,迁入虫量明显高于近年同期;加之今年水稻“两迁”害虫迁入期较上年早10-30天,发生世代相应增加,田间虫量明显偏高,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同期。据统计,截至5月28日,水稻“两迁”害虫累计发生面积3693万亩次,同比增加近35%。结合当前水稻生育期及下阶段天气情况综合预判,“两迁”害虫在南方稻区重发态势明显,各地需密切关注田间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适期指导农民开展防治。迁入虫量大5月份以来,受南方稻区持续强降雨天气影响,华南、西南和江南南部稻区监

    中国农资 2015年21期2015-01-31

  • 预计“两迁”害虫和稻瘟病重发
    增长速度快、田间虫量大、短翅型成虫多,稻纵卷叶螟在江南西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田间虫量高,稻瘟病在西南东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稻瘟病发生重,以上区域病虫情重于上年同期。根据当前病虫基数、作物生育期和品种抗性及下阶段气候因素等综合预判,预计“两迁”害虫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瘟病在西南东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稻区重发态势明显。病虫发生程度较重稻飞虱目前在江南、西南中稻和长江中下游、江淮单季稻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同期。7月中旬以来,西南东部、江南西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监测

    中国农资 2015年30期2015-01-31

  • 中晚稻病虫发展快稻瘟病后期风险高
    增长速度快,局部虫量高,重发威胁大;稻纵卷叶螟在长江中下游晚稻区虫卵量较高,呈加重发生态势;稻瘟病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晚稻区扩展速度快,江苏局部较重,后期重发风险高。局部迁飞害虫后期为害重稻飞虱在华南、江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累计发生面积1.88亿亩次,与上年同期持平。8月份以来,西南东部、华南西北部和江南西部监测到单灯单日千头以上稻飞虱诱虫峰,各地诱虫总量接近上年同期,其中华南、江南稻区灯下褐飞虱比例上升至50%-80%,同比偏高10个百分点。华南

    中国农资 2015年33期2015-01-31

  • 大黑蛴螬活动规律及对农作物幼苗的取食趋性研究
    幼苗根部及下部的虫量。每一龄期幼虫做三次重复。1.4 各龄期大黑蛴螬取食趋性研究方法试验于2012年6-7月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养虫室内进行。用硬木板搭成120 cm×120 cm 的试验小区,铺入厚约15 cm 的过筛细土,调节土壤湿度在17%左右。玉米、大豆、棉花、红薯、小麦、花生6种幼苗分布采用拉丁方设计,将试验小区划出6 行6 列,均等分成36个方格,每个方格栽种一株幼苗。在每株幼苗周围均匀接虫,共172 头,分别于3 d 和6 d 后各挖出一半植株

    环境昆虫学报 2014年4期2014-12-16

  • 水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因子分析与发生量预测模型
    与灯下3~4代诱虫量;影响单季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有:上一代田间发生量与3~4代灯下诱虫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早稻7月下旬白背飞虱发生量逐步回归方程Y1=5.050 3+0.146 1X4+0.251 7X5-0.326 2X8+0.437 6X9+0.301 3X10;单季稻8月上旬白背飞虱发生量逐步回归方程Y2=0.695 4+0.338 3X2+0.060 1X3-0.566 3X6-0.960 2X7+1.160 6X8+1.739

    植物保护 2014年1期2014-08-10

  • 不同光源灯具对黄河流域棉区棉盲蝽的诱测效果
    .1 诱测种类和虫量沧县2011年和2012年记录了绿盲蝽、中黑盲蝽和三点盲蝽诱测数量,郓城县除以上3种外,还记录了苜蓿盲蝽数量(见表1)。统计沧县2011年102 d诱到的盲蝽累计数量,12#灯、16#灯和黑光灯分别为1 003、766和167头,2012年150 d12#灯、16#灯和黑光灯诱到盲蝽合计数量分别为995、780和137头;两年中各灯具绿盲蝽占绝对优势,12#灯,绿盲蝽比率分别为75.4%和77.1%;但中黑盲蝽和三点盲蝽比率两年变动大,

    植物保护 2014年1期2014-08-10

  • 贵州南部水稻田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动态与分析
    6月中下旬的灯下虫量呈显著正相关。白背飞虱; 灯诱种群; 田间种群; 贵州南部水稻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作物,2011年贵州省水稻种植面积为681 530 hm2,产量达3 039 300 t,占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的34.7%,在各种粮食作物中位居第一;贵州南部则是贵州水稻的主要产区:2011年贵州南部(黔南布依族自治州,下称黔南州)与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称黔东南州)水稻种植面积为235 720 hm2,占到全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34.6%[1],在

    植物保护 2014年4期2014-08-10

  • 枝江市2012年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对策
    见白背飞虱、百蔸虫量平均30头,往年田间零星见虫,百蔸虫量不足5头。1.3 迁入范围广5月21日全市普查,全市主产水稻乡镇均见白背飞虱,往年5月份仅在我市西部顾家店、白洋等镇见虫。1.4 田间虫量上升迅速5月21日全市普查早稻,平均百蔸虫量为154头,最高为500头。6月25日为1708.9头,最高为23000头,28.2%田块达标。7月11日平均为1471.2头,最高9250头,达标田块上升占37.3%。晚稻8月30日调查,平均百蔸虫量628.8头,最高

    湖北植保 2013年1期2013-10-10

  • 性信息素诱捕下害虫Logistic增长及经济阈值数学模型
    可反应用药后田间虫量的变化[8]。通过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量对害虫的发生量进行测报是害虫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措施[9-11]。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害虫中可以获知害虫的发生动态和诱捕数量,但无法获知田间实际虫量,特别是因此造成的危害无法确定,导致经济阈值也很难确定。本文将模拟性信息素诱捕害虫时田间虫量与诱捕量变化的过程,解析害虫发生时的性信息素诱捕强度、种群自然增长率、害虫发生量等生物学参数并建立数学关系。在相同的诱捕强度且虫量稳定的条件下,比较性信息素诱捕与通常诱

    生态学报 2013年16期2013-09-15

  • 平湖市2012年褐飞虱大发生成因与对策
    不同类型未治田块虫量消长分析表明,褐飞虱出现多个成虫高峰。第1个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10日,百丛平均虫量为36.25头 (长翅型成虫占62.07%);第2个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27日,百丛平均虫量为100头 (长翅型成虫占98.44%);第3个成虫高峰出现在10月23日,百丛平均虫量为37.5头 (长翅型成虫占86.67%,系外迁虫源)。1.3 为害时期长从6月29日褐飞虱成虫田间初见,至10月15日褐飞虱防治基本结束,为害期长达108 d。1.4 为害程度重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10期2013-09-11

  • 甘肃省引黄灌区甜菜象甲发生规律初报
    0cm深土壤中的虫量,取其平均数。根据象甲类地下害虫发生程度依据其发生密度共分5级[2](表1)。表1 甲虫类地下害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Table 1 The grade index of occurrence of Coleoptera soil insects2 结果与分析2.1 发生规律甜 菜 象 甲 (Bothynoderes punctiventris Germar)亦称甜菜象,属鞘翅目,象甲科[3]。多年的甜菜象甲预测预报调查资料表明(表2),甜

    植物保护 2013年4期2013-09-11

  • 严防二代粘虫暴发
    发生广,华北地区虫量高,黄淮局部危害重,部分地区虫口密度高于去年。初步统计,全国发生面积3521万亩,主要为害玉米、小麦、水稻、高粱和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一定要严防二代粘虫的暴发危害。据了解,黑龙江省在中部、西部及东部大部分农区发生,分布范围比去年广泛,主要为害玉米。截至6月25日,全省有虫面积650万亩,大部分玉米田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20头,被害株率在10%左右。吉林省发生74万亩,主要在玉米三类苗田块和荒地点片发生,达标面积约20万亩。辽宁省见虫800万

    山东农药信息 2013年7期2013-08-16

  • 西南地区粘虫重发 局部田块危害严重
    暴食期,玉米百株虫量一般100~600头,黔西、赫章、石阡、松桃、碧江等县(区)最高虫量为1000~1800头,麻江县高达4500头;水稻百丛虫量一般20~100头,印江县、七星关区最高达1500~3000头;受害较重的个别地块玉米、高粱叶片被吃光,只剩主脉和茎秆。四川省发生97.6万亩,重发区域为川西南山地、盆周山区,涉及凉山、巴中、宜宾、乐山、遂宁、成都等6个市(州),主要为害水稻。目前田间以3龄幼虫为主,水稻平均百丛虫量 35头,凉山州德昌县最高为1

    山东农药信息 2013年7期2013-08-16

  • 2012年射阳县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7日剥查野茭白,虫量0~40头/667 m2,平均 8.0头/667 m2,以四龄为主。二代二化螟。2012年二代二化螟属轻发生年份,发生期与常年相近。 (1)发生期:灯下6月28日见蛾,8月30日终见。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在7月20日、8月21日、8月13日。卵孵峰分别在8月12日和8月25日。(2)发生量:灯下全代累计蛾量889头,其中7月27~31日、8月12~21日分别出现蛾峰,峰期蛾量分别为83头、357头;田间零星查见残虫。(3)危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3年1期2013-03-22

  • 氰虫·毒死蜱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
    10 d调查残留虫量,每小区3点取样,每样点0.11 m2,分龄记载。计算虫口防治效果和保叶效果。2 结果与分析药后3,10 d,清水对照区残留虫量分别为51头,93头,其发生程度达到大发生等级。氰虫·毒死蜱的起效时间较长,药后10 d较药后3 d的效果好;且与用量递度的趋势一致,667 m2施用100 mL及以上效果好 (表1)。表1 各处理药后3,10 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3 小结与讨论36%氰虫·毒死蜱悬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好,可在生产上推广应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10期2012-12-24

  • 华南双季稻区早稻收割和晚稻移栽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时单季晚稻褐飞虱虫量上升显著,双晚秧田虫量下降 (高保宗等,1980);杨惠芬等 (1996)根据潜山县16年历史资料统计明确了“双抢”期间,早稻收割使得单季稻的褐飞虱虫量突增3.9~16.4倍,并提出了决定单季稻5(3)代褐飞虱的发生程度不是异地虫源迁入期迟早和迁入量大小,而是双抢期间早稻田迁移到单季稻田的虫量;齐国君等 (2010)证实了单季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四稻混栽局面的形成,大大提高了褐飞虱的增殖倍数,单季稻既是褐飞虱的主要虫源繁殖地,又是双季

    环境昆虫学报 2012年1期2012-11-22

  • 棉田盲蝽蟓监测工具应用初报
    全季五日累计百株虫量574头,高峰日(9月3日)百株虫量88头,造成棉株绝大部分是无效营养枝,严重田块产量损失达到90%。为了提高盲蝽蟓田间监测及发生趋势预报的准确性,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安排下,潜江市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开展了盲蝽蟓监测工具的试验。1 试验设置试验田设在潜江市竹根滩镇前明村三组连片的13.3hm2棉田进行,常年盲蝽蟓发生较重。2010年设置诱测工具频振16#灯1台、频振12#灯1台,两灯相距250m;2011年增设20W黑光

    湖北植保 2012年2期2012-10-10

  • 夏伐桑园桑蓟马的种群变化调查及有效防治
    、反面上的桑蓟马虫量及其成、若虫数。调查结果见表1。表1 夏伐前桑蓟马的虫口密度及发育进度 (2008年)1.3 调查结果分析由表1可知,从5月20日起,桑蓟马的虫口密度呈直线上升,至6月1日止,每条平均虫量增加了3.6倍,若虫的数量也以10%~30%的速度递增,因此,夏伐期间虫口数量的增长,实质上是若虫数量的增加。一方面,表明桑蓟马一代虫量渐近高峰;另一方面,由于若虫活动能力弱,只能附着在叶片的正反面爬行,随着桑树桑叶采获和桑条的剪伐,绝大多数若虫被带出

    四川蚕业 2011年3期2011-07-17

  • 椒江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特点及对策探讨
    为水稻孕穗后田间虫量突然暴增,防治难度很大。为了掌握本地褐飞虱发生危害特点,总结防控经验,作者对近5年来褐飞虱测报与防治资料进行了简要小结。1 发生概况椒江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常年水稻种植面积0.6万 hm2,2005年褐飞虱发生面积 1.1万 hm2,发生程度为大发生,其中6(4)代大发生、7(5)代特大发生,不防治区最高虫量百丛73200头,出现日期9月9日;2006年发生面积0.94万hm2,发生程度为大发生,其中6(4)代大暴发、7(5)代大发生,不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1期2011-05-30

  • 2010年天台县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观测圃对照区百丛虫量达8 120头,是历年平均的3.6倍;8月20日全县普查百丛虫量3 712头,是历年平均的18.3倍,发生程度是近10年来最重年份。6代褐飞虱9月5日开始突增,9月20日达到高峰,观测圃对照区百丛虫量达19 250头,是历年高峰期平均虫量的3.3倍;普查虫量受防治影响,9月20日百丛虫量1 863头,较历年平均高峰期虫量的增18.6%。1.2 短翅成虫比例高,数量大,增殖率高田间7月30日始见褐飞虱短翅型成虫,比常年早5 d。8月5日至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4期2011-02-12

  • 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
    号不同生育期接入虫量与产量损失率关系,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然后通过经济允许水平测定,拟定超级稻不同生育期褐飞虱防治指标。2 结果与分析2.1 超级稻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规律2.1.1 分蘖期接入褐飞虱的种群增长分蘖期接入不同虫量的褐飞虱及其种群变化动态监测结果见图1。图1显示,在田间笼罩状态下,分蘖期(7月30-31日)接入褐飞虱后25 d左右田间出现种群增长拐点,每丛分别接入褐飞虱虫量1、2、3、4、5头 5个处理的种群增长拐点均出现在 8月26日,即生育期

    植物保护 2010年1期2010-11-30

  • 2009年南漳县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田的稻飞虱,百丛虫量 90~10810头,平均 2539头,高于 2008年同期调查的 1759头和 2007年的 646.7头,仅次于 2006年同期。1200头以上的占 55.6%,2000头以上占 36.4%,5000头以上占 13.6%。8月21日调查了城关、武镇、九集、清河等地 11个村 22块稻田,飞虱百丛虫量 10~4070头,平均 656头。定点调查,7月29日(第 3代为主)百丛虫量为 3680头,8月31日(第 4代)调查百丛虫量为 1

    湖北植保 2010年2期2010-10-10

  • 2009年黄陂区芦笋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5只,田间百株虫量(两蛾幼虫)300头,高的达 1000头。7月30日,诱捕器 667m2诱斜纹夜蛾 1只,甜菜夜蛾 7只,甜菜夜蛾田间百株幼虫 10.9头,百株卵量 1.5块;斜纹夜蛾田间百株幼虫 16.1头,百株卵量 6.9块。8月19日诱捕器 667m2诱斜纹夜蛾 8只,甜菜夜蛾 15只,虫害株率 2%~42.5%,有虫株率在10%~23.9%。8月21日诱捕器 667m2诱斜纹夜蛾 50只,甜菜夜蛾 57只,斜纹夜蛾百株卵量 77~169块,甜菜

    湖北植保 2010年2期2010-08-15

  • 麦田灰飞虱发生与水稻病毒病流行关系及防治对策探讨
    上讲,压低灰飞虱虫量,切断了传毒桥梁,也就降低了传毒机率,就能控制水稻两大病毒病的发生。麦田灰飞虱防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压低灰飞虱虫口基数、减少向秧田迁入数量有重要作用。但在近两年中,不少农户对麦田灰飞虱防治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防治面积逐渐萎缩。为此,笔者对麦田灰飞虱发生与水稻病毒病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科学分析防治麦田灰飞虱对控制水稻病毒病的作用,查找防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更好地控制水稻病毒病提供依据。1 麦田灰飞虱发生

    生物灾害科学 2010年1期2010-06-27

  • 2008年三都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调查与分析
    块成灾发生,平均虫量为5 700头/百丛,以小若虫为主要虫态。通过监测结果,结合相关因子,作出科学预报,为指导三都县大面积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 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贵州三都;2008年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82-01白背飞虱(Sogatalla furcifera)属于远距离迁飞的害虫,在南岭附近、闽北、川、黔、湘交界区的早稻和中稻上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危害严重,环境条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3期2009-10-28

  • 2008年金湖县水稻褐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量少,五(2)代虫量较低据灯光诱测,8月1日始见,比2006年迟10d,比大发生的1997年迟20d,至8月5日,灯下累计虫量6头,2006年为9头,1997年为588头。8月4~5日田间普查,平均虫量46.3头/百丛(成虫4.7头/百丛,若虫41.6头/百丛)。1.2水稻后期补充迁入明显,田间虫量高8月28日至9月10日灯下出现明显补充迁入峰,峰日虫量133头,而2006年和1997年灯下峰期不明显,分别为3头和21头。六(3)代低龄若虫盛期(9月4~5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期2009-04-09